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黄韫兮
黄韫兮,清医家。名碄(lin)。石阳(今湖北黄陂)人。精脉诊,究心历代脉学著作。以历代脉象之名约三十种,而即此三十种脉,尚有可删并者。如据张仲景“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曰革”,则革脉可删。因此,以《脉经》为主,参以《内经》、《四言脉诀》等书,附以己见撰成《脉确》一卷(1742年)。阐述临床常用之脉二十三种,各脉之下列其主病,并编成歌诀。
-
慧月
慧月(梵文Maticandra)印度古代胜论派哲学家。《胜宗十句义论》的作者。在印度保存的古代文献资料中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中国佛教僧侣涉及他的记述也极为零散不详。学术界关于他年代的看法,主要根据其著作内容与佛教及其他胜论哲学家的学说对比提出。慧月用“句义”理论构成其哲学体系,在印度传统的胜论学说(即以《胜论经》为主要内容的胜论学说)所主张的实、德、业、同、异、和合六句义上增加了有能(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可使它们共同或单独生出特定结果的句义)、无能(与实、德、业三句义有内在联系,并可使它们不共同或单独生出其它结果的句义)、俱分(相对的同与异,即把同句义限于存在性,把异句义限于最终差别性,其余的同与异另成一独立的句义)、无说(关于事物的非存在状态,分为五种:未生无、己灭无、更互无、毕竟无、不会无)四个句义。慧月在新设句义时,吸收了《胜论经》中的许多思想,如迦那陀关于同与异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觉)的观点、关于非存在的论述等等。此外,他的学说也可能受到6、7世纪弥曼差派理论的影响。慧月在句义论的体系中论述了许多胜论派哲学家一般都探讨的问题,如原子(anu)说、现量与比量、法与非法(不可见力)的作用等等,但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发挥。在理论上与迦那陀和钵罗奢思多波陀(Prasastpāda,约6世纪,胜论哲学家)的主要异同表现在:没有提到最高神的概念,认为德有二十四种,未采用“因的三相说”,未提及遵从婆罗门教所规定的社会秩序和义务等问题。慧月所传的胜论学说在中国和日本有一定影响。
-
贺铸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鉴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孝惠皇后族孙。自称唐贺知章之后,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尚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娶宗室女,隶籍武选,历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元丰初,官淦阳都作院。五年,领徐州宝丰监。元祐七年,李清臣、苏轼举荐,监鄂州宝泉监,奏换文职为承事郎。建中靖国元年,通判泗州,移太平州,管勾毫州明道宫。大观三年,以承议郎致仕,退居苏州。复起,管勾杭州洞霄宫。宣和初,再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年七十四。贺铸诗、词、文皆善,就中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刚柔相济,风格多样,张耒谓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袪,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贺方回乐府序》),其词仍以深婉清丽之作为多。他有许多描写恋情别思的词,继承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婉约风格。《青玉案》词描写离愁别恨,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作结,连用三个比喻,形象新颖生动,“兴中有比,意味更长”(《鹤林玉露》乙编卷一)。他也由此被人称为“贺梅子”。《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倾述对亡妻的思恋,情意真挚,悲切哀恸,洋溢着深深的儿女柔情。《捣练子》组词五首,描写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长久的抑郁无法排遣,于是只好借捣衣来消磨漫漫长夜,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两地相思的哀痛。贺铸也有一些词能越出恋情闺思的范畴,而着力于抒写自己的身世经历与表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感受,由于题材内容另辟蹊径,因而词风也就不同于其他柔媚婉丽之作,而显得豪放刚劲,慷慨激越。《六州歌头》词以“不请长缨,系取天娇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之句,抒发自己有心报国而无路请缨的感慨。《小梅花》词以“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巧妙化用李白、袭用李贺的诗句,畅述自己空有旷世之才而无处施展的苦闷。近代词评家俞陛云称赞这两首词“节短而韵长,调高而音凄,其雄恢才笔,可与放翁、稼轩争驱夺槊矣”(《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贺铸还善于融炼前人诗词名句入词,他自己也曾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建康集》卷八《贺铸传》),其融裁名句的技巧使他的词增色不少,像《小梅花》词即典型一例,又如前述《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结句就是化用宋初寇准诗“杜鹃啼处血成花,梅子黄时雨如雾”而成。其馀如《晚云高》(秋尽江南叶未凋)、《卷春空》(墙上夭桃)、《将进酒》(城下路凄风露)都是借用唐诗名句入词,但又语意联属,天衣无缝。贺铸的词还擅长写景咏物,如“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带栖鸦”(《减字浣溪沙》),“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减字浣溪沙》),“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感皇恩》),都绮丽清新,造微入妙,脍炙人口。贺铸的诗歌创作也很有成就,他曾自称从七岁开始写诗,至元祐时已积至五六千首诗,后来编定成集亦有四百七十二篇(程俱《鉴湖遗老诗序》)。他自述作诗之法云:“平淡不涉于流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义,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诗人玉屑》卷五引《王直方诗话》),表明其对诗歌创作的见地,他的创作也大致遵循着这一原则。《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亦工致修洁,时有逸气,格虽不高,而无宋人悍犷之习”(卷一五五)。《望夫石》、《重游钟山定林寺》诗,在当时即深为王安石等赏识(《诗林广记》后集卷一○引《王直方诗话》)。其《茅塘马上》诗有“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之句,突现了诗人志向难酬而产生的归隐情结,既有野趣,而又傲兀不群。其馀如《病后登快哉亭》、《九日登戏马台》、《秦淮夜泊》、《留别田画》诸诗,或是刚劲悲凉,或是清新雅丽,显示出其诗的不同风貌。贺铸的诗有《鉴湖遗老》前、后集二十卷,但南宋初年即仅存《前集》九卷,后来其孙贺廪辑得遗文,编为《后集拾遗》,宋光宗绍熙时胡澄序而刻之。现存《庆湖遗老集》九卷、《拾遗》二卷,有明谢氏小草斋抄本,清乾隆四十四年彭氏知圣道斋抄本、《四库全书》本、清道光三年刘氏味经书屋抄本。贺铸的词在宋代时即已单独刊行,据《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有《东山寓声乐府》三卷(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著录为二卷)。今存者多署为《东山词》,现存宋刊本残卷(存卷上)、四印斋所刻词本(一卷本)、《彊村丛书》本、知不足斋抄本、吴氏双照楼抄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二百八十馀首。《全宋诗》卷一一○二至一一一二录其诗十一卷。《全宋文》卷二六七三收其文四篇。事迹见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庆湖遗老诗集》附录)、《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
胡珽
胡珽[tǐng](1822~1861)清校勘学家、藏书家。字心耘。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官至太常博士。父胡树声,字震之,所购宋元旧本,积至数千卷。珽喜收宋、元善本,手自校雠。手自抄录古籍,达千百卷,建“琳琅秘室”,专藏宋元善本。居于吴中,专收宋元旧刻及流散的书籍,并遍加校勘。收有宋本《石林奏议》、元本《草堂雅》、明刻《东观余论》等。与叶廷琯交往极密,咸丰中逃至上海,卒于旅馆中。刻有《石林奏议》。道光中辑印有《琳琅秘室丛书》30种,4集,咸丰三年(1853)印行。所收偏重于掌故、说部、释道等方面的书,均据宋元旧本、影抄本、旧抄本用活字翻印,有谬误之处撰《校勘记》加以订正,由宋于庭、徐山民为作序。家藏抄本有宋释道潜《参寥子集》12卷、元顾瑛《草堂雅集》30卷等。藏书钤有“胡珽词翰”、“壶天小隐”、“琳琅秘室藏书”、“从吾所好”、“第一奇书”等印章。著《得即记》、《石林燕语集辩》、《懒真子录集证》等。
-
虎丘绍隆
虎丘绍隆(1077?~1136)宋代临济宗僧。和州(安徽)含山人。九岁入佛慧院,精研律藏。曾参谒长芦之净照崇信,历访宝峰之湛堂文准、黄龙山之死心悟新。后赴夹山(湖南),随侍临济宗杨岐派高僧圜悟克勤,凡二十年,并嗣其法。建炎四年(1130),居平江之虎丘山云岩禅寺,大振圜悟之禅风,世称虎丘绍隆,久之遂成一派,即虎丘派。圜悟示寂后,与若平共编圜悟之语录。绍兴六年示寂,世寿六十(一说六十五)。门人嗣端编纂虎丘隆和尚语录一卷,徐林撰塔铭。于日本,其法系亦颇隆盛。[释氏稽古略卷四。大明高僧传卷五、续传灯录卷二十七、嘉泰普灯录卷十四]
-
晦堂祖心
晦堂祖心(1025~1100),宋代临济宗黄龙派僧。广东始兴人,俗姓邬。号晦堂。年十九依龙山寺惠全,翌年试经得度,住受业院奉持戒律。后参谒云峰文悦,随侍三年,未久参谒黄檗山慧南,留侍四年;后还文悦,时文悦示寂,乃依止石霜楚圆。一日,阅传灯录,读多福禅师之语大悟。后随慧南移黄龙山,慧南示寂,遂继黄龙之席,居十二年。后入京师,驸马都尉王诜尽礼迎之,然师仅庵居国门之外。晚年移庵深入栈,绝学者二十余年。宋元符三年十一月示寂,世寿七十六。谥号‘宝觉禅师’。法嗣有黄龙悟新、黄龙惟新、泐潭善清等四十七人。又黄庭坚尝就师受法。遗有宝觉祖心禅师语录一卷、冥枢会要三卷等。[禅林宝训卷一、禅林僧宝传卷二十三、五灯会元卷十七、释氏稽古略卷四]
-
弘赞
弘赞(1611~1685),明末清初曹洞宗僧。广东新会人,俗姓朱。字在参。早岁从余集生学儒典,博雅能文,弱冠补县学生员。清入主后,乃遁走为僧,研习禅法,参谒鼎湖道邱,而得印可,初住广州之宝象林,后继席肇庆鼎湖。师生平特重实践笃履,虽精于禅,因痛心于丛林中浮夸不实之风气,绝口不言禅道,仅弘律仪,倡导戒行,以为职事。于康熙二十四年示寂,世寿七十五。撰有鼎湖山木人居在参禅师刹稿五卷、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会释三卷、心经论、四分戒本如释十二卷、归戒要集三卷、八关斋法、礼佛仪式等数十种。[鼎湖山志]
-
晦翁悟明
晦翁悟明,宋代净慈寺住山第二十一代祖师,福州(今福建福州)人。《联灯会要》编者。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继起弘储
继起弘储(1605~1672),明末清初临济宗僧。江南通州(江苏南通)人,俗姓李。字继起,号退翁。幼遭家难,育于祖母。明天启年中入乡校,然绝意功名,潜心佛法,好禅道,参究有得。年二十五,依汉月法藏(1573~1635)出家,苦修有年,终得其法。其后,开法于常州夫椒山祥符寺,又历迁苏州之灵岩山崇报寺、尧峰山宝云寺、虎丘山云岩寺、秀州(浙江嘉兴)之金粟广慧寺等诸名刹。师通内外百家之学,能诗书,器度恢宏,威仪凛然,见者莫不倾服。满清入主后,师每寄怀故国,思谋匡复,吴、越间义师屡兴,师实左右之。曾被逮捕,自忖必死,后以义士力救得免。每年值国难日,必素服挥泪礼拜,二十八年如一日,人谓以忠孝作佛事者指此。座下龙象数百,得法者七十余人。于康熙十一年九月示寂,世寿六十八。建塔尧峰山,称为大光明藏。有语录百卷,及诗文偈颂等。又其师法藏曾撰‘五宗源’一书,申论禅宗传承之事。雍正年中,世宗作书驳斥五宗源,并贬黜法藏之门徒,师之著作于此之际多被焚毁,现已大半不传,今仅遗存有南岳继起和尚语录十卷、南岳勒古一卷、灵岩记略一卷等。[五灯全书卷六十九、正源略集卷五]
-
海宁
海宁,清朝官员。满洲正黄旗人,籍贯奉天长白(今属吉林)。乾隆四十八年(1783)任科布多(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吉尔格朗图)参赞大臣,专管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等厄鲁特蒙古以及乌梁海游牧事务。奏科布多所属昌吉斯卡座收容俄罗斯投来之男妇59人,请即安插科布多城南。逾年,奏报瑚图斯山(青河南)民人私掘金矿,差人前往缉拿情形。乾隆五十三年(1788)任山西巡抚。
-
慧霞
曹山慧霞,抚州曹山慧霞了悟禅师,僧问:「佛未出世时如何?」师曰:「曹山不如。」曰:「出世后如何?」师曰:「不如曹山。」问:「四山相逼时如何?」师曰:「曹山在里许。」曰:「还求出也无?」师曰:「在里许,即求出。」僧侍立,师曰:「道者可煞热。」曰:「是。」师曰:「只如热向甚处回避?」曰:「向镬汤炉炭里回避。」师曰:「只如镬汤炉炭,又作么生回避?」曰:「众苦不能到。」【摘自:五灯会元】
-
胡混成
胡混成,南宋初人。因避战乱南渡,寓居广陵,自号玄学进士。修炼内丹之术,撰《金丹正宗》。
-
韩维
韩维(1017~1098年),字持国,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韩亿第五子,韩绛、韩缜等为兄弟。以进士奏名礼部,不肯试大廷,后以荫补官。召试学士院,不就。富弼辟为河东幕府,欧阳修荐为史馆检讨、知太常礼院。以秘阁校理通判泾州。神宗时,为淮阳郡王、颍王,维为王府记室参军。擢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神宗即位,除龙图阁直学士,出知汝州。数月后,召兼侍讲、判太常寺。熙宁二年,迁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兼侍读学士,充群牧使。出知襄州,改许州。七年,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出知河阳,复知许州,提举嵩山崇福宫。哲宗立,召拜门下侍郎。出知汝州。以太子少傅致仕。绍圣二年,入元祐党籍,贬左朝散大夫,均州安置。元符元年卒,年八十二。维自少喜为诗文,与欧阳修、梅尧臣多有唱和。鲜于绰称其文章“典丽温雅,应用敏妙”,诗歌“句法谨严,平淡清远,有陶渊明、韦苏州气格”(《韩维行状》)。诗歌佳句甚多,如“青烟人几家,绿野山四抱”(《下横岭望宁极舍》),“不如醉卧春风底,时使清香拂面来”(《酴醾花》),“睥睨峰高回过雁,琵琶宵寂语流莺”(《寄范德儒》),广为人传颂。亦能词,其《胡捣练令》词过拍有“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清况周颐谓用语妙在一“渐”字,写景而情亦在其中(《蕙风词话》卷二)。韩维诗文在北宋时尚未编集,南宋时其裔孙韩元吉编为《南阳集》三十卷、附录一卷;又著有《颍邸记室集》一卷、《奏议》一卷(《宋史·艺文志》七)。现存者仅《南阳集》,有明澹生堂抄本、清景宋抄本(丁丙跋)、《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五首。《全宋诗》卷四一七至四三○录其诗十四卷。《全宋文》卷一○五六至一○七二收其文十七卷。事迹见鲜于绰《韩维行状》(残),《东都事略》卷五八、《宋史》卷三一五本传。
-
胡璩
胡璩,字子温,文宗、武宗时人。会昌间居成都,曾清理修复静德精舍薛稷画壁。会昌五年,郭圆作《胡氏亭画记》记其事。胡璩撰有《谭宾录》一○卷,所记皆“唐朝史之所遗”(《郡斋读书志》),宋时尚存,今佚。《太平广记》、《类说》、《说郛》等书存逸文一二余则,多记朝野遗闻杂事,有较高史料价值。事迹见《新唐书·艺文志》、《益州名画记》卷下。
-
韩元吉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郡望颍川(今河南许昌)。门下侍郎韩维四世孙。绍兴二十八年(1158)知建安县(《宋史翼·韩元吉传》),三十一年除司农寺主簿(《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九二)。隆兴元年(1163),为司农丞(《南涧甲乙稿》卷二二《赵君墓表》),二年为枢密院检详,除度支郎中(张孝祥《韩元吉除度支郎中制》),因王之道论罢(《永乐大典》卷一九九八一韩元吉《辞免建宁府劄子》)。乾道二年(1166)自公府掾为江东转运判官(《四老堂记》),四年改知建宁府,又改知江州,均未之任,还朝任大理少卿(《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五三》)。七年(1170)权知吏部侍郎。八年十二月试吏部尚书,被遣贺金主生辰(《宋史·孝宗纪》)。淳熙元年(1174),知婺州,又知建宁府(《宋史翼·韩元吉传》)。三年(1176)除权吏部尚书。五年再知婺州(《万历金华府志》卷一一)。七年(1180),提举太平兴国宫,退居南涧(《安人卢氏墓志铭》)。十四年(1187)卒于南涧(陆游《闻韩元咎下世》诗注)。“元吉本文献世家,……其学问渊源,颇为醇正。其他以诗文倡和者,如叶梦得、张浚、曾几、曾丰、陈岩肖、龚颐正、章甫、陈亮、陆游、赵蕃诸人,皆当代胜流,故文章矩矱,亦具有师承。”(《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南涧甲乙稿提要》)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谓其“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淳熙九年(1182),他把平生所作词检阅一遍,将不满意且“未免于俗者,取而焚之”,而焚余之作,编为《焦尾集》,淳熙九年(1182)自序云:“国朝名辈数公所作,类出雅正,殆可以和心而近古,是犹古之琴瑟乎?或曰:歌词之作,多本于情。其不及于男女之怨者少矣。以为近古,何哉?夫诗之作,盖发乎情者,圣人取之。以其止于礼义也。”“予时所作歌词,间亦为人传道。有未免于俗者,取而焚之。然犹不能尽弃焉。目为《焦尾集》,以其焚之余也。”(《南涧甲乙稿》卷十四)。惜其《焦尾集》已散失。今所传韩元吉词,《南涧甲乙稿》卷七所收64首。《甲乙稿》本为70卷,已散佚,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22卷,故收词亦不全。《彊村丛书》本《南涧诗余》收词80首,较《甲乙稿》多16首。《全宋词》中韩元吉词,前64首录自《甲乙稿》,后16首据《全芳备祖》、《中兴以来绝妙词选》、《阳春白雪》、《截江网》等辑补,并以《南涧诗余》校勘,亦为80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补录2首。元吉现存词实82首。其中多有与陆游、张孝祥、辛弃疾唱和之什。其《霜天晓角》题采石峨眉亭最著名,元吴师道以为“未有能继之者”(《吴礼部诗话》)。黄苏评其《水调歌头》(今日俄重九)是“清雅不俗,有俊拔自喜之概”《蓼园词选》)。
-
怀信
释怀信者。居处广陵别无奇迹。会昌三年癸亥岁。武宗为赵归真排毁释门。将欲堙灭教法。有淮南词客刘隐之薄游四明。旅泊之宵梦中如泛海焉。回顾见塔一所东度。见是淮南西灵寺塔。其塔峻峙制度校胡太后永宁塔少分耳。其塔第三层见信凭栏与隐之交谈。且曰。暂送塔过东海。旬日而还。数日隐之归扬州。即往谒信。信曰。记得海上相见时否。隐之了然省悟。后数日天火焚塔俱尽。白雨倾澍。傍有草堂一无所损。由是观之。东海人见永宁塔不谬矣。〔赞宁〕系曰。塔焚皆云往东海。海岂纳煨烬耶。通曰。五行为物。亦七大性可弗周遍法界乎。顺则相生逆则相害。虽逆顺各时。与法界同。其分齐证知唯有识耳。且天仙鬼物与人相反。殊胜诸天则定果宫殿。神仙则附物变化鬼神则歆其食气质碍之流火化则得受用也。凡塔剎严丽多被鬼神取旃。海若川侯亦非人也。如陈重云殿天火焚。东海人时见殿影焉。又近马氏霸湖南。末年天册阁为天火焚。朗州守此夜闻空中呵喝言。回避天册阁来也。云中腾沸若千万人舁荷重物。然累日方潭州火矣。若怀信见刘隐之梦信亦不可测之僧也。[《宋高僧传》卷第十九]
-
海云
海云,唐代密宗僧人。据其《两部大法相承记》等载,师事义操,受两部大法及悉昙法,为其师译《阿蜜哩多军荼利法》充笔受。太和八年(834)于净住寺作《略叙金刚界大教王师资相承传法次第记》一卷并图。十月在五台山大华严寺作《略叙传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大教相承传法次第记》一卷并图,二卷合称《两部大法相承师资付法记》。
-
胡文学
胡文学,清代官员。生卒年不详,字卜言,号道南,浙江宁波府鄞县人。顺治九年(1652)壬辰科同进士第65名(邹忠倚榜)。授直隶真定府推官,时巨寇高鼎,盘踞在西山绝顶,垂二十年,并代、绛、晋俱骚动。文学请益汛兵,专意招抚,鼎率众出降。又井陉贼,聚众事败,指称伪牒,株连数百人。文学严治其党,举伪牒尽焚之,人心始安。举卓异第一,擢监察御史,出按两淮盐漕。报最,内升太仆寺少卿。著有《盐政通考》、《淮鹾本论》、《适可轩文集》、《甬上耆旧诗》等。
-
恒安
恒安,唐沙州灵图寺僧人。粟特人后裔,俗姓康。悟真弟子,*康通信之从弟。中和年间为河西节度门徒兼摄沙州释门法师。撰有《燃灯文》、《竖幢伞文》、《谢司空赐疋段状》。有所抄敦煌名人、名僧邈真赞十余件。
-
黄榦
黄榦(1152-1221),字直卿,号勉斋,闽县(今福建福州)人。早年受业朱熹,熹称其志坚思苦,以女妻之。庆元元年,授迪功郎、监台州户部赡军酒库,随朱熹返闽,教授诸生。熹编《礼书》,独以《丧》、《祭》二编属榦。熹病危,出所著书授斡,谓吾道之托在此。嘉泰二年,调监嘉兴府崇德县石门酒库。开禧二年,为荆湖北路安抚司激赏酒库兼准备差遣。三年,知临川县。嘉定四年,移知剑浦。五年,改知临江军新淦县。六年,通判安丰军。七年,添差通判建康府,除权发遣汉阳军、提举义勇民兵。八年,奉祠,主管武夷山冲佑观。九年,除权发遣安庆府事,兼制置司参议官,所至多善政。十一年七月,除大理寺丞,论罢,奉祠归乡,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多从之学。十四年卒,年七十。其诗清新淡雅,如《过翠微》:“古寺残僧少,孤村碧树微。明朝山下路,愁绝望烟归。”文多质直,不事雕饰,虽笔力未为挺拔,而气体醇实,不失为儒者之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一)。其《与辛稼轩书》言朝无可倚之人,野无可用之士,“语文章者多虚浮,谈道德者多拘滞”,可谓深中时弊,非朱学末流空谈性命者可比。所著有《书说》十卷、《六经讲义》三十卷、《礼语意原》一卷,均已佚。《宋史·艺文志》著录《黄榦文集》十卷,黄震跋称有衡阳十卷本、严溪赵氏二十四卷本、三山黄友进刊四十卷本,咸淳九年,复刊为《勉斋大全集》。今存元延韦占二年重修本《勉斋先生黄文肃公集》四十卷、附录一卷,又有《四库全书》本《勉斋集》四十卷及清康熙间刊本、钞本等。《全宋诗》卷二六七八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六五二六至六五六二收其文三十七卷。事迹见《勉斋黄先生行实》(《勉斋集》附)、《宋史》卷四三○本传。宋郑元肃编有《勉斋先生黄文肃公年谱》。
-
胡澍
胡澍(1825-1872),字荄甫,又字甘伯,号石生、甘石、丹伯,安徽绩溪人,胡尚昱(字正晖,官儒林郎,赠奉政大夫)之子。澍幼颖悟,沉默寡言,童年时即能诗,后肆力于音韵训诂之学。咸丰九年(1859)中举人,同治四年(1865)授内阁中书,五年(1866)纳捐升户部郎中,分发户部山西司。工书法,尤精篆、隶,得秦、汉人遗意。善篆刻。偶亦画梅,清疏雅逸。中年多病,故而学医,博涉医籍。尝于北京书肆得宋刻本《内经》,乃以明代熊均 (宗立) 本、《道藏》本及唐以前古书悉心校勘,著 《素问校义》一书,不久病卒,年仅四十八。与赵之谦友善,曾为其刻“绩谿胡澍荄父”和“同孟子四月二日生” 白文两面印及 “臣胡澍同治壬戌七月以后作”白文印。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校义》 《说文解字部目》 《止观辅行传宏诀》 等。
-
胡次焱
胡次焱,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中前后在世。字济鼎,号梅岩,晚号馀学,婺源(今属江西)人。少孤贫,其母策励以学,魁江东漕,入上庠。咸淳四年进士,授湖口簿,以母老,改贵池尉。德祐元年,池州降元,微服逃归,以《易》教授乡里,从学者逾百人。或劝出仕,即赋《媒嫠问答》诗以见志。元大德十年卒,年七十八。明潘滋称其文得益于《易》,于《雪梅赋》、《明经桥》、《书厨铭》、《爱莲说》诸篇,称其潜心理学,守道不穷,“内则离经而辨志,外则感世而化俗”(《梅岩文集序》)。文敬所《与馀学胡先生书》亦盛称其《除夕雷》诗“雄健快著”。诗已不存。尝注朱熹《感兴诗》,又笺注赵蕃、韩淲所辑唐诗(谢枋得原注),今存明正德刻本《唐诗集注》五卷。其诗文本未编集,明嘉靖中族孙琏搜辑遗文,编为《梅岩胡先生文集》十卷,今存嘉靖十八年刻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五三九录其诗五首。《全宋文》卷八二四二至八二四五收其文四卷。事迹见本集附程以文《跋媒嫠问答诗后》、洪焱祖《胡主簿次焱传》(《新安文献志》卷八七)。
-
镏洪
镏洪,号瑞泉野叟。金代都梁(今江苏盯眙) 人。生平未详。推崇名医刘完素, 尝敷演刘氏之说。所编《伤寒心要》约成书于1234年。所论伤寒, 大体以热病为主, 所用方药也多系寒凉之剂。尤其对双解散、小柴胡汤、凉膈散的运用更为灵活纯熟。如书中指出: “夫伤寒者, 前三日在表当汗, 可用双解散, 连进数服必愈。” “若不解者, 病已传变, 后三日在里,法当下, 殊不知下之太早则表乘入里, 逐成结胸、虚痞、懊、斑疹、发汗之证, 轻者必危, 危者必死, 但当以平和之药, 宜散其表和解其里, 病势或有汗而未愈, 或无汗而愈, 当用小柴胡、凉膈、天水三药合而服之。”并认为“双解、凉膈、白虎、泻心、此理伤寒之妙剂”。由此可见, 作者的理论所依, 方药所用, 均是宗刘完素之学的。虽然他以热病论伤寒确有所偏, 但作为研究伤寒火逆变证, 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
何炫
何炫,清医学家。字嗣宗,号令昭,别号也愚、二瞻、怡云、自宗。奉贤(今属上海市)人。世业医已历十九代。祖何汝阈,有医名。初习儒,入华亭庠,康熙三十年(1691年)岁贡生,后继世业。治疾神明变化,常起沉疴。求治者踵至,席不暇暖。诊达官贵人,不畏其左右非议,敢于坚持己见。脉案引据详明,或至千言。乐施济贫病,设义塾以劝学,置义田以育婴。今存医著有《何氏虚劳心传》、《何嗣宗医案》、《何氏伤寒纂要》;已佚医著有《伤寒本义》、《金匮要略本义》、《保产全书》。另存《怡云诗稿》。子何王模、何鸿堂皆业医。
-
何游
何游,生卒年不详,清代名医。号澹庵。何金琇之子。丹徒人。为追念先世诸公医业。不使家学中断,从而发奋苦心钻研医学。他博览家传医书,探究医术之道,兼通内、外、针灸诸科。对脉理、医方别有神解,由此声名大振,四方请他看病的人很多。相传行医足迹遍及九省,凡经他珍视过的病人,立奏奇效。生性大方,乐于助人,曾数次捐万金济贫.乡里事如育婴、施棺、赈粥、修桥等,皆捐资赞助。医著甚多,有《医学折衷论》10卷、《何氏十三方注解》1卷、《医案》40卷等。今所见《何澹庵医案》,为中国医科大学编成单行本。子何修业,号学庵,亦承家学,精通医道,声名不亚于父。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