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

- 姓名:扬雄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西汉
- 出生地: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
- 出生日期:公元前53年
- 逝世日期:公元18年
- 民族族群: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西汉辞赋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扬雄少而好学,博览群书,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疾谈。史称他“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静亡为,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贵,不戚戚於贫贱,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晏如也。自有大度,非圣哲之书不好也;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顾尝好辞赋。”扬雄早年慕司马相如、屈原,曾作《反离骚》、《广骚》、《畔牢愁》。汉成帝时有人向朝廷推荐他,说他的辞赋象司马相如。成帝召扬雄。使之侍从郊祠、游猎。扬雄先后写了《甘泉》、《河东》、《校猎》、《长杨》四赋。成帝以扬雄为给事黄门郎。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依附他们的人没有不被提拔的,这时扬雄却在一心一意地写《太玄经》和《法言》,时人嘲笑他不能进取,他作《解嘲》以答之。王莽即位后,为防止符命之事汇露出去,而诛杀参与其事的人,扬雄因受误捕而在天禄阁跳楼自杀,险些摔死,受到时人的批评。后扬雄又作《剧秦美新》论。被王莽拜为中大夫。天凤五年(公元18)卒,时年七十一岁。
杨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的又一大辞赋家,他的代表作是《甘泉》、《河东》、《校猎》、《长扬》四赋,其形式模仿《子虚赋》,而其文“沉博绝丽”。他的抒情赋《解嘲》与《逐贫赋》受屈原影响很大。特别是《逐贫赋》立意新颖,构思奇妙,用轻松诙谐的笔调抒发作者不满现状的悲愤之情,富有思想意义。后来他把赋分为“诗人之赋”和“词人之赋”,说“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又不满于辞赋“讽一而劝百”的作风,故说赋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他的哲学著作有《法言》,《太玄》,《法言》是仿《论语》而作,《太玄》是仿《易经》而作,他提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强调学习儒家礼仪以“修性”。其《方言》叙述西汉各地方言,是研究古代语言的重要资料。又编成《训纂篇》对文字学有一定贡献。扬雄著作丰富,东汉初曾有集,后佚,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其赋,箴共四卷。
猜你喜欢的书
俨山续集
诗文集。明陆深(1477—1544)撰。十卷。陆深有《俨山集》已著录。此集为其子楫所编。约五万字。含诗等七卷,序二卷,记、书等一卷。唐锦尝为之序,陆师道为之跋。深素以文章名世,虽当正嘉七子盛行之时,而独以和平典雅为宗,与七子相异。有《四库全书》本(附《俨山集》后)。《盛明百家诗后编》亦收有其诗一卷,题名为《陆文裕公集》。
房中炼己捷要
明·朱权撰。该书所撰年月、内容欠详。现存《房术奇书》后附本书“序”及“五字妙诀”。即存者、缩者、抽者、吸者、闭者等5种房中术的交媾方法与气功修炼术式。对明清房中思想影响甚大。
周氏冥通记
志怪小说集。梁陶弘景撰。四卷。又称《周子良冥通记》、《周氏冥通记》、 《周子良冥通录》。 《隋书·经籍志》杂传类著录为一卷,无撰人。 《旧唐志》同,题陶弘景撰。 《新唐志》无目。 《崇文总目》小说类著录为三卷。 《宋史·艺文志》子部小说类作四卷。 《四库全书总目》入子部道家类存目,四卷,但题为“梁周子良撰”,误。今有《道藏》本、 《秘册汇涵》本、 《津逮秘书》本、 《丛书集成》本等,皆作四卷。《冥通记》托为陶弘景弟子周子良记感遇神仙之事。此书实际上是以周子良遇仙之事为线索,讲述道家诫条及修养方法。《冥通记》记天监十四年五月夏至日周子良始遇仙人茅山府丞,至次年七月间共133事,记仙人轮番下界子良修道之室,讲授成仙要诀,较为详细。
瀛台落日
历史小说,高阳著。晚清历史全景式画卷、系列史诗巨著《慈禧全传》之六。两宫回銮还不到一年的工夫,宦海升沉,几人弹冠相庆,几人不堪回首,各省总督半数迁转,两江总督刘坤一的病殁掀起又一轮的明争暗斗……
饮水词
清词别集。纳兰性德撰。康熙十六年(1677),与纳兰性德胸襟相似、志趣相投的爱妻卢氏的去世,给纳兰短暂的一生增添了悲剧色彩。此后悼亡之吟不绝。由“侧帽风前花满路”到“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见《五灯会元》;集名《饮水词》取此语义),反映了纳兰心情和词风的变化。《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风格清新婉丽,抒情真挚,描写生动自然,不事雕琢,惟情调过于感伤。纳兰性德,以南唐词风著称,论词尊李煜,曾云:“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贵重。李后主兼而有之。”(《填词》)词作有《饮水词》,多写离别相思和个人闲愁。《长相思》由眼前景写思乡情,被王国维誉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人间词话》)。陈维崧也盛赞《饮水词》“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词评》)。理论的追随和实践的酷似,使他有清代李后主之称。
先圣大训
理学。南宋杨简著。6卷。收集孔子遗言,辑成55篇,各为之注,借以抒发陆九渊的心学思想。认为先圣真传在于“心即道”,心者虚明无体,广大无际,无思无为而万物毕照。对先秦以来诸儒百家依托、伪称孔子的怪诞言论,尽行考订斟酌,削除伪佞琐屑、文义互舛者,而求存其正大。对保留和研究孔子的思想及宋代心学思想发展的源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刊本、《四库全书》本、《四明丛书》本、《复性书院丛刊》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