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郭居敬
郭居敬(?-1354),字仪祖,延平路尤溪(今属福建)人。博学好吟咏,与其兄郭仲实俱以诗知名乡里。生性至孝,曾辑大舜以下古人孝行事迹,咏之以诗,上图下文,编撰《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用为童蒙读物。又有一百首七言绝句咏物诗,以“香”字为韵,题作《百香诗》,行于世。虞集、欧阳玄等欲荐之馆阁,终未果。所作不见于元诗总集,但《百香诗》与《全相二十四孝诗选》均有传本。生平事迹见《(万历)大田县志》卷二○《孝友》、《闽书》卷一二九。
-
瞿共美
瞿共美,生卒年月不详,明末清初常熟人。字叔献,号海外畸人。瞿纯仁三子。明诸生。弃举业而结交豪侠。弘光元年(1645 年)于太湖从军抗清。永历三年(1649 年)赴广西,次年授行人,随族兄瞿式耜留守桂林,经理钱局。城破赴粤恭城,后归隐。卒年七十余。与方以智、陈瑚交密。著有《东明闻见录》《粤游见闻》等。
-
顾祖禹
顾祖禹(公元1631—1692年),字复初,又字景范,世称宛溪先生。生于江苏常熟,后居无锡宛溪。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一说生于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卒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
顾祖禹继承父志,积数十年之功,著《读史方舆纪要》130卷,详记各地山川险要和攻守形势,并借以论述古今战事的成败得失。该书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地理和军事地理著作,极富史料价值,被当时人称为“奇书”,与梅文鼎的《勿庵历算全书》并称。
〔正 史〕
(顾)祖禹,字复初。柔谦①精于史学,尝谓:“《明一统志》于战守攻取之要,类皆不详山川,条列又复割裂失伦②,源流不备。”祖禹承其志,撰《读史方舆纪要》一百三十卷,凡职方、广舆诸书③,承伪袭谬,皆为矫正。详于山川险易,及古今战守成败之迹,而景物名胜皆在所略。创稿时年二十九,及成书,年五十矣。宁都④魏禧见之,叹曰:“此数千百年绝无仅有之书也!”以其书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北史合抄》称三大奇书。祖禹与禧为金石交,禧客死,祖禹经纪其丧。徐乾学奉敕修《一统志》,延致祖禹,将荐起之,力辞罢。后终于家。
《清史稿·顾祖禹传》卷五○一
〔注 释〕
①柔谦:指顾祖禹父顾柔谦。②伦:条理。③职方、广舆诸书:关于国家版图、地理的书籍。职方,犹版图;舆,舆地,犹地理。④宁都:县名。在今江西省境内。
〔相关史料〕
顾祖禹,字复初,又字景范。江苏无锡人。性沈敏,有大略,善著书。性廉介朴厚,不求名于时,学者称宛溪先生。父柔廉,精于史学,……祖禹承其志,撰“历代州域形势”九卷,“南北直隶十三省”一百十四卷,“川渎①异同”六卷,“天文分野”②一卷,共一百三十卷,名曰《读史方舆纪要》。……其论最伟且笃者有二:一以为天下之形胜,视乎建都,故边与腹无定所,有此为要害彼为散地,此为散地彼为要害者;一以为有根本之地,有起事之地,立本者,必审天下之势,而起事者不择地。盖深思远识,有在于言语文字之外。其倾倒如此。世以其书与梅文鼎《历算全书》、李清《南北史合钞》称三大奇书。然李书实非二者匹也。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学术》编四
[注 释]
①川渎:山川河流。渎,河流,大川。②分(fen)野:与星次相对应的地域。古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州、国的位置与之相对应。就天文来说,称分星;就地面来说,称分野。
-
郭彖
郭彖[ tuàn ],宋代志怪小说家。字伯象。和州(安徽和县)人。生卒年不详。约宋孝宗乾道初前后在世。由进士历官知兴国军。著有笔记《睽车志》6卷,取《易·睽卦》上六:“载鬼一车”之语。书中所载,多为建炎、淳熙间鬼神怪异之事,间录汴京旧闻。大旨在宣扬因果报应,多涉荒诞。但取材较广,也有其价值。曾收入《四库全书》。
-
顾禄
顾禄(1793-1843),清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总之,一字铁卿,号茶蘑山人、晚香主人等。顾嗣立五世孙,顾日新族侄。附生。历居虎丘山塘塔影山馆、抱绿渔庄。与袁学澜、韦光黻、褚逢椿、林衍源等为好友。志向清狂,驰骋于酒会文社,滑稽调笑,以豪侠自命。道光二年(1822年)应乡试不第。后因讼案入狱卒。按韦光黻《闻见阐幽录》云:“顾铁卿禄,吴附生。恃才华,纵情声色,娶妾居山塘(苏州)之抱绿渔庄。刻《清嘉录》、《桐桥倚掉录》,外洋日本国重锓其版,称为才子。为友人陈某诱致邪。事连,同系于官。陈某逸去,禄旋以疾卒。”博学多才,工诗词文赋,详熟苏州岁时风俗人情,考证精确。日本学者重刻其著称才子。曾校刻《吴语源》《吴语源补》《艺菊须知》《云岩金石录》等,与褚逢椿合辑《烟草录》。辑有《羽族棋谱》,著有《清嘉录》《桐桥倚棹录》《晚香吟》《颐素堂诗钞》《颐素堂诗文集》等。
-
高彦休
高彦休(854-?),号参廖子,出生于公元854年,卒年不详,里籍不详。虽然《唐阙史》的序言中有“愚乾符甲午岁生唐世,二十有一始随乡荐于小宗伯”1327的记载,但是根据《四库提要辨证》的辨析已经得出他不可能生于乾符甲午岁(875),此句应该为“愚乾符甲午岁生唐世二十有一,始随乡荐于小宗伯”。乾符元年(874)举进士,中和年间(881—885)曾以朝议郎守咸阳郡尉,后摄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之盐铁巡官。《旧唐书》中没有留下对高彦休的任何记载,《新唐书·艺文志》中收录了他所著的《阙史》(即《唐阙史》),并将其归入“小说家”。《全唐文》中收录了《唐阙史》的序言、崔致远所写的《奉请从事官状·摄盐铁巡官朝议郎守就兆府咸阳县尉柱国高彦休》和《请高彦休少储充盐铁巡官》。《唐阙史》成书于僖宗中和四年(884),所记内容大概包含了从大历到乾符年间(766—879)的种种故事。
-
郭季产
郭季产,南朝宋人。官至新兴太守。著有《续晋纪》。
-
郭澄之
郭澄之,字仲静,生卒年不详,晋太原阳曲(今太原阳曲)人。似应为随家族南渡乔居江南东晋的移民。史称其少有才思,机敏过人。逮东晋末年曾为南康(今江西赣县)郡相。所谓“相”,乃郡守之副职。在任内时,恰逢卢循在广州起义,义军挥师北上,连克南康、庐陵、豫章等郡,势如破竹。是时,郡守见义军势大,南康必不能守,遂率其属下弃城而走,郭澄之则随太守辗转流离返回京师建康(今南京)。当时的东晋王朝,大权旁落,朝政由当朝相国、宋王刘裕执控。郭澄之回京待命不久,刘裕即命他为相国参军,随其北伐后秦。义熙十三年(417年)七月,刘裕所率东晋北伐军,攻克长安,活捉后秦皇帝姚泓,灭亡后秦。大战告捷的东晋军统帅刘裕本想率军继续西进,但众将并幕僚意见不一,众说纷纭。刘裕遂询郭澄之意下如何?久受刘裕青睐的郭澄之,避而不答刘裕所问,而是面向东方吟诵王粲诗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刘裕顿时明白了郭澄之之意:恐久伐征战在外,朝中不稳。遂班师回朝,郭澄之亦被晋升为相国从事郎中,封南丰侯。末几,刘裕取代东晋自立,建宋国,史称南宋。
不过,郭澄之名载史册,传名后世,并不仅仅是因其为官,受宋帝刘裕呵护,而是因其有小说传世,是为当时之小说大家。据《中国小说史》所载,郭澄之所著作品大多收集在《郭子》三卷中,后来《郭子》虽佚亡,但其作品却散见于马国翰的《玉幽山房辑佚书》中,达一卷之多。而鲁迅先生所著《古小说钩沉》中,亦辑有80余条段。从这些郭澄之小说作品辑录中,仍可窥到郭氏之小说,主要是从各个方面描写人物生活片断的作品,以“志人”为其特色,有别于当时的“老怪”小说,可谓不随大潮,另树一帜,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郭澄之一生所著,除《郭子》三卷外,尚有《郭澄之集》十卷,可惜亡佚不传,难知全貌。
-
郭颁
郭颁,生卒年不详。西晋史学家,颁一作班。字长公。曾为令史,出为官长,后为襄阳令。著有杂史《魏晋世语》、小说《群英论》,俱佚。今存后人所辑《魏晋世语》,有《五朝小说》本。生平事迹见《三国志》卷四裴松之注、《隋书》卷三四。
-
顾微
顾微《广州记》作者,晋代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郭义恭
郭义恭,晋朝博物学家,《广志》作者,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顾元庆
顾元庆(1487—1565),字大有,号大石山人,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家近许市,所居曰“顾家青山”,在大石山左麓。出生于埭川顾氏。该家族世居黄埭,为当地望族。顾元庆曾祖顾约曾在淮扬为官,后封朝议大夫。祖父顾琼,例授七品散官。父顾岩,为人倜傥不群,后入赘阳山李氏,徙居通安里。阳山李氏家业丰厚,仅有一女,故其家财都归于女婿顾岩。顾岩疏于治生,喜论古今,好集宾客方技宴乐,与当时吴中名士张寰、陆鼇等人交往颇多,有古侠士之风。顾元庆是顾岩的第二个儿子,和其他六个兄弟汲汲于财产经营不同,顾元庆从小就爱好读书,肆力于学问,师从吴中大儒都穆。有一年,正在朝廷任要职的东山人王鏊载酒到大石山游玩,顾元庆方年少,躲在竹林间窥探,被王鏊发现,叫他到跟前以文试之,喜其为文优美,并且相貌清朗不凡,就将自己的幼妹许配给他,这样,年少的顾元庆就成了王鏊妹夫。
兄弟多置资产,惟其以书籍自娱。自经史以至丛说,多所撰述。藏书颇富,藏书室曰“大石山房”。择其善本刻之,署曰“阳山顾氏文房”,刻有《文房小说》四十二种、《明朝四十家小说》。其中八种为自作,还有杨循吉的《苏谈》,都穆的《寓意编》,阎秀卿的《吴郡二科志》,文徵明、徐祯卿的《太湖新录》,朱承爵的《存余堂诗话》等诸藏书家的著作,弥足珍贵。这些刻本,直到民国间由上海文明书局石印行世,广为传布。顾元庆自著书甚多,有《夷白斋诗话》、《十友图赞》、《云林遗事》、《紫府奇言》、《消暑珠》、《阳山新录》、《大石八景记》、《茶谱》、《瘗鹤铭考》、《山房清事》等。黄尧圃《士礼居藏书题跋记》载:“阳山顾氏名元庆者,在吴中为藏书前辈,非特藏书而又善刻。”
-
顾起纶
顾起纶(1517—1587)字玄纬(一字更生),号元名。顾起经弟。江苏无锡人。随从父顾可学赴京师,代撰应制之文,受帝赞许。以国学生累官郁林州同知,致仕。其昆季于嘉隆间,以校辑《王右丞传》及《会真记》等书名于世。顾起纶豪于文酒,善书法。喜交游。万历六年(1578),游天台山归,辑此行诗为《赤城集》三卷。性直率洒脱,所作诗词清朗明快。词仅存三首,《明词提要》以为“亦是山林中人语”,“虽未尽协律,而恬淡之怀,见于眉宇”。曾改编《补注蒙术》为《标题补注蒙术》三卷刊行。辑刊《国雅》总二十四卷,附自著《国雅品》一卷。有《赤城集》、《九霞山人集》。《九霞山人词》一卷,有《惜阴堂汇刻明词》本。《句漏集》四卷,《赤城集》三卷,及《国雅》六十卷,均《四库总目》并行于世。
-
郭宪
郭宪,东汉初文吏、小说家。字子横,汝南郡治所在上蔡县 (今河南上蔡县西南)人。年轻时师事东海王仲子。王仲子受大司马王莽征召,他劝仲子弗行。王莽篡汉,召拜郎中,并赐衣服,他焚衣逃于东海。光武帝即位,求天下有道之士,他被征拜为博士。建武七年(31),代张堪为光禄勋。为人刚直,敢犯颜直谏。光武帝尝车驾西征隗嚣,他阻道谏,并当车拔佩刀断车靷;又因廷议边事,谏争不合,乃伏地称疯,帝令两郎扶下,亦不拜。又传说他善方术,尝从驾南郊,忽向东北含酒三潠,诏问其故,对曰:“齐国失火,故以此厌之。”后使者果报当日齐有火灾。后以病去官,卒于家。今本志怪小说《洞冥记》四卷,旧题为他所著。其书属地理博物志怪之书,描写汉武帝求仙故事,杂记各种逸闻方物,虽内容荒诞,但可曲折反映汉武帝时四方各国所贡奇珍异物。书中有关汉武帝及东方朔的传说,多为它书不载。但近人多认为此书是唐以前的伪托之作。其传见《后汉书·方术列传》。
-
高晦叟
高晦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徽宗建中靖国初前后在世。生平事迹亦无考。著有《珍席放谈》二卷,《四库总目》传於世。
-
郭若虚
郭若虚,宋代书画评论家,字号不详。太原(今属山西)人。宋真宗郭皇后侄孙,仁宗弟相王赵允弼的女婿,(熙宁三年)1070年任供备库使,后任西京左藏库使,1075年(熙宁八年),以文思副使之职出使辽国。他的父、祖对于书画“鉴别精明”,家藏书画较富。其自幼博览群书,广读画史画论,曾编著成《图画见闻志》。此书自五代至熙宁七年而止共六卷。“分叙事、记艺、故事拾遗、近事四门。”其实是由史论、画家传、画事汇编三个部分组成。举一百五六十年间名人艺士流派本末,论之具见赅备。第一卷《叙论》部分,包括16篇短文,论述绘画的规鉴作用,表现不同人物神貌和物象特征的制作楷模,以及“版”(板),“刻”、“洁”的用笔三病等;并阐述五代、北宋初李成、关仝、范宽北方三家山水和黄鉴、徐熙两家花鸟画派的渊博和特点,兼从画科盛衰纵论古今优劣(佛道人物近不及古,山水花鸟古不及今)等,集中地表现出作者对绘画艺术的理论见解和主张,他对谢赫的“六法”,作了重要的发挥。认为“六法”乃是画事的根本大法,是“万古不移”的。特别是其第一条“气韵生动”更是精髓。他还把作家的人品与创作才能联系在一起,并认为人品高低对创作起决定作用。强调“意存笔先”的思想,指出绘画风格的不同是由于生活环境不同造成的。第二卷至第四卷为《记艺》,载唐会昌元年(841)后至北宋熙宁七年233年间画家284人小传,作有详论,但仍有部分著名画家遗缺。末2卷为《故事拾遗》和《近事》,用书编写方法,专录画坛遗闻轶事。是继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之后一部重要的绘画断代史著作。
-
郭思
郭思,宋代文学家。字得之。温县(今属河南)人,又作河阳(河南孟县)人。北宋著名画家郭熙之子。生卒年不详。善绘画,崇宁、大观间,尝应制画《山海经》图。政和七年,提举成都府等路茶事(《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宣和时,历任陕西等路买马监牧、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同上书刑法二之八一)。建炎四年,提举嵩山崇福宫,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八)。卒赠正议大夫。
著有诗话《瑶池集》(方回《桐江集》 卷七《瑶池集考》),论诗多主元祐诸 体,立诗之体式为十五,何汶谓其 “强立分别,初无确论”,独论诗之 景,“其间编类多前辈所称美而后人 所脍炙”(《竹庄诗话》卷一四、一 五)。今已佚。《全宋诗》卷一二五 一录其诗二首。《全宋文》卷二七七 二收其文七篇。事迹见《图绘宝鉴》 卷三、《画史会要》卷二、《宋史翼》卷 三八、郭绍虞《宋诗话考》下卷。郭思擅长于诗,但存诗很少,《宋诗纪事补遗》卷37收有其诗作。另有《白石镇古城》诗句说:“落星一石几千年,门外何人扣汉川?”具有慷慨豪迈之气,大可与唐诗媲美,以至误入《全唐诗》中。郭思曾经纂集唐人歌诗为《瑶溪集》,一称《瑶池集》,间附评语。所收诗大多是脍炙人口之作,论诗分门别类,注重比较,内容“一曰诗之六义,二曰诗之诸名,三曰诗之诸体,四曰诗之诸式,五曰诗之景,以至十五曰诗之诸说”(方回《桐江集》卷7《瑶池集考》)。是书已佚,郭绍虞将佚文收入《宋诗话辑佚》中。郭思又有《林泉高致集》1卷,为追述其父事迹而作,其中所收诗歌赞记及论画之语颇多。
-
晁贯之
晁贯之,字季一,生卒年不详。宋晁公武之族叔,曾任检讨官,平生无其它嗜好,唯见墨,喜动眉宇。精于制墨,尤善和胶之法。著有《墨经》。《墨经》是一部论述制墨之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墨经》一卷,旧载明代毛晋《津逮秘书》中,只题曰晁氏撰,不著时代、名字。考宋代何远 《春渚纪闻》对晁季一的嗜墨、制墨、论胶,与 《墨经》所记相吻合,疑 《墨经》为晁季一所撰。然而晁季一为晁公武之族叔,晁公武《读书志》对此说不该没有记载。考《读书志》佚其子部五类,类书一类,《墨经》一书正在所佚之中。故此,知《墨经》为晁贯之撰。现存 《说郛》本、《津逮秘书》本、《唐宋丛书》本、楝亭刊本、《晁氏丛书》本、《学津讨原》本、《续百川学海》本、《夷门广牍》本、《艺圃搜奇》本、清钞本、《四库全书》本、《美术丛书》本、古书流通处影印楝亭本、日本文政六年江户刊本等。
-
谷应泰
谷应泰(1620-1690年)清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字赓虞,号霖苍。顺治四年(1647年),进士及第,历任户部主事、员外郎等职。顺治十三年(1656),于提督浙江学政佥事任上,延揽学者,搜集史料,编撰《明史纪事本末》,并创立湖山书院。性嗜博览,工文章。参与者有张岱、陆圻、徐倬、张子坛等人, 于顺治五年(1648年)成书。并创立书院于湖山之巅。十五年,全书告成刊行。两年后遭御史董文骥弹劾,指斥书中有不利清朝言辞,审查后,并未发现犯禁语言,故未受惩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逝世,时年70岁。除《明史纪事本末》外,尚著有《筑益堂集》。
-
高举
高举(1553—1624),字鹏程,号东溟,行二,生于明嘉庆三十二年(1553年),卒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山东淄川人。其先祖为齐国卿族,始祖高全,明朝初由蒙阴县狗跑泉村迁淄川城北月庄村,祖父处士高冔,字殷宗,别号仰黉。祖母名王则,被皇帝诰封为孺人,是刑部郎中王逵(字养淳,罗村镇大窎桥人)的女儿,宁波太守王崇义(号方田)的姐姐。其父中丞柳溪公高汝登,字自卑,号柳溪。
高举,万历丙子(1576年)举人,万历庚辰(1580年)张懋修榜,进士。授完县知县,调蒲圻,丙戌(1586年)擢河南道监察御史,戊子(1588年)巡按南直隶,壬寅(1602年)提督北直学政,甲辰(1604年)改任大理丞,戊申(1608年)升大理寺少卿,己酉(1609年)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己酉(1609年)被皇上任命巡抚浙江。高举为官二十多年,所做事情、上疏奏文,上关系国家大计,下考虑民生,符合实际,不随大流,不为名,不怕强权,切中时弊,以正直敢言.主持正义而着称。
高举在任大理丞,大理寺右少卿,直隶巡按期间,掌管大理司印,负责计量法典,所办理案件大都公正。高举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奉命提督军务、巡抚浙江等地,成为朝廷封疆大臣。辛亥(1611年)东夷、外族入侵都获大败,片帆无归。皇帝赐白金锦缎若干,升俸一级。高举任浙江巡抚近6年,要求告老还乡。他离开浙江后,浙江的老百姓为其立了《抚浙去思碑》。以颂其抚浙之功德。退职归来,手不停歇,他一生善文,且精通音韵,又编缉书卷,著作有《陶世名言》、《古今韵撮》、《中原音韵》、《韵略异通》、《埙篪编》等书籍。流传于世,被列为乡贤。
-
高德基
高德基(1119年-1172年)金朝大臣。字元履。渤海族遗裔,先世于渤海国亡后被辽迁置辽阳(今辽宁辽阳市)。历仕熙宗、海陵、世宗三朝。熙宗皇统二年(1142),登进士第。六年,任尚书省令史。海陵为相,专愎自用,仅其一人敢与之详辩。及海陵篡位,亦称其“公直果敢”,累官户部郎中。正隆四年(1159),为营造南京提点,转同知开封尹。世宗大定三年(1163),以察廉治状不善,降同知北京路都转运使事。后稍有升迁。九年,拜刑部尚书。有犯罪当死者,宰相欲从末减,他以“法无二门,失出犹失入”为由,持异议,获世宗赞许。大定十一年,改户部尚书。曾上疏请免军需房税等钱,减农税及盐酒课。旋因给随朝官俸粟以高价折钱,被杖80,降为兰州刺史。大定十二年(1172)卒。
-
郭庆藩
郭庆藩(1844~1896),原名郭立埙,字孟纯,号子瀞、岵瞻、瀞斋,室名十二梅花书屋、岵瞻堂、泊然斋,湖南湘阴县人,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卒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享年五十二岁。
清末举人。官通判,分发浙江。后以道员改江苏。精于文字、训诂之学。为国子监助教郭昆焘长子,清末大儒郭嵩焘世侄,自幼读书于其家塾云卧山庄。四岁时,其祖父郭家彪撰《训蒙真诠》,即授意诵读,因而郭庆藩得到了良好的啓蒙教育。郭昆焘著有《云卧山庄家训》,这部书主要包括《论读书五则示儿辈》、《论书法十则示儿子庆藩》、《论诗七则示儿子庆藩》、《示儿子庆藩帖》等。庆藩秉承家训,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但早年却屡试不第。后参与镇压太平军,升任浙江知府。曾两度管理专卖征税,革故鼎新,颇有成效。清光绪七年(1881)被任命为驻日使馆参赞,因病未能成行,直到第二年七月,才得以出发。行至上海,又身染重疾,于是辞官,归家修养。期间父亲郭昆焘去世,又服丧三年,一直到光绪十七年(1891),在家共居住十年。
勤学好思,对《说文》研究深入。著作主要有《说文经字考辨证》、《说文答问疏证补谊》、《说文经字正谊》、《合格方言》、《许书转注说例》、《庄子集释》等。
-
桂万荣
桂万荣(生卒年不详),字梦协,号石坡先生,庆元府慈溪县人。登庆元二年进士第。曾任余干县尉,以纪律严明、压制豪强、断狱明允闻于朝。后为建康司理参军。史弥远亦欲招揽之,桂万荣不赴。后为太学正、尚书右侍郎,以宝章阁学士致仕。
桂万荣师从杨简,是杨简弟子里颇为著名的一位,后人有石坡书院纪念之。其著《棠阴比事》一书为法医学名著,世人将其与宋慈《洗冤录》并称,收于《四部丛刊二集》。
明佚名《楚纪》卷五十二《登续外纪后篇》:“桂万荣,初为余干尉。理宗时以朝散大夫、直宝章阁知常德府,尽心民事,谳狱明允。”
清黄宗羲等《宋元学案》卷七十四《直阁桂石坡先生万荣》:“桂万荣,字梦协,慈溪人。以进士授余干尉。邑多豪右,先生一以纪律绳之。驭民则用 慈爱,子弟获训迪者,耻为不善。秩满,民乞留,调建康司理参军。乡人史弥远为相,欲招致之,先生以分定固辞。差主管户部架阁,除太学正。轮对,奏绝敌、选将二事。除武学博士,改宗学,出判平江府。累官直秘阁,迁尚书右郎,除直宝章阁奉祠归。先生尝问道慈湖,慈湖告以‘心之精神是谓圣’,遂 筑石坡书院,读书其中。”
清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编》卷十六《石坡书院记》:“慈湖弟子遍于大江南北,《宋史》举其都讲为融堂钱氏。予尝考之,特以其著述耳。若其最能昌明 师门之绪者,莫如鄞之正肃袁公蒙斋、侍郎陈公习庵,及慈之宝章桂公石坡。 顾袁、陈以名位著,而桂稍晦,今慈湖东山之麓,有石坡书院,即当年所讲学 也。……《宋史》言‘慈湖簿富阳,日讲《论语》、《孝经》,民遂无讼’。石坡尉 余干,民之闻教者,耻为不善。‘慈湖守温州,力行《周官》任恤之教,豪富争 劝勉。’石坡在南康感化骄军,知以卫民为务。‘慈湖以忤史氏,累召不出。’ 石坡方响用,力辞史氏之招,丐祠终老。方石坡之官平江也,朱侍郎在知府 事,征输盐课,急迫牵连,拘系甚繁。石坡力言其无辜,为请宽不得,乃挟行 床至狱中,愿与所拘系者同处。侍郎不得已纵遣之,论者以为石坡不愧其 师,而侍郎有惭其父,其所谓请绝虏、选将诸奏,俱名言也。
“……石坡晚年最称耆寿,东浙推为杨门硕果,并于蒙斋、习庵,盖其道 之尊如此,桂氏子孙勉之哉。慈湖之一线寄于是堂,其勿替此家风也。”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庆元二年邹应龙榜:桂万荣。”《延祐四明 志》卷六《人物考下》:“庆元二年邹应龙榜:桂万荣。”《光绪慈溪县志》卷十九 《选举表上》:“庆元二年丙辰邹应龙榜:桂万荣。”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