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榦

黄榦
  • 姓名:黄榦
  • 别名:字直卿,号勉斋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 出生日期:1152
  • 逝世日期:1221
  • 民族族群:

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受业朱熹,熹称其志坚思苦,以女妻之。庆元元年,授迪功郎、监台州户部赡军酒库,随朱熹返闽,教授诸生。熹编《礼书》,独以《丧》、《祭》二编属榦。熹病危,出所著书授斡,谓吾道之托在此。嘉泰二年,调监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酒库。开禧二年,为荆湖北路安抚司激赏酒库兼准备差遣。三年,知临川县。嘉定四年,移知剑浦。五年,改知临江军新淦县。六年,通判安丰军。七年,添差通判建康府,除权发遣汉阳军、提举义勇民兵。八年,奉祠,主管武夷山冲佑观。九年,除权发遣安庆府事,兼制置司参议官,所至多善政。十一年七月,除大理寺丞,论罢,奉祠归乡,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多从之学。十四年卒,年七十。其诗清新淡雅,如《过翠微》:“古寺残僧少,孤村碧树微。明朝山下路,愁绝望烟归。”文多质直,不事雕饰,虽笔力未为挺拔,而气体醇实,不失为儒者之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一)。其《与辛稼轩书》言朝无可倚之人,野无可用之士,“语文章者多虚浮,谈道德者多拘滞”,可谓深中时弊,非朱学末流空谈性命者可比。所著有《书说》十卷、《六经讲义》三十卷、《礼语意原》一卷,均已佚。《宋史·艺文志》著录《黄榦文集》十卷,黄震跋称有衡阳十卷本、严溪赵氏二十四卷本、三山黄友进刊四十卷本,咸淳九年,复刊为《勉斋大全集》。今存元延韦占二年重修本《勉斋先生黄文肃公集》四十卷、附录一卷,又有《四库全书》本《勉斋集》四十卷及清康熙间刊本、钞本等。《全宋诗》卷二六七八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六五二六至六五六二收其文三十七卷。事迹见《勉斋黄先生行实》(《勉斋集》附)、《宋史》卷四三○本传。宋郑元肃编有《勉斋先生黄文肃公年谱》。

黄榦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遥远的旅行

遥远的旅行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川端康成不被时间遗忘的传世之作,永远孤独的文学旅行者川端康成极为真挚的情感书写,以大师的细腻笔触,揭秘世间复杂难解的情感纠葛——关于爱情。当所有人都迷失在人生旅途中,而旅途即将到达终点时,等待人们的会是幸福吗? 我们终其一生,独自前行。寻找爱,也被爱找寻。

皇览孙氏辑本

皇览孙氏辑本

类书。魏文帝曹丕在220年(延康元年)到222年(黄初三年)间召集刘劭、桓范、韦诞、王象和缪袭等人编成。该书“记先代冢墓之处,宜皇王之省览”,收集经传,随类相从,开创了编纂类书新体制。卷帙浩大。黄初三年(222)完成。为中国最早之类书。据传原有四十余部,一千余篇,八百余万字。南朝梁时尚存六百八十卷,隋时仅存一百二十卷。约于宋代全部亡失。清代有孙冯翼、黄奭辑本各一卷。

东三省舆地图说

东三省舆地图说

史地书。清曹廷杰撰制。光绪11年(1885),作者奉檄考察吉江二省边界,凡七阅月,行程2万里,归来撰制《简明图说》,即《吉江二省与俄交界图》及舆图上的注写文字。于古今沿革、山川驿路各名未及详注。受希元委托,对前图补注,即以《简明图说》为基础,吸收齐召南《水道提纲》、何秋涛《朔方备乘》、张作楠《翠微山房数学》等书研究成果,再以实地测定之“各处经纬度数为纲目”,至光绪十三年(1887) 11月15日,完成了舆图的撰制与文字注写工作。所冠希元题识和作者的《补注图说》《考定里数》,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此书已收入丛佩远等编《曹廷杰集》 (1985年中华书局铅印本)内。有《皇朝藩属舆地丛书》本, 《辽海丛书》本。李文信批注(附1985年《辽海丛书》后)可供参考。

合浦珠

合浦珠

四卷十六回。清徐震撰。长篇小说。叙明天启年间姑苏书生钱兰与赵素馨、范梦珠、白瑶枝三位女子的悲欢离合故事。钱兰早负才名,立意非才色双全的佳丽不娶。妓女赵素馨姿容出众,且通琴画诗赋,钱与其两相爱悦。兵部尚书之子亦倾慕赵素馨,恨怨钱兰,与魏忠贤势力勾结诬钱兰为东林党,陷其下狱。钱兰被朋友救出后去金陵,结识并爱慕范梦珠,而范梦珠曾得异人相告:必持有明月珠之人方能嫁。钱兰出外寻珠,途中又与通诗达文的酒家女白瑶枝相悦。后范梦珠家亦遭陷害,逃往姑苏;又遇强豪子弟渔色,被劫持,几番历险。最后钱兰娶了赵、范、白三人,官至侍郎,富贵而美满。该书叙事不出才子佳人俗套,但在主人公爱情波折中结合描写了明末魏忠贤专权的黑暗,对时代有一定的揭露批判。叙事情节中刻意构设曲折波澜,但以明月珠为定亲条件以至作为情节线索,则显雕琢纤弱。该书有清初写刻本,藏大连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又有康熙间刊本,藏日本东野大学狩野文库。

项氏家说

项氏家说

十卷,《附录》二卷。南宋项安世撰。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着录亦与此相同。自明初以来,原本久佚,仅散落在《永乐大典》中。所载多兼及《说经》、《说事》、《说政》、《说学》等篇名,而逐条又各有标题,其原书体例约略可见。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是为今本。卷一、卷二为《易说》,卷三《书说》,卷四《诗说》,卷五《周礼》,卷六《礼记》,卷七《论语》、《孟子》,以上为说经,主要是对诸书的解释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如认为,《诗经》中的“思”字,是语气辞,用于句子末尾,亦有时用于句首。解释“圭田”时,称古者圭田五十亩,自卿以下皆同等。而今之职田,以职务的贵贱而定田亩的多寡,此非古制。卷八、卷九、卷十则先为其《说事篇》,次为《说政篇》,再次为《说学篇》,阐发自己的社会观。如认为,处事必须验之于心,自心不安,则人心不服,人心不服则自己不得安。《直斋书录解题》记载,《附录》四卷为《孝经》、《中庸》、《诗篇次》、《邱乘图》,各为一卷。原各为单书行于世,以后才附于此书之后。今本《附录》仅有《孝经说》、《中庸臆说》二书为二卷,主要是阐发二书的思想。如认为,孝是德之本,五常百行无非是孝。天命之谓性,自然之“中”;率性之谓道,自然之“和”;修道为教,君子通过学习以致其“中和”。项安世学有体用,通达治道,而说经不尚虚言,其订复同异,考究是非,往往洞见本原,迥然出于同时诸家之上。有《四库全书本》,清许氏刊卢文弨校本,闽刻本及杭州刻本。

楞严经观心定解

楞严经观心定解

《楞严经观心定解》,简称《楞严经定解》、《楞严定解》、《观心定解》等。佛典注疏。清康熙二十年(1681)灵耀述。十卷。书前另撰有《科》及《大纲》各一卷,成十二卷。是唐般刺密帝译《楞严经》的注释书。分为四章:判总别、定境观、释题目、系凡例。释经文分为三分:序、正宗、流通。“正宗”又有二分:(1)正观总无明心以明修证;(2)约别能招报心以明修证。书首杜臻序批判了贤首宗僧人真鉴的《正脉疏》以及戒环的《要解》。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