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

- 姓名:贺铸
- 别名:字方回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卫州(今河南汲县)人
- 出生日期:1052
- 逝世日期:1125
- 民族族群: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鉴湖遗老,卫州(今河南汲县)人,孝惠皇后族孙。自称唐贺知章之后,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尚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娶宗室女,隶籍武选,历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元丰初,官淦阳都作院。五年,领徐州宝丰监。元祐七年,李清臣、苏轼举荐,监鄂州宝泉监,奏换文职为承事郎。建中靖国元年,通判泗州,移太平州,管勾毫州明道宫。大观三年,以承议郎致仕,退居苏州。复起,管勾杭州洞霄宫。宣和初,再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年七十四。贺铸诗、词、文皆善,就中词的成就最高。他的词刚柔相济,风格多样,张耒谓其“盛丽如游金、张之堂,而妖冶如揽嫱、施之袪,幽洁如屈、宋,悲壮如苏、李”(《贺方回乐府序》),其词仍以深婉清丽之作为多。他有许多描写恋情别思的词,继承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的婉约风格。《青玉案》词描写离愁别恨,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作结,连用三个比喻,形象新颖生动,“兴中有比,意味更长”(《鹤林玉露》乙编卷一)。他也由此被人称为“贺梅子”。《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倾述对亡妻的思恋,情意真挚,悲切哀恸,洋溢着深深的儿女柔情。《捣练子》组词五首,描写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别具一格,长久的抑郁无法排遣,于是只好借捣衣来消磨漫漫长夜,用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两地相思的哀痛。贺铸也有一些词能越出恋情闺思的范畴,而着力于抒写自己的身世经历与表现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感受,由于题材内容另辟蹊径,因而词风也就不同于其他柔媚婉丽之作,而显得豪放刚劲,慷慨激越。《六州歌头》词以“不请长缨,系取天娇种,剑吼西风。恨登山临水,手寄七弦桐,目送归鸿”之句,抒发自己有心报国而无路请缨的感慨。《小梅花》词以“不知我辈,可是蓬蒿人。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巧妙化用李白、袭用李贺的诗句,畅述自己空有旷世之才而无处施展的苦闷。近代词评家俞陛云称赞这两首词“节短而韵长,调高而音凄,其雄恢才笔,可与放翁、稼轩争驱夺槊矣”(《唐五代两宋词选释》)。贺铸还善于融炼前人诗词名句入词,他自己也曾说“吾笔端驱使李商隐、温庭筠,常奔命不暇”(《建康集》卷八《贺铸传》),其融裁名句的技巧使他的词增色不少,像《小梅花》词即典型一例,又如前述《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结句就是化用宋初寇准诗“杜鹃啼处血成花,梅子黄时雨如雾”而成。其馀如《晚云高》(秋尽江南叶未凋)、《卷春空》(墙上夭桃)、《将进酒》(城下路凄风露)都是借用唐诗名句入词,但又语意联属,天衣无缝。贺铸的词还擅长写景咏物,如“楼角初销一缕霞,淡黄杨柳带栖鸦”(《减字浣溪沙》),“远山隐隐隔平林,几家村落几声砧”(《减字浣溪沙》),“半黄梅子,向晚一帘疏雨,断魂分付与,春将去”(《感皇恩》),都绮丽清新,造微入妙,脍炙人口。贺铸的诗歌创作也很有成就,他曾自称从七岁开始写诗,至元祐时已积至五六千首诗,后来编定成集亦有四百七十二篇(程俱《鉴湖遗老诗序》)。他自述作诗之法云:“平淡不涉于流俗,奇古不邻于怪僻,题咏不窘于物义,叙事不病于声律。比兴深者通物理,用事工者如己出。格见于成篇,浑然不可镌;气出于言外,浩然不可屈”(《诗人玉屑》卷五引《王直方诗话》),表明其对诗歌创作的见地,他的创作也大致遵循着这一原则。《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亦工致修洁,时有逸气,格虽不高,而无宋人悍犷之习”(卷一五五)。《望夫石》、《重游钟山定林寺》诗,在当时即深为王安石等赏识(《诗林广记》后集卷一○引《王直方诗话》)。其《茅塘马上》诗有“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之句,突现了诗人志向难酬而产生的归隐情结,既有野趣,而又傲兀不群。其馀如《病后登快哉亭》、《九日登戏马台》、《秦淮夜泊》、《留别田画》诸诗,或是刚劲悲凉,或是清新雅丽,显示出其诗的不同风貌。贺铸的诗有《鉴湖遗老》前、后集二十卷,但南宋初年即仅存《前集》九卷,后来其孙贺廪辑得遗文,编为《后集拾遗》,宋光宗绍熙时胡澄序而刻之。现存《庆湖遗老集》九卷、《拾遗》二卷,有明谢氏小草斋抄本,清乾隆四十四年彭氏知圣道斋抄本、《四库全书》本、清道光三年刘氏味经书屋抄本。贺铸的词在宋代时即已单独刊行,据《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有《东山寓声乐府》三卷(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著录为二卷)。今存者多署为《东山词》,现存宋刊本残卷(存卷上)、四印斋所刻词本(一卷本)、《彊村丛书》本、知不足斋抄本、吴氏双照楼抄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二百八十馀首。《全宋诗》卷一一○二至一一一二录其诗十一卷。《全宋文》卷二六七三收其文四篇。事迹见程俱《宋故朝奉郎贺公墓志铭》(《庆湖遗老诗集》附录)、《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猜你喜欢的书
乾隆英使觐见记
[英国]马戛尔尼作,刘半农译。1793年,中国无大事。但是就在这一年,中国发生了一件令研究清史和读历史的人怎么也绕不过去的事件--大英帝国派遣以马戛尔尼为首的庞大代表团,以给乾隆祝寿的名义出使中国。这是“天朝上国”和大英帝国的第一次正式接触。然而,英国的目的是为了通商贸易,而清政府一开始却以为是弱国的进贡与朝拜,这就造成了历史进程中的矛盾与冲突。本书为马戛尔尼本人所写的日记,详细记录了此次事件。
藏山阁集选辑
本书(二册一九四面一一六、四○○字)分「藏山阁文存」与「藏山阁诗选」两部,钱秉镫撰。秉镫尝改名澄之,里居、阅历见第八六种「所知录」篇。其所著「藏山阁集」,晚年曾一再致意刊行而未果;迄至清光绪末年,始由龙潭室主、璱楼居士依桐城萧氏所藏钞本付印问世。原集分为「藏山阁文存」六卷、「诗存」十四卷、另加「田间尺牍」四卷;本书所辑,计分两部分:一为「文存」全帙,二为节编「诗存」为「诗选」。盖文取其全,因统属南明史料;诗在著者有杜陵「诗史」之自拟,乃选其「纪事之大者」。至其「日间尺牍」纯为晚年之作,无与史事,未加选录。此书之辑,足补前刊「荆驼逸史」本「所知录」之不足(请参阅第八六种「所知录」篇);除时篇不及列举外,见于「文存」之「南渡三疑案」与「皖髯事实」(即「阮大铖本末小纪」)即为前刊本所遗。
周易略例
三国魏王弼所著总论《周易》主要思想的著作。现存七篇为:《明彖》、《明爻通变》、《明卦适变通爻》、《明象》、《辩位》、《略例下》、《卦略》 等。该书以玄学解《周易》。《明象》篇详细分析了言(卦、爻辞等)、象(卦象)、意(意义)三者的关係,认爲“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进而强调“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提出“言不尽意”,“得意忘象”的著名命题,反对“案文责卦”、“存象忘意”的解《易》方法,主张“忘象以求其意”的认识理论。《明彖》篇提出,“夫不能治,治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治动,治天下之动者,贞夫一者也”,“物无妄然,必由其理。统之有宗,会之有元”,“约以存博,简以济”,则反映了王弼“以无爲本”理论的基本内容,集中表现了其注《易》思想方法。该书与其《周易注》相配合,反映了王弼的《易》学观点,一扫汉儒注《易》象数,谶纬之风,创注重义理的新学风。该书有唐邢璹注本。除有《周易注》附本外,主要有《四部丛刊》影印宋本、《汉魏丛书》本等。今有中华书局1980年版楼宇烈《王弼集校释》收入该书, 并有邢璹注。
景德传灯录选译
《景德传灯录》,总共有三十卷,是北宋景德元年(公元一〇〇四年)东吴僧人道原所撰。宋、元时有单刻本行世,金、元、明、清四代汉文大藏经都有本书的著录。《金藏》载于“禅”至“云”函,《元藏》载于“振”至“世”函,明《南藏》载于“桓”至“辅”函,明《北藏》载“合”至“弱”函,《清藏》载“誉”至“青”函。民国初年的《频伽藏》(全称《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私版铅印本)亦载录此书,收在“云”帙。日本国“大正一切经刊行会”在一九三四年印行的《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第五十一卷史传部(三)收入此书,是目今我们所见的比较好的本子。我们所选底本即依大正藏版。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全译本书所有的内容。我们根据本书重宗系、重语录的特点,精选那些在禅宗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对禅学有辉煌贡献的杰出禅师作为代表,另一方面尽可能保持传法世系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另外,个别篇章中,有些语录嫌重复,并无多大意义,或者体现禅宗明心见性宗旨不那么强烈的,我们相对做了一些删减。
索法号义辩讽诵文
索法号义辩讽诵文,一卷,佚名,唐佚名题记,编号二八五七。
金光明最胜忏仪
佛教忏仪书。宋知礼集。一卷。述说“金光明忏仪”中的“最胜忏仪”。内容相当于《金光明忏法补助仪》中“十科事仪第六”的三至六法。但未标题目,仪文也较简略。此书见载于明清诸版大藏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