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固

班固
  • 姓名:班固
  • 别名:字孟坚
  • 性别:
  • 朝代:东汉
  • 出生地: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 出生日期:32年
  • 逝世日期:92年
  • 民族族群:

班固(32年—92年)东汉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光武帝建武八年(32)生于官宦家庭。父班彪,字叔皮,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博学多才,勤于著述,曾续写《史记》,作《史记后传》65篇。班固少时随父读书,9岁时便能诵文作诗。16岁时入洛阳太学读书,博览群书,百家九流无不涉猎。后擅长诗赋,曾作《两都赋》传诵一时,文学功底很深。他随父进行汉史的研究,并立志承父业。然父续《史记》未竟身亡,他潜心研思,继续父亲的工作,但被诬告私改国史而下狱。后沉冤昭雪,释放出来,受明帝器重,被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校书郎,典校皇家所藏秘书,又受诏完成父亲所著之书。他凭藉兰台的丰富藏书,集中精力,汇集史事,修改体例,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写《汉书》。历时二十余年,章帝建初七年(82),《汉书》基本修成。后任玄武司马,撰《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随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撰《燕然山铭》。后窦宪畏罪自杀,他被牵连入狱,于永元四年(92)病死,年61岁。死后,《汉书》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完成,后由其妹班昭和马续分别补齐,才最终完成这部史书。


班固的一生,主要贡献是他的史学著作《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全书100篇,80余万字,记述了从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二百多年的历史,分为纪、表、志、列传等类,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概貌。该书史料丰富,文词整饰,叙事详明,虽然有许多地方因袭《史记》,但不乏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独到之处,所以受到后世史学界的推崇。班固开创了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极大,受到后人的瞻仰和尊重。后世常以“史、汉”或“迁、固”并称,以纪念班固在学术界创建的丰功伟绩。

猜你喜欢的书

荔枝谱

荔枝谱

北宋蔡襄著。作者是闽人,又曾任福州、泉州知府,荔枝为当地名产,因而得以写成此谱。成书于嘉祐四年(1059)。七卷。分别记述荔枝品种、历史、产地、运销、食性、栽培技术、果实加工、贮藏等。是编为闽中荔枝而作,其一原本始;其二标尤异;其三志贾鬻;其四明服食;其五慎护养;其六时法制;其七别种类。尝手写刻之,今尚有墨板传于世。亦载所著《端明集》中,末有“嘉佑四年岁次己亥秋八月二十日,莆阳葵某述”十九字,而此本无之。按其年月葢自福州移知泉州时也。荔枝之有谱自襄始,其叙述特详洁有笔力,而王世贞《四部稿》乃谓“白乐天、苏子瞻为荔枝传神,君谟不及”,殊非笃论。又案,襄诗篇中屡咏及荔枝,多可与谱相参考者。如《四月池上》一首:“荔枝才似小青梅”句,刘克庄谓:“即谱中之火山”。又《七月二十四日食荔枝》一首:“绛衣仙子过中元”句,即谱中之中元红。又《谢宋评事》一首:“兵锋却后知神物”句,即谱中之宋公荔枝。又有《与昭文相公手帖》所谓“陈家紫号第一,辄献左右”者,则集中不载,别见于洪迈《容斋随笔》。亦可以备此谱故实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原名为《高宗系年要录》或《系年要记》,由《四库全书》定为今名。南宋李心传撰。本书在南宋宁宗宝祐初年曾刊于扬州,流传甚少,今本系清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该书为编年体,记录南宋高宗一朝国内外大事。仿《资治通鉴》例编年纪事,与《续资治通鉴长编》相衔接。始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迄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书中所收材料较多,条理也较精密。元末修《宋史》时未见此书,可能当时原书已失。今本是乾隆时修《四库全书》而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这是研究南宋时期历史的重要古籍。

越史略

越史略

三卷。著撰人名氏不详。书中记载安南国事。上卷曰国初沿革,为赵陀以下诸王。中卷下卷皆曰阮纪,则自李公蕴得国后诸王事迹,记述详尽。安南自汉迄唐,并为州郡,五季末为土豪窃据,宋初时始自立国。此书自唐以前,大多是袭抄史文。此书原题《大越史略》。安南自宋以后世世职贡,后来在前代失驭之际、辄窃号国中。有《宋山阁丛书》本、《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认识论

认识论

张东荪撰。1934年9月初版。为张东荪所主编的“哲学丛书”之一。本书共五章,即“知识之由来”、“知识之性质”、“知识之切否”、“知识之标准”、“认识的多元论”等。前四章为初学认识论的人而设,是其门人王光祥根据哲莫斯特凡尔德和伊文思的《哲学原理》中的一章写的。作者指出“第五章乃是我个人的主张。我这个主张蓄之心中好多年。现在愈想愈觉有些自信”(《认识论》自序)。其内容大体上与作者发表在《哲学评论》上的《条理范畴与设准》一文相同,但本书避而不用“范畴”一语。张东荪强调说,多元认识论大体上仍循康德的轨道,但重要之点“就是我把方式不纯归于主观的立法作用。我不像康德那样以为外界是无条理的。我不像康德那样把‘感觉所与’为知识的质料。我主张感觉不能给我们以条理的知识,这虽和康德相同,但条理却不能完全是心的综合能力所产,这又和康德不同了。”因此,他认为外界有其条理,内界(即心)亦有其立法。内界的立法又分两种:一为直观上的先验方式;一为思维上的先验方式。至于感觉也不是真正的“存在者”。可见,认识应该是多元的。本书是张东荪唯心主义认识论的集中表述,在当时有较大的影响。

经分别

经分别

巴利名Sutta-vibhan%ga 。巴利文律藏三大部之一。又作经分律。主要内容为戒之条文、说明成立之因缘、条文字句之解释及条文运用之实例等。包括说明比丘二百二十七戒之大分别(巴Maha^-vibhan%ga ,又作比丘分别),及说明比丘尼三百十一戒之比丘尼分别(巴Bhikkhuni^-vibhan%ga )。大分别系包括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舍堕、九十二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七十五众学、七灭诤;比丘尼分别则总括八波罗夷、十七僧残、三十舍堕、百六十六波逸提、八波罗提提舍尼、七十五众学、七灭诤。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

僧伽跋摩,意为“众铠”,天竺人,生卒不详。僧伽跋摩善解三藏,尤精《杂心》。南朝宋元嘉十年(433),他出流沙至于京邑。后应慧观等人之请,译出《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十卷等。《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又称为《摩得勒伽论》。其写法与《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基本相同,“萨婆多部”又名“说一切有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本论是依萨婆多部的观点对《十诵律》的解释和说明。在本论第一卷中即阐述其对戒律的基本立场和形而上的基础,说明了戒律的相持属性,确立了本部对戒律的理解。文中对犯“毗尼罪”分别从“作”与“无作”、“色”与“非色”、“可见”与“不可见”、“有对”与“无对”、“有漏”与“无漏”、“有为”与“无为”、“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阴摄”与“非阴摄”、“界摄”与“非界摄”、“受”与“不受”、“心”与“非心”、“四大造”与“非四大造”、“从结生”与“非结生”、“记”与“无记”、“隐没”与“不隐没” 、“有缘”与“无缘”、“有报”与“无报”、“业”与“非业”、“内入”与“外入”、“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善无记”或“不善无记”……等诸多理论方面给予说明。第二卷以下即结合佛陀制戒的因缘而阐述对戒律持守的基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