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预

- 姓名:杜预
- 别名:字元凯
- 性别:男
- 朝代:西晋
- 出生地: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 出生日期:222年
- 逝世日期:285年
- 民族族群:
杜预(222年-285年)西晋大臣、学者。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司马昭妹夫。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少有建功立言之志。初仕魏,为尚书郎,袭祖爵丰乐亭侯。累迁镇西长史。入晋,任河南尹,受诏定官吏考课制度,主张去繁密而就简易,每年一考,六年总结,积优者超用,累劣者黜免。又与贾充等定律令,并为之注解,与明法掾张斐的《律解》并行于世。转安西军司、秦州刺史,从征西将军石鉴讨陇右鲜卑之叛,因与鉴用兵意见分歧,遭奏劾,以侯爵赎罪。旋拜度支尚书,在朝七年,论安边,陈农要,定谷价,制课赋,又推广新式农具,奏上《二元乾度历》,于富平津建河桥,“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杜武库”,言其胸中无所不有。咸宁四年(278),继羊祜出镇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积极筹划灭吴。太康元年(290),与王铚、王浑等大举伐吴,他陈兵于江陵,旬日之间,累克城邑,南方州郡,纷纷归降。吴平后还镇襄阳,讲文修武,怀抚南士,又兴修水利,公私之田受益者万余亩,漕运直通巴陵(今湖南岳阳市)。他位居将帅,身不跨马,射不穿扎,行兵布阵,多用谋略,军中称之“以计代战一当万”。建功之后则著书立说,尤精《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10卷,是现存最早的《左传》注本,收入《十三经注疏》。同时参考众家谱第,撰《春秋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太康五年(284),征为司隶校尉,赴洛途中病卒。追赠征南志大将军,谥曰“成”。原有集十八卷,已散佚,明人辑有《杜征南集》。《晋书》有传。
猜你喜欢的书
御制官箴
御制官箴,一卷,明宣宗朱瞻基撰。朱瞻基,明朝第五个皇帝,在位十年,年号宣德,事迹详明史本纪。官箴,凡三十五篇,前列圣谕及目录,后附御制广寒殿记。圣谕称:「凡中外诸司,各着一篇,使揭诸厅事,朝夕览观,庶几有儆。」盖宣宗时皆颁行之。嘉靖十七年,南京国子监禁酒伦以训复刊布之。本卷所收为复刊之本。
阴丹内篇
阴丹内篇,撰人不详。似出于宋元间。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清部。此篇不足七百字,言阴丹秘诀,其丹法以采阴炼阳为纲要。所用药物为紫廷红铅、玉蜂琼浆、丹壶炎光,三物以斤两计之,文武火锻之。「以铅聚汞,以汞聚神,以神守形。以气引药,以药引年,以年炼形。」全篇辞旨隐晦。
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
北帝七元紫庭延生秘诀,又名《北帝七元延生真经》,原不题撰人。内称:「吴赤鸟二年(239)葛仙翁受之于太上老君,至魏时叶先生传之于世」。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正一部。《云笈七签》卷二十五亦录载全文。本篇言醮祭或存思北帝七元真人以解厄延年,飞升紫庭之法。「北帝七元」即北极七星之神,本篇内详载其隐讳、真形、神威,以及存思醮祭北帝七元之仪法。有各种神咒和「北帝七元真形图」
释教正谬
1857年英国人艾约瑟写的基督教辟佛护教文献,三眼居士译。作者艾氏是英国基督教会宣教士。 据《佛光大辞典》的介绍,《释教正谬》网罗经典、教乘、释迦牟尼、轮回、三宝、沙门、十恶、功德、偶像、净土、观音、世界、诸天、地狱、瑜伽、持咒、宗门、止观、涅盘、无常等项,计二十章。现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编目为7490号。 其写作的动机是因为佛教“皆拜其偶像,谓之象教,今吾耶稣正教,…以上帝之命,毋许崇拜偶像,故与彼教论辨。”它一方面通过推理论证佛教在上述十个方面的谬误,另一方面,更是以《圣经》为依据来批评佛教的理论和教义,如“保罗曰:‘当弃妄言老媪之谈,练习敬虔上帝之事。’”“彼得曰:‘舍耶稣别无救主,盖天下人间,更无锡他名,可以得救者也。’”本书是为数不多的基督教新教的辟佛宣教古籍,其特点是站在基督教立场上批判佛教,“究其由来,明其非上帝所证之教,所有谬误,细为指陈。”通过与基督教的对比来批判佛教,以基督教为正教,以佛教为“由学空言”,因而有失公允,这可能也是引起佛教界多有辨驳的原因。 佛教界辩驳此书者,有日本养鹈彻定之《释教正谬初破》、《释教正廖再破》各一卷、南溪之《释教正谬噱斥》二卷,南条神兴之《释教正谬辩驳》等。
三传折诸
四十四卷。张尚瑗(生卒不详)撰。张尚瑗字宏蘧,又字损持,吴江(今属江苏)人,清代经学家。康熙二十七年进士,官兴国知县。张尚瑗曾师从朱鹤龄,治《春秋》经传之学。朱氏曾作《读左日钞》,张氏仿其师作《三传随笔》,积累日久,卷帙逐伙,乃重新编纂而成此书。“折诸”之名是取扬雄“群言淆乱折诸圣”之语。此书计《左传》三十卷,《公羊》、《穀梁》各七卷,可知其用力于《左传》尤勤。其《自序》谓:“读古人书当出己裁,而经学必以传疏为依据”,又云:扬雄“又曰:‘众言淆乱折诸圣’。欧阳氏谓:‘经简而直,传新而奇,学者乐闻而易惑’。愚以为乐闻新奇然后可以折诸简直,其新奇也,盖其所以为简直也。”此盖为其书之大旨。其书卷首两篇为通论性质,有先生评说、郊禘考、五岳考、涂山会诸侯考、左丘明时代考、五霸辨、四凶议、论左传书、成周地形、鲁地形、楚地形、宋卫地形、陈蔡曹地形、郑地形、吴越地形,总论列国地形、河、江、关、春秋列国论、春秋列国党仇分合、姬姓之国、鲁异诸国、王室之卑、晋楚更霸、秦晋姻雠、陈蔡亡于楚、齐争国始末、宋卫叛臣、季氏专鲁、三家纂晋、赤狄白狄、三传经文互异、三传立例互异、类事类语、地名同、地名与国名同、名谥同、名姓世表、人名同、同姓名录诸篇,大多为张氏所撰,间亦有采前人所论着者,此为其书之精华所在,其书之特点是取材宏富,但其贪多务得,细大不捐,亦失之芜杂。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一年,现存乾隆刻本,另清敬足斋刻其中《穀梁折诸》六卷。
太子瑞应本起经
凡二卷。又作太子本起瑞应经、瑞应本起经、瑞应经。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为佛传中早期成立者,其内容之编排或记述之体裁,大抵皆与‘修行本起经’类似,两经均采十七岁纳妃、十九岁出家之说。记述释尊之过去因地至成道后济度三迦叶等事。有关四门出游、出城时内殿之描写,与车匿诀别,尤其降魔成道之记载,气势磅礴雄浑,为重要佛传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