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郭忠恕

    郭忠恕

    郭忠恕(?-977),字恕先,北宋河南洛阳人。他的生年不详,卒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 (公元977年)。幼时聪敏,五六岁就能诵读五经,撰写文章。7岁时参加童子试及第成名。20岁步入仕途,是位出类拔萃的人物。五代后汉时,他曾在徐州节度使刘赟手下任幕僚。后汉隐帝被杀后,群臣欲拥刘赟为帝,在赴开封途中即被郭威废掉,降封湘阴公。郭威称帝,改国号为周,史称郭威为周太祖。郭忠恕本是刘赟的从事,本来可以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由于刘赟被废,使郭忠恕受到很大打击。从此他把精力转向钻研文字学和书画方面。


    后周太祖广顺年间,召郭忠恕为宗正丞兼国子书学博士、周易博士。入宋以后,宋太祖赵匡胤任用他为国子博士。郭忠恕生性狂放不羁,纵酒玩世,目无法度。建隆二年 (公元961年) 八月,在朝堂上,与监察御史符昭文争执喧闹,夺过奏折,撕得粉碎。第三天便被贬为乾州 (今陕西乾县一带) 司户参军。但是,他并没有从中吸取教训。一次他醉酒怒打了知州的从事范涤,为此,知州怀恨在心。同时,他又不遵守为贬官制定的有关条律,擅自离开贬谪的区域。结果,受到了改除官职的严重处分,被发配到灵武 (今宁夏贺兰县境)。此后,他四处流落,经常在岐、雍、京、洛间漫游,以绘画维持生活。


    宋太祖即位,得知郭忠恕很有才华,召他为国子监主簿,让他在太学里刊定历代字书。他寓居在内侍省押班太监窦神兴房舍里。窦神兴父子三人,权倾朝野,不可一世。满朝文武无不敬畏。但郭忠恕却瞧不起这一类人。一天,他剃光胡须去见窦神兴,窦看到他这个怪样子,便问: “怎么弄成这样子?”他笑着说: “我是学你的样子,不然,怎么能飞黄腾达呢?”窦心中十分恼火。于是便竭力在太宗面前说他坏话。后因他卖掉官府器具被劾,被处以杖刑,发配登州。


    太平兴国二年 (公元977年),郭忠恕流放途经齐州临邑(今属山东) 时,由于年老体弱,情绪激愤,加之刑伤溃烂,病死于途中。死后连副薄棺材也没得到,用草苫子裹着,埋在路边。


    郭忠恕的一生,早年踌躇满志,想在政治上做一番大事,但未能如愿。仕途断绝后,产生了一系列反常的思想和举止,他的狂放不羁,实际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消极反抗。然而他在绘画、书法方面却是很有成就的。据《宣和画谱》著录,内府藏郭忠恕图画34幅。他的人物画有: 《比干图》、《尹喜问道图》、《吹箫图》等; 仙释画有: 《飞仙故实图》、《九曜像》、《升龙图卷》;山水画有: 《寒林晚山图》、《湖山夏景图》、《出峡图》等。


    郭忠恕的画构图奇特,技法险绝。他被发配灵武后,经常游食于公卿豪富之家,主人们总是用美食佳酿和周到的礼节接待他,目的是想得到他的书画作品。但是,他性格古怪,往往是高兴时,主动讨笔索纸,挥洒描画; 不乐意时,便骤然发怒,拂袖而去。在当时,能够得到他的墨迹,那怕是一幅半帧,也都如获至宝。


    郭忠恕在绘画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主要在界画方面。界画是中国的一门画种,以作画时必用界尺引线而得名。郭忠恕是宋代界画家的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有: 《山居楼观图》、《行宫图》、《楼观仕女图》、《明皇骊山宫避暑图》等。他的界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精细准确。据说他的界画可以当建筑施工图用,“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尺计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度,曾无小差”。可见他对建筑设计,是和绘画技艺同样的精通。历来认为郭忠恕的屋木楼阁自成一家,被誉为古今界画之绝技。由于郭忠恕的画不仅精密,而且“萧散简远,无尘埃气”,《画品》把他列为“屋木神品第一”。可惜的是,他的绘画作品流传至今的绝少,截至目前,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有《雪霁江行图》长卷中一部分传世,今人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著录此图为绢本。他的这幅传世之作是我国界画的精品,这幅画历来受到绘画界的重视,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南宋楼钥在《题郭恕先〈雪霁江行图〉》 中描述说: “妙绝丹青郭恕先,幻成雪霁大江船; 沿流更饱轻帆举,上水仍劳百丈牵。” 原作规模之宏大,气势之磅礴,于此可见。它既是我国古代绘画中的珍品,又是研究宋代船只的构造和生产发展水平的重要资料。


    郭忠恕的书法,擅长写古文、小篆、八分等书体,楷法最为精湛。欧阳修在《集古录》 中记载,郭忠恕书写的小字《说文字源》,“其楷法尤精”。欧阳修研读郭忠恕书《阴符经》后,认为法书自唐李阳冰之后,再没有谁能达到郭忠恕的水平了。


    郭忠恕在文字学方面也有建树。当时有人从龙门获得到一幅篆文,笔画酷似鸟迹,朝中学者没有谁能辨识出它是什么。郭忠恕精通中国文字发展源流,他见到这幅篆文立即读了起来,在场的人, 无不为之惊喜。他写的《佩觿》、《汗简》二书, 是重要的文字学专著,书中汇聚了他在文字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论列了字的形、音、意的由来,字的衍误及辨识根据等,被后人称为“奇书”。特别是《佩觿》, 考辨文字更为详尽。 清代乾隆时, 将此二书收入《四库全书》之中。

  • 龚炜

    龚炜

    龚炜(1704-?),生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清昆山人。字巢林,号巢林散人、际熙老民。诸生。家贫好学。喜经史,善吹笛、弹琵琶,工诗文,善丝竹,兼习武艺。然屡蹶科场,复因疾病时作,不得已而绝意仕途。晚年家境中落,心情颓唐。诗文为沈起元及诸师友赞赏,被誉为才子。著有《巢林笔谈》《屑金集》《虫灾志》《翰薮探奇》等。

  • 郭雍

    郭雍

    郭雍(1106-1187),南宋哲学家。字子和。号白云先生。郭忠孝之子。洛阳(今属河南)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卒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一生隐居陝州,放浪长阳山谷间。乾道中由陝守任清臣等荐于朝,旌召不起,赐号冲晦处士,后更封颐正先生。


    其《易》学受之于其父,自谓 “独闻先人言”,“惟惧无以遗子孙,于是潜稽《易》象,以述旧闻,用传于家,使毋忘先生之业”(《传家易说·自序》)。认为“《易》贯通三才,包括万理”(《宋元学案·兼山学案》)。指出 《易》以三画表示天、地、人三才,认为“天地人之三而其道一”,“天道不以天高而大于地,地道不以地广而大于人,人道不以人微而小于天地,故三画皆无差殊”(《传家易说·总论》)。因此,三才虽殊,而其理一也,即都得自 “道之大全”,他说: “《易》之道,三才之道也。三才之道,一阴一阳之道也。一阴一阳之道,道之大全也。道之大全,天得之而天,地得之而地,人得之而人。”(《传家易说》卷七)认为“道之大全”浑然一体时,人不得而用,然其散则可以为天地人万物,亦即“道之大全”可以判而为三才,离而为八,重而为六,演而为六十四,“然后天下后世以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家易说·总论》)。其“道之大全”实际就是宇宙的最高本体“太极”,故说:“太极为《易》之体,而《易》者用太极之名” (同上)。


    提出圣人作《易》,是由于其“忧患后世之深”,“故明其道而载之于此”(同上)。认为圣人“明道”是为了教人“顺道”,祇有顺天之道,才能得天之助,相反,则受其咎,“三才一理也,顺之则易,逆之则难。行于一身尚不能违,况有天下国家,如建侯行师者乎!故得理而顺动者豫。虽天地于日月四时,尚不能外此,则人道固不能违也。”(《传家易说》卷二)又说:“天,君道也”(《传家易说·总论》),“极天下之盛大,惟王能至之”(《传家易说》卷二)。这样就把封建秩序和人伦纲常全部统摄在“道之大全”之中,这是宋代用《易》阐述理学思想的尝试。还强调“象”之于《易》的重要意义,认为“象”是用来表达《易》意的,故离“象”而徒观《易》辞就无从穷《易》的道理,“《易》之意不可得而尽,故有象以尽之也。意不可尽,徒玩其辞,皆空言耳”(《传家易说·总论》)。其《易》学思想于淳熙(1174—1189)初年与程颢、程颐、张载、游酢、杨时、郭忠孝凡七家易说一起集为《大易粹言》。著作有《郭氏传家易说》。

  • 郭京

    郭京

    郭京,唐代人,生平事状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易举正》三卷,《崇文总目》亦存目,曰“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京世受五经,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易经》,比世所行,或颇差,故举正其讹而著于篇”。此书今存,有多种版本。郭氏共举正流传本错讹一百零三处,二百七十三字。此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不载,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疑其书出宋人依托,非唯王、韩手札不可信,并唐郭京之名亦在有无疑似之间也。”但又说:“顾其所说,推究文义,往往近理,故晁公武虽知其托名,而所进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义》于坤象传、贲象传、震彖传,亦颇从其说。

  • 耿南仲

    耿南仲

    耿南仲(?-1129),北宋钦宗时尚书左丞。字晞道,开封(今属河南)人。神宗元丰进士。历任两浙、荆湖、江西监司,入户部为员外郎,坐事罢知衢州(治今浙江衢州)。政和二年(1112),以礼部员外郎为太子右庶子,俄试太子詹事、徽猷阁直学士,改宝文阁直学士。在东宫十年。钦宗即位,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未几,免签书。钦宗以南仲东宫旧臣,礼重之,赐宅,升尚书左丞、门下侍郎。金人南侵,欲割三镇,议者多主战守,南仲坚欲割地。自谓尝事钦宗于东宫,首当柄用。见吴敏、李纲位居己上,不能平,因每事与李纲等异议,李纲等主战,南仲力阻之,故战守之备皆罢。出使河东,与金议割地。徽、钦二帝被俘北去,高宗即位,鄙南仲为人。因其请老,罢为观文殿大学士(一说观文殿学士),提举杭州(今属浙江)洞霄宫。已而论者劾其主和误国,责临江军居住。御史中丞张澂又劾南仲“趋往救河东不力,以致师溃,不恤国事”等。命降授别驾,安置南雄州(今属广东),行至吉州(治今江西吉安)卒。著有《周易新讲义》、《易明蒙》等。《全宋诗》录其诗十八首,大多为其在同文院与同官唱和之作。《全宋文》收其文十一篇。

  • 甘曜湘

    甘曜湘

    甘曜湘,生卒年不详,湖南湘阴县人,光绪十四年赴伊犁行营等候差遣委用,光绪三十二年升为莎车府知府,时任陕甘总督升允称其“精明谙练,讲求吏治”,不过在光绪三十三年“尚未据报到任”,光绪三十四年,因“萎靡不振,难资表率”以通判降补,宣统元年被革职。甘曜湘实际担任莎车府知府仅仅数月时间,《莎车府乡土志》即为这段时间的产物。

  • 高先

    高先

    高先,字象先,朐阳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郭柏苍

    郭柏苍

    郭柏苍(1815—1890),字蒹秋,一字青郎,别署寤轩老人、梦鸯滕馆主人,福建闽侯(今福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及主事。柏苍家资富有,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在福州乌石山修建学校,在福州西湖兴修李纲祠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旅经杭州时,倡建义山、义祠,让闽籍客死他乡者安葬或停棺。还在福州东关外建造普济堂。咸丰七年(1857年),因办福州团练得力,授主事,赏员外郎衔。同治五年(1866年),主持修建福州南城,疏浚城濠;浚通三元沟、七星沟。光绪三年(1877年),疏浚怀安、洪塘、濂浦诸河,以减轻省城水患。勤于著述,所著有《百一录》、《海录》、《闽产录异》、《全闽明诗传》、《郭氏丛刻》。


    郭柏苍精湛于星卜,尤熟乡邦掌故,藏书甚富。与侯官黄肖岩、闽县戴芷农友善,二先生固多藏书,殁后,柏苍尽购其所藏。间又购陈寿祺藏书百余种,缃帙乃益富。晚得玉尺山房于光禄坊,筑沁泉山馆,藏六万卷于其中。有书目二册。多珍秘本及闽中文献之书,后多散佚矣。藏书印有“闽中郭蒹秋艺文金石记”、“蒹秋图书”、“榕城郭蒹秋藏书”、“天开图画楼”、“玉尺山房”、“沁泉山馆”、“湖海过客”等。


  • 高岱

    高岱

    高岱,生卒年不详,明诗文家。字伯宗,号鹿坡居士。京山(今属湖北)人。父任县学教谕,父子均有才名,与父高节、弟高拉被时人称为“三高”。嘉靖十一年(1532)中举,到嘉靖二十九年始成进士,任刑部郎中。嘉靖四十年以与严嵩父子意见不合,力救疏劾严嵩的张翀、吴时来等人,受到排斥。景王之国,出为长史,不久即卒于任所。时人对其相当推重,甚至以汉代贾谊、董仲舒比之。诗名颇著,后世诗论家认为他“开七子之前茅”(钱谦益《列朝诗集》)。著有《西曹诗集》、《居郧稿》、《樵论》、《楚汉余谈》、《鸿猷录》。生平事迹见《康熙京山县志》卷七、《皇明世说新语》卷二。

  • 管时敏

    管时敏

    管时敏,生卒年月不详,明代诗人。初名讷,以字行。华亭(上海松江)人。9岁能诗,长师杨维桢,友袁凯,其诗艺大进。洪武九年(1376),征拜楚王府纪善。洪武十四年,从楚王就藩武昌。后升左长史。洪武十五年,他以“朝回不放寸阴间,十日工夫画一山”诗寄陆闿,可见其勤奋。洪武十九年,从征古州少数民族,并作《军屯十万坪》诗炫功。永乐元年(1403),所著《蚓窍集》10卷在武昌刊行。永乐五年,卸长史职,留居武昌,筑室黄屯山,命曰全庵。他的诗歌创作,力求体制严整、语调清峻,着意学习唐音。如《秋夜》:“不寐耿长夜,揽衣徒歔欷。阴虫吟近砌,凉飙动疏帏。素抱殊未释,清欢念多违。岂惟南飞鹊,兹夕无所依。”《四库全书》馆臣认为:“时敏学诗于杨维桢,而不蹈袭维桢之体。所作舂容淡雅,多近唐音。”实际上,他的诗作远逊于杨维桢,关键在于缺少创作个性。其著作除《蚓窍集》外,还有《秋香百咏》、《还乡纪行》。

  • 顾岕

    顾岕

    顾岕[jiè],生卒年月不详,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本名玠,字汇堂。 监生。嘉靖元年(1522 年)任广东海南儋州同知,二年抚 平黎族土官符蚺蛇从侄符崇仁、符文龙争立仇杀,编版藉 粮,称名宦。六年超擢江西南安府通判,大计降级。于海 南山川要害、水利气候、土俗民风及鸟兽虫鱼奇怪之物,耳 目所及无不记载,于十九年著成《海槎余录》。

  • 顾山贞

    顾山贞

    顾山贞,江苏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明末遗民,生卒年月及事迹均不详。撰有《客滇述》等。

  • 高拱乾

    高拱乾

    高拱乾,生卒年待考。清代台广兵备道。字临九。榆林人。其父高宗,行伍出身,以军功递升至永宁总兵。拱乾自称“世受国恩”,为荫生出身,于1682年(康熙21年)任户部郎中,康熙二十九年(1690),升任福建泉州知府,三十一年,晋升台广兵备道,兼理学政。任职期间,他下令禁止高利贷者重利盘剥平民,并严禁奸商猾吏苦累高山族同胞,颇得平民拥戴。康熙三十一年(1692)主持纂修《台湾府志》,三十四年(1695)告竣,全书共10卷,约18万言。他还为台湾八景定名,并首作题咏。八景名为:安平晚渡、沙鲲渔火、鹿耳春潮、鸡笼积雪、东溟晓日、西屿落霞、澄台观海、斐亭听涛。1695年任满后,前往浙江任按察使。高拱乾所修编的台湾府志,为后代台湾史的主要依据。

  • 辜托长老

    辜托长老

    辜托长老,又称静道和尚,北宋初人,影响巨大的堪舆学大家,生卒年月及生平事迹不详。其总结风水学,归为『龙、穴、砂、水、向』五字。即:龙要起伏屈曲活动为主,砂要缠护抱穴朝案分明,穴要气脉窝藏穴晕为的,水要逆朝横收平净为佳,向要净阴净阳依水所立。所有堪舆典籍,核心无非就是此五十字,真正言简意赅,直指真原。

  • 高学山

    高学山

    高学山,清初医家。字汉峙。生卒年月不详,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精研仲景之学,擅长伤寒杂病,于仲景之旨颇多发明。如论伤寒必兼中风。谓风寒不从皮毛而入经络、从口鼻而入胸分者,仲景概用吐法。而喻昌《尚论篇》则改寒为痰,立痰病一门,是抹煞仲景一大法等。其对仲景三阳用针法、少厥二阴用灸法亦予以注意,撰成《伤寒尚论辨似》、《金匮要略注》(后改名《高注金匮要略》)等。1872年陈勉亭获《伤寒尚论辨似》抄正,予以校补,参以己见,终成完帙。

  • 郭湜

    郭湜

    郭湜[shí],生卒年月不详,太原(今属山西)人。代宗大历时官大理司直。肃宗上元中因事贬黔中,时高力士流巫州,常与谈及宫中旧事,后追记为《高力士外传》。大历中历大理司直,十三年任户部员外郎。余无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高氏外传》一卷,《直斋书录解题》录作《高力士外传》,今存。《全唐文》卷四四一存其文一篇。事迹见湜《高力士外传》、《新唐书·艺文志二》。

  • 郭宗昌

    郭宗昌

    郭宗昌(约1570—1652),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学家,是当时“关中金石圈”的中坚人物,华州 (今陕西华县) 人。字允伯,一字胤伯,号沚园,又号宛娄山人、松谈阁。崇祯 (1628—1644) 召入都。鼎革后隐居不仕,专念著述。嗜金石,庋藏丰厚,擅鉴别书、画,分法、篆刻俱工,王铎称为三百年来第一手。清王士祯《池北偶谈》曰:“宗昌善鉴别,书、画、金石、篆刻、分法,为当时第一。”清王弘撰《砥斋题跋》曰: “徵君分法,直逼汉人,不知有魏,无论唐、宋。王孟津 (铎) 尝称为三百年第一手。”又曰:“先生于书法各臻其妙,其昌明汉隶,当与昌黎(韩愈)文起八代之衰同功。”所撰《金石史》二卷,与赵崡《石墨鎸华》并行于世。尚有《松谈阁印史》一卷、《涉园杂著》、《松谈阁诗稿》。 性孤僻, 所居沚园在白厓湖上, 常构一亭, 柱础槭,皆有款识铭赞,手书自鎸之。既极人功,旋复改作,凡三十年,亭竟不成。

  • 高似孙

    高似孙

    高似孙(1158—1231)宋文学家、学者。字续古,号竦寮,亦有作疏寮,明州鄞县人,后迁越州。登淳熙十一年进士。幼年曾和程大昌论《春秋繁露》,皆有论据,为程大昌所赏识。曾为会稽县主簿、给事中,晚年守处州,为官贪酷,卒赠通议大夫。


    高似孙著述颇多,如《竦寮集》(又作《疏寮集》)、《剡录》、《子略》、《纬略》、《蟹略》、《骚略》、《砚笺》、《文苑英华纂要》等,且多传于世。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整理出版《高似孙集》为最佳。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疏寮集”条:“《疏寮集》三卷,四明高似孙续古撰。少有俊声,登甲辰科,不自爱重,为馆职。上韩侂胄生日诗九首,皆暗用“锡”字,为时清议所不齿。晚知处州,贪酷尤甚。其读书以隐僻为博,其作文以怪涩为奇,至有甚可笑者,就中诗犹可观也。”


    宋周密《癸辛杂识》之《续集》上《洪渠》:“高疏寮守括日,有籍妓洪渠者,慧黠过人。一日,歌《真珠帘》词,至‘病酒情怀犹困懒’,使之演其声若病酒而困懒者,疏寮极称赏之。适有客云:‘卿自用卿法。’高因视洪云:‘吾亦爱吾渠。’遂与脱籍而去,以此得啧言者。”


    清陆心源《宋史翼》卷二十六《文苑一》:“高似孙,字续古,夙有俊声,词章敏赡。登淳熙十一年进士,为会稽县主簿,吏道通明。后为礼部郎,守处州,累官中大夫。似孙博雅好古,晚家于越,为嵊令史安之作《剡录》,而文物掌故乃备。”


    宋陈骙《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官联二》:“秘书郎……嘉定以后五十人……高似孙,十六年五月除,十七年九月为著作佐郎。……著作佐郎……嘉定以后三十九人:高似孙,十七年九月除,宝庆元年九月知处州。……校书郎,庆元以后十一人:高似孙,字续古,庆元府鄞县人。淳熙十一年卫泾榜进士出身,治诗赋。五年十月除,六年二月通判徽州。”


    《光绪鄞县志》卷二十八《人物传三》:“子似孙,字续古。夙有俊声,词章敏瞻,程大昌《演繁露》初成,文虎假观,似孙年尚少,窃窥之,越日,程索问原书,似孙因出一帙曰《繁露诂》,其间多大昌所未载,而辩证尤详,大昌盛赏之。


    “登淳熙十一年进士,为会稽县主簿,吏道通明,楼钥除给事中,尝举以自代,后为礼部郎守处州,累官中大夫,提举崇禧观。似孙博雅好古,晚家于越,为嵊令史安之作《剡录》而文物掌故乃备,卒赠通议大夫。”


    《宝庆四明志》卷十《进士》:“淳熙十一年卫泾榜:高似孙。”《延祐四明志》卷六《人物考下》:“淳熙十一年卫泾榜:高似孙。”《光绪鄞县志》卷二十《选举表一》:“淳熙十一年甲辰高似孙。”


    注:高似孙研究以《两宋浙东高氏家族研究》、黄慧鸣的硕士论文《高似孙的生平及其著作》、童子希的《高似孙文献学研究》为代表。另有大量集中于《砚笺》、《剡录》和四略之书的研究成果。

  • 高诱

    高诱

    高诱,东汉经学家、训诂家。生卒年不详。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少从卢植受学。建安十年(205年)任司空掾,旋任东郡濮阳(今属河北)令,后迁监河东。以道家之“道”为万物生成的本源,主张体“道”养生,以无为无欲治身治国。指出贪得无厌的欲求,必将带来败亡。强调治身是治国之本,宣称:“未闻其身治而国乱,身乱而国治者!”要求“为君之道”务在节欲、利民,而“勿自利”,批评“俗主求欲”,引发“民人皆怨”。赞赏综合儒、道的政治伦理学说,重视忠孝、气节,提倡“君子死义,不求苟生”,不为利存;“死君亲之难者,则当视死如归”。轻闻见,重心思,声言“去物断义,非理不决”,坚信形朽神存的观点。对时人无有增损《吕氏春秋》一字的传闻,持存疑态度,“以为时人非不能也,盖惮相国畏其权势耳”,说明权力对学术发展的影响。著有《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今本与许慎注相杂》。另著有《战国策注》,残存,《孟子章句》、《孝经解》,已佚。

  • 孤子

    孤子

    孤子,春秋道家。春秋末期巴国人,本名生平无考,生卒年月不详。东周列国,百花齐放,黄墨法儒等百家各有著述。孤子生于乱世,存世之作,仅见《器经》此篇。

  • 龚昱

    龚昱

    龚昱,生卒年月不详,宋昆山人。字立道。龚明之次子,李衡弟子。安贫乐义,授徒讲学,时称龚山长。与周南、敖陶孙等交。藏书万卷,有文学,开禧三年(1207 年)为陆游誉为吴中第一流。为父笔录《中吴纪闻》,辑李衡讲学之语编为《乐庵语录》。嘉定元年(1208 年)辑唐宋名家题咏为《昆山杂咏》

  • 高观国

    高观国

    高观国,南宋词人。生卒年月不详,字宾王,号竹屋,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身世无考。由其词推知,少年时在东越,其后漂流吴门、淮南、临安等地,一生似未入仕途。曾与史达祖等结社吟唱,与史并称词坛作手,被视为姜夔羽翼(汪森《词综序》)。陈造为《竹屋痴语》作序,称其与史邦卿皆周、秦之词,“所作要是不经人道语。其妙处少游、美成诸公亦未及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张炎亦云:“秦少游、高竹屋、姜白石、史邦卿、吴梦窗,此数家格律不侔,句法挺异,俱能特立清新之意,删削靡曼之词,自成一家,各名于世。”(《词源》卷下)所作颇善于抒情,如《雨中花》(旆拂西风)、《八归·重阳前二日怀梅溪》写离宫禾黍之悲,《烛影摇红》(别浦潮平)、《玉蝴蝶》(唤起一襟凉思)写身世蹭蹬之感,《齐天乐》(碧云阙处无多雨)写旧游寥落之恨,以至《喜迁莺·代人吊西湖歌者》、《永遇乐·次韵吊青楼》写对歌伎的同情,皆时有动人之处。前人称其“精于咏物”,如《御街行》咏轿、咏帘,《贺新郎》咏梅,《少年游》咏草等,有“工而入逸,婉而多风”之评(《词苑萃编》卷五引《古今词话》)。至于“开遍西湖春意烂,算群花正作江山梦”(《贺新郎·赋梅》)、“棹沉云去情千里,愁压双鸳飞不起”(《玉楼春》)、“新愁万斛,为春瘦,却怕春知”(《金人捧露盘·梅花》)之类,皆构思奇警。其集中咏物词在二十首以上,偶有佳篇,但大都缺乏新意,不逮史达祖远甚。其词主要取法周邦彦与柳永,亦有摹拟苏轼、姜夔乃至颇得五代北宋小词遗意者。虽有自家面目,但终觉精实有馀而超逸不足,少有传诵千古之杰构,故前人对其评价多不如史达祖,周济谓:“竹屋得名甚盛,而其词一无可观,当由社中标榜而成耳。”(《介存斋论词杂著》)陈廷焯谓:“梅溪求为少游、美成而不足者,竹屋则去之愈远,乌得谓周、秦所不及?”(《白雨斋词话》卷二)《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著录《竹屋词》一卷,有陈造、史达祖序,不传。今存《竹屋痴语》一卷,为毛晋汲古阁所刊,有《宋名家词》本、《四库全书》本、《彊村丛书》本。《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一百馀首。事迹见《词品》卷四。

  • 葛立方

    葛立方

    葛立方(?~1164)南宋诗论家、词人。字常之,号归愚,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葛胜仲子。早年随父宦游,宣和中,以门荫为国子监书库官。绍兴八年,进士及第。十七年,除秘书省正字,转校书郎。二十一年,任考功员外郎。二十七年,权吏部侍郎,出知袁州,旋罢职,终老湖州。博览群书,与其父俱为诗词名家。芮烽称其文“务去陈言,而不露斧凿痕;自出机杼,而不袭他人后”,“至其闳肆驰骋,而不失程度,纡馀清丽,而归于雅正,又不可以一体观”(《常郡八邑艺文志》卷五芮烽《归愚集序》)。其诗《闻我师大捷虏骑宵遁上时宰五十韵》、《礼部尚书洪公皓挽歌词》等篇,往往抒发对时事的感慨,用语自然平易。词多咏物写景、唱酬之作,较少涉及时事,词风“平实铺叙,少清新宛转之思”(《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其《满庭芳》咏梅诸词,赞美梅花傲霜凌雪,高标孤韵,都清丽俊逸。《卜算子》(袅袅水芝红)运用十八个叠字语,音韵谐和,婉转流畅,时人谓足与李清照之《声声慢》媲美(《历代词话》卷七引《草窗词评》)。葛立方还著有《韵语阳秋》,是书历评魏晋至宋代诸家诗歌创作意旨之是非,兼论人品之高下,是宋代的重要诗话专著,有较大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称其“大旨持论严正,其精确之处,未可尽没也”(卷一九五)。《韵语阳秋》今存二十卷,有明正德间刊本、《四库全书》本、《历代诗话》本。此外,还著有《归愚集》二十卷、《外制》五卷、《西畴笔耕》五十卷、《方舆别志》二十卷(盛宣怀《常州先哲遗书本归愚集跋》引《江阴志》)。今存《归愚集》十卷,有宋抚州刻本残卷(存九卷),《四库全书》本、清抄本。其词在南宋时即有单刻本《归愚词》一卷行世,今存明毛晋汲古阁刊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十一首。《全宋诗》卷一九五○至一九五五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四四三四至四四三八收其文五卷。事迹见《南宋馆阁录》卷八、《宋诗纪事》卷四五。

  • 葛胜仲

    葛胜仲

    葛胜仲(1072~1144) 宋代文学家。字鲁卿,常州江阴(今属江苏)人,徙居丹阳(今属江苏)。绍圣四年进士,调杭州司理参军。元符三年,试博学宏词科,授河中府知录参军。建中靖国初,除兖州教授。崇宁二年,入为太学正。宋徽宗幸太学,献赋数千言,评为四方文士之首。大观元年,差提举议历所检讨官,兼宗正寺丞。三年,以议礼制不合,贬知歙州休宁县。政和中,召为礼部员外郎,权国子司业,迁太常少卿,续修《太常因革礼》。兼太子谕德,徙太府少卿,除国子祭酒。宣和元年,知汝州,改湖、邓二州,以忤朱勔罢归。建炎四年,起知湖州。绍兴元年致仕,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谥文康。


    胜仲熟知掌故,尽读佛藏,所作文字多阐明佛理。章倧称其为文汪洋雄健,而精深醇密,各类文章各自有体,悉极其妙,有不烦绳削而自合者(《行状》),孙觌也谓其章表“瑰奇英特,独步一时”(《文康葛公丹阳集序》)。如其集中现存策问、论多篇,所涉内容广泛,往往切于时用,不为空谈。诗歌清丽有章法,登临宴赏,援笔立成(章倧《行状》),如《流杯》、《咏槐》、《幽居书怀》、《跋陶渊明归去来图》诸篇,多为时人所称诵。也长于词,风格接近二晏而不及其工致。《蓦山溪》(春风野外)写春日出猎,用唐诗“卵色天”典故,明杨慎评为“词不甚工而事奇”(《词苑萃编》卷二一引《词品》)。又《点绛唇》(秋晚寒斋)有“梦逐芭蕉雨”,“乱山无数,斜日荒城鼓”之句,将秋日幽怨表现得淋漓尽致。胜仲诗文最早由葛立方编为《文康葛公丹阳集》八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著录《丹阳集》四十二卷、《后集》四十二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辑为《丹阳集》二十四卷,有《四库全书》本、《常州先哲遗书》本。其词在宋代即有单刻本《丹阳词》一卷流传(《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今存明毛晋汲古阁刊本、明抄本、《四库全书》本。还著有《考古通论》,考证诸史异同,今已不存。《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四十九首。《全宋诗》卷一三六二至一三六八录其诗七卷。《全宋文》卷三○六四至三○八一收其文十八卷。事迹见周麟之《葛文康公神道碑》(《海陵集》卷二三)、《宋史》卷四四五本传。

  • 郭志邃

    郭志邃

    郭志邃[ suì ],清代医学家,字右陶,檇李 (今浙江嘉兴) 人。生活于17世纪中叶,具体生卒年月不详。有鉴于痧胀等疾疫流行,而疗法不多,乃推原小儿痧疹之理,采集古人之方,撰《痧胀玉衡》三卷(1674年),作者鉴于痧胀病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证,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相 当于总论。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证,末附备用要方,是为各论。书 成后3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 “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 (见本书续序),又作后卷1卷,补充了不少有关痧证的诊治内容。但作者根据痧证的临床表现, 分证过细,显得名目繁多。在解释病因、证候等方面,或有附会的观点。本书有初刻本等多种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