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书文集

  • 密庵集

    密庵集

    《作者:谢肃八卷。明谢肃撰。谢肃,字原功,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少与唐肃齐名,时称“会稽二肃”。元至正末,张士诚据吴,谢肃慨然入见献偃兵息民之策。明初,隐于乡里。洪武十九年(1386)举明经,授福建按察司佥事,后以事下狱死。《明史艺文志》、集竑 《国史经籍志》、黄虞稷 《千顷堂书目》俱载谢肃有《密庵集》十卷。而传本久稀,藏书家罕著于录。惟《永乐大典》中所收谢肃 《密庵集》八卷。其时谢肃没未久,而姚广寿等已录其遗集,与古人同列,知当时即重其文。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称谢肃初谒贡师泰于吴山仰高亭,时贡方奉诏漕闽广粟,当泛舟大海,因与同

  • 梅野集(楳埜集)

    梅野集(楳埜集)

    《作者:徐元杰南宋徐元杰撰。12卷。凡杂文11卷,诗词1卷。其集宋诸书目不载。据其子直谅跋,集本25卷,景定二年(1261)直谅刊行。原本久不传。今本为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作12卷,《四库全书》著录。有《乾坤正气集》本,作11卷。所存虽仅十之五、六,然校之本传所列奏议条目,则尚得其大概。元杰曾从真德秀游,在朝以正直敢言著称,尝力劾史嵩之。其奏疏多关朝政,可补史传之阙。

  • 渼陂集

    渼陂集

    《作者:王九思十六卷。《续集》三卷。明王九思(1468—1551) 撰。王九思,字敬夫,号渼陂,酃县(今陕西户县)人。明弘治九年 (1496)进士,授检讨,因依附刘瑾而官至吏部郎中。瑾败,降为寿州同知,后勒其致仕。著有 《渼陂集》。是编正集十六卷,系嘉靖十二年(1533)由九思门人王献所刊。续集三卷,系九思晚年罢官以后所作,由翁万达续刻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钱谦益曾评价九思,称“敬夫馆选试《端阳赐扇诗》,效李西涯体,遂得首选,有名史馆中,时人语曰 ‘上有三老,下有三讨’。既而康、李辈出,唱导古学,相与訾警馆阁之体,敬夫舍所学而从之,于是始自贰于长沙矣。敬夫

  • 蒙川遗稿

    蒙川遗稿

    《作者:刘黻宋代诗文别集。4卷。刘黻著。系其弟刘应奎于元初收集的残存遗稿。《四库全书总目》谓“黻危言劲气,屡触权奸,当国家板荡之时,琐尾流离,抱节以死,忠义已足不朽。其诗亦淳古淡泊,虽限于风会,格律未纯,而人品既高,神思自别”。他的《率太学诸生上书》一文,能从国计民生立论,揭露官僚机构的腐朽和统治集团内部的重重矛盾,笔锋犀利,议论激昂慷慨。其诗多抒江湖隐逸之志,如《渔村杂诗》:“苜蓿村中卜钓矶,临流构屋不嫌低。屋头所种无多树,大有新来白鹭栖。”然亦有忧国伤时之作,如《题江湖伟观》中以“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的繁华景象

  • 勉斋集

    勉斋集

    《作者:黄榦诗文集。南宋黄榦撰。40卷。凡讲义经解3卷,书15卷,记序题跋4卷,启1卷,奏状2卷,策问1卷,札状5卷,判语2卷,杂著2卷,行状志铭3卷,祭文1卷,诗1卷。榦,世号勉斋先生,因以名集。其集宋代初刊于衡阳,仅选编10卷,后增刊为40卷。宋刊40卷本今存,并有附集、语录、年谱各1卷。元延祐二年(1315)重刊,亦存。清康熙中又刊,卷数虽仍40之旧,但前后编次迥异,且13篇中各阙十余字至数百字不等,如《上朱晦庵第八书》脱三百余字,《申省土功告毕》脱二千余字。《四库全书》据康熙本著录。榦学承朱熹,然无门户之见,且注重经世致用,与空谈心性者异,集中尚存多篇论学

  • 天下同文集

    天下同文集

    《作者:周南瑞四十四卷。元周南瑞撰。周南瑞字敬修,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乡贡进士。生卒年、事迹均不详。吴澄《支言集》有《赠周南瑞序》,称安成周南瑞敬修,匾“濂溪”二字于室,或者议之。又称敬修之文词,固已早冠于乡儒之上,自濂溪视之则陋也。盍暂舍其所学,而勉其所未学云云。当即指其人。至称其欲为濂溪后人,当知其门户、路径。是明以冒称周子之裔而诮之,其人好趋附高名者。观其目录末标“随有所传录,陆续刊行”九字。其体例与清末庸陋坊本无异。但本书所载,颇有苏天爵《文类》所未收,足资当时典故。如:《元史》崔或上宝玺事,在成宗本纪及崔或本传均

  • 眉山集

    眉山集

    《作者:唐庚诗文别集。北宋唐庚(1071—1121)撰。二十二卷。庚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进士出身,宰相张商英荐其才,除提举京畿常平。商英罢相,亦贬置惠州。后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与苏轼友善。有《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国杂事》。此集收诗凡三百余首,赋五篇,文百余篇。诗以体为序,且以五言律为多。风格简练、紧凑、严谨。文以杂文为多。阐述论学思想,亦颇简洁。有《四库全书》本,《四部丛刊三编》为三十卷本,附张元济撰校勘记一卷。

  • 梅村集[四库本]

    梅村集[四库本]

    《作者:吴伟业明末清初诗文别集。吴伟业撰。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明末清初文学家。此集共40卷,计有诗18卷(五古3卷、七古4卷、五律3卷、七律5卷、五排1卷、绝句2卷),词2卷,文20卷(序7卷、记2卷、神道碑铭2卷、墓志铭1卷、墓表塔铭1卷、传1卷、书铭赞1卷、杂著杂文1卷)。为其弟子顾湄、周瓒所编,始刻于康熙七年(1668),康熙八年刻竣。此即《四库全书》据以著录之本。卷首有卢綋与陈瑚序,并附钱谦益《与梅村先生书》和钱氏于顺治十七年(1660)为10卷本之《梅村先生诗集》所撰序文。此集的诗歌部分分体排列,但各体诗内大致按年编次,可以考订写作日期。几种

  • 梅花道人遗墨

    梅花道人遗墨

    《作者:吴镇元代诗文别集。2卷。吴镇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鲍士恭家藏本编入别集类。吴镇无专集行于世,今传《梅花道人遗墨》2卷,是吴镇乡人钱棻捃拾题画之作,荟粹成编。卷首有钱棻序,序中自称仰承先志,“褒采遗文”,仅得数十纸。卷首别收有1篇《梅花道人本传》。卷上所收的都是诗,按五七言、古近体类编、卷下为词、题画诗数首、题跋若干则。本集所收入的吴镇诗篇,主要是借题画表达了林泉之趣、隐逸之情,《四库全书总目》评述说:“(吴)镇以画传,初不以文章见重。而抗怀孤往,穷饿不移,胸次既高,吐属自能拔俗。”但《四库全书》编者也指出本集的编辑

  • 梅山续稿

    梅山续稿

    《作者:姜特立诗文集。宋姜特立著。十八卷。是此集为特立六十以后为东宫属官时所作,前此当有稿别行。《直斋书录解题》载《梅山诗稿》六卷,《续稿》五卷。《文献通考》卷二四五载《续稿》十五卷。清修《四库全书》,用浙江鲍士恭家藏本。此本出休宁(今属安徽)汪森家,诗凡十七卷,附以杂文六篇及长短句二十首,共为十八卷。然《四库全书》修定时,已将附录杂文删去。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四亦著录此书有二种:一为十七卷,杂文一卷,清小山堂赵氏写本;一为十七卷,附杂文一卷,长短句一卷,旧写本,从宋刻中抄出。已不可得见。特立另有《梅山小稿》一卷,见《

  • 梅溪集

    梅溪集

    《作者:王十朋五十四卷。宋王十朋撰。王十朋,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 (今浙江乐清县)人。绍兴二十七年 (1157)进士,授绍兴府签判,除著作郎。孝宗即位,知严州,除侍御史。上疏论史浩八大罪,使浩出知绍兴府。张浚北伐失利,主和者乘机攻击,十朋上疏劝孝宗勿为群议动摇。后出知饶州、夔州、湖州、泉州等。颇有政绩,人绘而祠之。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谥文忠。十朋政治上反对和议,主张恢复。每以诸葛亮、寇准、范仲淹、韩琦、唐介自比,为朱熹、张栻推重。学以孔孟为正宗,以韩愈、欧阳修,司马光为师,是绍兴末乾道初最有名望的学者之一。刘琪集序称

  • 茅檐集

    茅檐集

    《作者:魏学洢诗文别集。明代魏学洢撰。8卷。学洢字子敬,嘉善(今浙江嘉兴)人。魏大中之子,因救其父而有“忠臣孝子萃于一门”之称。是集一刊于钱棻(大中门人),再刊于其弟学濂,是为今本。卷 一为赋,卷二、卷三为诗,卷四至卷八为文。其卷1为赋,有《抒怀赋》、《茅檐赋》、《定志赋》等6首,苦言壮意,时发情怀。余卷为诗、杂著及书启。有清初刻 本、《四库全书》本(据魏学濂再刊本收入)。

  • 梅屋集

    梅屋集

    《作者:许棐宋代诗文别集。5卷。许棐著。全书由《梅屋诗稿》、《融春小缀》、《梅屋第三稿》、《梅屋第四稿》和《杂著》各1卷组成。集中诗作常有闲适情绪的表露,如《秋斋即事》:“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几日铜瓶无可浸,赚他饥蝶入窗来。”于细微处传神,确有新意。但也有反映现实的作品,如《泥孩儿》一诗,构思巧妙,以泥塑孩儿为富家少妇用作得子的象征来和贫家子女作对比:“岂知贫家儿,呱呱瘦于鬼。弃卧桥巷间,谁或顾生死!人贱不如泥,三叹而已矣。”寄慨遥深,从中可见晚唐现实主义诗风的影响。又如《乐府二首》以民歌形式,反映女子的痛苦:“

  • 梅岩文集

    梅岩文集

    《作者:胡次焱十卷。宋胡次焱(约1270年前后在世)撰。胡次焱,字济鼎,号梅严,晚号余学。江西婺源人,生卒年不详。其先祖本李唐宗室,五代时育于胡,因此姓胡。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贵池县尉。宋亡,奉母归,教授乡里以终。著有 《梅岩文集》。次焱诗文于宋元时,未曾结集,因此藏书家多不著录。此集乃明嘉靖中,由其族孙胡琏收辑编次刊行共十卷。其中,赋、诗、杂文共八卷,九卷以下皆附录往来赠答之作。集前有胡琏序。其文以序、记、论、说等散文为主,但并无突出之作。其诗甚少,多以咏物抒怀见长。如 《雪梅赋》,以雪梅斗寒,喻自己之志洁行芳,十分引人注目。此集

  • 漫塘文集

    漫塘文集

    《作者:刘宰宋代诗文别集。36卷。刘宰著。《四库全书总目》称刘宰“秉性恬谈,平生无他嗜好,惟书靡所不读,所为文章,淳古质直,不事藻饰,而自然畅达”。集中诗歌数量不多,以纵情山水,表达闲情逸致的作品为主,如《过剡溪》:“青山叠叠水潺潺,路转峰回又一湾。想见雪天无限好,不妨独棹酒船还。”但亦有感情深沉的悯世之作,如因嘉定二年(1209)大旱而作的《野犬行》:“野有犬,林有乌;犬饿得食声咿呜,乌驱不去尾毕逋。田舍无烟人迹疏,我欲言之涕泪俱。”“君不见荒祠之中荆棘里,脔割不知谁氏子,苍天苍天叫不闻,应羡道旁饥冻死!”本集的主要版本有:明正德十六

  • 鄮峰真隐漫录

    鄮峰真隐漫录

    《作者:史浩宋代诗文别集。50卷。史浩撰。此集凡诗5卷,杂文39卷,词曲4卷。末2卷为《童丱须知》,分30章,内容都是治家修身之道,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押韵,是作者用来教导子孙的,首有小序,署“淳熙辛丑下元,真隐居士书于清凉境界”,故知为淳熙八年(1181)罢官以少傅侍经筵时所著。其集系史浩门人周铸编次,明代天一阁藏有写本,清乾隆间据以辑入《四库全书》。其诗多唱和应酬之作,但《和钟山晚步》、《和斜径》等小诗却清新可喜,韵味深长。其文多章表书启等类。集中保存了许多不易见到的宋代大曲的歌词,计有《采莲》(寿乡词)、《采莲舞》、《太清舞》、《柘枝舞

  • 鄂州小集

    鄂州小集

    《作者:罗愿宋代诗文别集。6卷。罗愿著。乾道二年(1166)郑玉为罗愿文集作序称,其集为州佐刘清之编集刊刻,岁月既久,其书罕见,洪斌、鲍元康出资重刊。其后又曾屡经编刊。《宋史·艺文志》著录其书10卷,但现存各本皆为6卷。洪武二年(1369)王祎序赵汸、赵埙重刊本说:罗愿集原为10卷,“鄂人尝以刻板其州,新安郑氏家亦有刻本,岁久皆废轶。今其存者五卷,其七世孙宣明力搜访之,复得杂文若干首附于五卷之末”。以《粤雅堂丛书》本与《四库全书》本相校,前5卷内容基本相同,但第6卷则大异。前者为考、序两类文章,后者则为传21篇。但前者除曹宏斋所作本传,尚在卷

  • 罗昭谏集

    罗昭谏集

    《作者:罗隐八卷。唐罗隐(833—909)撰。罗隐著作很多,《崇文总目》载有《罗隐集》二十卷,《江东后集》十卷,《甲乙集》十卷,《罗隐赋》一卷、《罗隐启事》一卷,《谗书》五卷,但多数散佚。现仅存《甲乙集》、《谗书》及由后人掇拾而成的《罗昭谏集》。《甲乙集》为诗集,现存南宋书棚本十卷,《四部丛刊》据此影印。此外还有毛氏汲古阁刻《唐人八家诗本》和清席启寓《唐诗百家全集》本,十卷,补遗一卷。本集又作《罗昭谏江东集》最初是明万历年间姚士粦辑,屠中孚校为五卷本。清康熙时张瓒又辑为八卷,瑞榴堂刻,其内容包括《谗书》以外的各种文体,有诗四卷,

  • 吕衡州集

    吕衡州集

    《作者:吕温十卷。唐吕温(772—811)撰。吕温,字和叔,一字化光,唐代文学家。河中 (山西永济)人。早年曾师事陆质、梁肃。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及第,次年中博学宏词科制举,授集贤殿校书郎,后迁左拾遗。贞元二十年以侍御史出使吐蕃,永贞元年(805)还朝,进户部员外郎,转司封员外郎。后被贬为均州刺史,改道州刺史。元和五年(810)转衡州刺史。吕温工文,长于铭、赞。柳宗元说他“道大艺备”、“文章过人”(《祭吕衡州温文》)。刘禹锡称他“文苑振金声”(《吕八见寄郡内书怀》)。其著作多种。今存《吕和叔文集》等。此书原由刘禹锡编次。此本先为诗赋,后为杂文,

  • 履斋遗稿

    履斋遗稿

    《作者:吴潜诗文别集。南宋吴潜(1196—1262)撰。四卷。潜字毅夫,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嘉定进士。授承事郎,签广德军判官。历迁江东安抚留守。累迁左丞相,封庆国公,又改封许国公。后谪建昌军,屡徙循州安置。此集为明末梅鼎祚编,冠梅氏撰。吴潜本传。收诗凡二十八首,词百十六阕,文二十四篇。词作抒发不慕功名,关心世事之情怀,亦写其壮志未酬之愁绪。词风豪迈激昂,凄切悲凉。其文所论国计民生,抨击贪利之官,言语切直,慷慨激昂。有《四库全书》本。

  • 幔亭集

    幔亭集

    《作者:徐熥诗集。明徐熥撰。十五卷。熥字惟和。闽县(今属福建)人。万历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生平喜称郑善夫诗。卒年仅三十九岁,与善夫同。此集为其弟徐火勃所鐫。约十三万二千字。卷首有张献翼序。其诗平易自然,五言颇淡远可诵。谢肇淛、朱彝尊、王世懋等皆极推崇之。有《四库全书》本。

  • 鲁斋遗书

    鲁斋遗书

    《作者:许衡诗文别集。十四卷。元许衡撰。许衡号鲁斋,因以为集名,许氏遗书久散落,明武宗正德十一年(1516),河南巡抚李某下令表彰先贤,命衡七世孙婿郝亚卿辑其遗文,未竟,河内教谕章廷俊继成,何塘作序,河内县令高杰刊行。明世宗嘉靖四年乙酉(1525),山阴萧鸣凤校刊于汴,并作序跋,序后有题识,谓:“鸣凤方校是书,适应内翰元忠奉使过汴,谓旧本次第似有未当,乃重编于左,续得《内法》及《大学中庸直解》,俱以次增入。旧本名《鲁斋全书》,窃谓先生之书尚多散佚,未敢谓之全也,故更名《遗书》。”是该本为应良(元忠)所重编,萧鸣凤更名。卷一至九为文,卷一○、卷一

  • 陆士龙集

    陆士龙集

    《作者:陆云十卷。晋陆云 (262—303)撰。陆云字士龙,吴郡华亭 (今上海)人。陆机之弟。少与兄陆机齐名,号曰 “二陆”。史谓其文章不及陆机,而持论过之。入洛后,一时有“二陆入洛,三张减价”之谣。为浚仪令。去官后,百姓图其形象,配食县社。后成都王颖表为清河内史,转大将军右司马。陆机死,陆云亦被杀。陆云为文词藻华丽,旨意深雅。所著诗文凡三百四十九篇,为集十二卷,《隋书·经籍志》又撰 《新书》十篇,并行于世。今观集中诸启,其执辞谏诤,陈议鲠切,诚近于云遗直。至其词藻华丽,词旨深雅,与陆机亦相上下。平吴二俊,要亦未易优劣。《隋书·经籍志》载

  • 鹿皮子集

    鹿皮子集

    《作者:陈樵别集名。元代陈樵(号鹿皮子)作。本集有两种,一为杜储编,有元大德丙寅庞龙序。一为卢联编,比前一种多诗37首。四库馆臣即据以收入《四库全书》。共4卷。卷一有赋15篇,酷似《楚辞》。卷二为乐府、七言古诗、五言古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近体、五言排律。卷三、卷四为七言近体。有《四库全书》本。清乾隆董肇勋所刊亦为卢联所编之本。(牛贵琥)【渊颖文集】 别集名。元代吴莱(私谥渊颖先生)作。吴莱受业于宋方凤,再传于宋濂,遂开明代文章之派,在元人中有重要地位。遗稿甚多,宋濂摘其有关学术议论之大者编为本集。刘基为之作序。共12卷,

  • 鹿忠节公集

    鹿忠节公集

    《作者:鹿善继文集。 明鹿善继(1575—1636)撰。二十一卷。善继一作继善,字伯顺,定兴(今属河北省)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崇祯初为太常寺少卿,十五年率乡人守定兴城,抗御清兵,城破而死。谥忠节。其学宗王守仁,有多种著述传世。《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四书说约》、《无欲诗钞》二种。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著录其《鹿伯顺十五种》、《认真草》共三十五卷,乃其生前编定付梓。是集为其死后亲友所辑。卷首有范景文、茅元仪二序。范序称其文“立言之意不模古,不规今,发乎情,止乎义理”。有清康熙间刻本,《乾坤正气集》本。又有《认真草》十六

猜你喜欢的书

周易浅释

周易浅释

四卷,清潘恩榘著。有弟子林光迪跋,叙其师大意,以彖多言象,而变在其中;爻多言变,而象在其中。爻无所不包,旧说一概进入身心政治上去,而遗却许多道理,不如就其浅处说,深处亦自可通。名为《浅释》意即取此。其书皆即卦变之法求象,进而借象明理。《四库全书》本。此书系潘氏未完之稿,只释《屯》至《未济》六十二卦,《乾》、《坤》两卦及《文言传》、《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均缺。其说注重卦变,以变推象而阐明义理。《四库全书提要》指出:“是书皆即卦变之法以求象,而即象以明理,每卦皆注自某卦来,谓之‘时来’。盖《易》道广大,无所不该,其中阴阳变化,宛转关生,亦具有相通之理。故汉学如虞翻诸家,皆有是说。

豆蔻女郎

豆蔻女郎

冯玉奇著。1941年上海春明书店出版。1948年10月再版。二册。社会情感小说。该书对于研究民国时期文学经典具有重要意义。正集的内容有“飞羽觞当筵认干爹,醉豆蔻节约献万金”,“白发知非红颜侣,黄金难买美人心”等。 《豆蔻女郎》的续篇讲述狄秋航在丁香与豆蔻之间犹豫不决,狄母病危之际命秋航与丁香在病榻前成婚,豆蔻伤心之下与秋航一刀两断。讵料一年后秋航偶遇豆蔻遭劫,不顾安危将其救下,两人爱火重燃,如胶似漆,甚至计划远赴南洋。丁香虽试图挽留却被秋航无情拒绝,在即将登船之际,豆蔻良心发现,劝说秋航回头。故事承接第一部而来,人物的命运更加曲折复杂,内心矛盾重重,感情与理智激烈交锋,令人为之喜,为之忧,为之唏嘘感叹不已。

如何作词

如何作词

本书作者是现代戏曲理论家曲学大师吴梅。本书是是吴梅在大学教书时的一本讲义,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主要是论词与音乐的关系、词的作法、词的发展史,以及对著名词人及其代表作的评价。作为一本国学大师的入门级图书,无论读者想要学习进步,还是想要鉴赏研究都能得到满足,这是一本对入门者或研究者来说,都能带来极大启发的图书。此次重版,除在内容上重新编辑整合,还大胆地重拟了经典书名,使经典作品更加贴近生活,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过渡

过渡

三幕话剧。熊佛西编剧。发表于《东方杂志》33卷18、19号(1936年9月16日、10月1日)。大流河阻隔着河东河西,两岸的村民到县城去,这条河是必经之道。胡家村首户胡老爷在河上设了一个渡口,管渡人是他的亲戚王善文。王善文专门欺压手下的船夫和穷苦的渡客。这天,从城里大学毕业的张国本带着几个青年桥工正在渡口边建桥,众渡客因过渡费从四大枚涨到了八大枚而和王善文争吵起来,王善文说少一枚都不行,没钱就别坐船。几个渡客商议着要涉水过河。张国本趁机号召众人帮助建桥,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把桥造出来,这样就可以不花钱、不受气、平平坦坦地过河了。张国本的父亲15年前在渡河时淹死了,张国本发誓要在河上架座桥,以造福乡人,所以他大学毕业后便回到村里,好容易动员乡绅们把修龙王庙的钱捐了出来造桥。众渡客纷纷响应他的号召,表示愿意出力,大伙儿便夯起地基来,一边干活一边高唱《过渡歌》。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

般若心经释疑,一卷,明谢观光释并序,许岳序,胡孝后序。

维摩义记

维摩义记

佛典注疏。作者不详。一卷。首残尾全。尾题“景明原(元)年(500)二月二十二日比丘昙兴于定州丰乐寺写讫”。在现存的各种关于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的注疏中,此《义记》的年代仅次于僧肇的《维摩经注》。自《弟子品第三》阿那律问疾起注疏至全经结束,注疏简练,行文古朴。对全经科分如下:(1)序分,自起始至《佛国品》七言偈,分作三科:遗教序、说法序、献盖序。(2)正宗分,分作两科:略开经宗与广演其义。前者自《佛国品》偈后至《方便品》,略开净土、旧方便、新方便、法身等四义;后者自《弟子品》至《见阿閦佛品》,广演前四义。(3)流通分,分作两科:明法供养,即《法供养品》;明嘱累,即《嘱累品》。这种科分方式为其特有。《义记》将其科分大纲书于全卷之末,亦为传统经疏之未见。历代大藏经均未收,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

推荐作家

孔颖达

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孔子

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襄公二十二年(一说二十一年)十月庚子日(前551年9月28日)出生于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其远祖

张衡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东汉著名辞赋家、文学家、科学家。《后汉书》有传。字平子。南阳郡西鄂(今河南南阳县)人。少时即善属文,西游三辅,作《温泉赋》;东入洛阳,观太学,问学于经学大师贾逵,遂通《五经》、六艺。永元(89—1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