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何三畏

    何三畏

    何三畏(1550-1624),字士抑,号绳武。今庄行乡人。陈继儒授业恩师。万历十年(1582)举人,任浙江绍兴推官(法官)时,有人借权贵势力干涉讼案,但何不予理睬,按法惩办了坏人。该权贵散布流言蜚语,何宁愿辞职,决不屈从。后遭母丧,遂不复出,构芝园,日与宾客为文酒会,有古豪士风。凡台察长吏造门请益者,必开陈利弊,无所隐讳,晚年专心著述,著有《云间志略》、《凤凰山稿》、《芝园集》、《何氏类熔》等书。卒年七十五。

  • 慧显

    慧显

    慧显。伯济国人也。少出家。苦心精专。以诵法华为业。祈福请愿。所遂者多。闻讲三论便从听受。法一染神弥增其绪。初住本国北部修德寺有众则讲无便清诵。四远闻风造山喧接。便往南方达拿山。山极深险重隒岩固。纵有往展登陟艰危。显静坐其中专业如故。遂终于彼。同学舆尸置石窟中。虎啖身骨并尽。惟余髅舌存焉。经于三周其舌弥红赤。柔软胜常。过后方变紫鞕鞕如石。道俗怪而敬焉。俱缄闭于石塔。时年五十有八。即贞观之初年也。[《续高僧传》卷二十八]

  • 慧恺

    慧恺

    慧恺(518~568),又作智恺。南朝陈代僧。俗姓曹,籍贯不详。陈天嘉四年(563),于广州制旨寺,礼请真谛三藏翻译摄大乘论及释论,自任笔受之职,未久又助译俱舍论,并作两论之疏*。尔后颇受真谛之器识,当真谛翻译*大乘起信论及律二十二明了论时,师皆任笔受之职。光大二年,于智慧寺讲说俱舍论,未毕而寂,世寿五十一。著有摄大乘论疏八卷、俱舍论疏五十三卷。或谓慧恺又作智恺,恐系讹误。又古来有以大乘起信论序、大乘起信论疏及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大意为智恺所著,然皆非其真撰。[摄大乘论释序、阿毗达磨俱舍释论序、续高僧传卷一、诸宗教藏总录卷三]

  • 慧影

    慧影

    慧影,隋代僧。巴西(四川)人,俗姓江。曾从后周道安学大智度论,并继其法。师泛迹人间而志存林野,住蜀地潼州迁善寺。隋开皇(581~600)末年入寂,其余事迹与世寿均不详。著有述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伤学论一卷(除谤法之愆)、存废论一卷(防奸求之意)、厌修论一卷(令改过服道)。其中,述道安智度论解题为大智度论疏,然流传至今,版本不全,其残卷分别收于卍续藏第七十四册、第八十七册。其余三论现俱不存。[历代三宝纪卷十二、大唐内典录卷五、续高僧传卷二十三]

  • 慧晖

    慧晖

    慧晖,唐代僧。生卒年不详。住长安西明寺。为圆晖之弟子。采集圆晖所著之俱舍论颂疏,并加以注释,作成俱舍论释颂疏义钞六卷。该书与遁麟之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堪称为双璧。

  • 何晏

    何晏

    何晏(?-249年),魏晋玄学的首倡者。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出身贵族世家,其祖父系东汉大将军何进。何进是汉灵帝何皇后的兄弟,因与袁绍谋诛宦官,事泄被杀。何晏幼年时父亲也去世了,其母亲尹氏再嫁曹操,他也为曹操收养。何晏长在王侯之家,少年时就以才秀貌美知名,有“傅粉何郎”之称。《三国志》注引《魏略》称:“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曹操虽为继父,却非常宠爱他,令太子曹丕都感到嫉妒。每不呼晏姓字,称其为“假子”。何晏后娶曹操女金乡公主为妻,加上本人才华横溢,故颇自负。据《魏氏春秋》,何晏同夏侯玄、司马师(司马懿长子)名盛一时,何晏曾说:“深,才能通天下之志,夏侯玄是也;几(善变),才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师是也;神,才能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我闻其语,未见其人。”他是想以“神”来比喻自己。曹爽执政的正始年间,何晏被视为心腹,出任吏部尚书,主管官员的任用升迁。在此期间,他和王弼、夏侯玄等人一起,谈论《老》《庄》,剖析妙理,士大夫纷纷仿效,遂使玄学清谈成为一时风气。汉魏之际,儒学虽然失去魅力,但毕竟还是正统,故他虽然崇奉《老》《庄》,却也不敢贬低儒学,而说老子、孔子同为圣人。在提倡“以无为本”的同时,也竭力标榜孔子和《论语》,以《老》《庄》来阐释《论语》,援道入儒,留下了《论语集解》这部传世之作,在经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何晏是前期玄学的领袖,著有《道德论》来阐发其“贵无”的玄学宗旨,但此书已经失传。其主要观点,据《晋书·王衍传》称:“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而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身,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者恃以免身。”何晏以朝廷重臣而崇尚玄远的清谈,寄情《老》《庄》,与当时的政局是分不开的。当时,司马氏集团和曹氏集团之间争权夺势的矛盾一触即发,何晏为曹操养子,又是曹家姻戚,自然与曹氏政权结有荣辱与共的关系。何晏预感到危机四伏,心怀忧惧,但又身不由己。有诗为证:“鸿鹄比翼游,群飞戏太清。常畏大网罗,忧祸一旦并。”又:“愿为浮萍草,托身寄清池。且以乐今日,其后非所知。”何晏的预感很快就应验了,正始十年(公元249),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采取突然袭击的手段,将曹爽及其同党一网打尽,何晏自然也不能幸免于难。


    何晏散文,多是哲学论文,如《无名论》、《无为论》等。赋今仅存《景福殿赋》一篇,是为颂扬魏明帝曹叡在许昌修建景福殿而作。虽不如典型汉大赋气魄宏大,但亦极力描绘宫殿之壮伟,堪与东汉王延寿所撰《鲁灵光殿赋》并列,同为描写宫殿的辞赋名作。又能诗,今仅存《言志诗》2首,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据《隋书·经籍志》,何晏著述颇丰。主要有《道德论》2卷,本集11卷,均已佚。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载其文14篇。又有《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北宋邢昺、清刘宝楠等都曾为之作疏,是《论语》研究的重要著作。

  • 慧觉广照

    慧觉广照

    慧觉广照,是北宋临济宗著名高僧,又名"琅琊觉""琅琊慧觉"。西洛人。名慧觉。弱冠时,父为衡阳太守,因疾而殁于任地,师扶灵柩自衡阳归洛,过澧州药山古寺,宛若宿居于此,遂缘此出家。复游方参学,得法于汾阳善昭禅师,后住滁州琅琊山,大振临济宗风,世称琅琊慧觉。同时,明州雪窦重显禅师则唱云门之法道,时人称‘二甘露门’,及今淮南地区犹蒙其遗化。其余事迹与生卒年均不详。[释氏稽古略卷四、续传灯录卷三、五灯严统卷十二、禅宗正脉卷十二]

  • 淮海原肇

    淮海原肇

    淮海原肇,宋代临济宗大慧派僧。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俗姓潘。号淮海。十九岁剃染受具足戒,嗣径山浙翁如琰之法。浙翁示寂后,绍定六年(1233),应安吉州道场之请,初于通州报恩光孝禅寺任住持。其后历住双塔寿宁万岁禅寺、清凉广慧禅寺、万年报恩光孝禅寺、万寿报恩光孝禅寺、江心龙翔兴庆禅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净慈报恩光孝禅寺、景德灵隐禅寺、径山兴圣万寿禅寺诸刹。世寿不详。著有淮海肇和尚语录、淮海外集、淮海挐音等。[续传灯录卷三十五、增集续传灯录卷二、佛祖纲目卷三十九、续灯存稿卷二、五灯严统卷二十二]

  • 环溪惟一

    环溪惟一

    环溪惟一(1202~1281),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僧。资州(位于四川)墨池人,俗姓贾。号环溪。幼参谒同村梵业寺之觉开,十二岁与张享泉问答,受其认可。二十岁,受敕牒剃发,二十二岁于成都甘露寺受具足戒。其后参访诸方,于育王山参谒无准师范为侍香,后随无准迁至径山,任知藏之职。二年后嗣其法并为首座。淳祐六年(1246),于浙江瑞岩寺弘法,历住江西宝峰、惠力、资圣、报恩光孝、太平兴国、福建崇圣、浙江景德诸寺。至元十八年示寂,世寿八十,法腊六十。有环溪惟一禅师语录二卷行世,收于卍续藏一二二册。[增续传灯录卷四]

  • 海印昭如

    海印昭如

    海印昭如(1246~1312)元初临济宗僧。江西新淦人,俗姓杨。自号海印。七岁,习佛于同邑建兴寺香室院。十九岁落发,翌年受戒。先后拜谒沙门智宁、雪岩祖钦。至元十九年(1282),受请于仰山首座寮。其后历住太平兴化禅寺、瑞筠山慧力禅寺、东湖荐福禅寺。元贞二年(1296),赐号‘普照大禅师’。皇庆元年六月入寂,世寿六十七。有海印和尚语录行世。李倜、曾德裕为撰塔铭。[海印和尚语录附塔铭]

  • 横川如珙

    横川如珙

    横川如珙(1222~1289)元代临济宗僧。浙江永嘉人,俗姓林。号横川。又称行珙。依叔父正则禅师出家。于广慈院受戒。曾参访灵隐寺石田法薰。后往天童山参谒灭翁文礼,以疑而请益之,忽有省悟,遂随侍其旁。咸淳四年(1268),丞相钦仰其德,请住雁荡山灵岩禅寺。八年,迁往能仁禅寺。后退隐于雁荡山放牧寮。至元十六年(1279)奉敕住育王寺。至元二十六年示寂,世寿六十八。著有三会语录三卷等。[增集续传灯录卷四、续灯存稿卷四、五灯严统卷二十一]

  • 晦台元镜

    晦台元镜

    晦台元镜(1577~1630)明代曹洞宗僧。福建建阳人,俗姓冯。字晦台,号见如。二十八岁出家,深究楞严经。谒‘无明慧经’于宝方,因阅维摩、圆觉等经而豁然大彻。后嗣其法。其后住建州东苑。明泰昌(1620)年中,开法一枝庵。崇祯三年,寂于武夷石屏岩,世寿五十四。有语录两种,各一卷行于世。[觉浪语录卷十二、五灯会元续略卷二、续灯存稿卷十一、五灯全书卷六十二]

  • 慧林宗本

    慧林宗本

    慧林宗本(1020~1099)北宋僧。常州无锡(江苏无锡)人,俗姓管。字无哲。十九岁,入苏州承天永安寺道升禅师门下,苦修十年方剃发受具足戒。又服勤三年,后拜辞道升至池州景德寺,参谒天衣义怀,有所契悟。义怀推举于苏州瑞光寺开法,法席日盛,徒众达五百人。后住净慈寺。既而苏州道俗请师往万寿、龙华二寺弘法,迎者千余人。元丰五年(1082),受神宗之诏,为相国寺慧林禅刹第一祖。开法翌日,帝召至延和殿问道。哲宗诏赐‘圆照禅师’。元祐元年(1086)以老乞归,出都城,送行者车骑相属,师临别教诲,闻者流涕。晚年住平江灵光寺,闭门修禅,专力净业。元符二年示寂,世寿八十。师所举扬之华严禅,开演华严之奥秘,达于圆融之妙。弟子有善本大通、金山善宁、守一法真、修颙真悟、辩良佛慈、延泳正觉等。著有归元直指集二卷、慧辨录(别录)一卷。[五灯会元卷十六、佛祖统纪卷二十七、禅林僧宝传卷十四、释氏稽古略卷四]

  • 华复蠡

    华复蠡

    华复蠡,无锡人;明崇祯甲申,官广东临高知县。是编起自当年三月二十七日梁溪发棹;记述其罢官居粤所见唐(聿■〈金粤〉)、桂变乱之事,并特附丁魁楚、洪天擢及李绮三人始末大略。

  • 幻有正传

    幻有正传

    幻有正传(1549~1614),明代临济宗僧。应天(江苏)溧阳人,俗姓李。字幻有。号一心。年二十二于荆溪(江苏)静乐院剃发出家,后至燕都(河北)观音庵参礼笑岩德宝,并嗣其法。万历元年(1573),住于荆溪龙池山禹门禅院,十二年,入清凉山秘魔岩寺,后住燕山(河北)普昭寺。万历四十二年示寂,世寿六十六,法腊四十四。[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续灯存稿卷十、五灯严统卷二十四、五灯全书卷六十四]

  • 憨休如乾

    憨休如乾

    憨休如乾(约公元一七二九年前后在世),俗姓不详,字憨休,四川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世宗雍正中前后在世。尝主陕西兴善炖煌寺。如乾著有《敲空遗响》十二卷,凡杂文八卷,诗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憨璞性聪

    憨璞性聪

    憨璞性聪(1610~1666),明末临济宗僧。延平府(福建南平)人,俗姓连。清世祖赐号明觉,字憨璞,世称明觉性聪或憨璞性聪。十五岁于天王寺出家,先后参访支提山本辉、普陀岩大云、武林山默渊、永觉元贤、东山尔密、温州鱼潭,得法于杭州太平寺百痴行元。历住杭州观音寺、余杭法喜寺、钱塘广福院、顺天海会寺及延寿寺、邵武安国寺、顺天愍忠禅寺等。遗有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康熙五年示寂,世寿五十七。法嗣二十余人。

  • 黄景昉

    黄景昉

    黄景昉(1596-1662),字太穉,号东厓,福建晋江人。天启五年(1625)乙丑科第二甲第十八名进士,同中的第一甲3名:余煌、其芳、吴孔嘉。明时殿试分三甲出榜,三甲皆称进士。一甲3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接着,他被选为庶吉士,此官明初设置,永乐后属翰林院,翰林院设庶常馆,选新进士优于文学书法者,入馆学习,称为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当时正是宦官魏忠贤专权,飞扬跋扈,气焰极为嚣张之时,当地许多反对阉党的官员,都是被东厂隶役诬陷,强加以某某罪名,然后逮捕交锦衣卫的北镇抚司审讯拷打,折磨至死。像左副都御史杨涟等因上疏纠劾魏忠贤,魏阉就指使其党诬蔑杨涟等接受了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魏忠贤借此兴起大狱,将杨涟等逮捕下狱,一时间缇骑四出,道路汹汹,他们的亲戚朋友也都受到牵连。在狱中每五天就要拷打一次,旧伤未愈,新创复加,后来审讯时都无法跪起,只能戴着桎梏平卧堂下。杨涟死时,土囊压身,铁丁贯耳,令人惨不忍睹。朝野上下一片阴森恐怖的气氛。黄景昉为避灾祸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假归乡里。


    崇祯元年(1628)授编修。此官隶属翰林院,以殿试后进士二、三名(榜眼、探花)及庶吉士之留馆者充任,主掌修国史、实录、会要等。知起居注,即掌侍皇帝起居,记述其言行,明时多由翰林及詹事任起居之职,所记之文即名为《起居注》。三年典试湖广,掌管考试。四年,碰上祖父去世而回家服丧。六年二月,负责管理文官诰敕。七年升左中允,时左右春坊各置一人,掌侍从礼仪,驳正启奏,并监药及通判坊局事。充日讲官。八年正月进左谕德,属左右春坊,掌赞喻道德,侍从文章。不久值日讲,九年九月主考顺天,十一年正月进右庶子,为太子侍从官。可见黄景昉的升迁是很慢的。


    可是,一次极偶然的机会改变了黄景昉默默无闻的境遇。


    那是在崇祯十一年(1638)三月,崇祯帝在御经筵后,召集诸臣询问保举和考选哪一个便利于选拔人才呢?少詹黄道周回答说:“树人如树木,须培养数十年方可用之,近来的人才远不如古人,况且在受到摧残之后更应该加强培养。”又说:“治理朝政之才在于心术,治理边境之才在于形势。不遵照形势,结果做事不力,就说兵饷不足。”皇帝不作声。黄道周的话分明含带崇祯十年兵部尚书杨嗣昌策划的“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农民军的策略。他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这四省区为“四正”,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六省区为辅助战场,称“六隅”,这十个省区有十个巡抚指挥“专讨”农民军主力,称“十面张网”。为此崇祯帝不惜增加兵饷,妄想克期消灭农民军。黄道周一激动把话讲了出来,他也知道祸从口出,看到皇帝没有什么反映,心里也泛起嘀咕,众大臣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皆面面相觑,他们的脑子里又出现了那一位位被罢免治罪的朝臣的面孔,都为黄道周捏了一把汗。这时却有一位不大起眼的小官庶子黄景昉打破了这种局面,都把目光集中到黄景昉身上。他出班奏道:“我认为近日考选不公,推官成勇、朱天麟二人素以廉洁著称,却得不到升迁重用,这是为什么呢?”停了一会儿,他又接着说:“刑部尚书郑三俊是四朝元老,非常清正廉洁,只有破旧衣服一筐,连烧煮饭的烟火都不能接给,这点没有人可与之相比,却因拟旨较轻而被治罪,逮捕入狱。”黄景昉的这番话并不是谁都敢说出的,这与他的官低位贱不无关系,他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更主要的是胆识,敢于直谏。崇祯帝一听,大为震惊,普通言官所讲却如此尖刻。他原本打算,他这样一问,众卿会随声附和,大赞一通皇帝用人的英明,出乎预料,却节外生枝,既然问了,那就得有个交待,便命黄景昉在席散后,写一份详细奏章呈上。当黄景昉把奏章呈上之后,皇帝深为景昉在选官方面独到的主张和精辟的论述所折服。此时正赶上南京应天府丞徐石麟也上疏说郑三俊清正廉洁。于是,朱笔一点,令释放郑三俊,不久,成勇、朱天麟二人亦得到升迁。


    “伴君如伴虎。”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的吉凶祸福都操纵在皇帝的喜怒哀乐之中,特别是对一个刚愎自用、猜忌无常的皇帝,使骨鲠老臣多得罪而去,贪贿之辈,投帝所好,阳示恭顺,暗中却卖官鬻爵者,却无所不为。如对皇帝的意思揣摩不透,把握不准,说不定何时就会招到灾祸。黄景昉的命运还算不错,不但没有被怪罪,反倒晋升。


    十三年,黄景昉因举荐有功,晋升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官升了,位高了,最主要的他受到崇祯帝的信赖,崇祯帝经常召他入宫谈论国事。一次,当谈到从边疆撤换监军高起潜,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谓监军,是崇祯帝派到军中监视将领的人。本来崇祯帝是个坚持反对任用太监的人,可近年来,对官僚们的做法太不满意,发现他们除了党争以外无所事事。像崇祯二年的后金入侵,兵部尚书王洽连敌人从哪攻来都弄不明白,致使全军乱成一团,不战自溃,再者无休止的党争,致使国家大政方针难以贯彻落实。所以,崇祯帝不得不重用身边最亲密的人,那就是太监。对高起潜监军,黄景昉认为:“最近刚撤回高起潜,关外就听到警报,我怀疑此中定有什么隐情。我家住沿海,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每次沿海将吏调动,就有海警传来,因而所调将领似无奈又继续留任。依此类推,高起潜的调回,其中有什么奥妙就很明白了。”崇祯帝听了,也不住地点头。


    这一年,张献忠趁四川防守单薄之机,突入四川,连陷多城,纵横驰突,如入无人之境。李自成趁明朝的主力部队被拖在四川之机,挥师打进河南,河南正闹着特大的蝗灾、旱灾,起义军到来,饥民如鱼得水,从者如流,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到几十万人。东北满洲族也加紧进攻。天灾人祸,内忧外患,一国之君的崇祯帝此时是一筹莫展,朝臣们也是无可奈何,黄景昉每每上书言事,只有天知道起得作用有多大,在这大厦将倾之际,有哪一个人能够匡扶呢?


    崇祯十四年(1641)黄景昉以詹事兼掌翰林院。由此,黄景昉亦感肩上担子重大,多次为皇帝出谋划策,他一方面请求恢复庶常之选官法;一方面提出召还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等。然当时,原兵部尚书、陕西总督傅宗龙在与李自成作战中兵败被杀于项城,关中精锐损失殆尽,河南州县全部落入农民军手中,张献忠再次起义,在川东开县黄陵城大败明军,福王朱常洵被农民军所杀,杨嗣昌又畏罪自杀,一连串的事件,崇祯皇帝哪里还有什么心思管什么选官之事呢?


    崇祯十五年(1642)六月,黄景昉被封相,与蒋德璟、吴甡等同入阁,参预机务。为此还闹出了一场风波,对推选阁臣之事皇帝有所不满,于是谕责吏部:“会推大典应当秉公谨慎,现在却徇私朋比,像房可壮、张三谟、宋玫等都一并推举,真是岂有此理。”又把廷臣召集于中左门,并赐于饭食,这天皇帝身着青色龙袍,太子、定王、永王身着红色衣裳侍立左右,皇上责问吏部尚书李日宣说:“我屡屡告诫诸臣,即使掉了自己的官职也不要徇私情,昨日的枚卜就如此滥举,何况其他的事呢?皇上还谴责吏科都给事章正宸、河南道御史张煊,阁臣尽力为之解救都不听,结果李日宣等戍边,房可壮削籍。黄景昉时刻注意势态的发展。这时才算松了一口气。这次总算没有牵扯到他,但是事情总是这样,在行与不行之间从来就没有一明确界限,黄景昉也是虚惊一场。


    第二年,又加太子太保,即太子属官,西晋始设太子太师、太傅、太保,太子少师、少傅、少保,称“三师”、“三少”,明多以朝臣兼之,虚衔。改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时南京驻掌长江的有文武二员,崇祯帝下令将文臣裁去,这样就只剩下武官诚意伯刘孔昭一人了,所以南京需要加强军事力量,崇祯帝便派副都御史惠世扬前往助刘氏守城。惠世扬接到命令,却不立即上路,由于他行动迟缓,惹得崇祯帝大怒,命撤其职。黄景昉与惠世扬极要好,便多次从中替惠世扬说好话,以得到宽释。此时,朝政日非,崇祯帝也被搞得焦头烂额,哪里还能听得进谏言,见黄景昉多次从中说情,对他便产生了反感。黄景昉见求情不成,反会受到连累,出于无奈,连连上疏请求辞职,崇祯帝也不客气,遂准奏。黄景昉还是比较识时务的。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凌晨,崇祯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爬上万寿山(今故宫景山,又称煤山)吊死在寿皇亭旁的一棵槐树上。五月,福王朱由崧(明神宗的亲孙,在洛阳被农民军镇压的老福王的儿子)在南京即位,明年为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攻破南京,福王被俘,弘光政权亡。闰六月,唐王朱聿键(朱元璋第九世孙)在福州继位,建元隆武。黄景昉又被重新召用为阁臣。清顺治三年(1646)因唐王兵败,他又回到了家乡,十几年后,即康熙元年(1662)死于家中。


  • 何若愚

    何若愚

    何若愚,金元医学家。人称“南唐何公”。长于针灸,邃于医籍。撰《流注指微论》,探经络之原,求针刺之理;阐明营卫清浊,区别孔穴部位。书成未广行,后又取其精义,约而成《流注指微赋》。贞元元年(1153年),常山(今属浙江)阎明广收得此赋,续为《流注经络井荥图歌诀》(后世并称《子午流注针经》),附于赋后。今惟《流注指微赋》辑入《永乐大典》。

  • 函可

    函可

    函可(1611~1659),明代曹洞宗僧。又作函可。惠州博罗(位于广东)人,俗姓韩。字祖心,号剩人。才华超绝,早岁习儒,性喜任侠。其父为万历年间之礼部尚书,甚负声望。父殁之后,投宗宝道独禅师剃发,依止参究而嗣其法。崇祯十七年(1644)入南京请藏,适逢兵乱,遂留止该地。未久,洪承畴欲迎往叙旧,师以诗讥其负明,承畴愧怒,乃请诛之,遂谪迁辽阳千山朝阳寺。于寺敷座说法,深受崇仰。顺治十六年示寂,年四十九,法腊二十。著有千山剩人和尚语录六卷。[五灯全书卷一一六]

  • 皇甫湜

    皇甫湜

    皇甫湜[shí](777—835),字持正,唐睦州新安(今淳安)人。十多岁时就漫游各地,投梁肃,谒杜佑:后又结交顾况,师从韩愈,还求见江西观察使李巽,作书献文,希图荐举,未成。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湜在长安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第。他广为交游,与白居易、李翱、刘敦质等人往来。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湜考中进士。三年,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与牛僧孺、李宗闵直陈时政得失,无所避忌,受考官赏识,被出为陆浑(今河南嵩县)县尉。此案还连累了湜的舅父翰林学士王涯,亦被贬为虢州司马。次年,湜迁殿中侍御史内供奉职。此间,湜与韩愈、李贺等人过从甚密。八年,湜回睦州故里。 元和十二年(817),皇甫湜被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愬召为幕僚,赴襄阳任职,次年五月罢镇。至十五年,他困顿江陵府公安县。其间,韩愈被贬潮州,柳宗元贬死任所。师友的坎坷遭遇,使他一度徬徨、苦闷,感到悲哀和愤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湜被斥逐到吉州(今江西吉安),与主张改革的张弘靖、张儇、杨敬之甚相投机。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应山南东道节度使李逢吉之召,为幕僚,至襄阳视事。直至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十月罢镇,回到洛阳,常与白居易往来相访。六年至七年,湜任工部郎中。八年,因酒后失言,数忤同列,求分司东都,至洛阳。因未升迁,官俸微薄,十分窘迫,入冬后竟至于“门无辙迹,庖突无烟”。东都留守裴度卑辞厚礼,召湜为留守府从事。次年,裴度重修福先寺,欲请白居易作碑文。湜闻讯大怒,说:“近舍湜而远取居易,请从此辞!”裴度谢请之。“湜即请斗酒,饮酣,援笔立就”,计3254个字,裴度重酬之。此后,他写了最后一篇文章《谕业》,总结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和经验,便归故里。死后葬县南30里。有《皇甫先生文集》传世。

  • 海明

    海明

    海明(1597~1666),明代临济宗僧。又称通明,世称破山祖师。西蜀(四川)人,俗姓蹇。年十九出家,从慧法主听楞严经,然屡咨疑不决,遂出蜀东游,住于楚之破头山,独居苦参数年。一日,于行走之际,堕岩伤足,夜半翻身痛剧,顿有所省。遂往参博山云门,复参天童密云圆悟于金粟,机语相契,得嗣其法。崇祯二年(1629),出住于嘉禾(浙江)之东塔三年,复应四川铜梁之请,历主岊岳、大峨、万峰、中庆、凤山、栖灵、祥符、无际、蟠龙、佛恩、双桂等十余刹,宣扬宗风。明末乱起,蜀川多变,师致力化导,出入腥秽中,回护群生,获救者数以万亿。清康熙五年示寂,世寿七十,法腊四十四。有破山明禅师语录二十卷行世。[五灯严统卷二十四、五灯全书卷六十五]

  • 胡俨

    胡俨

    胡俨(1360-1443年),字若思,号颐庵。新淦(今江西新干)人,侨寓南昌(今属江西)。少好学,医星象卜,谶纬之术,无不通晓,工书画。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举人,为华亭教谕。惠帝建文(1399—1402)初,迁桐城知县。成祖永乐(1403—1424)初,授翰林检讨,入直文渊阁,历翰林侍读,左春坊谕德,改国子祭酒,兼翰林侍讲,掌翰林院事。仁宗洪熙元年(1425),以疾乞休,进太子宾客仍兼国子祭酒致仕。宣宗宣德(1426—1435)初,以礼部侍郎召,辞归,家居二十年卒。俨以文学名世,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其诗风与同朝号称“三杨”的杨士奇、杨溥、杨荣不同,受宋代江西派诗风的影响,注重词旨深入,但不流于晦涩,如:“一棹空明溯碧涛,遥看赤壁耸江皋。开樽晚对青蘋雨,倚剑秋生白苎袍。夏口东边山月小,武昌西上楚云高。醉来直欲骑黄鹤,接迹飞仙万里遥。”(《过赤壁》)其七绝亦诗味隽永,如:“一径绿阴清杳杳,双溪流水碧迢迢。如何画得溪中景,花映青山柳映桥。”(《双溪流水》)钱谦益称其诗“多旅人、思妇屏营吟望之辞,怨而不怒,有风人之遗焉”(《列朝诗集小传》)。其近体较佳,古体则较为平缓,不耐久读。有《颐庵集》三十卷,传世者稀少,常见者有《颐庵文选》二卷,收入《四库全书》。杨溥为撰墓碑。《明史列传》卷二四,《明史》卷一四七并有传。

  • 黄庚

    黄庚

    黄庚,元代诗人。字星甫,台州天台(今属浙江)人。宋亡后,浪迹湖海,以教馆为业。清人厉鹗认为他不仕元朝,属宋遗民,载入《宋诗纪事》中,而其集自序作于泰定四年(1327),其时元取代宋已半个世纪,不应仍系于宋。诗中并有“献赋未逢杨得意,怜才难遇杜司空”(《偶成简任肃斋教谕》)之言,是欲仕而未能仕者。他在诗集自序中说,习举子业时,无暇于诗,科举不行后,“放浪湖海,凡平生豪放之气,尽发而为诗”。他曾客山阴,越中诗社征诗,试题为《枕易》,他所赋诗被评第一,其《秋色》诗又在山阴诗社中选。黄诗多穷愁之言,也有故国之思,以近体为佳,风致清远。《渔隐为周仲明赋》写隐士情怀,自然工整,尾联“狂奴台下水,犹作汉时清”,《晚春即事》的“啼鹃亡国恨”等用意都很明显。他作诗注重推敲,有“耽书自笑已成癖,煮字原来不疗饥”、“斜阳明晚浦、落叶渡秋山”等耐人咀嚼的诗句。但部分诗不够自然,有斧凿痕迹,而清王士禛贬黄庚诗皆庸下不足取,未免贬抑太甚,清四库馆臣则笼统地说“其诗沿江湖末派”,但又认为“时逢警语”,其佳句“类皆风致婉约”。著有《月屋漫稿》一卷,明成化刊本称《月屋樵吟》,四卷,二者互有出入,而“文字差异又不可胜记”(见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生平事迹见《元诗选·初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六、《新元史》卷二三八。

  • 黄公绍

    黄公绍

    黄公绍,南宋末音韵训诂学家。字直翁,郡武(今属福建)人。咸淳元年进士,官架阁。入元不仕,隐居樵溪。著述今存《古今韵会》一卷、《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一卷;《在轩集》一卷,有《四库全书》本。录文三十九篇,为儒言者六篇,而为佛氏疏榜之语者三十三篇,或原本散佚,后人掇拾遗稿,以僧徒重其笔墨,藏弆为荣,故所收特多。集中无诗,或已亡佚。现存长短句三十首,《彊村丛书》录为《在轩词》一卷,大多为咏物之作,常化用杜甫、苏轼诗词句,但风格不侔。《萧湘神·端午竞渡棹歌》咏西湖十首,介于诗词之间,语言通俗,略有民歌韵味。《全宋词》第五册录其词。《全宋诗》卷三五九二录其诗十首。事迹见《嘉靖邵武府志》卷八、《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五。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