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

- 姓名:扬雄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 出生日期:公元前53年
- 逝世日期:公元18年
- 民族族群: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西汉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扬雄少而好学,博览群书,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疾谈。史称他“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贵,不戚戚於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扬雄早年慕司马相如、屈原,曾作《反离骚》、《广骚》、《畔牢愁》。汉成帝时有人向朝廷推荐他,说他的辞赋象司马相如。成帝召扬雄。使之侍从郊祠、游猎。扬雄先后写了《甘泉》、《河东》、《校猎》、《长杨》四赋。成帝以扬雄为给事黄门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依附他们的人没有不被提拔的,这时扬雄却在一心一意地写《太玄经》和《法言》,时人嘲笑他不能进取,他作《解嘲》以答之。王莽即位后,为防止符命之事汇露出去,而诛杀参与其事的人,扬雄因受误捕而在天禄阁跳楼自杀,险些摔死,受到时人的批评。后扬雄又作《剧秦美新》论。被王莽拜为中大夫。天凤五年(公元18)卒,时年七十一岁。
杨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的又一大辞赋家,他的代表作是《甘泉》、《河东》、《校猎》、《长扬》四赋,其形式模仿《子虚赋》,而其文“沉博绝丽”。他的抒情赋《解嘲》与《逐贫赋》受屈原影响很大。特别是《逐贫赋》立意新颖,构思奇妙,用轻松诙谐的笔调抒发作者不满现状的悲愤之情,富有思想意义。后来他把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词人之赋”,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又不满于辞赋“讽一而劝百”的作风,故说赋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他的哲学著作有《法言》,《太玄》,《法言》是仿《论语》而作,《太玄》是仿《易经》而作,他提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强调学习儒家礼仪以“修性”。其《方言》叙述西汉各地方言,是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编成《训纂篇》对文字学有一定贡献。扬雄著作丰富,东汉初曾有集,后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共四卷。
猜你喜欢的书
传授经戒仪注诀
《三洞珠囊》引本诀,当为六朝道经。述传授经戒仪轨,包括太玄部十卷经目。大渊忍尔《五斗米道教法》认为恐怕是北朝末期作品。
杂学辨
一卷,附记疑一卷。宋朱熹 (敬称朱子) 撰。是书以斥当代诸儒杂于佛老之学。共有苏轼《易传》十九条,苏辙 《老子解》十四条,张九成 《中庸解》五十二条,吕希哲《大学解》四条,皆摘录原文,各为驳正于下。末有乾道二年 (1166) 何镐 《跋》。《杂学辨》成书于乾道丙戌(1166年),《记疑》成书于淳熙二年 (1176年)三月。朱熹认为,晋宋以来,所谓佛、老的异言异学盛行,人们深受其影响。苏轼、苏辙、张九成、吕希哲为显贵名誉之士,其学乃不知德性命之根源,反引老庄浮屠不经之说,而紊乱先王之典籍 (《杂学辨·后序》) ,贻误后学。朱熹以孟子之心为心,大惧孔孟之道不明,不顾流俗讥议,撰著此书,以指斥其谬。
御注金刚经
唐玄宗喜欢佛教,经常参与一些佛教活动。据 《册府元龟》记载,在开元二十三年,玄宗亲自注 《金刚经》,这就是 《御注金刚经》的来历。唐玄宗注的 《孝经》、《道德经》、《金刚经》在当时很流行,到了宋代,《孝经》和 《道德经》仍有传世,而 《金刚经》已经很难见到了。敦煌本 《御注金刚经》
新修往生传
凡三卷。又作新修净土往生传。宋代王古撰。记述我国往生净土者之事迹。本书为增补飞山戒珠所著净土往生传之作,成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近年发现上下二卷,上卷有正传二十五人,附录十三人;下卷有正传三十一人,附录九人。中卷今已不传。
赞观世音菩萨颂
赞观世音菩萨颂,唐佛授记寺翻经沙门释慧智译
俱舍论实义疏
佛典注疏。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十大论师之一安慧撰。译者不详。从译文风格及引文考释,当译于七世纪后。原著卷数不详。敦煌本标题下称梵本有二万八千颂。现存敦煌遗书三号;P.3196,系前五卷之节抄。此件先解释《俱舍论本颂》之归敬序,然后解说《分别界品》(共四十四颂)中的十四颂及二个半颂,《分别根品》(共七十四颂)中的八颂(有数颂仅列颂文,未作解说),最后论述佛教的人寿论。北新1440,首残尾存,约长十余米,是敦煌遗书中少见的大卷子。北图另藏残片一件(尚未编号),恰为北新1440所残缺的首部。两号缀接,丝毫不差。有首尾题,为《阿毗达磨俱舍论实义疏卷第三》。从卷三的篇幅看,梵本二万八千颂释文的说法可信。北新1440尾有题记:“释门法律法严奉写记。”本疏释文主要依据《俱舍论》、《顺正理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等,基本符合说一切有部的思想。有藏译本,篇幅亦与“二万八千颂”大体相当。另有回鹘文残片存世。历代经录均无著录,历代大藏经亦均未收录,仅在日本《奈良朝现在一切经疏目录》中有记载,证明曾传入日本。后日本《大正藏》第二十九卷根据P.3196录文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