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胡哲敷
胡哲敷(1898—?)安徽合肥人,民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早年投身教育事业,曾与吴梅、吕叔湘、钱穆等学者共同执教于苏州中学,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并兼任国立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在近代教育领域颇有建树。其学术研究以历史学、哲学及教育方法论为核心,尤擅史学理论与传统思想文化的阐释,代表作包括《史学概论》《老庄哲学》《历史教学法》等。胡哲敷最为人熟知的研究成果当属《曾国藩治学方法》。该书以民国视角系统解析曾国藩的治学理念与人生哲学,从修身、治学、处世等维度展现其从“普通读书人”蜕变为“巍峨君子”的精神历程。曾国藩之女曾纪芬曾为该书作序,称其“直指圣贤血脉”,揭示了学问与事功相融合的深层智慧。此外,胡哲敷亦关注王阳明心学,将王守仁与曾国藩并称为“五百年来以学问成就事业之典范”,强调“知行合一”对治学与人生的指导意义。作为学者,胡哲敷以凝练的笔触与深刻的思辨见长,注重从历史人物精神中提炼普世价值,其著作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启发性。同时代学人誉其为“极优秀的学人”,认为其研究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接轨提供了重要参照,至今仍具学术生命力。
-
黄廷爵
黄廷爵,清伤外科医家。字虎臣。昭潭(今湖南湘潭)人。家藏《秘传青囊集》一部,内载针刀、灸法。投军后,按法施治,多应手取效。光绪十二年(1886年),选择生平经验良方之精要及伤外科诸治法,辑成《青囊全集秘旨》两卷。内有骨折小夹板固定及手术取枪弹等。
-
黄朝坊
黄朝坊,清代名医。字妙山。漉江 (今湖南醴陵)人。其家世代医传,祖父精医,父亲亦以医名世。然其虽幼承庭训习医,但无所用心于此。后因父亲多病,幼兄亦殇于庸医之手,感而愤发,寝食浸润于医业中。复遇姻亲同邑名医匡邦宝,遂就学,几经寒暑,学有成。日求治者恒多,治亦屡效,由是医名大振,与匡邦宝齐名。于授徒之暇,以得之其父与匡邦宝及古代名方而屡经试验者,撰成《金匮启钥》(1804)35卷,及《医案》12卷。
-
贺川玄迪
贺川玄迪(1739年-1779年10月8日)本姓冈本。字是子启。号有斋。江户中期的产科医生。秋田人。出生于出羽国(现秋田县)横堀的医生冈本玄适之子。京都的贺川玄悦(1700-1777字是子玄)学习产科,成为贺川家的养子,与其女儿结婚,继承继父的家业,确立了贺川流产科的基础。成为德岛藩的藩医。玄悦以领先世界发现胎儿正常胎位而闻名。1775年(安永4年),增补玄悦的《子玄子产论》,著有《产论翼》,提高了贺川流产科的名声。安永8年10月8日去世。41岁
-
胡增彬
胡增彬,生卒年不详。清医家。字谦伯。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尝谓内外小儿各症,全赖识症执方,遂集效验方药,分门别类,汇辑成《经验选秘》六卷(1871年),其中杂有符箓咒语之类。
-
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五代十国时蜀后主孟昶妃,词人。姓徐,都江堰市徐渡乡古城村人。约于后蜀广政六年(943)入宫。因其知音律,善诗词,更兼聪慧,善解人意,深得孟昶喜爱。不久封为贵妃,赐号“慧”,又叫“慧妃”。又因其娇美明艳,赐号“花蕊夫人”。所作《宫词》百首,词调音韵华美,从生活琐事入手,从各个侧面展现出后蜀宫廷生活的闲适、宫室池苑的华美、饮宴歌舞的骄奢,宫人、内监、近臣的人情笑貌及宫廷规模,是后蜀宫廷生活的绚丽画卷。其诗词短小、平易、细腻、传神,多数近似白描。对人物的描写擅长以动状人,往往在寥寥数十字中,塑造出栩栩如生的形象。965年,宋太祖起兵伐蜀,花蕊夫人被掳入宋。行至葭萌关,因国破家亡悲愤难忍,援笔填词于驿壁:“初离蜀道心将碎,遗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才写4句,宋军催行,不得已掷笔而去。到了宋宫,太祖召见,责以君荒臣嬉,以致败亡。又责及夫人,夫人不屈,即席口占一绝:“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都江才女花蕊夫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她的宫词、葭萌驿题词、宋宫赋《国亡》诗,是她一生几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比较有名的作品。
-
黄家鼎
黄家鼎,字升耳,号一庵。江南颍上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拔贡,壬寅康熙元年(1662年)授咸宁令,以清廉耿介自守,勤于政事,兴利除弊,筑堤治水,劝农耕织,严行法制,县境太平,吏民无不悦服。任期3年,政绩显优,以“卓异”被荐于朝,赐五品官服。咸宁百姓千余人进京请愿,要求把黄家鼎留在当地。朝廷特旨褒美,赐给事中,留在咸宁侯补。巳酉年二月二十一日(1669年)去世于官邸,当时萧条,身边只有瓦器数件,身卧破毯,上覆褐被而已。无丧葬之资,百姓皆为饮泣,全城百姓士子如丧考妣,一时督抚诸上台皆亲临吊奠,凑齐丧葬之资,始克还乡。百姓纷纷拥道设祭者,悲伤哭泣送至境外。更有送归公家者,士庶公请崇祀名宦,入祀颍上乡贤祠。
-
黄文炤
黄文炤(1556年—1651年),又作黄文照,字丽甫,学者称为季弢先生,又因终生不仕,时人称为“黄布衣” ;泉州府同安县北部新圩镇金柄村人(今属厦门市翔安区)人。长期居住泉州郡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记为晋江人。 著名理学家,自幼卓志性学,潜心力行,是朱熹学派的理学传人,有“品高嵩岱,学溯关闽”之誉。黄文炤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出生于黄氏望族,是紫云黄氏35世、金柄黄肇纶公30世之四长派四世裔孙。天启年间,当朝名宰何乔远、叶向高、张肯同、蒋德景等联名疏荐,后来隆武帝恩授国子监学正,文炤坚辞不当官,皇帝于是赐给他“天恩存问”匾额,并拨地方官银300两,以供著书之用,故有“黄布衣和聘君峨山黄先生”之美称。文炤公一生致志著书立说,有《道南一脉》、《两孝经》、《仁诠》、《理学经纬》等书留世。他还有许多诗作,其中有赞扬伊斯兰教的诗作,为当今法国巴黎博物馆所收藏,诗作充分体现了当时进步的外交思想。在祖籍地金柄还发掘了关于保护山林的《祖林垂示碑》、《大仑山护林碑》,重建庙宇的《重兴祠堂记》,以及有关防治水患的《石帮记》等碑刻和摩崖石刻,至今保存完好。黄文炤享年96岁。他交待后人,要将他的棺材吊在三秀山的雪山岩后进东房梁上,以示“生不履清朝天,死亦不履清朝地”的气节。黄文炤的棺材在雪山岩中度过了200多个春秋,于清咸丰初年被下葬在长兴里竹坝保黄坂美龙山,在其生母曾氏淑人墓葬的左侧。
-
黄光霁
黄光霁,生卒年不详。清末医家。字步周。江西婺源县人。潢川监生。精医术。活人甚多,金陵、苏州俱知其名。著有《本草衍句》1卷,录药268味,并附简注及单方。为金履陞录刊入 《三三医书》。
-
何舒
何舒(1884-1954),字述榈,号竞心,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严塘乡人,清光绪十年(1884)十月生。少时随叔祖何居鹤学中医,凡内、难、伤寒典籍等无不精读,尤潜心精研伤寒论。三十三年(1907)东吴大学毕业,先后在长沙驻省邵阳中学、邵阳爱莲女校等中学任英语教师18年,仍业余钻研中西医学。民国15年(1926)任桃源某军医正时,染上瘟疫,自医不愈,后请长沙老医师张韵章才治好,自愧医术不精,遂拜张韵章为师,随诊四年,医术大进,特别是对伤寒、瘟疫有药到病除之效。18年(1929)E式登记为中医内科医师,在长沙、上海等地开设诊所。民国34年至38年(1945-1949),在邵阳省立第六中学任校医兼邮电局局医。1950年后被选为邵阳市中医学会第一、二届主事。何舒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日日临证,日日读书,重视辩证论治与中西医结合,注意总结经验,故老而业益精。邵阳城富商易佐才之子,患热病,已热入营卫,惊厥濒危,延医甚多,各抒己见,何舒力排众议,主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药,竞妙手回春。何舒曾先后自费开办两次医训班,创办灵兰中医学会,带徒多人。其门生曾绍裘、其子何致潇等在新邵中医界颇有名气。何舒著有医书43种,已出版的有《伤寒论发微》、《灵素阶梯》等19种,凡35卷,尚未发表者有24种。其中《寿康之路》和《灵兰医学》已经上海名医丁福保、周云青等收入《四部总录》医药编。
-
黄景源
黄景源(1709年-1787年),朝鲜后期文人。生于肃宗三十五年(1709),卒于正祖十一年(1787)。字大卿,自号江汉遗老,南原长水人。他年少强学,于1727年通过生员试,以长于文章论说而名动一时,与当世名士宋士行、李天辅、吴瑗、南有容等交游往来,文章日进,名声益振。1740年,他通过增广丙科,被荐为艺文馆检阅,次年荐为春秋馆翰林,因学识出众,颇受英祖赏识。其后历任兵曹佐郎、世子文学、司谏院正言、司宪府持平等职。
1744年,黄景源从《明实录》中考出崇祯帝于后金侵入朝鲜(丙子之役,1636)时曾派兵救援朝鲜一节,上疏奏请将崇祯帝并祀于朝鲜大报坛,未见允。1749年他又再次上疏奏请,获允。奏请将崇祯帝并祀朝鲜大报坛一事,令黄景源成为朝鲜士林秉持春秋大义的士人典范,其在士林的影响力亦由此陡增。其后,黄景源又历任东莱府使、吏曹参议、嘉善、都承旨、礼曹参判、兵曹参判、安边府使等职。
1755年,黄景源任燕行副使出使明朝,及还,历任大司宪兼同知经筵事、艺文馆提学、弘文馆提学、刑曹参判、丰川府使、户曹参判、吏曹参判等职。1766年,黄景源又以吏曹参判的身份兼任艺文馆、春秋馆两馆提学。不久之后出任世孙(即后来的正祖)右副宾客。世孙主持编撰《宋史箜》,令其撰史论。其后,他还历任资宪、刑曹判书、江华留守、礼曹判书、京畿观察使、工曹判书等职。
朝鲜正祖即位(1776)后,黄景源撰进英祖元陵《哀册文》。之后,他又历任议政府右参赞兼知经筵事、都总管、备边司提调、吏曹判书等职。正祖建立奎章阁,拜黄景源为首任奎章阁提学,他推辞不就,转而致力于编撰《英宗实录》《明义录》等书。同时,他仍长期担任艺文、春秋两馆大提学,这表明他晚年已经成为朝鲜士林公认的学术泰斗级人物。
1787年,黄景源卒,享年八十岁,正祖亲制祭文赐祭。祭文曰:
大雅云远,文气日漓,作者中间,寂矣鼓吹。卿奋厥声,规彼大匠,体尚邃古,言耻官样。滔滔江汉,鸣国之盛,为予宾僚,掌予词命。奎署英馆,卿又其冠,曰笃契遇,不宁才难。机变都忘,孤卿自至,白发寒屋,手勘存笥。兰刻香歇,莲榜星回,太平生老,酹以一杯。
1792年,黄景源被赠谥文景。著有《江汉集》《明朝陪臣传》《南明书》。
-
华智仁波切
晋美秋吉旺布尊者即华智仁波切(1808-1889)是宁玛派近代一位闻名遐迩、颇具盛誉的传承上师,也是寂天菩萨、大成就者夏瓦热、圣者观世音三者无二无别之化身,并为利益有情而显现为善知识形象。公元1808年诞生于世,即被晋美嘎让认定为华丹彭措的转世,也有些大德认为他是智悲光尊者五种化身之一的语化身,故被尊为“华智”(吉祥化身)。据史料记载,华丹彭措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一生诵满十万遍《真实名经》,在石板上刻观音心咒垒成石堆,使无量众生相续中播下了解脱种子。并做过授记:“我将来要增刻此石堆。”后来菩提金刚赐其美名“邬金晋美秋吉旺布(无畏法王)”。有关其化现为印度寂天论师及藏地阿若益西炯内的事迹,于蒋扬钦哲旺波的伏藏品中有详述。即生的外在行为也与寂天论师极为相似。
他天生具有超凡的智慧,颖悟力极强,幼小时便无勤通达文字的读写及解义,从那时起一直持诵《真实名经》,一生中《入菩萨行》与《真实名经》始终未离身。后弃世离俗于堪布西绕让沃前出家,取名为晋美给卫炯内,开始了孜孜不倦、刻苦精进的闻思修行。于多拉晋美嘎让等上师前广泛地听闻格鲁、噶举、萨迦、宁玛新旧派诸多显密经续,并听受了大藏经《甘珠尔》为主的一切显密教典传承,同时深思熟虑、精进修持。修学之同时,也对有缘者讲经说法。如三十岁左右时到色达一带随学洋彭塔意上师并为有缘弟子传授了《大幻化网》教法。
在依止大恩根本上师如来芽时,于恩师座下先后聆听了二十五次大圆满龙钦宁提前行法,后在日冬静处的乐源洞与长寿洞闭关时现证了自心犹如虚空般的实相大圆满境界,并撰著了《善说大乘》等论典,同时将上师教言汇集成文,给后人留下了一部犹如奇珍异宝般的殊胜论著,即《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上师言教》。他对诸传承上师具有强烈的信心,尤其对无垢光尊者所著的《七宝藏》有不共的诚信,拜读其所著的《法界宝藏论》后增上了大圆满的证悟境界,便赞叹此论与无垢光尊者无有差别,并作了《七宝藏赞》及《劝阅七宝藏》。当时众所周知,如来芽上师有如日月般的两大弟子,即如太阳般的蒋扬钦哲旺波及如月亮般的华智仁波切。
-
黄绳曾
黄绳曾,香港人,据真言宗纲要罗时宪序“黄绳曾居士,权田第子黎乙真之门人,承远流于空海,吸晨露于丰山,慕宗喀巴之遗风,糅唐密诸家概论,以成‘真言宗钢要’,学密之士,得其门而非寡矣。” 生卒年不详。生平履历不详。
-
汉肖
托马斯•W.汉肖(Thomas W. Hanshew,1857―1914),美国作家和演员,出生于纽约的布鲁克林。他十六岁时就登台演出,演艺生涯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他在伦敦与出版机构合作,开始了文学创作。他使用“夏洛特·梅·金斯利”等笔名,创作了 150 多部小说,其中一些是与妻子玛丽·E·汉修 (Mary E. Hanshew) 合著的。他笔下最著名的人物是汉密尔顿•克里克侦探,这位侦探因为善于伪装而被称为“千面人”。他居住在伦敦克拉格斯街,苏格兰场督察纳科姆经常向他咨询。
-
黄翠凝
黄翠凝(1875?-1917 后)女,翻译家。通英文、日文,职业小说家,广东番禺人,嫁新会人张姓。红颜薄命,丈夫早逝。她赖以靠写作与翻译为生,并精心培养儿子张其(发表作品时多署名张毅汉和毅汉),使其后来成为民初一位有相当知名度的小说家兼翻译家,有创作小说与翻译小说80余种。这点与黄翠凝的培育和帮助是分不开的。1917年7月,黄翠凝在包天笑主编的《小说画报》第7号上发表短篇小说《离雏记》,包天笑所作“编者前记”曰:“黄翠凝女士者,余友毅汉之母夫人也。余之识夫人在十年前,苦志抚孤,以卖文自给。善作家庭小说,情文并茂。今自粤邮我《离雏记》一篇,不及卒读,涙浪浪下矣”。黄翠凝的译作有英国却而斯的言情小说《牧羊少年》(上中下三卷,上海中国图书公司和记,1915年12月出版),另,她还和日本留学生陈信芳合作自日文重译过西方小说《地狱村》(日人雨乃舍主人原译,刊《小说林》9至12期)。著有长篇小说《姊妹花》(1908年上海改良小说社出版),短篇《猴刺客》、《离雏记》等。
-
虎关师鍊
虎关师鍊(1278~1346),日本临济宗僧。京都人,俗姓藤原。法名师鍊。幼时颖悟而好读书,时人称文殊童子。十岁,在比睿山出家,并受具足戒。其后,历参南禅寺之规庵祖圆、圆觉寺之桃溪德悟、建仁寺之无隐圆范,及镰仓之一山一宁、建长寺之约翁德俭等诸师,并继承祖圆之法,不仅研究宗乘,亦通内外之学。正和二年(1313)住于嵯峨,正和三年、文保元年(1317),相继为白河济北庵与伊势本觉庵之开山祖。嘉历元年(1326),初于三圣寺弘法,后移住东福寺、南禅寺等地。正平元年示寂于海藏院,世寿六十九。师擅长诗文,文才直追唐宋八大家。著有元亨释书三十卷,济北集二十卷、佛语心论十八卷、虎关十禅支和尚录三卷、禅余或问二卷、禅戒规一卷等。世称海藏和尚,敕号虎关国师、本觉国师。门人有性海灵见、龙泉令淬、日田利涉、回塘重渊等。[海藏和尚记年录、延宝传灯录卷十一、本朝高僧传卷二十七]
-
黄俊
黄俊,字黄山,长沙人,清光绪癸亥举人,民国时曾任湖南大学文学教授。其晚年筑室长沙城南,自名“弈庐”,可见是一位资深围棋爱好者。围棋对弈极具技术性。文学教授而又精通围棋,就有了为历代弈人作传的基础。
-
韩百谦
韩百谦(1552~1615),朝鲜李朝中期文臣、历史地理学家。字鸣吉,号久庵。祖籍清州。自1579年取生员第后,历任多个官职。1610年,被任命为江原道安抚使,次年又被任命为坡州牧使。辞官后,定居杨州勿移村。在任期间主持实施新收米法。新收米法首先在京畿道推行,规定以前向宫房和中央各司缴纳的常贡一律改为征收大米,即为大同法,税米也叫大同米。后来被追赠到领议政,灵位供奉在原州七峰书院。
他对易学非常渊博,担任从宣祖时期开始编纂的《周易传义》校对工作。作为实学的先驱者,他通过提倡实证、采用考证的方法来研究朝鲜半岛历史和地理。另外,他还对过去历史学家们的学说进行批判和修改,留下了《东国地理志》以及《箕田考》中刊登的“箕子图”“箕田遗制说”等。还有著作《龟岩集》。《东国地理志》以考据订正大量的传统史事,特别是对解决历来误传的沃沮、扶余等的位置和三韩各部落的名称及其居住地等问题起了很大作用,建立朝鲜实学派历史地理学体系。该书作为朝鲜历史地理学的开创性著作,具有极高的价值,为后续的历史地理研究如柳馨远的《东国舆地志》、申景浚的《疆界考》、安鼎福的《东史纲目》、丁若镛的《江域考》提供了重要启发。
井田制因受到朱子的否认而被朱子之后的理学家所忽略。通过实证研究,韩百谦查明井田制在历史上实际存在。此后,韩百谦关于土地制度的主张,不仅被实学家作为扩充公田制的理论依据,对柳馨远、李瀷、丁若镛等多个实学者的田制改革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
胡春香
胡春香(越南语:Hồ Xuân Hương,1772年-1822年),越南女诗人,生于后黎朝末年,经历西山朝,卒于阮朝初年。祖籍乂安琼瑠县琼堆村,出身越南知名的文学科举世家琼瑠胡氏。胡春香生于后黎朝末年,历后黎、西山、阮三朝,目睹了三朝变迁,经历了家国之乱。她所处的家族虽然“世守儒业”,但她自己却一扫儒家思想中所信奉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在诗中表现出自己清狂张扬的个性,显示出明显的女性意识和叛逆精神。胡春香在诗中多采用女性视角,成为越南文学史上第一位自觉进行性别化创作的诗人。在诗歌主题上,她的诗主要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的时代精神,展现平民化色彩和维护女权的意识。因此,胡春香的诗在内容与思想上历来引起不少争议,后世评论褒贬不一,但其诗作的艺术成就却受到一致推崇。作为喃字诗人,胡春香能准确把握民族文字喃字所承载的民族性特点、文化习俗和审美鉴赏习惯,使她的诗篇充满民族色彩,被称为“喃字诗女王”。在题材方面,她的诗也深受汉文化影响。胡春香的诗作大多散佚,现仅存50首,收录在《春香诗集》中。她亦写有不少汉诗,当中不少收录于诗集《琉香记》中,但流传下来的汉诗仅有6首,题材均为记录生活,描绘下龙湾之景。
-
惠果
惠果(746~805)唐代僧。京兆府昭应县(陕西)人,俗姓马。世称青龙阿阇梨,为密教付法第七祖。童年入道,初从昙贞研习诸经。年十七随昙贞入内道场,于众中超迈特出,遂为不空三藏赏识,尽传其三密法要,二十岁正式出家受具足戒。复从善无畏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苏悉地诸法,从不空受金刚界密法,并融会二者,建立‘金胎不二’思想。此后常应诏入内道场为代宗、公主等修法,并继不空法席,为青龙寺东塔院灌顶国师,故又称青龙和尚。历任代宗、德宗、顺宗三朝国师,倍受崇敬。
师博通显密内外群经,启迪后进不遗余力,四方从学之众常多达数千人。各国入唐求法者多从师受密宗教义,曾授法予日僧空海、新罗僧惠日、悟真等,而将此宗传入日本、新罗。永贞元年示寂,世寿六十。空海奉敕撰其碑文。著有十八契印、阿阇梨大曼荼罗灌顶仪轨、大日如来剑印、金刚界、金刚名号等各一卷。其中,十八契印所说为密教修法之根本形式,为密教重要著作之一。此外,日本真言宗所谓真言八祖中,师为唐土最后之祖师,故在密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又空海所传之两部曼荼罗及其他修法之秘密道具等,皆为师授意,命李真、杨忠信等所作者。[大唐青龙寺三朝供奉大德行状、惠果和尚行状、佛祖统纪卷二十九、卷四十一、弘法大师御传卷上、真言传卷一]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