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 姓名:朱棣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民族族群: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明代第三个皇帝,1403—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封燕王。十三年(1380)至藩国,镇守北平(今北京市)。二十三年(1390),与晋王朱讨蒙古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朱棣背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掌握沿边士马,威名大振。惠帝建文元年(1399)以讨齐泰、黄子澄“靖难”为名,起兵反抗朱允炆削藩。建文四年(1402)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建号永乐。朱棣以藩王起家,深知藩王对皇帝的威胁,故即位后即削除藩王兵权,至永乐十九年(1421),握兵权的亲王,多被削去护卫或废为庶人。同时,大封“靖难”功臣;残酷诛杀建文帝的支持者,但迅即停止镇压,对愿为他效力者,均量才录用,以巩固其政权。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政策。永乐十年(1403),移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充实北京。还下令,凡十恶死罪加以论处外,其余死罪、流罪犯人,携家属赴北京种田。重视兴修水利,自永乐元年(1402)起,即着手疏浚大运河,先后派宋礼、陈瑄组织领导治理运河,使“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明史·河渠志》)的南北大运河真正贯通,从而减轻人民漕运的劳役,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在边防上建树颇多。在西北,永乐元年(1402),派官到哈密,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境内)、火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的哈拉和卓)、土鲁番等地,永乐四年(1405)在哈密设卫,恢复了明朝在西域的主权,重新打通通中亚的孔道。在西南,安南国王胡��(di低)屡次侵占城(古国,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侵犯明朝西南边疆。便出兵安南,支援占城人民反安南的斗争,保证明朝南疆安全。在东北,从永乐元年至永乐七年(1409),在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等地设置一百三十二个卫。永乐七年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任命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永乐九年(1411),宦官亦失哈送康旺等到任,明朝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正式开设。在西藏,永乐五年(1407)、十二年(1414),组织西藏僧官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等,修筑从雅州(今四川雅安)至西藏的驿道和驿站,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对蒙古,于永乐八年(1410)、十二年(1414)、二十年(1422)、二十一年(1423)、二十二年(1424)五次亲征,打击蒙古贵族割据势力,并死于最后一次出征归途中。五次出征,使蒙古割据政权服从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在对外关系方面,积极加强对外联系,永乐初年,派郑和率庞大舰队七下西洋(共有七次,其中六次在永乐时),远航亚非各国,增进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及友好关系。
在文化上,组织大批宿学耆儒编纂《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本,收集保存元以前的佚文秘典。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朱棣的各项措施,行之有效,使明朝达到全盛。《明史·明太祖本纪赞》称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这一评论,虽不免溢美,但基本概括了他的业绩。朱棣不失为一个对历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皇帝。然而,人民却承担了沉重的赋役。残酷的压榨,迫使山东唐赛儿等起义军,向明政权发起冲击。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卒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庙号太宗,葬长陵(今北京昌平县明十三陵)。嘉靖十七年(1538)改庙号成祖。
朱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武功县重校续志
《武功县续志》 知县李绍韩修,张文熙纂,清康熙元年(1662)刊刻问世。全书分官师、人物(附选举)、艺文三卷,约四万字。编纂者在“跋”中写道:“太史公(康海)旧志,昭若日月,兹不复赘,只就后未所及见而记者,缉而续之”。这就说明本志为什么只有官师、人物、艺文而无其他内容的原因。 本志原版已不多见,现存本多为雍正十二年(1734)重刊本。重刊前十年,即雍正二年(1724),本县著名学者、80岁高龄的康吕赐,曾对原本作了校补。“凡诸未妥,类加考订、增删,期于简质可信”,并“更定”了篇目。现在流传的就是更定本。
画史
中国画评鉴著作。又作《米海岳画史》、《南宫画史》、《襄阳画学》。北宋米芾撰。一卷。主要版本有宋嘉泰刻本、明人翻刻南宋临安陈道人书籍铺本、《说郛》本、《王氏画苑》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丛书集成》本、《美术丛书》本、《画品丛书》本、《中国书画全书》本、《画学集成》本等。本书标有目录为:晋画、六朝画、唐画附五代、国朝画。其实际内容并没有按所列目录排序,多以收藏之处排,实为随见随记;其间也有一些未见画作,乃随感随录。主要内容是辑录其平生所见名画,从三国吴曹不兴始,迄于北宋。评题真伪优劣,考订谬误,间有介绍画家绘画创作和艺术风格,考论故实服制,叙当时收藏赏鉴风尚,独具卓见,足资后学,被历代鉴赏者奉为圭臬。如其对五代入宋的山水画点评概括精准:“李成淡墨如梦雾中,石如云动,多巧少真意。范宽势虽雄杰,然深暗入暮夜晦瞑,土石不分,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关仝麄(粗)山,工关河之势,峰峦少秀色。董源峰顶不工,绝涧危径,幽壑荒回,率多真意。巨然明润郁葱,最有爽气,矾头太多。”不是绘画大家很难有此高见。每记画作详细记录画中梗概,于画题、装裱、印章、纸绢、收藏处等一一录入,实开后世著录之风,被视之为“著录名画之祖本”。
相牛经
中国古代牛体鉴别学专著。《汉书·艺文志·形法类》中载有汉代《相六畜三十八卷》,其中有相牛经,但已全佚。《隋书·经籍志·五行类》载有《宁戚相牛经》二卷,《高堂隆相牛经》二卷,《王良相牛经》二卷。王良是西周时人,宁戚是春秋时人,高堂隆是汉代人。《旧唐书·经籍志》载《宁戚相牛经》是一卷,以上诸书均佚。《说郛》中收有《宁戚相牛经》,其内容与《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篇中的相牛的内容相同,显系摘录于《齐民要术》。清代黄绣谷在《相牛心镜要览》中指出“古之相牛经在晋代已亡佚”。
自警编
九卷。宋赵善璙(生卒年不详)撰。赵善璙,宋太宗七世孙,家于南海(今广东广州)。端平(1234——1236)中曾任江州知州,其余事迹不详。此书主要编辑宋代名臣大儒嘉言懿行可为法则者。全书共分学问、操修、齐家、接物、出处、事君、政事、拾遗八类,八类之下再分子目,共分见识、器量、正心、检身、诚实、操守、定力、清廉、俭约、嗜好、言语、韬晦、摄养、好生、孝友、教子孙、居处、交际、乐善、教育、厚德、报德不报怨、又命、恬退、休致、忠义、德望、得体、讲读、谏诤、忧国、荐举、用人、善处事、使命、镇静、济人、救荒、辨诬、财赋、制胜等五十五目。所载至靖康(1126——1127)而止,其后,只有朱熹议论偶尔采入,其余多未涉及。虽所列多为人所习闻,但缕析条分,便于阅览。财赋、兵及拾遗等类目皆寓鉴戒之意,可为时人及后人之药石。原本各条之下注明所引书名,今多佚脱,当为传刻者遗失。今传《四库全书》本作九卷,《历代小史》、《丛书集成初编》、《景印元明善本丛书》 作一卷。
绝妙说法•法华经讲要
当我编撰《印度的佛教》时就已知道,初期的大乘经典之中,《般若经》的性空思想,与被贬为小乘的《阿含经》缘起论,是很相应的。《华严经》与《维摩经》,本质上是站在排斥小乘的立场。《法华经》则起而作综合性的调停,诱导大小三乘,归入唯一佛乘,处处指出,二乘三乘是权非实,唯一佛乘才是究竟。将二乘置于阶段性的地位,承认其有进入化城的价值,鼓励其当更上一层楼,舍二乘三乘而直达一乘。
贤者五福德经
高丽藏作佛说贤者五福德经。一卷,西晋白法祖译。说贤者说法得五种之福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