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华镇
华镇,字安仁,号云溪居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元丰二年进士及第,调高邮尉。元丰末,上所业于朝,求试学院,不果。元祐初监温州永嘉盐场。七年,为道州司法参军。元符二年,知海门。崇宁五年,知新安。政和初,知潭州,官终朝奉大夫。华镇平生博览群书,经史诸子及阴阳方技之书无所不及,至老不倦,书法精妙,尤工小篆。楼炤序华镇文集称其“文精深典赡,而诗遒丽逸发,其它众制烂然皆有体,则非涵养蓄蕴之厚,不能发之如此”(《云溪居士集序》)。《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学术宗尚王安石,“诗文则才气丰蔚,词条畅达,虽不足与欧、曾、苏、黄比絜长短,而在元丰、元祐之际,亦裦然自成一家”(卷一五五)。华镇原有《会稽览古》诗一百零三篇,傅崧卿评论“词格清丽,兴寄深远,足以垂观来者”(《宋诗纪事》卷二七引)。他的一些古体诗如《书李西台诗帖》、《次韵和湖南运判司勋曹公衡山行》、《赠别越帅蔡侍郎五十韵》,均奇豪雄劲,才气丰蔚。一些近体诗如《田园四时》、《田家二首》诸诗,以农家生活为题材,清新活泼,饶有情趣。其文长于议论,原有论四十篇,今存三十一篇,所涉内容包括治政、礼乐、用兵、人才,历史人物评论,均能言之凿凿,不为虚空之谈。《越州跛蹩先生赵万宗传》记述隐士赵万宗逸事,亦颇为生动。著有《云溪集》一百卷、《扬子法言训解》十卷、《书说》三卷、《会稽览古诗》一百三篇、长短句一卷、《会稽录》一卷,并附哀文一卷,共计一百一十七卷(华初成《云溪居士集跋》)。原集于明代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得遗诗文,编为《云溪集》三十卷。《全宋诗》卷一○七九至一○九一录其诗十三卷。《全宋文》卷二六三九至二六五七收其文十九卷。事迹见华初成《先公行状》(《云溪居士集》附)、《宋史翼》卷二六。
-
何中
何中(1265~1332),字太虚,一字养正,抚州乐安(今属江西)人。少颖拔,以古学自任,并师从前朝进士张叔方、朱光甫、罗士鼎,弱冠即因能诗知名。至元二十五年(1288),特意守候在双桐驿,拜见了强制解往大都,刚刚首途的南宋遗民谢枋得,并写有《别谢提刑》诗。一生之中,他既有对故宋的留恋,也不反对元朝。家中藏书多达万卷,并曾亲手一一校订,学识广博。曾受到程钜夫、元明善、姚燧、王构及同郡揭傒斯等人的推重。至大初,携所著书北游京师,留居两个月,大都天降大雪,天气骤寒,便不辞而归。南归后与弟子讲学于大江之西。至顺二年(1331),江西行省平章全岳柱聘他出任龙兴路学宗濂、东湖两个书院的山长。次年六月因病去世。何中是吴澄的姻兄弟,吴澄对何中的诗才相当佩服,并为他的文集作序。有诗文别集《知非堂稿》(别本题为《何太虚集》),今存有六卷、十卷等本;《元诗选·二集》选入何中诗二百零四首。入清以来,由于王士禛给予较高评价,其诗颇受诗选家重视。何中是元代重要学者,著述颇多,比较有名的有《通鉴纲目测海》三卷(或二卷)、《通书问》一卷等。生平事迹见揭傒斯撰墓志铭(《揭文安集》卷一三)、《元史》卷一九九、《元儒考略》卷三、《元诗选·二集》小传。
-
慧日
慧日(680~748)唐代净土宗僧。东莱(山东)人,俗姓辛。幼见从印度归来之义净,深受其影响,遂誓游印度。于中宗嗣圣十九年(702),乘船经昆仑(今康道尔群岛)、佛誓(今苏门答腊)、师子洲(今斯里兰卡)等,三年始达印度。乃礼谒圣迹,寻求梵文经典,参访善知识,历时十三年。师独影孤征,远涉雪岭胡乡,备经艰苦,遂深厌此娑婆世界,乃寻求有乐无苦、速生佛国之法,遍问印度之三藏学者,皆赞净土。未久,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山,山有观音像,师以顶礼圣像,断食毕命祈请,终至第七日之夜感观音现紫金色相,为其摩顶开示。师遍游七十余国,凡历十八年,于开元七年(719)始归长安,呈献佛像与经典,玄宗遂敕赐‘慈愍三藏’之号。师勤修念佛法门,弘扬净土教义。著有往生净土集三卷、般舟三昧赞等。天宝七年于洛阳罔极寺入寂,世寿六十九。又师之净土思想有其独特之处,故有将其净土学说同净土大师慧远和善导两流并列,称为慈愍流。
释慧日。俗姓辛氏。东莱人也。中宗朝得度。及登具足后遇义净三藏造一乘之极。躬诣竺干。心恒羡慕。日遂誓游西域。始者泛舶渡海自经三载。东南海中诸国昆仑佛誓师子洲等。经过略遍乃达天竺。礼谒圣迹。寻求梵本。访善知识一十三年。咨禀法训思欲利人。振锡还乡独影孤征。雪岭胡乡又涉四载。既经多苦深厌阎浮。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所说皆赞净土。复合金口。其于速疾是一生路。尽此报身必得往生极乐世界。亲得奉事阿弥陀佛。闻已顶受。渐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有志诚祈请多得现身。日遂七日叩头。又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且未央。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一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日顶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灭。日断食既困。闻此强壮。及登岭东归。计行七十余国。总一十八年。开元七年方达长安。进帝佛真容梵夹等开悟帝心。赐号曰慈愍三藏。生常勤修净土之业。着往生净土集行于世。其道与善导少康异时同化也。又以僧徒多迷五辛中兴渠。兴渠人多说不同。或云芸薹胡荽或云阿魏。唯净土集中别行书出云。五辛此土唯有四。一蒜二韭三葱四薤。阙于兴渠。梵语稍讹。正云形具余国不见。回至于阗方得见也。根粗如细蔓菁根而白。其臭如蒜。彼国人种取根食也于时冬天到彼不见枝叶。薹荽非五辛。所食无罪。日亲见为验欤。以天宝七年卒于住寺。报龄六十九。葬于白鹿原成小塔焉。余姚休光寺释真法师。金华人也。俗姓王氏。真[髟/公/心]丱辞家童蒙悟道。发大精进坚持戒地。一门之中数人缁服。真学习师古义成先圣。八部经理宛在掌中。三乘法源尽于度内。天宝六年太守秦公长史狄公知其行高。遂以名荐主休光寺焉。二公常相谓曰。真公通深妙法玄无上义问一得三言发响应。昔利涉辩博僧会智周。与之齐驱。未可同日。以其八年终于寺。本县令王璲述德刊铭。洪元[嘹-口-小-日+目]书焉。[《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
黄凯钧
黄凯钧 (1752—1820),清医家。字南熏,号退庵居士。浙江嘉善人。少习儒,年十九丧父,乃钻研岐黄术,立志为医。遇有难治之症则遍阅方书,深有所获。治其母及家人疾均获效,应诊乡里四十余年,经验丰富,颇负声誉。辨证立论博采诸家之长,治内伤、外感,折衷李东垣、刘河间;治温疫时病,取法吴又可、叶天士。对张介宾“八阵”之方亦能运用自如。著有《友渔斋医话》八卷(1812年),包括《一览延龄》一卷、《橘旁杂论》两卷、《上池涓滴》一卷、《肘后偶钞》两卷、《证治指要》一卷、《药笼小品》一卷,论述养生、历代医书大意、五脏病证、常用药品及其个人医案等,涉及内容颇广。子安涛、若济继其术。
-
慧光
慧光(468~537)北魏僧。为地论宗南道派初祖。世称光统律师。定州长芦(河北)人,俗姓杨。年十三随父至洛阳,从佛陀扇多出家,时人称之圣沙弥。初习律部,不久受具足戒。四年后讲摩诃僧祇律。北魏永平元年(508),勒那摩提、菩提流支各译出十地经论,师通两译,自阅梵本,悟其纲领,对校异同,合为一本,地论宗遂因之兴起。又撰四分律疏,四分律因师之整饰弘扬,乃得光大。复作华严、涅槃、维摩、十地、地持等经之注疏。北魏末,于洛阳任国僧都。后奉召入邺,改任国统,故有光统律师之称。师立志贞静,坚存戒业,举止安详。临命终时,天宫现瑞,示寂于邺城大觉寺,世寿七十。著有玄宗论、大乘义律章、仁王七诫、遗教经疏、华严经疏十卷、十地论疏等十数种。[续高僧传卷二十一、华严经传记卷二、律苑僧宝传卷三、佛祖统纪卷二十八]
-
胡祗遹
胡祗遹[zhī yù](1227—1295)元代诗文家。字绍开,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早年勤奋好学,见知于名流。中统初,张文谦宣抚大名,任为员外郎。至元元年(1264),授应奉翰林文字,不久又兼太常博士。权臣阿合马主持国政,胡祗遹因建言忤权奸,出为太原路治中。改任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江南平定后,行任荆湖北道宣慰副使。至元十九年(1282)任济宁路总管,向朝廷上书建言8件事,如役重、逃户、贫难等项,受到肯定,并以他的建议作为定法。升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曾召拜翰林学士,未赴职,改任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使,不久就因疾辞归。元贞元年(1295)年去世,享年69岁。谥文靖。胡祗遹历仕外任,所至都以干练明察著闻。与王恽、侯克中、刘敏中交往密切。有《紫山大全集》67卷,早已亡佚。清乾隆时修《四库全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紫山大全集》,编为26卷。栾贵明《四库辑本别集拾遣》据《永乐大典》残帙补辑出他的文3条。《元诗选癸集》选辑他的逸诗2首。他的词已编入《全金元词》。胡祗遹也是元曲家,列名于《录鬼簿》的“前辈名公”节。《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秋潭孤月”。《全元散曲》收入他的小令11首。按:《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胡祗遹的字应为绍闻,《录鬼簿》(曹寅刊本)在胡祗遹名下,注出字为少凯。《元史》本传认为他卒于至元三十年1293)。
-
慧苑
慧苑(673~743?)唐代僧。京兆(陕西)人。师事华严宗三祖法藏,深究华严,为同门之上首。曾继续法藏未完成之著作华严经之略疏,而撰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十五卷。虽述法藏之说,然时参己见而异于其师,之后,清凉国师澄观作大疏钞百卷逐一破斥慧苑之思想,遂被逐出列祖之统。师对新译华严经以论理之观点理解,并以唯识等立场批评之,故颇受现代人之重视。其学说与华严宗之传统说法最大分歧处即其判教说,将法藏之小、始、终、顿、圆之‘五教’说废除,另立迷真异执、真一分半、真一分满、真具分满等‘四教’,将佛教教义概括在四教之中。又智俨、法藏两代相承之十玄缘起说,至慧苑时,亦改作十种德相和十种业用两重。另著有新译华严音义二卷,即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之略称,世称慧苑音义。[华严经疏卷二、宋高僧传卷六、六学僧传卷二十三、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十四]
-
洪希文
洪希文(1282—1366)元代诗人。字汝质,号去华山人,兴化莆田(今属福建)人。兵乱中,与其父洪岩虎坐万山中,以孟盛饭,烧芋咬菜相唱和。父死后,在家乡授徒为业,郡之名族争相聘请,后被聘为郡庠训导。卒年八十五。他的一生几乎与元王朝相始终,其诗既有如《仙邑馆所归溪行书触目》的“盛世”之音,又有叹老嗟贫,感时伤乱,企望太平的咏唱。诗有古朴之风,而文采不足,宗兗序称:“其以山泽之癯,出山泽之语,譬诸夏鼎商鬲,华采虽若不足,而浑厚朴素之质,使望之者知为古器。”其诗受江西诗派影响,五言古诗写得古硬,五言律略呈拗涩,有时打乱诗中节奏以求奇,同乡林以顺说他“造语炼字之法,颇费工夫”,当是指这种情况而言。还有喜用僻字的毛病。不过洪诗中仍有不少流畅可诵之作,多为七律,如《客中过寒食二首》,思亲之情出于肺腑,如王凤灵序所说:“能以质胜,不蔽其情。”顾嗣立《元诗选》摘录其警句多联,以为“皆自成一家机轴”。希文能词,今存词三十三首,其中咏物词占十馀首,词风偏于豪放。词中吐露了早期的功名之愿,如[八声甘州]《宪司循行召试》、[踏莎行]《示观堂》,在“少年狂梦,黄粱早已先熟”之后,仍说“烈士壮心犹在,唾壶敲碎,此恨何时足”[酹江月]《酒边》。其咏物词有咏水碓、风车等生产用具的,这在词中少见。其父有《轩渠集》,希文因自名其集为《续轩渠集》,十卷,附录一卷(存其父岩虎诗),集前有希文自序。生平事迹见《元诗选·初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新元史》卷二三七。
-
洪炜
洪炜,清医家。字缉庵,又字霞城。姚江(今浙江余姚)人。与严洁、施雯同辑《盘珠集》,后附所著《虚损启微》。其后人洪西郊参与刊行此书(1804年)。
-
洪焱祖
洪焱祖(1267—1329),元代诗人。字潜夫,号杏庭,歙县(今属安徽)人。至元二十九年(1292)为平江路儒学录,调浮梁州长芗书院山长,再调绍兴路儒学正。又任衢州路儒学教授,擢处州路遂昌县主簿。天历元年(1328)致仕,次年卒于家。洪焱祖历任学官,所到之处兴修学舍不遗馀力。客居杭州时,以方回为师;旅于上饶,又与戴表元结识,成为忘年交,大德八年(1304)戴表元曾为他的诗稿作序。洪焱祖早年即有诗名,死后由其子编订遗作,并由宋濂选辑为一书,即《杏庭摘稿》一卷。《全元文》(第二十四册)辑录其文十九篇。还著有《续新安志》十卷、《尔雅翼音注》三十二卷,后者今存。《四库全书总目》评洪焱祖诗说:“其诗纯沿宋调,而尚有石湖、剑南风格,抗衡于虞、杨、范、揭诸家则不足,以视宋季江湖末派,则蝉蜕于泥滓之中矣。”生平事迹见《杏庭摘稿》卷首危素与宋濂序、《(弘治)徽州府志》卷七、《宋元学案补遗》卷三九。
-
洪炎
洪炎(1067~1133),字玉父,豫章(今江西南昌)人,洪朋、洪刍弟,黄庭坚外甥。洪炎与洪朋、洪刍、洪羽四兄弟,都是诗人,号称“豫章四洪”江西诗派诗人。绍圣元年进士,因其兄洪刍入元祐党籍而遭贬斥,后起知谯县,有善政,累迁著作郎,秘书少监。南宋初,召为中书舍人。绍兴中卒。洪炎兄弟深受黄庭坚影响,俱以诗知名,时人号为“四洪”,比为南朝“四谢”。其诗风格近黄庭坚,入江西诗派,又因经历靖康战乱,故诗中多家破国亡之感,而又意趣深沉,潇洒落拓,绝无羁愁凄苦之况(《宋百家诗存》卷七)。如《迁居》、《山中闻杜鹃》、《己酉十一月二十六日,避寇至龙潭院,十二月十五日作五首》、《野步》、《晓发鹅湖》诸篇,多为时人称诵。擅长为文,制诰章表,操笔立就,文词典雅精炼(姚勉《书洪玉父奏稿后》)。著有《西渡集》(《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今存《西渡集》二卷、《补遗》一卷,有《四库全书》本、鲍氏知不足斋藏抄本、清光绪二年朱氏惜分阴斋校刊本。《全宋诗》卷一二九九至一三○○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二八九七收其文六篇。事迹见《洪炎小传》(《西渡集》附录)、《宋史翼》卷二七。
-
何大任
何大任,南宋医家。曾任和安大夫、特差判太医局。家藏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二十卷(作者名佚)。该书总括小儿常见疾病证治极详。平素研习此书。凡宗族亲旧间小儿有疾,每口传指授,疗效甚佳。后邀集二三友人,订正其誊写之误,刻版于杭州太医局(1216年)。明重刻时曾改称《保幼大全》。另《千顷堂书目》等著录有“何大任《太医局诸科程文格》一卷”。后世据此认为该书为何氏所编。
-
胡宿
胡宿(995~1067年),宋代文学家。字武平,其先豫章(今江西)人,后徙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天圣二年进士,为真州扬子尉,调庐州合淝主簿。召试学士院,为馆阁校勘,与修《北史》。改集贤校理,通判宣州。三迁太常博士,判吏部南曹。知湖州,于任上大兴学校,一时湖学兴盛,为东南之冠。为三司盐铁判官,判度支勾院,知苏州,为两浙路转运使。召还,修起居注,以本官知制诰,兼勾当三班院。已而兼判吏部流内铨。拜翰林侍读学士,迁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判馆事。累迁尚书左司郎中,兼知通进银台司、审刑院、群牧使,判尚书礼部、都省,再知礼部贡举。嘉祐六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宋宰辅编年录》卷五)。英宗即位,擢给事中。治平三年,以尚书吏部侍郎、观文殿学士知杭州。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命未至而已卒,年七十二,赠太子太傅,谥文恭。胡宿学问赅博,文章为时所重。工四六文,诰命制辞,“典重赡丽,上法六朝”,有晚唐遗风,其《正阳门赋》、《颜子不贰过赋》,也为时人称赏(《赋话》卷一○)。近体五七言律诗,“波澜壮阔,声律铿訇”,具盛唐诗歌气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二)。《过桐庐》诗描绘富春江上春景,画面鲜明,音韵爽朗,方回以为“五十六字,无一字不佳”;《飞将》、《公子》诸诗吟咏少年将军,笔力高爽劲健(《瀛奎律髓汇评》卷三○、三四)。是时,西崑诗派盛行,胡宿诗也有学西崑派者,风格近于杨亿、刘筠,王士禛尝举其《函谷关》、《淮南王》等诗二十八首,以为“风调与二公(杨、刘)可相伯仲”,多得义山神理(《带经堂诗话》卷九)。著有《胡宿集》七十卷、《制词》四卷(《宋史·艺文志》七),久已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佚诗文,编为《文恭集》五十卷、补遗一卷,后删去其中青词乐语十卷,定为四十卷。《全宋诗》卷一七九至一八六录其诗八卷。《全宋文》卷四三七至四七二收其文三十六卷。事迹见欧阳修《赠太子太傅胡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四)、《宋史》卷三一八本传。
-
胡仲弓
胡仲弓,宋代诗人。字希圣,号苇航。清源(福建仙游)人,流寓杭州。诗人胡仲参之兄(《四库全书总目》说是仲参之弟,误。胡仲参《竹庄小稿》有诗《夜坐与伯氏苇航对床阅江湖诗偶成一首》可证)。四库馆臣据其诗集考知其为进士出身,尝为县令,官于会稽,不久罢归。从其诗《雪中杂兴》“不被功名缚,江湖得散行”、《一第》诗“误入功名网,归来负钓纶”诸句看,胡仲弓鄙薄功名,被罢斥之后,浪迹江湖以终。著有诗集《苇航漫游稿》4卷。《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诗有宋末诗格卑下之弊:“不出山林枯槁之调,如《旱湖》诗,当凶祲流离之时,绝无恻隐,乃云‘但使孤山梅不死,其余风物弗关情’,尤宋季游士矫语高蹈之陋习。”其实,举《旱湖》1首以作定论,似欠公允。胡仲弓的诗在江湖派中并非下乘之作,有些伤时忧国之作亦颇见其爱国情怀。 如《过驼巘岭》:“中兴诸将士,杀身报明主。 生前七十创,死后一丘土。岭上生愁云,纷纷不可数。平生忧国心,气结不能吐。肝胆常轮囷,未知死何所。杯酒酹夕阳,临风泪如雨。”《观中原指掌图》:“月明空照八陵碑,玉馆琼楼失旧基。故国不堪回首处,西风满地黍离离。”
-
胡慎柔
胡慎柔(1572年—1638年),明末僧人,医学家。法名释住想。毗陵(今江苏常州)人。博通佛教典籍及儒家经史。因患痨病,经查了吾治愈,遂随查氏习医十余年,颇有所得。后由查氏荐之于名医周慎斋深造,曾摘录周之临证经验。后归里行医,治病辄应。因性好施,清贫如故。临终前将手札及生平著述授与石震,由石订刊成《慎柔五书》(1636年),其中着重论述虚损、痨瘵,并皆以保护脾胃为主。渊源本于东垣,而化裁宗诸薛己。其于虚损、痨瘵之症,治法不混,可为老人虚人调养指南。
-
杭淮
杭淮(1462年正月十四日-1538年九月八日)明代诗文作家。字东卿,号复溪。宜兴(今属江苏)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正德中,历云南提学副使,为发展边疆地区的文化起过一定作用。累官至右副都御史,致仕。他性好吟咏,与其兄杭济并负诗名,并与李梦阳、徐祯卿、王守仁、陆深等人,递相唱和。著有《双溪诗集》8卷。其诗学观与前七子相近。他的五古颇有汉、魏风范,写得雅健格清,如《送王文熙守制还家》、《再过浪沧桥》、《见李介庵卷因念其人赋此诗》等,都有如朱彝尊《静志居诗话》所评论的特长:“双溪诗极其遒炼,如茧丝抽自梭肠,似涩而有条理。”其近体诗也有盛唐的韵味,写得意境浑成,如《雨中登楼》:“节序黄梅候,朝阴午不开。浮云暗山去,急雨洒城来,高艳红葵湿,低翔白鹭回。洗心亭咫尺,烟霭拥层台。”陈田《明诗纪事》评论说:“东卿诗,不事叫嚣,自饶古格,在七子派中,与大复(何景明)、昌谷(徐祯卿)为近。”
-
黄奭
黄奭[shì](1809-1853),清代辑佚家,字右原,原名黄锡麟,江苏甘泉(今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人,出身于扬州盐商之家,家宅为扬州的个园,官至刑部江西司行走、钦差委办兵部江北善后。少年时代在扬州安定书院读书时,其才华受到两淮盐运使曾燠的赏识,因而被介绍给著名学者江藩,专门研究经学,黄奭将一生精力都献给了古书辑佚事业,《清史列传》卷六十九有传。他与著名学者马国翰并称辑佚两大家,晚年亦曾拜著名学者阮元为师,阮元曾赞他“勤博”,就是勤奋博学的意思。他的原配妻子名为刘琴宰,是扬州有名的才女,也是两淮盐运使的女儿,他们门当户对。继配妻子姓吴,为黄奭的老师吴杰的妹妹。黄氏编刻有《清颂堂丛书》,后又编《汉学堂丛书》、《汉学堂知足斋丛书》和《黄氏逸书考》,成就可观,共辑佚散失的古代书籍近三百种,除在辑佚学上名垂后世外,他在目录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诸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其父为清嘉道年间盐商黄至筠,字韵芬,又字个园。他是个有文化修养的儒商,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所生五子:黄锡庆、黄奭、黄锡麒、黄锡康、黄锡禧都工诗词,善书画,有深厚的文学造诣,而且都有著作留传于世。他曾辑佚书285种,凡7393篇,丛书名为《黄氏逸书考》(原名《汉学堂经解》)。全书分为四类,属于经书方面内容的称作《汉学堂经解》,属于谶纬方面内容的称作《通纬》,属于历史诸子方面内容的称作《子史钩沉》,属于汉代郑氏之学方面的称作《通德堂经解》。《黄氏逸书考》有1925年王鉴修补道光中甘泉黄氏刊本,1934年朱长圻据道光中甘泉原版补印刊本,2004年广陵书社影印出版《汉学堂经解》(分上、中、下三册)。
-
胡廷光
胡廷光,清伤科医学家。字晴川,号耀山。浙江萧山人。祖传伤科,已历三世。幼得家传,长而博览群书。谓“接骨上髎之书,虽散见于各籍,而零星记述,绝少成篇”,乃广为搜辑,以《医宗金鉴·正骨要旨》四卷为经,诸子百家之说为纬。出家藏《陈氏接骨书》一卷,参以祖传经验心法,历时七年,编成《伤科汇纂》十二卷(1815年)。凡损伤之疾(包括金镞、虫兽啮伤)悉录之,分四十四门,附增单方千余。以经义、骨论、手法、证治为序。又撰伤科本草专卷,以为续篇。该书辑清以前有关伤科主要文献,又录民间手法及经验单方,并附解剖图、正骨手法图多幅。
-
胡非
胡非(生卒年不详),战国齐国人。胡非一说姓胡名非,一说为复姓。墨翟弟子。《太平御览》卷四百三十七引其谈“勇”之语,认为曹刿以布衣之人,“一怒而劫万乘之师,存千乘之国,此谓君子之勇”。《汉书·艺文志》录《胡非子》三篇,今仅存佚文,本诸子抄,收为墨家第四。关于胡非,我们现在知之甚少,可以肯定的是,胡非是墨翟的弟子之一,继承了墨翟的侠文化,是现在能看到的墨家侠文化证据之一。《胡非子》一书,亡轶已久,我们只能从各朝书籍中摘录它的佚文,以管窥蠡测的方式来窥探古人的思想。
-
黄旛绰
黄旛绰,相传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苏州的昆曲老艺人,曾总结表演艺术的经验写成论著《明心鉴》一书,经其友人庄肇奎加以增订,便改名《梨园原》。到了道光九年(1829),黄旛绰的徒弟俞维琛和龚瑞丰得其残稿,抄补传世,现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九集排印本。但周贻白在《戏曲演唱论著辑释》中不相信《明心鉴》是黄旛绰所撰,因为黄旛绰“是唐代的有名俳优,诙谐嘲弄,颇为后世所称。清代昆曲艺人是否也有以‘黄旛绰’为名字的,除此以外,并无旁证,恐怕是一种假托”。现已查明,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原本《明心鉴》是苏州老艺人吴永嘉撰著的,吴永嘉是否曾托名黄旛绰,则未见记载。按史实,黄旛(或作幡)绰在唐代实有其人,而且是寓居昆山的著名艺人。魏良辅《南词引正》说:“惟昆山为正声,乃唐玄宗时黄旛绰所传。”魏氏把昆山腔的声调来源远溯到唐代黄旛绰身上,这是一种贵远好古的推想。但昆山自唐宋以来,民间盛行歌舞俗曲则是事实。据唐人赵璘《因话录》和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黄旛绰原是宫廷艺人,擅演滑稽戏,甚得唐玄宗的赏识。安史之乱以后流落江南,死后葬于昆山,称其墓地为绰墩。南宋人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说:“昆山县西二十里,有村曰绰墩,故老相传,此黄旛绰之墓,至今村人皆善滑稽及能作三反语。”清代刘亮采辑本《梨园原序论·论四方音》则说:“黄旛绰,昆山人,始变为昆腔,其取平上去入四声,正而无腔,字有肩,板有眼,阴阳清浊。至明初魏良辅,善用繁腔。”这是有关昆腔起源的重要记载,录此备考。
-
黄鸿寿
黄鸿寿。清末民初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撰《清史纪事本末》八十卷。1915年上海文明书局出版石印本。1986年上海书店影印出版。记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迄清宣统三年(1911年)间有关清朝史迹,共八十事,各为一卷。其中清太祖迄德宗十一朝资料以采删《东华灵》为主,间及私家记载;宣统朝则系杂录群书而成。
-
胡曾
胡曾[céng](约839年—?),唐代诗人。号秋田,长沙(今属湖南)人,一作邵阳(今湖南邵阳)人。咸通中,屡举不第,愤而赋“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闲人折一枝”诗以寄慨。其为人上交不谄,下交不渎,遨游四方,颇受公卿礼待。咸通末,为汉南从事。后又入蜀,路岩、高骈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辟为掌书记。曾天分高爽,意度不凡。工诗,尤擅咏史。辛文房称其咏史诗“皆题古君臣争战、废兴尘迹。经览形胜,关山亭障,江海深阻一一可赏。人事虽非,风景犹昨,每感辄赋,俱能使人奋飞。至今庸夫孺子,亦知传诵”。后之历史演义如《三国演义》等常加引用。其律绝诗亦“哀怨清楚,曲尽幽情,擢居中品,不过也”。(均见《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安定集》一○卷,今已散佚。《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其《咏史诗》三卷,今尚存。《全唐诗》编其诗为一卷,见卷六四七,卷八七○又收其《戏妻族语不正》诗一首。《全唐诗补编·续补遗》卷九又补收其诗一首。《续拾》卷三三亦补收二首。《全唐文》卷八一一收其文四篇,《唐文拾遗》卷三三又补收一篇。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七一、《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才子传校笺》卷八。
-
黄庭镜
黄庭镜(1703年~?),清眼科医家。字燕台(一作燕石),号不尘子。卢汀(一作濉川,今属福建)人。初业儒,因父亡,又患目疾,乃考求眼科医籍,久而通眼科,自医、治人皆有良效。复从江夏(今湖北武昌)培风山人习内障头风针砭之术,医术益精。撰《目经大成》三卷(1741—1774),为眼科总结性著作。全书纲目分明,由博返约。将内障针拨术归为拨眼八法(审机、点睛、射覆、探骊、扰海、卷帘、圆镜、完璧),于眼科证治方药论述颇详,且附有眼科器械图形。门生邓赞夫易书名为《目科正宗》刊行(1804年)。
-
皇甫中
皇甫中,明医学家。字云洲。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曾与其父菊泉效吴蒙斋《伤寒活人指掌图》撰《伤寒指掌》一书,发明仲景立方之意,推崇陶华之论,惜已佚。后又仿吴蒙斋编书体例,参照《内经》,博采古方,引述各家之说,并参以己见,以歌赋与论述相结合,著成《明医指掌图》十卷,由张鏊作序。此书后由王肯堂订撰注补,邵从皋参校,为后世常用刊本。述及内科杂证、外科疮疡、五官、妇产、小儿等,有论有方,若歌若赋,简明易懂,适于初学。子岫岗(生山),继其业。
-
黄彦平
黄彦平,一名次山,字季岑,丰城(今属江西)人,黄庭坚之侄。宣和元年试国学第一,以族父黄庭坚名在党籍,降为第四。历信阳州学教授、池州司理参军,召为太学录。靖康初,为太学博士,坐与李纲厚善,谪监虢州铜场。建炎二年,擢尚书员外郎,抚御京东西路,知筠州。绍兴初,兼权礼部郎官,以言事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奉祠。自丰城徙居抚州,肆力于学,凡九年,起知邵州,卒。彦平颇有诗文名,谢锷谓其文由王安石之简而造韩愈之理,诗溯黄庭坚之流而指杜甫之源,无所不及而合于古(《三馀集序》);汤思谦亦谓其诗文“根据理要,而意味悠然以长,文非韩愈,诗非杜甫,有所不道”(《刊三馀集跋》)。如其《论赏罚》一疏,阐述明赏罚、张纪纲之道,《四库全书总目》以为持论平允,刚正有识(卷一五六)。诗如《田家春日二首》、《石埭道中》、《石钟寺》,也颇具韵味。著有《三馀集》十卷(《宋史·艺文志》七),原本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出诗文,重编为四卷。《全宋诗》卷一七○四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三九七六收有其文。事迹见元危素《黄次山传》(《危太素集》卷八)、《宋史翼》卷二七。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