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曾巩
  • 姓名:曾巩
  • 别名:字子固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
  • 出生日期:1019年9月30日
  • 逝世日期:1083年4月30日
  • 民族族群:

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属江西)。嘉祐二年(1057)登进士第。调太平州司法参军,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为越州通判。历知齐、襄、洪等州,加直龙图阁,知福、明、亳、沧诸州。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召见,留判三班院,加史馆修撰,专典五朝史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丁母艰,病逝于江宁府。追谥文定。


曾巩曾任史馆修撰,整理校勘《战国策》、《说苑》、《新序》、《列女传》等,曾巩是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在理论上,他和欧阳修一样,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而且比欧阳修等更为看重道,认为“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而被之国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辞也。”为文重传道而轻文采,以淳朴自然,条理清晰,从容周详,说理透彻为特色,但儒学正统气味较为浓厚。文章中为数最多、成就最高的是议论文,记叙文次之。其议论文,主论警策,笔锋犀利,观点铺陈、蓄发颇见功力。常于纾徐曲折中缓缓道出,层层剥离。言质朴,但沉稳、深厚,有说服力,如《上欧舍人书》、《王平甫文集序》等文章佳品,均有一波三折、言尽意达之妙。记叙文也文词简洁,层次分明,精省得体,偶尔还可读到精雕细刻的写景之作,如《道山亭记》对山川地势的描写就极为工细。然而,文以载道的为文宗旨常令其记叙文中议论迭出,从中流露出的卫道气息尤为令人遗憾。曾巩诗作亦不少,现存约四百余首,风格亦简朴质实。虽也偶有佳作,但总起来讲成就不如其文,影响不大。曾巩文名在当时仅次于欧阳修,因师出欧门,风格和欧阳修也相近,所以颇有影响。《宋史·曾巩传》曰其“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文词者,鲜能过也。”评价基本上是公正的,但由于曾巩既缺少司马迁的批判精神,也没有韩愈那不平则鸣的豪迈气概,固而实不及此二人,这也正是他成就难追欧阳修之所在。然而,他那种“古雅”、“平正”以传道见长的文风,使朱熹甚为推崇,成为旧时“正统派”古文家的模拟对象之一。曾巩著作今存有《元丰类稿》五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元本。另有《续稿》四十卷、《外集》十卷,皆不传。佚文见于《宋文鉴》等选本。最早事迹出处《宋史》三一九卷。

猜你喜欢的书

筠溪集

筠溪集

宋代诗文别集。24卷。李迩逊撰。卷1至卷3为奏议,卷4、卷5为外制,卷6为表、状,卷7为书、启,卷8至卷10为议古,卷11至卷20为诗,卷21为杂著、题跋,卷22为铭、赞、序、记,卷23为祭文,卷24为墓志铭、塔铭。卷首载楼钥序,卷末附乐府1卷,另附《筠溪李公家传》及作者之孙李珏跋各1篇。李珏跋称:“大父捐馆之日,先君尚幼,遗墨散失,旋传录于亲友家,所辑文稿仅有二十四卷,其间脱误居多。”楼钥序称李迩逊归隐西山16年,“不复有仕宦意,哦诗自娱,笔力愈伟”。朱熹对其《宿观妙堂诗》也甚为倾倒。李珏跋则盛赞其文章:“烟林云峤,幅巾杖屦,趣深理到,追轶风骚,意寄高远,经渊史薮,据古鉴今,乱阶治迹,贯穿敷陈。”本集除收入《四库全书》,还影印编进《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其上海图书馆所藏明抄本又题作《竹溪先生文集》(简称《竹溪集》),内容与《四库全书》本《筠溪集》相同。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谭其骧历史地理十讲

都说巍巍汉唐,汉朝、唐朝的版图究竟有多大?历史上的中国范围如何划定、依据什么标准?七大古都是哪七个,它们凭什么成为首都?黄河以经常泛滥闻名,为什么在东汉至唐朝会有八百年安流?《楚辞》中浪漫的云梦泽到底在哪里?上海又是怎么从一片滩涂变成坚实陆地并逐渐繁盛的?

诚斋易传

诚斋易传

南宋学者杨万里著。始著于淳熙16年(1189),完成于他死前两年(1204),历时15载。其伦理思想的显著特点,是鉴于历代封建王朝兴亡的经验教训,赋予仁义道德以实在的政治、经济内容:“何以为仁?曰财而已。虽有仁心,仁闻,而天下不被其仁之恩泽者,夺民财为己之财而已。该书以人事说《易》,颇为洞邃。谢山认为,“《易》至南宋康节之学盛行,鲜有不眩惑其说。其卓然不惑者,则诚斋之《易传》乎”(《宋元学案》卷44)。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宇宙论和阴阳对立统一观。其伦理思想主要在于借鉴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赋予仁义道德以实际的政治、经济内容。

翡冷翠的一夜

翡冷翠的一夜

诗集。徐志摩著。1927年9月新月书店出版。共分2辑,收诗36篇,另有译作6首。集中多数作品是情诗,着力于捕捉情感的流动与刹那间的幻想与体悟,其中《翡冷翠的一夜》、《偶然》、《海韵》等都是优美细腻的上品。《翡冷翠的一夜》写爱情狂潮的汹涌,这汹涌的潮水漫过了现实的堤岸,托起迷幻中的爱情理想。感情热烈而执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偶然》是一首小诗,用云影与海波的相遇来体现爱情的虚幻迷离,它以轻盈、柔美而飘逸洒脱的笔调感染了许多读者。同时,这首诗的形式完美,易上口,更增添了它的艺术魅力:“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诗集中的另一类作品如《大帅》、《人变兽》、《梅雪争春》、《这年头活着不易》、《庐山石工歌》等,都是现实主义作品,指责现实的黑暗,控诉社会的不平,基本上保持了“三条积极的主线: 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但是,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斗争锋芒已经明显地减弱了,比起《志摩的诗》中的现实主义作品,抨击罪恶的热情与火力已经不是那么充沛,作者的兴趣和关注点更多地投入到对灵魂奥秘的探索、对灵魂战栗的捕捉上了。卞之琳在《徐志摩集·序》中写道:《翡冷翠的一夜》并非他全盛时期的高峰,而是开始走的下坡路……”但是,《翡冷翠的一夜》在艺术上仍然是有所成就的,就诗的技巧而言,显然比《志摩的诗》要圆熟通达。而诗中所体现的美,显然是趋向于通脱与空灵的方向了。

大般涅槃经(南本涅槃经)

大般涅槃经(南本涅槃经)

本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本经系于北凉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于姑臧译出。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与西藏译本之经末所记载,本经之梵本原有二万五千偈。西藏译本共有两种译本,两本皆题为大般涅槃经(藏Yon%s-su mya-n%an-las-h!dus-pa chen-poh!i mdo ),一本译自梵本,相当于本经之初分五品,另一本则转译自汉译本,相当于本经及‘大般涅槃经后分’。又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之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古来称之为南本涅槃经;对此,昙无谶译本则称为北本涅槃经。此外,一八七一年,英国学者比尔(S. Beal)曾将本经之卷十二、卷三十九译为英文出版。

阿吒薄呴付嘱咒

阿吒薄呴付嘱咒

一卷。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