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樵

- 姓名:陈樵
- 别名:字居采
- 性别:男
- 朝代:元代
- 出生地: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78
- 逝世日期:1365
- 民族族群:
陈樵(1278—1365),字居采,婺州东阳(今属浙江)人。隐居圁谷间,衣鹿皮,自号鹿皮子。陈樵承家学,又从程直方学《易》、《诗》、《书》和《春秋》。精思四十年而有所得,著《易象数解新说》、《洪范传经解》、《四书本旨》、《孝经新说》,郑善夫《经世要言》称其经学为独到。清四库馆臣认为他继慈湖(杨简)绪馀,是姚江(王守仁)行导,就是说属陆学体系而入于禅。他一生隐居,不赴征召,专意著述,长于说经。有《北山别业三十八咏》,写其隐居之地水石花竹之趣,则是顾瑛、倪瓒之流,非穷乡苦寒之士。他与黄溍、杨维桢友善。好为古赋,组织绵丽,有魏晋人遗风。其诗古体五言胜七言,近体七言胜五言。清顾嗣立曾摘录他的一些诗句,认为“可以步武西昆诸作”,但他的诗并无台阁富贵气,其精刻之思毕竟与山泽相近,是隐者之诗。他学李贺,杨维桢指出他学的是李贺诗之“势”,而不是袭其词,如《太霞洞》就写得冷艳,他的名作《虞美人草》的跳跃诗思也与李贺相似,这样的作品还有《瑶台月》、《海人谣》、《雁来红》等等。他也有写得平易通达而又蕴藉的诗。也像李贺一样苦吟,精心构思,锤炼词句,《诗林亭》一诗就描写了自己如何苦思觅句,终于写出前人未曾道过之句。他的诗还有属对工巧、想像奇特的特点,《笔精》就说他“殊有巧思”。有些诗似有寄托,如《巴雨洞》、《紫薇岩》、《石》等。部分诗有过于雕琢之病,如“僧爨屋头猿挂树,鸟衔窗外雨生鱼”之类。著有《鹿皮子集》四卷。生平事迹见《元隐君子东阳公先生鹿皮子墓志铭》(《宋文宪公全集》卷五)、《金华贤达传》卷一○、《金华先民传》卷二、《(万历)金华府志》卷一六、《两浙名贤录》卷二、《宋季忠义录》卷一三、《宋元学案》卷七○、《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六。
陈樵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人生道路诸阶段
在书中克尔凯郭尔以威廉·奥海姆讲述回忆录的形式,以给读者的信的形式,讨论了人生道路的诸阶段,这道路的诸阶段是审美阶段、伦理、宗教阶段。克尔凯郭尔要我们面对主观个体的生存感受去选择自己,他要我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从而最终进入到沉静的宗教阶段。本书分为:“酒中真言”,“对婚姻的不同看法”,“无辜有辜?”“失物招领”等章节。
书目答问
清末张之洞撰。系张任四川学政时为成都尊经书院学生开列的阅读书目。五卷。以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列举书籍二千二百种,注明书名、作者、版本、卷数,个别有简单按语。多以通行习见本为主,所收多有《四库全书》之后出现的清人著作。末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列举清代著名学者姓名、字号、籍贯,以示清人学术流别。旧时初学文史者多参考此目。有光绪二年(1876)贵阳初刻本,附张撰《輶轩语》。近人范希曾撰《书目答问补正》五卷,增益校注甚详。近人孔彦培编有《书目问答索引》。
太上洞玄灵宝天地运度自然妙经
道言天地日月大小、人之生成、自然运度、阳九百六,劝人求无为之道以求升度。经中颂扬张陵、李弘(弓口十八子),又称祭酒等,当出于六朝。
王国维文存
文集,王国维著。选录王国维教育、哲学、文学、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校勘、甲骨、金石、简牍、古史、西北史地和论学诸领域的代表文章。读者藉《王国维文存》,既可观王国维学术精华,又可明了其学术思想与治学路径。
西湖二集
明末短篇小说集。周清源著。全书共34卷,每卷1篇,每篇故事都与杭州西湖有关。据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考查,本书的材料来源,很大部分取自《西湖游览志》、《西湖游览志余》、《情史类略》、《剪灯新话》、《南村辍耕录》等书。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明代社会政治的窳败,贪官污吏的罪恶,人才的极度萎靡,民众的日益凋零,以至于当时的市井习俗等,都作了相当生动的描绘,特别是对官场和考场的污秽内幕,揭示得更加淋漓尽致。比如《巧妓佐夫成名》一篇,通过妓女曹妙哥的言行,猛烈抨击了官场的龌龊。吴尔如胸无文墨,独嗜赌博,并爱上了曹妙哥。曹妙哥根据自己妓院生活的经历,认定有钱即可中举,即可作官,因为她知道,那些中举的文人大多“文理中平”,“七上八下”,真正有学问的因不肯屈志于人,不肯营求钻利,反而忍受饥寒寂寞之苦。吴尔如言听计从,走进考场,竟也中举。通过这种描写,作者将自己有用世之心而无进身之路的满腹牢骚,将自己对明末黑暗现实的不平之气,都寄托在字里行间。《西湖二集》的刊行年代,据郑振铎考证,大约是在明崇祯年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以上海杂志公司排印的《西湖二集》为底本,并参校其他版本,重新排版问世,是本书较通行的版本。
须达经
全一卷。南朝齐时求那毗地译于永明十年至建武二年(492~495)。又称须达长者经。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叙说佛陀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宣说布施之法,谓布施不在于施物轻重,而系以信乐施、随时施、自手施、往而施与、知有行果报而行施与等五事为如法布施之关键。又布施金银尚不及持戒、皈依三宝、行慈心布施等之殊胜,而更殊胜者,则为观一切诸法之无常、苦、空、无我。本经之同本异译有长者施报经、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中阿含卷三十九须达哆经、增一阿含第二十七品之第三、第四、第五等三经、增支部9.20 Vela^ma 经等。其中以三归五戒慈心厌离功德经最为简要,其余四本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