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黄滔
黄滔(公元840-911年),字文江,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困举场二十馀年,至乾宁二年方登进士第。光化中,任四门博士。天复元年,应王审知辟,以监察御史里行充威武军节度推官。王审知之据有全闽,颇得滔规正之力。滔工诗文,尤擅律赋。时金石志铭及国中大著作,多为其所草。其“《马嵬》、《馆娃》、《景阳》、《水殿》诸赋,雄新隽永,称一时绝调”(《十国春秋》本传)。宋洪迈称“其文赡蔚有典则,策扶教化;其诗清淳丰润,若与人对语,和气郁郁,有贞元、长庆风概”(《唐黄御史集序》)。滔交游颇广,与罗隐、林宽、崔道融、徐寅、翁承赞等尤善,迭有唱酬。时中原板荡,文士如韩偓、王涤、崔道融辈多南奔依王审知,闽中文学之盛,可称空前,此与黄滔之援引招徕,不无关系。《新唐书·艺文志》著录《黄滔集》一五卷、《泉山秀句集》三○卷。后者乃其所编自武德至天祐末,闽中诗人所为诗。《宋史·艺文志》则记其《编略》一○卷、《莆阳黄御史集》二卷。今存者唯《黄御史集》卷一○(一作八卷)。其诗《全唐诗》析为三卷,录存于卷七○四至卷七○六中。此外《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四又补其诗一首。文四卷,见《全唐文》卷八二三至卷八二六。生平事迹见洪迈《唐黄御史集序》、《十国春秋》卷九五本传。
-
皇甫涍
皇甫涍(1497-1546),明代诗文作家。字子安,号少玄子。长洲(江苏苏州)人。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初授工部主事,改礼部。历仪制员外郎,主客郎中。在仪制时,夏言为尚书,连疏请建储,皆皇甫涍起草,故夏言深知皇甫涍才能,于是用为春坊司直兼翰林检讨。言者论他致官有私,贬谪为广平通判。量移南京刑部主事,进员外郎,迁浙江佥事。后又以南曹事论罢,悒悒发病卒。他居官砥廉隅,然颇操切,多忤物,故数被谗谤。
他自负高峻,但宦途又屡踬不达,往往触景都能生发出悲哀和怨恨,如《秋夜忆山中》正是较好地渲染了这种情绪:“怅兹丰景沦,感此流晖驰。青霄有翔隼,落蕊多寒枝。徒对盈樽酒,美人不共持。聊且娱心忧,华月泛金池。意随流波结,情逐孤云移。猿鸣鹤以怨,岁暮何远为!”“残”、“空”、“孤”这些字眼为他所反复咏叹:“溪前压寒色,浪里流残阴。兀坐但羁影,空看沙际禽”(《书感》);“微生不偶世,孤拙恒自将”(《观石梁夜宿万年寺述游寄伯氏子循子约三弟周山人》);“后湖衰草色,空对汉宫仪”(《有怀乔白岩司马》)。在诗人眼中,许多景物都染上了悲哀的色彩。这是其诗作的最大特点。
他擅长五言,善于将景与情有机融合在一起,如《雨宿桐岩岭》、《登云峰最高顶》、《逾盘岑观石门潭》、《入舟》、《夕泛遣思》、《之昆邑道中书怀》等诗作,皆有这样特长。他较好地继承了汉魏六朝古诗传统。《四库全书》馆臣认为,其诗“宪章汉魏,取材六朝,婉丽之词,绵邈之神,以骖驾昌谷(徐祯卿)、苏门(高叔嗣),固无愧色。”著有《皇甫少玄集》36卷、《续高士传》10卷。
-
何守证
何守证,南宋道士。后人尊称为何真公。绍兴年间,居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托言许逊真君下降,赐其《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传度弟子五百余人,复兴了对许逊的信仰,形成了道教中的新教派“净明派”。该派以儒家“忠孝”伦理为中心,强调通过忠君孝亲的实践,才能达到净明的境界,进而升入玉京之境;同时也重视符箓、扶乩等方术,有着浓厚的儒道结合的特色。
-
黄中松
黄中松,清经学家。上海人,字仲严。著《诗疑辨证》六卷,主于考订名物,折衷诸说之是非,举例加以辨证,考正讹谬,校定异同,其言瑕瑜互见。
-
胡世安
胡世安(1593~1663),明末清初诗人。字处静,号菊潭。井研(今属四川)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改庶吉士,官詹事府少詹事。入清后授原官,充《明史》副总裁,历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秘书院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等。顺治十八年(1661)以疾致仕。他擅长诗文,以奇古自矜。他的咏物诗诗格高雅,精雕细琢却又不露斧凿之迹,如《同雷伯石朱廉水宏善寺观海棠》:“地僻犹能辞俗驾,春深犹有未醒魂。攒红玉界铢衣缬,浮白云窠醉颊浑。”传神地写出海棠的外形与神韵。他的诗往往以精工闲雅见长,如《嘉州留别子弟辈》、《九月廿五日朝散同部院诸老登眺新构天安门》、《听李又日道人弹如意琴》等,都可见出这种特色。他早年还有一些同情民生疾苦的诗篇,如《市炭行》,写买炭时想到烧炭人的艰难,不禁“声接顿心酸”,寄情沉痛真切。世安能文,但成就不高。著有《秀岩集》31卷。凡诗二十二卷,文九卷,及《大易则通》、《禊帖综闻》、《异鱼图赞笺》、《异鱼图赞补》。康熙元年(1662),与金之俊同时改任秘书院大学士。以疾乞归,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致仕。康熙二年(1663),卒。
-
怀素
怀素(624—697)。唐代僧人。律宗三派之一东塔宗创始人。据《宋高僧传》卷一四,俗姓范。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迁长安。十岁忽萌出家之意。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印度回国,怀素誓求为师,从学经论,受具足戒后,专攻律部。曾从法砺学《四分律疏》,对师说不满,决心自己写疏。从咸亨元年(670)开始,到永淳元年(682)为止,写成《四分律开宗记》二十卷,采用新译《婆沙》、《俱舍》等论的解释,“弹纠古疏,十有六失”,称为新疏。后回到长安,奉诏住西太原寺,旁听道成律师讲律,但未停止著述。还著有《俱舍论疏》十五卷、《遗教经疏》、《遗教经疏钞》、《新疏拾遗钞》、《四分僧尼羯磨文》、《四分僧戒本》及《四分尼戒本》等。怀素长期居住西太原寺东塔,因此在律宗三派中,称之为“东塔宗”。赞宁称“素所撰述,宗萨婆多部”,故以“无表色”为“受体”(即“戒体”)。对于法砺之“相部宗”、道宣之“南山宗”,多有批评,曾谓:“相部无知,则大开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南山犯重,则与天神言论,是自言得上人法也。”弟子有法慎等。
-
胡翰
胡翰(1307年~1381年),明哲学家,字仲申,学者称之为长山先生。浙江金华人。他早年师事吴师道、吴莱,致学于古文,后来又从学于许谦。元朝末年,他居住南华山,著书立说。明太祖下金陵,召胡翰,授以衢州教授之职。洪武二年(1369),他被聘修撰《元史》。在哲学上,胡翰接受了陆王心学的心本体论而又有很大出入。他极力夸大圣人的作用,把圣人的心性看作天地万物化生、形成的本原,说“故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圣人之性,天地之性也。圣人以其心溥万物,而物无不平;以其性尽万物,而物无不成”。“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圣人之化如神,而人不与知焉。圣人之化如天,而神不与能焉。”(《皇初论》)胡翰着重发挥了儒家天命论的传统,以“天命”为最高范畴,把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切重大问题均归之于天命。他说:“圣人在位,大之为朝廷之逊禅,父子之继位,变之为征讨、君臣之革命,皆天命所当然。”(同上)又说:“天之所废,孰能兴之?天之所兴,又可废乎?皆历数也。”(《正纪论》)这就肯定了“天”是一个有意志的主宰之神。胡翰还把这种天命论同汉儒的皇权思想结合在一起,宣扬君权神授论,极力神化君主,把君主抬高到与天合一的地位。他说:“人主之心,其精神念虑,与天地相酬酢。”(《尚贤论》)他提出了“天纪”、“地纪”、“人纪”等概念,所谓“天纪”即等同于天道、天意,他提出这一概念意在说明天子受命于天,君权神圣不可侵犯,从而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他提出“地纪”意在强调华夷之辨,主张“以中国治中国,以夷狄治夷狄”(《正纪论》),认为华夷之间既不能相互侵犯,也不能相互混淆,极力排斥异族统治,以此为元末明初的政治变动制造理论根据。他提出“人纪”意在宣扬封建伦常关系,明确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等。胡翰把“天纪”、“地纪”、“人纪”视作君主掌握政权、平治天下的三条根本法则。他说:“天纪不正,不足以为君;地纪不正,不足以为国;人纪不正,不足以为天下。”(同上)在“三纪”之上,胡翰又提出了“皇极”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准则,说“荡荡乎,平平乎,皇极之道也”;“皇极之道立,而天下之治得矣”(《皇初论》)。“皇极”之道在胡翰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作有《春秋集义》、《胡仲子集》、《长山先生集》等。
-
褚华
褚华(1758~1804),清农学家、史地专家。字秋萼,号文洲,上海人。生平好读经济名物和海隅轶事,曾以写关于上海棉纺织业及其历史专著《木棉谱》而闻名。该书沿用中国古代对棉花的称谓“木棉”而取书名。书中对中国植棉的历史文献作了汇总,详细叙述了从选种、播种到施肥、锄草、套种、提花(采棉花)的一整套栽培技术。记述了棉花初加工时一人脚踏轧车去除棉籽的操作过程,纺纱过程及产品品种,还记述了染整工艺,使人们了解到当时已有染蓝、染红、染杂色的分工,印花也有多色刮印花和缕空版的套色刷印两种不同工艺。书中还介绍了棉纺时所用机器设备的功能及操作方法。因他在书中记载的上海地区的棉纺生产情况多是根据传说汇编的,1935年被收入《上海掌故丛书》。又撰《水蜜桃谱》一卷,该书记述栽培、换接以及除虫的方法,还讲到水蜜桃的特点。
-
洪朋
洪朋(1063-1104),宋代诗人。字龟父。南昌(今属江西)人。两举进士不第,一生布衣,年仅38岁而卒。其事迹多不传。洪朋以文词著名,与弟洪刍、洪炎、洪羽并称“四洪”,而他的成就实在3洪之上。他是黄庭坚的外甥,初列入江西诗派,在此派诗人中,犹可称佼佼者,被当代所推重。黄庭坚称他“笔能扛鼎,他日不患无文章垂世”(《四库全书总目》)又赞美他的诗说:“风致洒落,才思高秀。”“语益老健。”(见陈师道《后山诗话》引)。洪朋卒后,同郡人黄著纂辑其诗百篇为集,黄庭坚在宜州见到文本,又称其“句句可传”(见《名贤氏族类稿》卷2)。他所作警句,往往是前人未曾道过的。宋人如吕本中《紫微诗话》、刘克庄《后村诗话》及王直方《诗话》都对他的诗句给予很高的评价。如其《写韵亭》诗:“紫极宫下春江横,紫极宫中百尺亭。水入方舟界玉局,云映连山罗翠屏。小楷四声余落墨,主人一粒尽仙灵。文箫采鸾不复返,至今神界花冥冥。”至被《紫微诗话》称为“作诗至此,殆无遗恨矣”。著有《清虚集》1卷,久佚。清人编《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其诗178首,编为《洪龟父集》2卷。
-
黄汉
黄汉,字鹤楼,号瓯滨逸客,清代浙江永嘉人。一生落魄不偶。博览群书,留心典故。性好山水,壮岁尝游历四方,无事则从事笔墨。著有《猫苑》《瓯乘补》等。
-
黄百家
黄百家(1643—1709),乳名祝国,原名百学,字主一,号不失,别号黄竹农家,余姚通德乡(今属梁辉镇)黄竹浦人。黄宗羲第三子。国子监生,幼承庭训,博览群籍,研习天文、历法、数学。清康熙十九年(1680),明史馆聘黄宗羲赴京与修,以年老辞,总裁遂延请百家及万斯同赴京入馆,以所学撰《天文志》、《历志》数种。能传父学,其父晚年著述常有口授,辄执笔代书。黄宗羲撰《宋元学案》,成17卷去世,他和全祖望续成100卷。好拳术,师事鄞县内家拳师王瑞伯,承其传,著《内家拳法》。又问业于梅文鼎,习推步法,有所得,撰《勾股矩测解原》。晚年得耳疾,左目损光,仍著述不辍。尚著有《明文授读》、《体独私钞》、《王刘异同》、《夷希集》、《北游纪方》等。
少年遭明清革代之难,受其父黄宗羲及一时遗民志士之影响,有感于明末士人文弱少勇,侈言心性而无救于国难,乃谓天下事必非龌龊拘儒所任,必其能上马杀敌,下马擒王,始不负七尺于世。于是从民间拳家王征南习内家拳法。王征南死后七年,依其所传著《内家拳法》,并撰《王征南传》,旨在追思征南并广其拳艺。黄百家在学术上颇能承袭家学,史学与理学并有造诣,诗文亦多有可观之作,唯于武艺之道不能立足于军阵实用之技,与同时代之吴殳等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文人谈武的色彩。所著《内家拳法》,唐豪认为如诸葛亮书中之木牛流马,尺寸虽详,叹后人不能复用,于是成为后世喜附会者趋之若鹜的牌号。当然这不是黄百家的责任,但也不能因后世的虚浮之词而过高评价黄百家的武术修养和贡献。
-
华廷献
华廷献,明末清初官吏。字修伯。无锡人。崇祯二年入复社。崇祯十三年,赴福建修武县任。清顺治三年,改官沙县。著有《闽事纪略》,《闽游月记》等。
-
何逊
何逊,南朝梁诗人。字仲言。东海郯(山东郯城)人。曾祖何承天为刘宋御史中丞,亦能诗文。8岁能赋诗,弱冠州举秀才。范云见其对策,大加称赏,结为忘年之交。从此何逊每作一诗一文,范云都加嗟赏,对人说:“顷观文人,质则过儒,丽则伤俗;其能含清浊,中今古,见之何生矣。”沈约亦爱其文,曾对何逊说:“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梁天监年中,起家奉朝请,迁中卫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兼记室,并随萧伟到江州。萧伟雅爱文学之士,常与游宴。后还京师,为安成王萧秀参军事,兼尚书水部郎。晚年又曾任庐陵王萧续记室,随府到江州,卒于任上。
何逊文章时与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梁元帝萧绎曾著论说:“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可见他的诗名已能与沈约、谢朓相颉颃。其诗擅长描写景物和抒发离情别绪,往往通过客观事物的描写烘托衬写出主观情感,较少用典,寓目即书,因而显得情真意切,呈现出清新自然的风格。诗风略近谢朓。他还受到“永明体”的影响,遣辞造句很讲究声律,不少诗作体现出更加明显的格律化倾向,较接近于成熟的律诗。所以日僧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论及诗律时,就曾举他的《伤徐主簿》3首为例。他的诗语言细致贴切,对仗工整而不失自然流畅之美,这个特点对杜甫很有影响。杜甫就曾有“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绝句》)的自白。
《梁书·何逊传》说,何逊死后,时人王僧孺曾编定其文集共8卷。但至隋已是7卷(见《隋书·经籍志》)。此后散佚。明人张溥辑有《何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今有中华书局排印本《何逊集》。
-
寒山
寒山,唐代释子、通俗诗人。又称“寒山子”。生卒年不详,据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当生活于贞观年间(627—649)前后。宋人陈耆卿《嘉定赤城志·秩官表》记载,闾丘胤于贞观十六年(642)至二十年任台州刺史,曾访寻过寒山。胡适据《太平广记》所引《仙传拾遗》,以为闾序是神话传说,不可信,寒山生卒年当为公元700年—780年。王运熙《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考证为大历时(766—779)人,活了百余岁。
寒山曾隐居天台唐兴县(浙江天台县)西70里的翠屏山。其山高寒,当暑有雪,又名寒岩,故自号“寒山子”。从其诗大略可知,他出身富贵,住咸阳附近,少年“学文兼学武”,自称“书剑客”。正当他“文武各自备”,“梦去游金阙”时,忽遭变故,“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30岁即隐居天台,成为“长伴白云闲”的隐士。据闾丘胤《序》,他“桦皮为冠,布裘破敝,木屐履地”,“在国清寺库院走使,厨中著火”,以寺庙中“残余菜滓”维生。据其诗句“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当寿逾百岁,山居到老。生平与僧人丰干、拾得友善。
寒山平日写诗,书于竹木石壁和村野厅壁,自称“五言五百篇,七字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诗的内容有些劝人弃恶从善,近于佛偈;有些描写服食求仙,似道家语;也有讥讽时世、同情民生之作,并有探求自然和人生奥秘之什。语言通俗,如同口语,形式自由,全无题目。自道“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忽遇明眼人,即自流天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至云‘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又似儒生语。大抵佛语、菩萨语也。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
寒山诗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被称为“寒山体”。宋人王安石和明人陈献章等都有仿效之作。寒山诗早已传至朝鲜、日本诸国,有日、英、法等文译本。近年有法国汉学家卡瑞所译《寒山诗集》,畅销一时。本世纪50至70年代,西方国家曾出现“寒山热”,一些青年人把他作为精神崇拜的偶像。其诗现存300余首,《全唐诗》卷806编为1卷。
-
黄大舆
黄大舆,字载万,号岷山耦耕,蜀人。徽宗宣和、高宗绍兴间官成都。擅长作词,有词集名《乐府广变风》,已佚。又尝编唐以来文士咏梅之作,曰《梅苑》,凡四百馀首,前有自序,谓辑录于建炎三年。乾隆三十一年,黄寅(楝亭)刻于扬州,已非原貌。近人赵万里据《永乐大典》、《花草粹编》辑有《梅苑》佚词一卷,十八首。《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二首。《全宋诗》卷一八六九录其诗一首。《全宋文》卷三七六九收有其文。事迹见《碧鸡漫志》卷三、《梅苑序》、《宋诗纪事》卷四三。
-
黄廷桂
黄廷桂(1690~1759),字丹崖,号前黄,北京房山区张坊镇南白岱村前黄自然村人,汉军镶红旗。唐进士崇文阁校书黄璞二十五世孙,曾祖黄宪章,福建巡抚黄秉中之子。
雍正年间,由总兵擢四川提督。曾疏言地方行政,于修枪、养马、饬士卒诸事,皆有建白。乾隆年间,历任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与四川提督岳钟琪调解当地孔撒、麻书两土司相互攻杀。后奉命督办陕甘军需,佐清军进讨阿睦尔撒纳。以筹划有方,得乾隆帝称许,加太子太保,封三等忠勤伯。
生平少笑语,所在见芒角,专以招怨谤忤权贵为务。曾在川二十年,体国奉公,不遗余力。卒谥“文襄”。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帝追念廷桂,赋诗惜之。不久命图形紫光阁,御制怀旧诗,列黄廷桂为五督臣之首。
-
黄镇成
黄镇成(1287-1362),字元镇,号秋声子,邵武(今属福建)人。立志于学,不慕荣利,筑南田耕舍,隐居着书。至顺间,曾历览楚汉名山,周游燕、赵、齐、鲁之地。浮海而返,登补陀,观日出,慷慨赋诗,有摆脱尘世纷扰之志。经屡次荐举而不就,其后政府奏授江西儒学副提举,命下而已卒,年七十五,集贤院定号为贞文处士。镇成虽高蹈不仕,但仍关心世事,郑潜序其集说他是“有所激而鸣其不平者”,他在“南田耕舍”诗序中对诸公赋者将他比作老农发表感慨说:“噫,人各有志,同床而不察”,又在《城西纪事》中说“无策拯元元”,可知他遭逢乱世,虽有匡时之志而不能行,于是隐居避世,所以诗中多忧时感事之语。如“所愿息甲兵,田里无征赋”(《腊月过里敦田舍》),“辕门昨夜飞书急,十户三人赴调兵”(《五月调兵赴绥阳二首》)。由于历游南北,得江山之助,山水景物诗成了他诗歌中的精品,王士禛《居易录》盛称其《秋风》、《秋山小景》、《五曲精舍》三诗“甚有风调”,而其风致楚楚之作并不仅此三首,这些诗有《笔精》所说“诗多奇警”,“佳句叠出”的特点。黄镇成以秋之为气,或能有声,或能无声,而“秋声亦天地间不能无者”,遂以“秋声”名其集,十卷,《四库全书》本四卷,不全。另有《尚书通考》十卷。生平事迹见《大明一统志》卷七八、《(弘治)八闽通志》卷七〇、《(万历)邵武府志》卷四六、《元儒考略》卷四、《元诗选·初集》小传、《元书》卷八八。
-
侯善渊
侯善渊,号太玄子,骊山(今属陕西临潼)人。金代全真道士。隐于姑射山。长于玄理,着有《上清太玄集》一〇卷、《上清太玄鉴诫论》一卷、《上清太玄九阳图》一卷、《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一卷、《太上太清天童护命妙经注》一卷、《黄帝阴符经》一卷,均收入《正统道藏》。其《上清太玄集》共收论六篇,铭二十一篇,诗、词千馀首。其诗词多言存养精气神以修炼内丹,又多以论奉答同道,论道谈玄。累言三教归一,如云:“如来妙法谈真性,太上玄机说大丹,孔子五常明日用,三乘混一太虚间。”(《太玄集》卷八)“三教归一体,万法悉皆同。”(《太玄集》卷一〇)《全金元词》收其词九十五首。生平事迹见毛麾《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序》(该书卷首、《金文最》卷三八)。
-
黄度
黄度(1135—1213),字文叔,号遂初,新昌人。自幼好学,才思颖敏,文似曾巩。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历任嘉兴知县、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兼国史院编修、礼部尚书等职。
为官敢于直谏。曾上言:“孔子称‘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夫人主有过,公卿大夫谏而改,则过不彰,庶人奚议焉。惟谏而不改,失不可盖,使闾巷小人皆得妄议,纷然乱生。”弹劾宦官陈源、杨舜卿、林亿年不法劣迹,指斥“三人为今日祸根”。光宗弗听,度以“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理难复入”,辞官。
主张“纯用儒生,务惜民力”为久安垂统之道。曾上《屯田》、《府卫》等篇,提出养兵为当世巨患,应该以使民屯田为救患之策。知建康府兼江淮制置使时,“罢科籴输送之扰,活饥民百万口”。曾镇压农民起义,杀义军首领胡海,招归业者九万家。
韩侂胄当政,刚愎自用,度具疏论其奸,遭韩迫害。开禧二年(1206),侂胄伐金兵败,朝廷欲函侂胄之首送金谢罪,度以为辱国而非之。
嘉定六年(1213)十月卒。赠龙图阁学士,谥宣献。
一生志在经世,以学为本。经、史、天文、地理、井田、兵法多有研究,治学不囿于前人成说,“无迂陋牵合之病”。著有《诗说》、《书说》、《周礼说》、《艺祖宪鉴》、《仁皇从谏录》、《屯田便宜》、《历代边防》等。
-
胡安国
胡安国(1074年-1138年),南宋理学家。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字康侯,学者称武夷先生。绍圣四年(1097)进士。授太学博士,足不摄权门。提举湖南学事,为权臣蔡京恶为异己,除名,旋复职。政和元年(1111),除提举成都学官。后授官,屡辞。尝上书建议提拔名儒,认为儒学以正心为要,务明治国平天下之理,不阿附权贵。历中书舍人、右文殿修撰、知道州。南宋时为给事中、中书舍人兼侍讲,上《时政论》20篇,力陈恢复方略。不久兼侍读,专讲《春秋》。因羞与朱胜非、黄潜善等为伍,卧家不出,去职。后提举江州太平观,令纂修《春秋传》进览。安国与杨时、游酢、谢良佐为师友,虽不及二程之门,但杨、游、谢三人身为程门高足,都把发扬光大二程之学的期望寄托在他身上。他是武夷学派的创始人。其学宗于程氏,重在匡济时艰。长于《春秋》学,自称以三十余年之功学研《春秋》,“所习似益察,所造似益深,乃知圣人之旨益无穷,信非言论所能尽也”(《宋元学案·武夷学案》)。其所著《春秋传》,至年61始成,自谓“此传心要典也!”“盖于克己修德之方,尊君父、讨乱贼、攘外寇、存天理、正人心之术,未尝不书而致详焉”(同上)。他认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乃是《春秋》“纲领本原,不容有差”(同上),阐发《春秋》经世之说,常借经义议论时政。又以“义理”说《春秋》,认为孔子“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春秋传序》)。此书可说是他的代表作。他特别强调封建纲常,发挥《春秋》“尊王攘夷”的“大义”,认为尊王即尊周王而讨乱臣贼子,存天理,灭人欲。他极力反对“亲戎狄”,主张“攘夷”,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他主张去利崇义,认为利就是人欲,义就是天理。把《春秋》宗旨归结为存天理去人欲。在学术上,他继承了二程的“格物致知”论,认为心是身之本,“正心之道,先知其知而诚意”(同上),从这一点上说,即使是人君,亦不可不学习。“心”既为身之本,“盖戡定祸乱,虽急于戎务,必本于方寸。不学以致知,则方寸乱矣,何以成帝王之业乎?”(同上)而学习当“以立志为先,以忠信为本,以致知为穷理之门,以主敬为持养之道”,学习的目的是“学以能变化气质为功”。其《春秋传》书成之后,备受统治阶级推崇。宋高宗即赞其“深得圣人之旨”。明、清两朝则将其作为科举取士的官方定本,明胡广等奉敕修《春秋大全》经义,也以《春秋传》为依据。安国学说上承二程,下接谢良佐、游酢、杨时,在理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之功。全祖望尝谓:“私淑洛学而大成也,胡文定公(安国)其人也”,“南渡昌明洛学之功,文定几侔于龟山(杨时)”(同上)。著有《春秋传》30卷,《通旨》1卷、《通鉴举要补遗》120卷。
-
侯克中
侯克中(?—1315),元曲家、诗人, 字正卿,号艮斋,真定(今属河北)人。卒年九十馀。幼时失明,听儿童读书,即能记诵。稍长,习词章,自谓不学亦能造诣,不久后悔,于是研究理学,精意读《易》,著《大易通义》(已佚),袁桷所作序仍存《清容居士集》中,可略见克中生平概况。现存《艮斋诗集》十四卷,集中多律体,又以七言律最多,卷一、卷二为吟经史之作,卷八为谐音格,每首全以音同字异者相叶,如一东叶同、峒、桐、铜、童,二冬叶镛、庸、容、蓉之类,这是克中自创之格,他称之为“自我作古”。其诗近《击壤集》一派,多涉理路。而抒情写景之作则有清新超脱之篇,可资讽咏,如“风转忽吹云散尽,树梢一点夕阳红”(《晚晴》),与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书楼醉书五绝》(其一)手法相似,与他自己的“乾质刚健推元化,坤以安贞保太和”(《学易》)则面目迥异。他与白朴为总角之交,与胡祇遹、徐琰等亦有诗文往来。克中善曲,有杂剧《燕子楼》,今不传。散曲有[黄钟醉花阴]套,见《梨园乐府》上,[正宫菩萨蛮·客中寄情]套,见《太平乐府》卷八。《录鬼簿》卷上[凌波仙]吊曲称赞他“《燕子楼》[么篇]全赢,[黄钟]令,[商调]情,千载标名”,吴梅《顾曲��谈》卷下“谈曲”说:“正卿以散套得盛名,其[醉花阴]‘良夜迢迢’一折,元曲中不可多得之作也。”《词林摘艳》卷五有[风入松·暮云楼阁景消疏]套,注侯正卿作,而《词谑》、《南北词广韵选》及《北宫词纪》俱属商正叔。《全元散曲》据《录鬼簿》谓克中存失宫调牌名残曲“授鞍和袖挽丝缰”,而《草木子》卷四《谈薮》篇记一瞽者赠蒙古哑御史诗,首句即为“就鞍和袖挽丝缰”,此瞽者可能是侯克中。生平事迹见《大易通义序》(《清容居士集》卷二一)、《录鬼簿》卷上、《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五。
-
慧沼
慧沼( 650-714) ,又作惠沼、惠照。唐代唯识学者,法相三祖之一。后人称为淄州大师。俗姓刘,名玄,祖籍彭城,后迁淄州,因此亦称淄州沼。十五岁时,唐高宗为新生儿子(即睿宗)祈福度僧,受度出家。咸亨三年(672)始从窥基、普光受学。慧解超群,被称为“山东一遍照”。窥基去世后,慧沼游行诸郡,讲经二十余年,同时作《金刚般若》等经疏,和《慧日论》、《了义灯》等著作。晚年又在义净译场任证义大德。在因明方面,作《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一卷、《因明入正理论义断》二卷及《因明入正理论续疏》。另有《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十卷、《十一面神咒心经义疏》一卷、《法华玄赞义决》一卷、《成唯识论了义灯》十四卷、《大乘法苑义林章补阙》八卷(现存卷四、卷七、卷八)、《能显中边慧日论》四卷、《劝发菩提心集》三卷等。弟子首推智周,另有义忠、道巘、道邑、如理以及惠冲微、惠胜说、耶含朏、惠日、福林、无著、惠融、惠祥、惠光、惠灯、惠嵩、惠先等。
-
还阳子
还阳子,姓名不可考。唐末苏门山隐士。光启二年冬,与永阳子杜希遁相见于汶郊,话道永日。好道术,著有《大还丹金虎白龙论》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全唐诗补编·续拾》 卷三三据该书录存其诗七首。事迹据 《大还丹金虎白龙论》。
-
何坦
何坦,字少平,号西畴。江西广昌县旴江镇人。南宋提刑。何坦为明代名臣、学者、诗人何文渊的先祖。淳佑十一年(1251)进士。历靖州、江陵府教授,初任宜黄县尉,因揭露县令臧某暴敛,忤郡守被罢官。后起用,知将乐县,擢知连州,所到之处,以善治闻名。累迁宝谟阁学士、广东提刑。精于吏治,处事严格,弹劾贪官,不徇私舞弊,以“廉平之行,为岭南首称”闻名。卒谥文定。其有名言曰:“交朋必择胜己者,讲贯切磋,益也。”著有《西畴常言》(又名《西畴老人常言》)1卷,收入《说郛》、《百川学海》、《南华要旨》等。事见《广昌县志》、《四库全书》、《江西通志》、《广东通志》。
-
黄昇
黄昇,宋代词人。字叔旸,号玉林,又号花庵词客,闽之建安(今属福建)人,隐居于玉林之散花庵。早年弃科举,专意读书。后有意功名,曾以诗卷干谒阁学游九功、闽帅楼秋房。又与魏庆之为挚友,时人并以“泉石清士”目之。淳祐四年,为魏庆之《诗人玉屑》作序。能诗,时人誉其诗“秀句盈章吐”,“璀灿烂寒芒,晴空见冰柱”(游九功《答黄叔阳》)。工词,《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谓其“上逼少游,近摹白石”。其词多写景咏物之作,尤擅长抒写飘逸洒脱之江湖兴、山林乐,在艺术上多取法南渡词人以景言志、以境写心一路,风格以超迈旷逸为主。如《贺新郎·题双溪冯熙之交游风月之楼》云:“曾驾飙车蟾宫去,几回批,借月支风敕。斯二者,惯相识。”语从朱敦儒词出。下片又云:“玲珑窗户青红湿,夜深时,寒光爽气,洗清肝膈。似此交游真洒落,判与升堂入室。有万象,来为宾客。”语从张孝祥词出。又《酹江月·夜凉》词云:“冰雪襟怀,琉璃世界,夜气清如许。划然长啸,起来秋满庭户。”塑造孤鸿幽人式的自我形象,借环境衬出胸襟,令人想见苏轼人格、词格之流风遗韵。所编《绝妙词选》,凡二十卷,其前十卷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刻本,名为《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其后十卷名为《中兴以来绝妙词选》,有陶湘摹刻宋刊本。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排印本从俗称《花庵词选》。又著《散花庵词》一卷,有汲古阁刊本、《四库全书》本、《彊村丛书》本。《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三十九首。《全宋诗》卷三一五四录其诗一首。文收入《全宋文》卷七七五九。事迹见胡德方《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序》、《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九。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