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韩懋

    韩懋

    韩懋(1441~1522),明代峨眉山道士,又名白自虚,字天爵,号飞霞道人,蜀之泸州人,即今之四川省泸州市。这是做道士又兼做医生,做出了名的人物。《四川总志》称其幼具俊才,为诸生制行高雅,但试而不第,于是淡泊功名,遂黄冠出游,往峨眉山访求高道名医,学医学道,终于“遇异人授以仙术”,于是名闻于朝。明正德年间(1506—1521)被召见,以医术为武宗治病有功,赐号“抱一守正真人”,赐建飞霞宫,着实风光了一阵,后乞请还归峨眉山。 韩氏所授异人之学不得而知,但有《韩氏医通》二卷传世,论医甚精,其中不乏名方良药。笔者曾取其所创之“霞天膏”治虚劳羸弱病人,或大病初愈需调理者,确有健脾益气、填精壮骨之效。

  • 黄居真

    黄居真

    黄居真,北宋人。号虚靖大师,著《黄帝阴符经注》一卷行于世。注文多发明天道人心泯合之理,认为「动与神契,静与神俱,与太空为人。与造物者为友」、「体性无殊,是谓得道」。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胡幽贞

    胡幽贞

    胡幽贞,唐代诗人。自号无生居士。四明(浙江宁波)人。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活动于中唐。工诗,所作五绝《题西施浣纱石》:“一朝入紫宫,万古遣芳尘。至今溪边花,不敢娇青春。”并《归四明诗》,在当时便被传诵。晚唐张为作《诗人主客图》以胡幽贞为“高古奥逸”派入室诗人。《全唐诗》卷768存其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 黄妙应

    黄妙应

    黄妙应,即妙应禅师, 是唐末福建高僧。黄妙应俗名黄文矩,字子熏,别号涅盘、慧日,泉州莆田人,生于唐元和十五年(820)正月十五日。黄文矩的祖先于晋永嘉年间因避乱入闽,先居侯官,号黄巷。至十二世黄岸迁居莆田涵江延福山下,仍称黄巷,黄文矩是黄岸的玄孙。胞弟黄崇精,出家后号本寂,舍田建上生寺,后游江西曹山,成为高僧,人称曹山本寂。相传黄文矩生时火里开莲,自幼向佛,常随母到寺院礼拜。长大后在衙门当狱吏,经常弃役与神光院灵观和尚和西院大安禅师来往听禅,后来拜万岁塔院谭空禅师为师,出家为僧,自取法名涅盘。他未在万岁塔院久留,不久即投西院大安禅师,且剃发而不披袈裟,也不受具足戒,不受寺院清规约束,大安禅师知他素有灵根,由他自便。


    大中六年(852)涅盘在邑内岩洞创建“石室岩精舍”,后隐居于灵云岩和紫霄岩,化缘重修二岩。乾符年间(874-879)创建舍灵云岩山寺,还在崇福里砺山兴建梵林庵。相传涅盘禅师在石室岩中用竹杖制服二虎,常在囊山的石洞中潜修,研习医学和相地法,常常趺坐不食,行则二虎相随,名其居曰“伏虎庵”,被来访的智广禅师称为“古辟支佛”。以后有灵迹,据《五灯会元》记载,涅盘到灵观住地,灵观对他说:“我非汝师,汝礼西院去。师携一小青竹杖,入西院法堂,院遥见曰:`入涅堂去"。师应诺,轮竹杖而入。时有五百许僧染时疾,师以竹杖次第点之,各随点而起。”


    中和元年(881),涅盘在囊山下创建延福院。光启二年(886),王审知将涅盘的异迹道行上奏朝廷,升院为寺,僖宗皇帝赐匾,改名囊山慈寿禅寺,俗称囊山寺。王审知还赐号慧日禅师,并赠以诗曰:“山有重囊势,门开两径斜。溪声寒走涧,海色白流沙。庵外曾留虎,堂中旧雨花。不知遗谶地,一一落谁家。”其后颇多灵迹,出言成谶。黄文矩于唐乾宁五年(898)七月二十五日子时圆寂,王审知奏请朝廷,赐谥“妙应禅师”。同年八月望日葬于囊山寺西塔院。后梁开平元年(907),王审知将妙应禅师舍俗家旧宅改建的佛寺赐名为国欢寺,为囊山寺的下院。因此,妙应禅师也称国欢文矩禅师。宋崇宁三年(1104),加封“圆智大师”,世人称之为黄妙应。宋绍兴中,院僧以涅盘所传识偈,奏上于朝,赐塔额曰“慧熏”。

  • 黄训

    黄训

    黄训,明歙县(今属安徽)人,字学古,黄潭乃其自号。成化进士,任嘉兴知县,官至副都御史。辑录明洪武至嘉靖九朝名臣言论,编《皇明名臣经济录》。另有《读书一得》、《大学衍义肤见》及《黄潭文集》。

  • 韩驹

    韩驹

    韩驹(1080~1135),江西诗派诗人,诗论家。字子苍,学者称陵阳先生,陵阳仙井监(今四川井研)人。早年从苏轼学,政和中,以献赋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旋坐元祐蜀党之累,贬监华州蒲城县市易务,徙知洪州分宁县。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郊祀乐曲多由其所作。宣和五年,为秘书少监。六年,升中书舍人兼修国史,权直学士院,未几罢职奉祠。绍兴元年,知江州。五年,卒于抚州,年五十六(《弘治抚州府志》卷二四)。韩驹工诗文,吕本中将其列入江西诗派,苏辙评其诗类唐代诗人储光羲(《题韩驹秀才诗卷》),黄庭坚称其“超轶绝尘”(《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刘克庄谓其诗“有磨淬剪截之功,终身改窜不已”。他的诗磨砺精细,自成一家法,如《和李上舍冬日书事》诗,字字锤炼,风格遒劲(《瀛奎律髓汇评》卷一三);《夜泊宁陵》诗起句峭健,斩尽枝叶,极似苏轼诗风(同上书卷一五);《十绝为亚卿作》诗,清潘德舆以为“与唐人声情气息不隔累黍”,在唐宋人诗中亦为“明珠美玉”(《养一斋诗话》卷五)。其馀诗如《题李伯时画昭君图》、《题王内翰家李伯时画太一姑射图二首》、《题采菊图》、《次韵李希声馆中上元直宿》等篇,均为时人所称诵。又长于词,王灼称“其词佳处如其诗”(《碧鸡漫志》卷二),现存词作不多,《念奴娇》词以咏月寄兴,暗寓忧国思君之念,情景交融,比兴深切,含而不露,颇有佳致(《蓼园词评》)。韩驹的诗文在宋代即有多种版本流传,卷帙各异:《郡斋读书志》卷一九著录有《韩子苍集》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有《陵阳集》五十卷,又卷二○诗集类有《陵阳集》四卷、《别集》二卷。今仅存四卷本《陵阳集》,有明写本、《四库全书》本、十万卷楼等旧抄本、宣统二年沈曾植刊《江西诗派韩饶二集》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一四三九至一四四三录其诗五卷。《全宋文》卷三五○八至三五一一收其文四卷。事迹见《宋史》卷四四五本传、《宋史新编》卷一七一本传。

  • 霍济之

    霍济之

    霍济之字巨川,南宋时毗陵(今属江苏省)人。刊刻《先天金丹大道玄奥口诀》行世。自序谓此篇金丹图经林灵素鉴定为陈希夷心书。霍济之父霍伯玉又遇武当山陈赤脚真人授以丹诀,又增注口诀,霍济之继成父志而刊之。收入《道藏》洞真部众术类。

  • 怀远

    怀远

    怀远,清嘉庆年间名医,生卒年代无可考。字抱奇。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少习儒,后改习医,以家传医学济世三十年,精伤寒之学。尝历二十余载揣摩经验,撰成《古今医彻》(又作《伤寒医彻》,1808年),叙伤寒、杂病及诸科证治。间附验案。于庸医时弊,颇多针砭。

  • 弘忍

    弘忍

    弘忍(602~675)唐代僧,为我国禅宗第五祖。浔阳(江西九江)人,或谓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七岁,从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遂得其心传。唐永徽二年(651)五十一岁,道信入寂,乃继承师席,世称‘五祖黄梅’,或仅称‘黄梅’。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我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至唐代弘忍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派所承认。弘忍继此传承,发扬禅风,形成‘东山法门’,禅宗传教自楞伽经改为金刚般若经即自其始。弘忍之思想以悟彻心性之本源为旨,守心为参学之要。门下甚众,其中以神秀及慧能二师分别形成北宗禅与南宗禅两系统;至后世,分衍出更多宗派。于高宗上元二年示寂(即于传法后四年),世寿七十四。代宗敕谥‘大满禅师’。相传著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或以为伪作。


    其禅法要点有二: (一)“诸佛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即可,更无别法”(《宗镜 录》卷九十七)。(二)奉“一行三昧”。“一行”指“法界”一 相,“三昧”是禅定之意,即以法界一相作为禅定的境 界。这是其师道信根据《文殊般若经》提出的,认为“入 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由此而知 “离心别无有佛。若知此理,即是安心”。据说,弘忍的禅 学功夫达到了“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的 程度。门徒很多,见于记载的约有二十五人,其中的玄 颐、老安、神秀、智诜、惠能等皆一代宗师,他们各化一 方,使“东山法门”遍传于全国。著作不见记载,有一些 言论散存于《楞伽师资记》、《宗镜录》等书中。弘忍时期 是达摩所创立的中国禅学过渡变革的时期,他死后形 成了“南能北秀”两大势力,后来惠能所代表的“南宗” 代替了神秀的“北宗”遂成为中国禅宗的正宗。

  • 胡青昆

    胡青昆

    胡青昆,清代人,撰有《跌打损伤回生集》。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怀感

    怀感

    怀感,唐代净土宗僧。生卒年、籍贯均不详。初居长安千福寺,学唯识与戒律,博通经典,而于净土念佛之义未能生信。后谒善导,述其疑义,善导乃深期勉之,师遂入道场精勤念佛。于三七日后,未见灵瑞,自恨罪障深重,欲绝食而死,为善导所阻。师复精诚念佛,三年后感得灵验,既见金色玉毫,复证念佛三昧,乃撰释净土群疑论一书,然书未竟而示寂,由同门怀恽完成其志。后世之净土行者每奉师之精虔感佛为圭臬。


    释怀感。不知何许人也。秉持强悍精苦从师。义不入神未以为得。四方同好就雾市焉。唯不信念佛少时径生安养。疑冰未冸遂谒善导用决犹豫。导曰。子传教度人。为信后讲为渺茫无诣。感曰。诸佛诚言不信不讲。导曰。若如所见令念佛往生。岂是魔说耶。子若信之至心念佛当有证验。乃入道场三七日不睹灵瑞。感自恨罪障深。欲绝食毕命。导不许。遂令精虔三年念佛。后忽感灵瑞。见金色玉毫便证念佛三昧。悲恨宿垢业重妄构众愆忏悔发露。乃述决疑论七卷即群疑论是也。临终果有化佛来迎。合掌面西而往矣。[《宋高僧传》卷第六]

  • 华翼纶

    华翼纶

    华翼纶,字荻秋,江苏金匮人。举人出身。1851年,随天津镇总兵长瑞至广西镇压太平军。1855年,任江西永新知县。因县城失守革职返里。1860年,在本籍荡口镇办理团练,奉署江苏巡抚薛焕、江南团练大臣庞钟璐之命,与周沐润、杨宗濂等督办常熟、昭文、无锡、金匮、江阴团练。与徐佩瑷、熊万荃等联络,企图颠覆太平天国政权。对太平天国也“阳以进贡名而阴备之”。太平军进攻荡口,华翼纶以练勇武装对抗。1861年,全家逃往上海。奉命至安庆请李鸿章部东下。1863年,回荡口,配合淮军与太平军作战。奉命设文报局于荡口,为淮军传递军书,办理支应。著有《荔雨轩文集》、《锡金团练始末记》、《锡金文报始末》、《锡金乱定始末》、《频蹙录》等。

  • 华琳

    华琳

    华琳,清画家,画论家。字梦石。天津人。初习举业于梅成栋,不就。乃致力于六法,精研数十年。每作一画悬壁间,玩视累日。辄毁去。绢幅则洗后再画。有窃其画而鬻于京师,则购还后洗涤干净,故其画不传。美学上,认为绘画是画家“借此静细之工,以祛粗躁之气”的表达情感方式。要求以“笔活”表达画家的气质、情思的笔墨情趣,认为“活”,是指“形活”与“笔活”的结合。“活,岂惟画石之笔当活,何笔不当活?但不可止取形活,如止取形活,则躁率轻浮之病皆生。”尤其注重中国画中之白的理论分析,指出画中之白本来就是纸素之白,即画面上笔墨不及处。但与不作绘画的纸素之白有质的不同,画中之白与黑相须为用,已成为整个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画中之白”成为绘画六彩之一,白中有情,无画处正是“画中之画”,“画外之画”。把“计白当黑”提高到一种“境界”的美学范畴高度来认识,超越了前人的美学。又提倡“南宗”美学,以用笔为其精髓,反对只求形似,不知用笔的观点:“若夫南宗之用笔,似柔非柔,不刚而刚,所谓绵里裹针是也。”强调画到无痕迹的功夫,“直似纸上自然应有此画,直似纸上自然生出此画。”认为绘画“惟以邱壑为难”,要“惨淡经营,然后落笔”。“故文心俶诡而不平,理境幽深而不晦,使人观之,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而又一气婉转,非堆砌成篇,乃得山川真正灵秀之气。”注重变化,在继承古人艺术传统中,要做到“或夺胎古人,而欲变其面目;或自出炉冶,而欲写其性灵”。其美学观有相当深远影响。著有《南宗抉秘》。

  • 何梦瑶

    何梦瑶

    何梦瑶(1693-1764),清诗人。字赞调,一字报之,号西池,晚号研农。广东南海(今广州)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官辽阳知州。荐举博学鸿词,辞不赴。学问博雅,撰述甚富,凡天文、术数、乐律、算法、医学无不究心。惠士奇督学广东,曾延其入幕,为“惠门八子”之一。少即好诗,与罗天尺、苏珥结南香诗社。晚年与杭世骏交契,相与酬唱。生平论诗,推崇李白,以为独擅千古。所为诗“炼不伤气,清不入佻,南海诗人之薮,而梦瑶为之魁”(《清史列传》)。著有《菊芳园诗文钞》、《算迪》、《皇极经世易知》、《琴学纂要》、《何氏医碥》,编有《肇庆府志》、《岑溪县志》。


    博学多才,以诗闻名,尤专精于医学。官至奉天辽阳知州。在思恩(今属广西环江)任官时,当地疫病流行。曾广施方药,服者往往痊愈。后因官不得志,辞官行医。撰有著名医书《医碥》。碥,是上马上车的踏脚石,他借碥石为习医的阶梯,故以《医碥》为书名,全书以杂病证治为主要内容,略述脏腑、经络、阴阳、水火、寒热、补泻等概说,分述内科染病证治,综合张仲景、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各家学说,对病症进行分析,通俗易懂、条理清晰,掺入很多个人见解,并附有多种方药。是一部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医学入门书籍。他生于张景岳温补学盛行之际,亲眼看到庸医盲目崇张而产生的弊病,指出:“温补之说,藉口春夏,不识归根复命,四时皆生之理。苟明亢害承制,以克为生,则大黄、朴硝即回阳上品。故药之补泻,初无定名,惟视病之寒热,以为去取,今不问何症,概从温补,何异惩热而趋火坑,不亦惑乎?有以医有庸有黠,庸医不知温补之能杀人,以为平稳而用之;黠医知温补之能杀人,而人不怨,以为可以藏拙而用之”。既对张仲景之说提出批评,也指出时弊,强调医生应从实际出发,对症下药,而不该以迎合病人心理为目的。另著有医书《神效脚气秘方》、《神效追痨仙方》、《神效妇科良方》、《神效痘科良方》六种,取名《何梦瑶医方全书》,还著有《伤寒论近言》七卷。他一生富于著述,旁通百家。著有《赓和录》二卷,《菊芳园诗文钞》( 一作《菊方园诗文抄》)、《庄子故》、《皇极经世易知录》等书。还曾删订《算法统宋》以及编辑梅定九、朱吟石两家著作,继而摘抄《数理精蕴》共十二卷,成《算法迪》一书,又有《三角辑要》一卷。等等。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清史列传》卷七一、《国朝耆献类征》卷二三○。

  • 何乔新

    何乔新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江西广昌人。登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南京礼部主事。成化四年(1468)迁福建副使,又迁湖广右布政使,十六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他一生为官,政绩显著。成化四年任福建副使时,所辖的福安宁德银矿,很久就未开采,但官府照样督责课税,百姓多数破产。他上疏,请减免三分之二的课税。兴化县百姓在洪武初年曾租用官府的耕牛,而到成化年间还要按年交租金,他上疏免除租子。任河南按察使时,河南发生大饥荒,朝廷按例给予赈济,但只赈济到秋收止。他上疏请准将赈济期延长到第二年麦熟时。他任湖广布政使时,荆州的徭役摊派繁多,老百姓负担过重,不堪其苦。他下令重新核查人口,并按贫富分成九等,按等级负担徭役租赋,大大减轻百姓的负担。他为人刚正不阿,不与奸臣为伍,因此仕途坎坷,常受奸臣排挤和诬陷。弘治七年(1494),上疏请求辞职回乡。罢归后,中外多论荐,竟不复起。卒于孝宗弘治十五年。正德十一年(1516),他被追封为太子太保,并准予荫封后代。次年,赐谥文肃。何乔新性廉介,有直声,民多称便。少有异禀,比长,博综群籍,闻异书则借抄,积三万余帙,皆手校雠。与人寡合,气节友彭韶,学问友丘浚而已。明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跋》曰:“乔新楷法极谨细,无一笔苟。”其弟兄均善书,乔福、何宗均有书名。乔新著作甚富,有《元史臆见》《周礼集注》《策府群玉续编》《勋贤琬贤集》《椒丘集》等。事见《明史》卷一百八十三。

  • 怀则

    怀则

    怀则,元代僧,撰有《净土境观要门》一卷。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胡传

    胡传

    胡传(1841年-1895年8月22日),原名守珊,字铁花(一字守三),号钝夫,安徽绩溪上庄人,清代官员、爱国人士。出生于一个徽州茶商的家庭,曾受业于扬州著名经师刘熙载门下,研习经史。清廷平定太平天国后,胡传为修复宗祠,自25岁至36岁(1865-1876)担任司事长达12年,完成宗祠重建。 1867至1879年7月,五次参加乡试,皆未中举。 39岁以后,胡传放弃科考, 41岁外出远游。 是时大清皇朝历经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内战,以及清廷与外人先后签订许多不平等条约等。在民族救亡图存的使命感召唤下,他关心时局、钻研地理,注意到帝俄边患的蚕食与侵略,毅然投效东北边荒,展现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1895年8月22日 ,逝于厦门,年55岁。

  • 韩奕

    韩奕

    韩奕,明初诗人。字公望。吴县(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生于元文宗时。少目盲,筮得蒙卦,知目眵不可疗,遂匾其室曰“蒙斋”。其居廛市,而乐事游览,放浪山水间,褐衣芒屦,一童自随,往来山僧野客家,累月不去。或时藉草而坐,微吟长啸,人莫测其意。性颖敏博学,尤工于诗。洪武中,与王宾俱隐于医。王宾既为郡守姚善所礼,乃复欲因宾致韩奕,韩奕终不往。一日,与王宾俱诣之,韩奕走楞伽下,姚善随至,韩奕又泛小舟入太湖。姚善叹曰:“韩先生所谓名可得闻,身不可得而见也。”明初吴中的高士,以韩奕与王宾为首。其诗清逸淡雅,能较好地抒发其闲适的情怀。如《二月二日寄友》:“频年芳节两匆匆,往事闲思半梦中。江郭春寒连夕雨,海棠花信几番风。萋萋远浦迷芳草,历历青天没断鸿。怅望思君无限意,扁舟一醉故人同。”连夕雨、几番风、萋萋芳草、青天断鸿的景观,将其“闲思”的情绪生动地烘托出来。其诗格局虽不大,尚可讽诵。著有《韩山人集》4卷。

  • 贺双卿

    贺双卿

    贺双卿(1715-1735年),字秋碧,江苏金坛人。农家女。因其舅父设馆于邻室,得以潜听默诵而通词翰。秉绝世姿容、负旷代奇才而以才情自晦。十八岁嫁农家周氏子。夫恶姑暴,不久,以赢弱之躯受虐待劳瘁而死。能诗词,多自伤生活遭遇之不幸,哀婉动人。所作散佚,同里史震林《西青散记》录其诗二十四首、词十四首。董潮《东皋杂钞》于其身世与创作亦有所及。黄韵珊《国朝词综续编》收其词,冠以《雪压轩集》之名。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十集》仍之。近人沈宗畴姬拜鸳女士自《西青散记》辑录其身世及作品为一书,因其词《玉京秋·自题种瓜小影》有“旧愁还欠”句,故名之曰《欠愁集》。民国十五年(1926),安徽寿县张寿林重校辑为一卷,并附自撰《贺双卿及其词》,次年由北京文化学社刊行。陈廷焯评贺氏词曰:“旨幽深窈曲,怨而不怒,古今逸品也。”(《白雨斋词话》卷五)缪荃孙评曰:“其词清绝.幽绝,如橄榄,如槟榔,细味之而佳愈出。”(《艺风堂文集·双卿词序》)

  • 胡震亨

    胡震亨

    胡震亨(1569—1645),原字君鬯,后改字孝辕,自号赤城山人,晚号遁叟,海盐武原镇人。先世业儒,藏书万卷。震亨才识通达敏捷,怀济世之志。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举,后为合肥知县。在任5年,大兴水利,改革官粮运输,颇多善政。吏治之余,留意于兵书,曾与刘铤研讨兵事,刘铤心服其才。崇祯末年,历任定州知州、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乞归居家。一生嗜书如命,日夕不倦研读,凡秘册僻本、旧典佚事、错差模糊不可卒读者,亦均研读补正,时人称之为博物君子。著作有《海盐县图经》16卷(合纂)、《读书杂记》2卷、《唐音统签》1033卷、《闰余》64卷以及《唐诗丛谈》、《续文选》、《靖康咨鉴录》等。时海虞毛氏汲古阁所刻诸书,大多为震亨所编定。其中震亨倾毕生精力编撰而成的巨卷《唐音统签》,奠定了其在明代研究唐诗学者中的巨擘地位。该书以天干为纪,共分10签,甲至壬签辑录唐诗,间加评论;癸签33卷则是其研究唐诗心得的结晶,体大思精,内容广博。为清修《全唐诗》蓝本,书稿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近人张元济称震亨为海盐第一读书种子。

  • 韩祗和

    韩祗和

    韩祗和,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1030~1100年间。据《伤寒微旨论》病案记载,韩氏曾于“邢磁二郡”(今河北邢台磁县),“怀卫二郡”(今河南泌县、汲县)及“滏阳”(在今河北境内)等地行医,或可推断韩氏原籍在今河北、河南两省交界地区。韩氏对外感热病研究精深,他研习仲景《伤寒论》30余年,于1085年撰成《伤寒微旨论》2卷,两万余字,宏扬仲景思想又富有创新精神。韩氏倡用辛凉解表之法,所制方剂多用柴胡、簿荷、石膏、知母等辛凉清解之品。这不仅在医生习用温药普治外感病的当时具有补偏救弊之功,对于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精研伤寒之学,推崇张仲景学说之精要,能变通于其间,于伤寒辨脉及汗、下、温等治法颇有发明。撰有《伤寒微旨论》两卷(1086年),辨析《伤寒论》辨证用药理论。原书已佚,今有《永乐大典》辑录本。后世医家多数推崇。

  • 护法

    护法

    护法,印度佛教晚期瑜伽行派的主要论师。原是南印度达罗毗荼国建志补罗城一大臣之子。少时出家去那烂陀寺跟随陈那学习瑜珈行派和因明教义。20岁时任那烂陀寺住持,招徒传授佛法,著名弟子有戒贤。29岁离开那烂陀寺,来到菩提伽耶寺,住持菩提寺三四年,主要修习禅观和进行著书立说。32岁病逝。


    护法的思想主要表现在他对世亲几部著作的注释中。他在陈那三分说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分法,认为“见”和“相”是一重关系,对于心的主体来说,“见”和“相”是比较外围的部分;“自证”是心的核心部分,属于内缘,这种内缘有能所,“能”即证自证,“所”即自证,这是另一种关系,两种关系构成四分说,后人称其为四分家。他在解释世亲的《唯识三十颂》时,把原颂进行扩展修改,提出了相、性、位三分法。关于种子的本有和熏习,他认为种子既有本有,也有熏习,当发生作用时,这两者都产生力量。因为,本有和熏习都有无漏种子。他的这种主张融合了难陀所说的种子熏习而成和护月所说的种子由本有而成的观点。他还认为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不脱离识而存在即是唯识。他的这种观点和一般唯识师的观点相异。唯识师认为一切事物(法)终究以识为性质。


    护法在住持那烂陀寺时,不仅宣讲唯识瑜伽学说,而且传授中观教义,以中观为性,瑜伽为相,密教为位,三者融合为一体。中观自续派大师清辨闻知护法之名后,欲往那烂陀寺和其辩论,但因护法退居大菩提寺,未能如愿。


    护法一生门人极多,较有名的除戒贤外,尚有胜子、胜友、智月等。


    主要著作有:《广百论释》、《唯识三十论颂释》、《二十唯识论释》、《观所缘论释》、《成唯识宝生论》、《杂宝声明论》、《广五蕴论释》等。

  • 何白

    何白

    何白(1562-1642),明代诗文作家。字无咎,号丹邱生,又别号鹤溪老渔,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市)人。后移居郡城积谷山下,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和崇祯六帝,于崇祯十五年(1642)病逝于家,终年八十一,葬于瞿溪金岩。幼时为郡小史,龙膺为郡司理时,异其才,为延誉于海内,遂有盛名。西游酒泉,南穷湘沅,归隐于梅屿山中。他的诗反映了某些社会现实,如长诗《长江头》:“中官榷税来江州,讥征令敛深诛求。大旗卓天天为怒,峨舰压江江不流。长江日高一丈五,传呼奏乐频挝鼓。于阗宝带刻麒麟,大内金牌画飞虎。秃袖监奴紫绣衣,锐头恶少青丝组。长官俯首不敢言,何况区区商与贾。左右滥用水衡钱,夜椎肥牛朝击鲜。”诗中揭露了当时宦官充当税监横行恣肆的罪行,并沉痛地感慨道:“愁闻税监益骄恣,豺狼满道人萧条。”这是富有现实意义的诗篇。他的诗风与七子有相似之处,声调浏亮,如《淮阳归兴》:“淮泗秋风动地来,月明如水雁声哀。南径伍员吹篪市,北眺曹公较弩台。归路渐香菰米饭,佳期已负菊花杯。愁闻烽火连东北,极目浮云黯未开。”但锤炼不足。他的散文《方汤夫传》,颇有一些文学色彩。著有《汲古堂集》。

  • 皇甫冉

    皇甫冉

    皇甫冉(约717—约771年),字茂政,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唐玄宗开元至唐代宗大历年间著名诗人。唐玄宗天宝十五年进士及第。历官无锡县尉、左金吾卫兵曹参军,广德二年入河南元帅、东都留守王缙幕,任掌书记。大历二年入朝为左拾遗,擢左补阙。后奉使江表,省家至丹阳,卒,年五十四。皇甫冉是盛唐至中唐过渡时期有名的诗人,“于词场为先辈,推钱、郎为伯仲”,“至其造语玄微,端可平揖沈、谢,雄视潘、张”。有《皇甫冉诗集》二卷,其弟皇甫曾编次,独孤及作序。

  • 衡岳真子

    衡岳真子

    衡岳真子,衡山道士。原名不详。撰有《玄珠心镜注》一卷。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