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駰

崔駰
  • 姓名:崔駰
  • 别名:字亭伯
  • 性别:
  • 朝代:汉代
  • 出生地: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崔駰[yīn],东汉文学家、经学家。字亭伯。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生年不详,卒于汉和帝永元四年。少游太学,善属文,与班固、傅毅齐名。章帝时,上《四巡颂》以称汉德。和帝初,车骑将军窦宪辟爲府掾,进主簿,数谏宪骄恣擅权而不用,出爲长岑长,不之官而归。


通《诗》、《易》、《春秋》数经,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常以典籍爲业,不热心于仕进。以仁义爲是非标准,“道无常稽,与时张弛。失仁爲非,得义爲是”(《全后汉文·达旨》);主张以时进退,“险则救俗,平时守礼”,强调循礼而行,“夫君子非不欲仕也,耻夸毗以求举;非不欲室也,恶登牆而搂处。叫呼衒鬻,县旌自表,非随和之宝也。暴智燿世,因以干禄,非仲尼之道也”(同上)。重谦德而诫满溢,“夫谦德之光,《周易》所美; 满溢之位,道家所戒”(《后汉书·崔駰列传》卷五十二);总结汉代历朝外戚败亡原因即在“满而不挹,位有馀而仁不足也”,强调“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益恭”(同上),劝谏窦宪“内心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不可骄踪无法。所著诗、赋、铭、颂、书、记、表等共二十一篇,主要有《达旨》、《七依》、《婚礼结言》、《酒警》等作品。原有集,散佚。明人辑有《崔亭伯集》。

崔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老妓抄

老妓抄

作者是冈本加乃子。本书收录冈本加乃子成熟期作品共九篇,深度凝视女性对性的感叹、没落望族的悲哀、生命的悲叹。累积财富之后仍充满生命活力的老艺妓,看中出入自家的电器行青年,在保障青年生活不虞匮乏下,让青年尽情从事自己所喜欢的发明工作。描写同时拥有如清纯少女般天真无邪的思想、以及老女人的执着妄想,被称为首屈一指名短篇小说的杰作。本书收录日本国民必读作品〈家灵〉,描写怀才不遇的雕金师,对自己无法达成的梦想所怀抱的悔恨……。《家灵》一篇选入日本教科书,为日本国民必读作品。

陆氏家制

陆氏家制

古者,民生八岁入小学,学礼乐射御书数。至十五岁,则各因其材而归之四民,故为农工商贾者亦得入小学

道体论

道体论

原题「通玄先生述」。此通玄先生疑即五代道士张荐明。亦有人认为此书为唐代道士张果或司马承祯所作。宋《崇文总目》及《通志‧艺文略》均着录此书,但不题撰人姓名,现有《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此书分为〈论老子道经〉、〈问道论〉、〈道体义〉三篇,皆自设问答,阐述「道体」之义。其思想观点及论证方法,与唐初道教重点哲学相能。作者具有无同异生化等不同角度,反复推论道德、道物、名实、空有、假实、无名与有名、虚寂与混成等哲学范畴之相对统关系。认为道是万物之本体,万物与道间中有异,二位一体,即一不二。书称:「物以道为体,道还以物为体」;「就物差而辨,道物常异;就体实而言,物即是道,道即是物。」道体非有非无,无始无终,妙绝形名而圆周万类;能包万物,能生万物,而包无所包,生无所生,非与万物相待者也。故道体与万物是一非,是一非二,能双非之,亦能双是之,而非之与是,皆不得道体。所谓无名亦不得体,有名亦不得体,有无亦不得体,无有无亦不得体。「不在四者,不离四者,乃可得耳」。但此所谓得者,亦竟无所得。「得无所得而不离四得矣。」此说显然吸收佛教中理派双是双非,离四句,绝自非而归无所得之辨证逻辑,书中最终以「兼忘二边,双泯有无」,为悟得道体之宗极玄旨。其说虽本于庄子之「坐忘」,亦有取于佛氏「双忘」之义,是为研究唐代道教哲学之重要资料。

洪范口义

洪范口义

二卷。宋胡瑗讲授,瑗门人编录。《洪范》系《尚书》重要篇目,旧传为商末箕子所作,近人或疑出自战国时人之手。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询问治国方略,箕子依据《洛书》,详细阐述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祀、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九福等九种大法,此为《洪范》主要内容。汉儒自伏生下至京房、刘向诸人,以阴阳灾异附会其文、演为“天人感应”之说。至宋,又流为象数之学,唯辨《图》、《书》同异,经义越发晦涩。《洪范口义》为胡瑗对《洪范》所作说解,意在发明天人合一之旨,对旧说多所驳正,其中不乏精到之处。该书说解文字存于正文各句之下,前后贯彻,颇具条理。原书作一卷,久佚,《四库全书》自《永乐大典》录出,析为二卷。有张刻《墨海金壶丛书》本、阁抄本传世。

普觉宗杲禅师语录

普觉宗杲禅师语录

普觉宗杲禅师语录,二卷,宋宗杲说,法宏、道谦编,祖庆序并跋,又云大慧禅宗杂毒海,内题大慧普觉禅师语录。与宗门武库(乙十五)有相同处,语要收于续古尊宿语要五,南岳下第十五世,嗣佛果勤。

浮石禅师语录

浮石禅师语录

十卷。清代释通贤撰。通贤,俗姓赵,字浮石,当湖(今地不详)人。生有奇特禀性,厌烦薰腥。稍长萌发出家之念,十九岁在越南削发出家,归回故里后,因其父母以独生子苦留,稍又蓄发。后转投佛门,于武原普净庵受沙弥戒。后长住天童寺直至七十五岁圆寂。通贤回首平生,静思往事,自闻佛经,感慨颇多。遂思绪集于笔端,勤功用于著述,将其一生奉佛行法所得,用语录体撰成《浮石禅师语录》十卷。成为他留给后人的一份遗产,现见载版本有清康熙元年壬寅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