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

高允
  • 姓名:高允
  • 别名:字伯恭
  • 性别:
  • 朝代:北魏
  • 出生地: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
  • 出生日期:390
  • 逝世日期:487
  • 民族族群:

高允(390—487),北魏大臣、文学家、学者。字伯恭,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年十馀,奉祖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门,名法净。未几罢。性好学,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传》。 郡召功曹。 北魏太武帝神䴥三年(430),为杜超从事中郎,赴邺,府寻解,还乡教授,受业者千馀人。次年,征拜中书博士,迁侍郎。延和(432—434)中,太武帝弟乐安王拓拔范西镇长安,以允为从事中郎。寻征还。太延二年(436),从乐平王拓拔丕讨上邽,参丕军事。太延五年,太武帝平凉州,允以参谋之勋,赐爵汶阳子,加建武将军。次年,即太平真君元年,奉诏与崔浩述成《国记》。寻授景穆太子经书,颇受礼遇。后宗爱杀太武,大臣陆丽等诛宗爱而立文成帝,允颇有谋,而不言其功,赏亦弗及之。文成帝立,允尝谏起宫室及论婚娶丧葬之制,皆为帝所纳。后拜中书令。魏献文帝立,乙浑专权,文明太后诛之,遂引允禁中,参决大政。未几,允年八十左右,作《告老诗》。又作《征士颂》、《鹿苑赋》,在《宏明集》中。时献文帝北伐柔然,允又作《北伐颂》,亦见本传。年九十八卒,赠侍中司空公冀州刺史。高允所著书,据《魏书》本传,有诗赋诔颂箴论表赞及《左氏、公羊释》、《毛诗拾遗》、《论杂解》(校勘记以为是《毛诗拾遗杂解》或《论语杂解》之误)、《议何郑膏肓事》等百馀篇。《隋书·经籍志》已不见著录。又《隋志》有“后魏司空《高允集》二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云二十卷,则唐五代犹存。今佚。存文十二篇,清严可均辑入《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诗四首,逯钦立辑入《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允文虽质直,犹有古气,《鹿苑赋》稍有文采。唯诗皆无意兴,四言诗颂,纯系说教。即《乐府诗集》所收诗二首,亦殊稚拙,纯为模拟。主要事迹见《魏书》、《北史》本传。

高允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皇朝经世文五编

皇朝经世文五编

《皇朝经世文五编》三十二卷,署名求是斋,生平不详

玉清胎元内养真经

玉清胎元内养真经

玉清胎元内养真经,撰人不详。似出于唐宋问。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此经原题:「玉清宝神元台真君下传」。经文乃元始上帝对太上老君进述。内称:下土之人外为酒色所贼,内为思虑所萦,因而精虚气衰,残其本寿,沦为下鬼。上帝授道君胎元之道,其道「以外玄牝合内玄牝,以外真神补内真气,聚集天之珍宝,养我胎之元精,使神生于胎,气恋于神。心君潜御,气息调匀,万神敬礼,群魔束形」。修行此道,当先学定心。「心定气住,气住神全,神全形固」。谓上品之人渗之则寿命无量,中品之人修之可延年住世,下品之人修之亦可远情欲、淡名利。篇末称太上老君受命与紫光天母共以此道普度有情,并附颂文一首。

天台山志

天台山志

作者不详。今人考其作于元末。书一卷。首为郡志辩,考辩司马悔桥,天台之得名等。接着录晋孙兴公《天台山赋》、唐柳泌诗、夏英公铭,又记载洞及丹井。所载较多者为宫观,尤其是有关桐柏观的记录甚多,有唐崔尚《桐柏观碑》、宋曹勋《重修桐柏记》、李白《题桐柏观诗》、白玉蟾《留别桐柏诗》等。据称桐柏观所在地,王子晋、葛仙翁、司马承祯都曾在此修道,为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另有宋夏疎《重建道藏经记》可窥宋代道书流布的一些情况。天台山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自古为道教名山。本书虽未能全面反映天台山道教状况,但对研究古代浙江地方道教仍有较重要的原始资料价值。收入《道藏》洞玄部记传类。

楚辞通释

楚辞通释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前附司马迁《屈原列传》、张任可《序》以及《序例》诸文。 正文分十四卷,删去王逸《楚辞章句》所录《七谏》以下五篇,补入梁代江淹《山中楚辞》四篇和《爱远山》,又因王夫之“生于屈子之乡,而遘闵戢志,有过于屈者”,故附作《九昭》一篇,“以旌三间之志”。《通释》在作品题目之后,附王、朱等人题说,然后参以己意以正题旨,继而分段作注,并说明各段大意,以求“通释”。作为与屈原经历大致相同的王夫之,能够通过注释《楚辞》,阐发并表达其抗清复明、忍辱负重的爱国之情,故把握屈作题旨,多切实际;在具体注释章句中,能“旌幽志”、“达微言”,深入作品之中,疏达通解,并注意纠正和批判王逸、朱熹等人的见解,突破传统巢臼,“就文即事,顺理诠定”;发前人未发之言,有许多真知灼见。但由于王氏的过分比附于屈原,亦有不少主观臆断之处,甚至以道家之说阐发屈旨,妄加议论,是不对的。

宋代理学三书随扎

宋代理学三书随扎

《宋代理学三书随扎》为钱穆对宋代理学三书——元代刘因所编《朱子四书集义精要》、周濂溪《能书》及朱熹、吕东莱编《近思录》——所作的读书答记,以发挥理学家之共同要义为主,简明扼要地辨析了枕头代理学对传统孔孟儒家思想的阐释、继承和发展。书珍附有四篇论文,深入浅出地探计了中国文化、思想之大要、精义。

三报论

三报论

全一卷。又作释三报论。东晋庐山慧远(334~416)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弘明集卷五。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顷,戴逵撰释疑论,怀疑佛教因果报应说;慧远乃作三报论,为世俗解惑。谓业报即善恶行为之果报,依受报时间之先后,可分三种,即:(一)现报,此世受报。(二)生报,来世受报。(三)后报,未来无量世受报。谓若无三报之说,则善人受苦,恶人反得荣福等现象,则为常理所不能解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