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衡

许衡
  • 姓名:许衡
  • 别名:字仲平,号鲁斋
  • 性别: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怀庆路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
  • 出生日期:1209年5月8日
  • 逝世日期:1281年3月23日
  • 民族族群:

许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字仲平,号鲁斋。怀庆路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元朝学者、教育家。他家世为农,自幼聪慧,喜好思考问题。7岁时从师读《四书章句》,以后接连换了几位老师,均不能满足其求知好问的要求。金元交战后,因避乱逃入徂徕山,仍读书不倦。战后回到家乡,通过游学结识元朝著名学者姚枢、窦默,受益非浅。后经姚枢介绍,召为京兆提学,直升至集贤大学士、国子祭酒。他一生极力倡导理学,“敬信如神明”,尝“精诵不辍,笃志力行,以身先之”。并劝诫元朝统治者尊儒重道、兴学明德,推行汉法。他指出,“非如此则道不行”,“能知天道而顺承之”,才能治国理民,泽被天下。元代的文教政策与他的理学思想有密切关系,后人称赞由于他的努力使理学思想“承流宣化”。他从理学的人性论出发重视道德教育。认为道德教育的功用有二:一是培养已有的善端,开发未来的善端;二是防止未来的恶端,革除已有的恶端。他说:“养其良心之本善,去其私意之不善,其上者可以入圣,其次者可以为贤,又其次者不失为善人。”在具体修养方法上,他提出了持敬、谨慎、审察等一系列的主张,反映了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中的“克己”、“内省”、“去物欲”的传统。他是一位十分重视教学法的教育家。《元史·许衡传》称:“衡善教,其言煦煦,虽与童子语,如恐伤之。无所至,无贵贱贤不肖皆乐从之,随其材昏明大小皆有所得,可以为世用。”其具体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四点:一是尊重学生。他指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辱感。他说:“知耻近乎勇。”学生有羞耻心,则爱憎分明,施以奖惩,方有效力。二是因势利导。他认为,人的品质不一,资质各异。有早成的,有晚熟的;有可成其大者,有可成其小者;有性情近于此科者,有性情近于彼科者。因此,教学方法应顺应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其学力,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他说:“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因其动息以为张弛。”三是循序渐进。他认为,教学应有次序,不可踖等,勿求躁进。为此,他十分推崇朱熹的为学之序,把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先小学而后大学。四是教其所短。他认为,用人当用其所长,教人当教其所短。教师不应因学生天资愚笨、品行不良而放弃教育。相反,正因为学生有所短,才需要教师的教诲。他还特别强调,教师的功绩正在于使有所短的学生,得到长足进步,成为有所长的人。许衡的著述有《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大学要略》、《编年歌括》、《稽古千(字)文》等。后人将其收入《许文正公遗书》或《许鲁斋集》。

许衡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石榴之屋

石榴之屋

童话集,《石榴之屋》,收有四部童话:《少年国王》、《小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和《星孩》。

上清豁落七元符

上清豁落七元符

列符图。后有考证文字,称前七图为七元符,后六符出《消魔经》,最后一符为酆都符,引《真诰》。

新法螺先生谭

新法螺先生谭

科幻小说,《新法螺先生谭》是徐念慈在看过包天笑翻译的《法螺先生谭》和《法螺先生续谭》二文之后,撰写的戏仿之作。包天笑的译作是根据日本岩谷小波(1870-1933)翻译的小说《法螺吹き男爵》重译的,其原作是德国的民间故事“敏豪森男爵历险记”,讲述一个爱吹牛的男爵的冒险经历,小说以荒诞戏谑为其主要成分。《新法螺先生谭》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新法螺先生在高山之巅,灵魂和躯壳一分为二,躯体下坠至地心,见到了中华民族的始祖“黄种祖”,灵魂则向上飞升,先后游历了月球、水星、太阳,最后回到地球和身躯合二为一。经过此番游历,新法螺先生发明了万用能源——脑电,由此大兴教育,传授脑电之术,不料却导致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失业,于是新法螺先生只得潜归故里。

如此江山

如此江山

章回体长篇小说。张恨水著。上海永华书局1939年2月初版。共24回。主要描写育民大学内部种种黑暗、混乱的现象:李教授与王秘书为争夺妓女公开闹翻;学生高仰山、李静涛等因办杂志《洪潮》被捕,学生团体旋即被取谛;庶务主任趁修理校舍之机贪污,被章职员告发并取而代之;学生无所事事,搞选“女皇后”活动,又因此发生争执、斗殴,毕业后遂风流云散,各自寻找出路。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智慧》为林语堂文集之一,共分11章,其中《孔子传》首次把孔子的传记译成英文,这是孔子最早的传记,也是孔子惟一的传记,依大史学家司马迁的《孔子世家》英译;《中庸》给儒学系统一个完整适当的基础;《大学》虽然在伦理与政治之间,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国家世界之间的立论未必允当,文字则是前后一贯的论辩;经过重新排列重新选录的《论语》文本,大体而论,是《孔子的智慧》最为隽永有味的一章。

密咒圆因往生集

密咒圆因往生集

全一卷。宋代智广、慧真编集。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本书收集金刚幢所译诸经之神验秘咒,包括观自在菩萨六字大明心咒、阿弥陀佛根本咒、大佛顶白伞盖心咒等,共三十三首(一说二十九首)。所列举之陀罗尼多被认为具有往生成佛之功用。旨在倡导如法念诵其中任一陀罗尼,皆能往生净土之思想。与‘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一书相类似,此二书乃了解五台山华严密教之必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