镏洪

镏洪
  • 姓名:镏洪
  • 别名:号瑞泉野叟
  • 性别:
  • 朝代:金代
  • 出生地:都梁(今江苏盯眙) 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镏洪,号瑞泉野叟。金代都梁(今江苏盯眙) 人。生平未详。推崇名医刘完素, 尝敷演刘氏之说。所编《伤寒心要》约成书于1234年。所论伤寒, 大体以热病为主, 所用方药也多系寒凉之剂。尤其对双解散、小柴胡汤、凉膈散的运用更为灵活纯熟。如书中指出: “夫伤寒者, 前三日在表当汗, 可用双解散, 连进数服必愈。” “若不解者, 病已传变, 后三日在里,法当下, 殊不知下之太早则表乘入里, 逐成结胸、虚痞、懊、斑疹、发汗之证, 轻者必危, 危者必死, 但当以平和之药, 宜散其表和解其里, 病势或有汗而未愈, 或无汗而愈, 当用小柴胡、凉膈、天水三药合而服之。”并认为“双解、凉膈、白虎、泻心、此理伤寒之妙剂”。由此可见, 作者的理论所依, 方药所用, 均是宗刘完素之学的。虽然他以热病论伤寒确有所偏, 但作为研究伤寒火逆变证, 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镏洪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

英国怀特海著,1932年出版。作者是英国哲学家,也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曾参加英国“古典语在教育中的地位”调查委员会,对英国学校课程改革有一定影响。本书是西欧新教育运动的重要理论著作。作者反对英国古典主义教育重虚饰,轻实用和缺乏活力的弊端,强调通过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使教育保持活力和不断创新。认为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经过浪漫、准确和概括等3个阶段,要求教育工作适应儿童发展的特点,因才施教。主张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调通过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联系,使儿童的大脑和双手都得到充分发展。作者认为大学教育应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作为基本目标,运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认为审美在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中具有重大作用,学校应当加强艺术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均衡的发展。本书出版后,先后被译成法、德等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对西欧新教育运动和英国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本人因此被认为是与卢梭,杜威齐名的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教育哲学家。

剑经

剑经

明代抗倭名将、武术家俞大猷的武术专著,书名为《剑经》,实则主要论述棍法理论和技术。俞大猷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晋江人,嘉靖时中武举,历任参将、总兵等职。在平定倭寇方面多立战功,与抗倭名将戚继光齐名。他素好武术,尤擅棍法,时称“俞家棍”。明嘉靖四十年(1561),他路过河南少林寺时,曾收少林寺僧宝擎和普从二人为徒,尽传其棍法,故少林棍法后来也名闻遐迩。棍法击技性和实用性强,俗称“棍打一大片”,故戚继光在他编的《纪效新书》中全部收录了《剑经》,并给予高度评价。《剑经》是俞大猷在个人练武经验基础上吸收各家武术理论和技术而编写成的,因此其理论不仅适用于棍法,而且是各家武术经常吸收引用的共同理论,一直被武术界公认为杰出的武术经典著作之一。

徐仙真录

徐仙真录

《徐仙真录》,明朝方文照编撰。五卷,收入《万历续道藏》。此书记述洪恩灵济真君徐知证、徐知谔(即徐仙)之生平及其灵迹。包括真君之家族世系、生平事蹟、死后灵应显化事蹟、徐仙降笔或有关徐仙之诗文赞颂,历代褒封徐仙之碑刻、祭祀真君之科仪、真君灵签谱。又记述明代京师和福建两地灵济宫修庙立碑、朝廷降赐符印法物、设官奉祀、给户洒扫、祠产收入等事。本书作者方文照系福建灵济宫祠官,其家族自五代以后历代皆奉祀徐仙。本书部分资料取自《洪恩灵济真君事实》及《徐仙翰藻》二书。

平步青云

平步青云

短篇小说。趼(吴趼人)著。载《月月小说》第五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一月出版。 本篇内容非常简单,写一个当官的李某人,把上司从外国带回来送给他的一个溺壶,装在紫檀龛子里,用红缎幔帐遮着,供在花厅正面桌子上,天天焚香供奉,在新年里还加点一对蜡烛,“每天起来,洗过了脸,便先到这里恭恭敬敬作三个揖,我见了他,就犹如见了上司一般了。” 用来撒尿的溺器,本是最下贱的东西,因为是上司所赐,便象菩萨祖宗一样地供了起来,这溺器真可谓“平步青云”了!旧时官场的无耻和可鄙,令人哭笑不得。作者抓住了一个典型的事例,使读者窥斑见豹,留在脑子里的印象,比大量史料的铺陈更为深刻,这就是讽刺小说的作用。

力

二三月里的天气,本是春光明媚,莺飞草长,百花盛开,为一年中风景最美丽的时候。黄牛坂在秦岭山脉深处,是由陕西到四川的一条驿路。四围山岭杂沓,气候温和,土地又肥,四时均有佳景。尤其是这春天,更显得水碧山青,风和日丽,佳木葱宠,生意欣欣。当那道旁官柳柔丝千条摇曳春风之中,与左近闲花野草互竟鲜妍之际,忽然变起天来。先是西北方日光之下起了一片灰云,大只如席,停滞遥天空际,似在往外舒展。

四十二章经

四十二章经

全一卷。后汉迦叶摩腾(梵Ka^s/yapama^tan%ga )、竺法兰(梵Dharmaraks!a )共译。为我国最早翻译之佛教经典。收于大正藏第十七册。全经共有四十二章,故称四十二章经。每章内容简短扼要,最长者仅百余字,最短者二十余字。经中简要说明早期佛教之基本教义,重点在说明沙门之证果、善恶诸业、心证、远离诸欲、人命无常等诸义,阐示出家学道之要义,其说理方式,平易简明,为佛教之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