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愿

罗愿
  • 姓名:罗愿
  • 别名:字端良,号存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歙县(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136年
  • 逝世日期:1184年
  • 民族族群:

罗愿(1136年~1184年),字端良,号存斋,歙县(今属安徽)人,颂弟。南宋大臣。南宋吏部尚书、龙图阁学士罗汝楫第五子。甫七岁,已能为赋。稍长,落笔万言。既冠,数月不妄下一语。绍兴二十五年,以荫补承务郎,监新城县税。连丁内外艰,服除,监景德镇税,有能名。乾道元年,监南岳庙。二年进士及第,知鄱阳县,未上,主管台州崇道观。八年,通判赣州,摄州事。秩满,差知南剑州。淳熙六年,召对,主张富强民力,不为浮文,孝宗谓议论可采。改知鄂州,与通判刘清之相与建学劝农甚力。十一年卒,年四十九。愿以古文著称,被推为南渡后第一,尤以《陶令祠堂记》、《淳安社坛记》、《尔雅翼后序》等作脍炙人口(楼钥《题从子深所书罗端良文三篇》)。朱熹称其“文字细密有经纬,可爱”,又谓“文意亦伤冗,乃是困于所长”(《与刘子澄书》)。郑玉称其文“尤为缜密古雅”,“有先秦西汉之风”,“理严词畅,读之如登轩陛,而闻钟吕之音”(《罗鄂州小集序》)。撰《新安志》十卷,记事简略,《四库全书总目》称“序事简括不繁,又自得立言之法”(卷六八)。所著《尔雅翼》三十二卷,为宋代重要小学类著作,咸淳间由王应麟刊行于世。其遗文由刘清之编为《罗鄂州小集》,凡五卷(《宋史·艺文志》七,本传称七卷),今存明洪武刊本、清康熙五十二年程哲七略书堂刊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三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二五○五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五八三三至五八三七收其文五卷。事迹见元曹泾《鄂州太守存斋罗公愿传》(《罗鄂州小集》附录)、《宋史》卷三八○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前夜

前夜

俄国长篇小说。伊·屠格涅夫著。创作于1859年,刊登在1860年《俄罗斯导报》第1、2期上。本书由35章组成,中译本15.8万字,根据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运动高涨的前夜发生的一个真实故事写成。出身名门贵族的姑娘叶琳娜性格坚强,竭望英勇的行为。不少年轻人对她表示好感。其中有高唱艺术至上的雕刻家,有死啃书本的历史学家,也有步步高升的青年官吏。她在这些俄国青年中没有找到自己的理想人物。后来她跟保加利亚爱国者平民知识分子英沙罗夫相爱,并决心离开父母和祖国,同丈夫一起去为保加利亚的民族自由和解放事业而奋斗。英沙罗夫不幸途中病逝,但叶琳娜没有退缩。她毅然只身奔赴保加利亚,去继续丈夫未完成的事业。小说通过英沙罗夫和叶琳娜的形象,反映了当时俄国社会对新人、新生活的迫切追求,塑造出了振奋人心的新人形象。小说问世后,受到青年学生和先进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杜勃罗留勃夫写了“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一文,对《前夜》作了很高的评价。但是屠格涅夫不同意批评家就《前夜》联系俄国实际所作的革命分析和预测。

咸淳玉峰续志

咸淳玉峰续志

石湖先生志吴郡尝与龚滕周三君子相铨次有某人持某事求入志不得遂哗曰志非石湖笔也石湖笑不辨昆山之作向出于二人之手事词或未一今夏不揆续修将以厘前误而纪新闻或有议其擅者其与议吴志者若相反焉于此可以知后进之视先达天地之相辽绝也于其锓梓之毕书以自讼此意边实敬书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敦煌本]

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简称《度人本行经》。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南朝。原经一卷。P.3022背。首部完整,有标题,尾部残缺,约存七十行,仅为全经之开端。大意言太上道君为十方大圣至真尊神讲道,述说灵宝经法随劫出世度人之缘起经过。《正统道藏》未收。

昆仑奴传

昆仑奴传

传奇小说。唐裴铏所作《传奇》中的一篇。“昆仑”是唐代对今中印半岛和南洋群岛的一种泛称;“昆仑奴”是那一地区侨居中国者的通称。小说写崔生与某一大官僚家的歌姬红绡相恋,苦于门禁森严,无由相会。一个有异术的昆仑奴磨勒,不畏强暴,救出红绡,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反映了当时豪门婢妾为了追求爱情幸福、反对封建压迫的愿望。小说语言简洁,叙述婉转,颇具浪漫色彩。收在《太平广记》中。

纪丰润张学士马江战事本末

纪丰润张学士马江战事本末

直隶丰润张学士,名佩纶,字幼樵。其先世雨樵中丞,仕至安徽巡抚。学士以同治庚午辛未联捷入翰林,年甫冠,未娶也。甲戌散馆授编修,光绪丙子大考二等第二,擢侍讲,旋转侍读。学士长身伟干,天资聪颖过绝人,读书目十行并下。初入塾,一日背诵鲁论至泰伯第八。既以丰才硕学,置身玉堂,职地清旷,则日与张文襄之洞,宝竹坡廷,陈伯潜宝琛,黄漱兰体芳诸芸署名流,颉顽上下,究心经济学,考核中外利弊,兼及东西洋舆地,交涉战守机宜,期有用于当世。

佛地经论

佛地经论

梵名Buddhabhu^mi -su^tra-s/a^stra 。凡七卷。亲光等菩萨造。唐代玄奘译。略称佛地论。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册。为佛地经之论释。作者将佛地经科判为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等三分以释之,并叙述佛地经所说之清净法界、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五种法,摄大觉地。亲光论师本身为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之学者,又为护法(梵Dharmapa^la, 530~561)之门人,因此佛地经论之思想,多以护法系统之唯识思想释之。其中对四智心品之说,以五性各别等说作释特别有名。注疏有唐代靖迈之佛地经论疏六卷、新罗智仁之佛地论疏四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