文天祥

- 姓名:文天祥
- 别名:字宋瑞,号文山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 出生日期:1236年6月6日
- 逝世日期:1283年1月9日
- 民族族群: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所处的时代,正是蒙古贵族积极向南宋发动进攻的时代,也是南宋政权极端腐败黑暗的时代。他从小读书,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非凡抱负。一二五六年(宝祐四年)他参加进士考试的时候,就大胆地提出了改革政治、奋发图强的主张。一二五九年(开庆元年),蒙古军队进攻鄂州。南宋的宦官董宋臣主张迁都逃避,他就上书政府,要求杀掉奸臣,並提出了抗敌的方案,但是没有被采纳。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以後,派大兵向南宋进攻。一二七五年,元军在安徽芜湖大败宋军,顺流东下,逼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当时掌握南宋政权的谢太后(理宗皇后),急忙颁下哀痛诏书,号召全国各地起兵抗敌。文天祥这时正在做赣州知州,接到朝廷诏令,立即派人到各地招兵买马,组成一支军队。没有粮饷,他就变卖全部家产,充作军费。即于这年八月,带领军队,连夜赶到临安,准备迎击敌人。但这时的南宋政府却已准备向敌人投降了,留文天祥在京城裏,並限制他的活动。 一二七六年一月,元将伯颜带领大军到了离临安衹有三十里的皋亭山,企图不战而灭亡整个南宋,要求南宋政府派宰相出城来谈判。这时,宰相陈宜中已经偷偷地逃到南方去了。文天祥在国家危急的时刻,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奉命到元营议和。他见了伯颜,即严词斥责元统治者的南侵,要求元军首先撤退,然後从长计议。伯颜看到他的态度强硬,就把他扣留起来。 文天祥被扣留以後,元军很快就进驻了临安,宋朝的皇太后、宗室、大官僚等都做了俘虏,被押送到北方去。十多天後,元军又把文天祥押解去大都。中途路过京口(今江苏镇江),他便和同行的人设计乘夜逃走,经过许多艰险,历尽千辛万苦,有如他在《指南录後序》中所指出的:“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这样颠沛流离,辗转逃亡,好容易赶到永嘉(今浙江温州)。 这时陆秀夫、张世杰已拥立盖王赵昰(音是)在福州即位为皇帝,召文天祥前往,任命他为右丞相,不久,又改授枢密使,指挥各路兵马。他和陆、张同心协力,重新组织军队,继续抗元。一二七七年,他进军江西,收复了好几处州县,後来被优势的元军打败。他並不因此气馁,退到广东坚持抵抗。一二七八年,赵昰死了,陆秀夫、张世杰又立其弟赵昺为皇帝,並且把政府迁到厓山(在广东新会县以南海中)。文天祥领兵在广东潮阳一带驻守。不久,元将张弘范领大军攻入广东,在一次战鬥中,文天祥兵败被俘。 他被俘後,张弘范要他写信给保卫厓山的宋将张世杰劝降,遭到他的坚决拒绝。並且将他自己作的一首《过零丁洋》诗写出来给张弘范看,其中最後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到他的意志坚定,也没有办法再逼迫他。不久,厓山军溃,陆秀夫、张世杰殉国,宋亡。张弘范大会诸将庆功,劝文天祥说:“宋已亡了,你的责任也尽了。要是你能够以事宋的忠心来事元朝,元朝的宰相不是你,还有谁呢·”文天祥仰天痛哭,誓死拒绝。 一二七九年冬,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关进了监狱。元朝统治者千方百计地对他进行威胁利诱,要他归降。但是他不畏惧,不动摇,並在狱中写下了许多光辉的诗篇,来表明自己宁死不屈的决心,其中最感人的,就是《正气歌》。他在这首诗中,引述了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来证明正气的不可屈辱,表示了对元朝统治者的蔑视。诗中每一字句,都包含了作者高贵的爱国感情,至今传诵不绝。 一二八三年,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通口南)从容就义。他死後,人们在他的衣带裏,发现他预先写好的绝命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後,庶几无愧。”这简短的几句话,无異于是他最後的自赞,充分表现了他临死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猜你喜欢的书
处世悬镜
《处世悬镜》是一本教人如何为人处世的经典古书。行为上,识为先;藏者盛,舍者得;曲为聪,止为智;忍为要,厚者成;信者无敌。世事无常,先求退安而后致荣达。
太上十二上品飞天法轮劝戒妙经
题“太极真人传左仙翁”。元始天尊劝戒,以消十二大恶业
薛仁贵征辽事略
元代话本小说。作者不详。此书最早著录于明《文渊阁书目》卷6“杂史”类,注:“一部一册,阙”。《永乐大典》卷5244“辽”字韵收载本篇的全文。话本以薛仁贵为中心,叙述他的征辽事迹,故事情节与新、旧两《唐书》的《薛仁贵传》大致相合。开头有诗说:“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分吴魏刘,晋宋齐梁南北史,隋唐五代宋金收。”此诗亦见于《武王伐纣平话》的开头,显然是元人口气。话本大致依据史实,也有不少增饰。如说薛仁贵骁勇善战,屡立奇功,均被张士贵及其副将刘君昴冒认,后真相大白,张士贵“逆流海岛”,刘君昴受戮,便都出于虚构。书中所用典故,多为宋元话本和戏剧中所常见者。话本中描述薛仁贵引兵至安地岭,在一宫观中遇一妇人,有如“芙蓉城下,子高适会琼姬;洛水堤边,郑子初逢龙女。”宋代大曲及宋元南戏中都表演过这两个故事。此书文辞简朴,与《全相平话五种》近似。全书原本久佚,由赵景深据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所藏《永乐大典》卷5244中的“辽”字韵辑出。古典文学出版社于1957年出版了点校排印本。
似水流年
张恨水少年时就十分喜欢南唐后主李煜的那首《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于是取了“恨水” 二字作为笔名,意在勉励自己珍惜光阴,不要叫时光像流水一样白白东逝。“恨水”原是为了惜时。而《似水流年》的主人公名字恰恰就是黄惜时,该文描写安徽青年学生黄惜时到北平上大学,火车上遇女青年白行素,一见钟情。到北平后黄又结识交际花米锦华,黄竟抛弃女友与米同居,挥霍其父半生积蓄……黄的父亲到北平索款,黄在米面前竟不认其父,后被米识破,离黄而去。黄流落街头,贫病交加,愧恨难当,发愤做了徒步旅行家。
校猎赋(羽猎赋)
汉赋。西汉扬雄作。始见于《汉书·扬雄传》,题作《校猎赋》,萧统《文选》题为《羽猎赋》,后人多从之,又略见于《艺文类聚》66卷。是汉赋中以描写畋猎为内容的代表作品之一。赋前有序文,申明作赋的缘由是因为汉成帝的校猎之举“太奢丽夸诩”,不合圣王礼制,故作此赋以表讽谏之意。赋的正文可分3部分,开头部分即显现出赋颂的特点,把汉代皇帝与三皇五帝相比埒,为其歌功颂德。中间部分是主体,大事铺张夸饰,状写天子校猎时的壮观盛况群象飞动,画面壮阔,如写围猎之状说:“移围徙阵.浸淫蹴部,曲队坚重,各按部伍:壁垒天施神扶电击,逢之则碎,近之则破,鸟不及飞兽不及过·军惊师骇,刮野扫地。及至罕车飞扬,武骑聿皇,蹈飞豹,绢枭阳,追天宝,出一方,"其描绘校猎阵容的整肃,斗士的英武搏击的迅猛,以及飞禽走兽的狼狈不堪,都极其生动.形象鲜明,富于艺术感染力。赋的结尾部分写汉天子翻然悔悟,决心“立君臣之节,崇贤圣之业”,于是罢猎而去“回轸还衡,背阿房,反未央”。显然扬雄的《羽猎赋》,其结构体制和表现方法,都模仿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司马相如的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司马相如语),扬雄的赋“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扬雄语)。《羽猎赋》可与《子虚赋》、《上林赋》比美,惟其所处时代已是西汉末路一味炫耀帝国声威显然有谀美之嫌。扬雄晚年也认识到这种“劝百而讽一,曲终而雅奏”的作品并不足取。
纲目分注补遗
四卷。清芮长恤撰。长恤字蒿子,原名城,字严尹。溧阳(今属江苏)人。前明诸生。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朱熹《通鉴纲目》包括正纲和分注。因为系出自朱子,故其间舛漏,世皆牵强解释。长恤考其本源,知分注非出于朱子之手,故凡分注之删削《通鉴》,以至失其本事的,都列原文某句某字之下。某句某字在前,推求事理为之考辨在后,使证佐分明,具有条理。长恤能冲破门户之见,不生回护之私,实为《纲目》之大功臣。有抄本,《四库全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