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 姓名:朱棣
- 别名: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360年5月2日
- 逝世日期:1424年8月12日
- 民族族群: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即明成祖。明代第三个皇帝,1403—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封燕王。十三年(1380)至藩国,镇守北平(今北京市)。二十三年(1390),与晋王朱讨蒙古乃儿不花,晋王怯不敢进,朱棣背道趋迤都山,获其全部而还。是后屡帅诸将出征,并掌握沿边士马,威名大振。惠帝建文元年(1399)以讨齐泰、黄子澄“靖难”为名,起兵反抗朱允炆削藩。建文四年(1402)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建号永乐。朱棣以藩王起家,深知藩王对皇帝的威胁,故即位后即削除藩王兵权,至永乐十九年(1421),握兵权的亲王,多被削去护卫或废为庶人。同时,大封“靖难”功臣;残酷诛杀建文帝的支持者,但迅即停止镇压,对愿为他效力者,均量才录用,以巩固其政权。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
在经济上,继续推行朱元璋移民、屯田、奖励垦荒的政策。永乐十年(1403),移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充实北京。还下令,凡十恶死罪加以论处外,其余死罪、流罪犯人,携家属赴北京种田。重视兴修水利,自永乐元年(1402)起,即着手疏浚大运河,先后派宋礼、陈瑄组织领导治理运河,使“南极江口,北尽大通桥,运道三千余里”(《明史·河渠志》)的南北大运河真正贯通,从而减轻人民漕运的劳役,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在边防上建树颇多。在西北,永乐元年(1402),派官到哈密,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境内)、火州(今新疆吐鲁番东南的哈拉和卓)、土鲁番等地,永乐四年(1405)在哈密设卫,恢复了明朝在西域的主权,重新打通通中亚的孔道。在西南,安南国王胡��(di低)屡次侵占城(古国,故地在今越南中南部),侵犯明朝西南边疆。便出兵安南,支援占城人民反安南的斗争,保证明朝南疆安全。在东北,从永乐元年至永乐七年(1409),在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等地设置一百三十二个卫。永乐七年置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任命康旺为都指挥同知,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永乐九年(1411),宦官亦失哈送康旺等到任,明朝政府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等地的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奴儿干都司,正式开设。在西藏,永乐五年(1407)、十二年(1414),组织西藏僧官阐化王、护教王、赞善王等,修筑从雅州(今四川雅安)至西藏的驿道和驿站,加强内地与西藏的联系。对蒙古,于永乐八年(1410)、十二年(1414)、二十年(1422)、二十一年(1423)、二十二年(1424)五次亲征,打击蒙古贵族割据势力,并死于最后一次出征归途中。五次出征,使蒙古割据政权服从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辖。
在对外关系方面,积极加强对外联系,永乐初年,派郑和率庞大舰队七下西洋(共有七次,其中六次在永乐时),远航亚非各国,增进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及友好关系。
在文化上,组织大批宿学耆儒编纂《永乐大典》,共二万二千九百三十七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本,收集保存元以前的佚文秘典。为中国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朱棣的各项措施,行之有效,使明朝达到全盛。《明史·明太祖本纪赞》称他:“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这一评论,虽不免溢美,但基本概括了他的业绩。朱棣不失为一个对历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皇帝。然而,人民却承担了沉重的赋役。残酷的压榨,迫使山东唐赛儿等起义军,向明政权发起冲击。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卒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庙号太宗,葬长陵(今北京昌平县明十三陵)。嘉靖十七年(1538)改庙号成祖。
朱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玩偶之家
挪威易卜生的戏剧。1869年以后,易卜生开始以社会和家庭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创作。这类剧被称为“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是其代表作。作者通过娜拉的婚姻问题,提出了当时挪威的伦理道德、宗教法律和妇女解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剧始,娜拉的婚姻看上去是幸福的,但却蕴藏着危机。几年前,为了给丈夫治病,她伪造父亲签名筹措了一笔钱,这件事她一直瞒着丈夫,希望靠自己的努力悄悄将这笔钱还上。但事不凑巧,海尔茂新近要辞退的职员正是掌握娜拉伪造签名证据的人,于是事情被揭穿,海尔茂顿时怒火万丈,痛斥妻子下贱无耻、毁了他的名誉和前程,并声言要剥夺她教育子女的权利。当事态意外得以平息后,他首先想到的是“我没事了”。这件事使娜拉彻底认清了丈夫的自私虚伪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玩偶地位,她毅然抛弃了这附庸地位,走出了家门,娜拉的独立精神与反抗意识为争取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妇女树立了典范。但如鲁迅所问:娜拉走后会怎样呢?对于这个问题,作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易卜生是无力回答的。
太上洞渊神咒经
道家咒语书。简称《神咒经》。西晋道士王纂编。二十卷。计有誓魔、遣鬼、缚鬼、杀鬼、禁鬼、斩鬼等品,并附有各种制鬼符箓。称“自今以去,道士转经行道之处,魔王不得挠之。”杜光庭序称,西晋末,太上道君以《神咒经》授金坛马迹山道士王纂。或谓该书非一时一人的作品,前后十卷及各卷体例不一致。其成书下限不应晚于东晋末。收入《道藏》第一七○至一七四册。
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是著名小说家张恨水的抗战三部曲之一,1940年连载于香港《国民日报》,1943年出单行本时又作了改写。小说描写一位青年军人,由于战争,妻子离他而去,家庭遭到破坏。书中还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保卫中华门战斗及日军屠杀南京平民的血腥暴行;给侵略者嗜血成性的罪恶作了活生生的纪录。《大江东去》可能是最早把南京屠城反映出来的文艺作品。
宛陵群英集
十二卷。元汪泽民、张师愚合编。汪泽民,字叔志,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延祐五年 (1318)进士,授承事郎,同知岳州路平川州事,历南安、信州两总管府推官,后补平江路总管府推官,调济南路兖州知州。至正三年(1343),召为国子司业,与修三史,书成即迁集贤直学士。寻以礼部尚书致仕,居宣城,自号“堪老真逸”。其事迹元史本传有载。张师愚,字仲愚,宁国 (今属安徽)人。生卒年不详。曾两领延祐、天历乡荐。与汪泽民友善。《江南通志》称他曾撰 《梅尧臣年谱》,实误,系其弟张师曾所撰。本书即汪泽民晚居宣城时所辑,所收上自宋初,下迄元代,得诗一千三百九十三首,以古今体厘为二十八卷。同里施璇为之刊行。其后该书久佚不传。故宁国、宣城二志载籍门内均未著其目。《永乐大典》各韵内所录此书之诗共七百四十六首,作者一百二十九人,看来原本犹存十之五六。其中如王圭等七十余人载于《宣城旧志文苑传》者,他们的许多遗篇往往在本书可见。又如梅鼎祚的《宛雅》所录诸家佚句以为原诗散亡的,其全什也多可见于本书。所以,本书所收虽仅一乡之歌咏,亦有其参佐考订之价值。所传下来的十二卷本,系清末编订《四库》时裒集厘定的。书中凡其人之爵里、事迹有可考者,已补注于姓名之下;不可考者阙之。《永乐大典》原本失载人名,无可参补者,则仍分类附录于后。是书有 《永乐大典》本。《四库全书》本。
湘烟小录
《湘烟小录》,含《香畹楼忆语》、《紫姬小传》、《紫湘诔》及各类诗词序跋二十馀种。皆围绕着清道光年间名媛王紫湘而作。王氏名子兰,字紫湘,一字畹。秣陵才女,钱塘世家才子陈裴之(陈小云,陈孟楷)之侧室,以貌美、才高、行洁、贤孝婉淑而为陈裴之及陈、王家人钟受,时人视之为董小宛再生。道光四年,紫湘卒,年仅二十二岁。陈裴之作《香畹楼忆语》,追忆夫妻“情文相生,凄艳万状”,文坛为之倾倒,以为可与《影梅庵忆语》并称。其时文人墨客及王、陈家人竞相为文吟诗,追忆紫湘,成为文坛一大景观。
六度集经
凡八卷。又作六度无极经、六度无极集、六度集、杂无极经。三国时代吴·康僧会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系集录佛陀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之九十一则本生谭故事,配合大乘佛教所说之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而成者,故称为六度集经,其特色在阐扬大乘佛教之菩萨行。本经除释尊之本生谭外,亦有弥勒之本生谭。经中之本生谭大部分可见于巴利本及其他汉译本。又本经原典已散佚不传,然据其内容骨干推知,应成立于二世纪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