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庚

- 姓名:唐庚
- 别名:字子西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眉州丹稜(今属四川)人
- 出生日期:1070年
- 逝世日期:1120年
- 民族族群:
唐庚(1070年—1120年)字子西,眉州丹稜(今属四川)人。早年即有诗名,文采风流,人称“小东坡”,年十四赋《明妃曲》、《题醉仙崖》诸作,老师匠手皆畏之。绍圣元年中进士,先后任职于益昌、阆中、绵州、凤翔等地。大观四年,入京为宗子博士,受同为蜀人的宰辅张商英赏识,不久被提升为提举京畿常平。张商英因《嘉禾篇》案被新党内部排斥、打击,唐庚亦受牵连,随后外放岭南惠州长达五年。后遇赦,复官承议郎,提举上清太平宫,宣和三年(1121)归蜀,道卒于凤翔,年五十一。庚游宦半生,其诗多写各地闻见,有些篇什反映了百姓的疾苦、统治者的骄奢淫佚与国力的衰弱,如《城上怨》、《送赵安道下第》、《读邸报》、《讯囚》、《内前行》、《大熟行》、《悯雨》等等,从中可见诗人的忧国忧民的热情。其写山川风物之作,亦颇有成就,特别是谪居惠州之诗,描南国风光,如《湖上》、《双榕》、《杂诗》两组等,“皆曲尽南州景物,略无憔悴悲酸之态”(《宋诗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唐诗“刻意锻炼,而不失气格”。并引刘夷叔言其“工于属对”。今人钱鍾书也说唐庚“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宋诗选注》)。其实庚亦喜用口语、俗语入诗,不故作艰涩之语如《张求》、《采藤曲效王建体》、《示蜑》皆娓娓如平日说话,不见锻炼痕迹。庚论诗主张学杜,其语被强幼安所记述,编为《唐子西文录》一卷。其诗文收入《眉山唐先生文集》。《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猜你喜欢的书
竹岩集
诗文集。明柯潜(1423—1473)撰。二卷,补遗一卷。潜字孟时,号竹岩(一作喦)。莆田(今属福建)人。景泰二年(1451)进士第一。官至詹事府少詹事。邃于文学,性高介。为学士时即于院中构清风亭,植柏两株于后堂,人称为柯亭学士柏,后传为古迹。原集曾于嘉靖中刊版。此为抄本,已多缺佚。嘉靖三十四年(1555)成书。约三万六千字。卷首有康大和、董士宏二人序。正文含五言古诗、七言绝句、表、书、赞、经筵讲章、疏等一卷,序、记、传、志铭、祭文、说、杂著等一卷,补遗一卷,附录三篇,其中有潜门生吴希贤撰《中顺大夫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学士竹岩柯公行状》。其诗如《烟寺晚钟》、《吟室盆荷》等,多冲澹清婉,不落蹊径。其文如《陈情疏》、《复潘太守》等,则峻整有法度,不失明初先正之风。有《四库全书》本。
译文序跋集
鲁迅著。收入《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卷。本书收集了鲁迅为自己翻译的和与别人合译的各书的序跋,连同单篇译文在报刊上发表时所写的“译者附记”等,共115篇。还有3篇序已被鲁迅编入它集,本书未再收入。这些序跋过去见于单行本,没有单独结集。鲁迅从青年时代即开始翻译介绍外国文学,直至1936年抱病译出的《死魂灵》第二部,一生中翻译了大量外国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约计300万字,单行本即近30本。鲁迅译介外国文学是为了“移植性情,改造社会”。(《〈域外小说集〉序》)是要借外国的进步文学唤醒民众的觉悟,改造国民性,振兴中华民族。为此,他在译介时写了介绍作者和作品的文字。鲁迅译介过的外国作家共有21个国家的166人。其中最多的是俄国—苏联,大约占翻译量的一半,其次是日本、英国、法国、德国。这些序跋既是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必要材料,也是研究现代文学的史料。对于研究鲁迅如何借鉴外国文学,吸收世界文化,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淳化秘阁法帖考正
十二卷。清王澍撰。王澍,详见《禹贡谱》条。该书依《淳化法帖》原目,一一考证,分为十卷;又载古今法帖考一卷,研究阁帖之缘起,及诸帖之源流; 最后作者又以自己所得笔法,编为一卷,附其后,共十二卷。研究考证法帖的著作已有很多,宋元祐中米芾曾作《法帖题跋》,以辨别真伪。
四巧说
清代白话短篇人情小说选集。一函四册,每册一卷,每卷为一种短篇,共四篇,题“吴中梅庵道人编辑”,选编者姓名不详。四种小说为: 《补南陔》、《反芦花》、 《赛他山》、 《忠义报》。其中第一、第二种与《八洞天》中所收相同,第四种《忠义报》也即《八洞天》中《劝匪躬》,其第三种《赛他山》实即《照世杯》中第一篇《七松园弄假成真》。此书各篇题目都如《八洞天》、 《五色石》,以三字为名,复缀一联为“总名”,然此书于目录处又在每篇“总名”之后各分六段(正文中未分段),此与《八洞天》《五色石》不同,而与《照世杯》相类。如第一篇《补南陔》“收父骨千里遇生父,裹儿尸七年逢活儿”下分: “闻凶信仰天号哭”, “被妒忌舍身出家”,“严择婿路逢才子”、 “奏军功父子偕荣”, “请修院一家会合”,“认绣裙幼子活来”六段。其第三种《赛他山》只是把《七松园弄假成真》中人名改换,其中将男主人公阮江兰改成高涉川,扬州名妓畹娘改成润容,阮江兰之友张少伯改成何靖调,设骗局的应公子改成彭公子。并于结尾处加一段高涉川的话: “小弟前日若非吾兄激发,安有今日之荣?诗云: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吾兄之谓也。且吾兄又使小弟夫妇复合,不惟可比他山之石,实可赛他山之石也。”以点篇题。
介庵词
一卷。宋赵彦端(1121—1175)撰。赵彦端字德庄,号介庵,鄱阳(今江西波阳)人,魏王赵廷美七世孙。绍兴八年(1138)进士。十二年为左修职郎、钱塘县主簿。乾道三年(1167),自右司员外郎,以直显谟阁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次年为福建路转运副使。后为太常少卿。乾道六年,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终左司郎官。著有《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及《介庵词》四卷。《书录解题》则仅有《介庵词》一卷。据其卷后跋语,似又旧刻散佚,仅存此一卷。工词,曾赋《谒金门》,有“波底斜阳红湿”之句,为宋高宗赞赏。他的用语精炼,典雅工丽。其他篇词以婉约纤秾取胜。如《虞美人》(断蝉高柳斜阳处)、《清平乐》(桃根桃叶)等。但亦有风格淡雅、委曲之作,如《点绛唇》(憔悴天涯)等。《全宋词》收其词共一百五十七首。本书版本有 《唐宋名贤百家词》抄本,《介庵赵宝文雅词》四卷。《介庵词》另有天一阁藏本及抱经楼藏抄本,皆四卷。《介庵琴趣》六卷,有汲古阁抄本,朱祖谋《彊村丛书》 本。
佛性论
凡四卷。世亲(梵Vasubandhu ,四世纪)着,陈·真谛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一册。本论详释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第五至第七等三品,阐明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义。内容由缘起分、破执分、显体分、辨相分等四分十六品组成,详论佛性之体相,以明一切众生本具之佛性,认为佛性有三种:(一)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住自性性),(二)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引出性),(三)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并论破小乘、外道与大乘偏见者之否认悉有佛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