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京

郭京
  • 姓名:郭京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郭京,唐代人,生平事状不详。《宋史·艺文志》著录其《易举正》三卷,《崇文总目》亦存目,曰“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京世受五经,得王辅嗣、韩康伯手写《易经》,比世所行,或颇差,故举正其讹而著于篇”。此书今存,有多种版本。郭氏共举正流传本错讹一百零三处,二百七十三字。此书《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不载,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疑其书出宋人依托,非唯王、韩手札不可信,并唐郭京之名亦在有无疑似之间也。”但又说:“顾其所说,推究文义,往往近理,故晁公武虽知其托名,而所进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义》于坤象传、贲象传、震彖传,亦颇从其说。

郭京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金明馆丛稿二编

金明馆丛稿二编

古代文史研究论文集。陈寅恪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0月出版。该书列为《陈寅恪文集》之三,由蒋天枢整理校勘。收录作者有关文学、历史、佛学等方面的论文共计58篇。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3组。《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辨证》、《元白诗中俸料钱问题》、《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魏志司马芝传跋》、《元代汉人译名考》、《几何原本满文译本跋》、《高鸿中明清和议条陈残本跋》和《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等4篇蒙古源流研究的论文为一组,是史学论文。《武曌与佛教》、《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须达起精舍因缘曲跋》、《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敦煌本唐梵对字音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跋》等是一组有关佛学的论文。作者善于通过对个别字句或史实的解释,揭示一些人们认为平常而往往不予注意的社会现象或重大问题,常在他人不措意处作些细密的考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如《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一文,通过对李吉甫之父、李德裕之祖李栖筠当开元年间唐代极盛之世,忽然离弃祖宗历代旧居之地,而远迁汲县共城山,其中必有不得已之苦衷这一现象的考察,认为河北士族因胡族的入侵,已失去其累世经营的根据地,河北旧土在安史之乱后已沦为胡化藩镇区域,因此崇尚周孔文教的山东士人被迫迁居唐中央政府所在地长安或洛阳。李栖筠迁居后,为保持其社会地位,不得不举进士科,从而与其他高宗、武则天后新兴的士大夫阶级发生利害冲突,因而导致了山东旧族李党与新兴词科进士阶级的牛党长时期的争斗。由点及面,论证精密,令人信服。

诊宗三昧

诊宗三昧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1卷,共12篇。清·张璐(石顽)著,由其子张登整理编纂而成。成书于1689年(康熙28年)。张璐认为人身有病,莫不见之于脉。此书以论述脉理为主,首先阐明脉学宗旨,以下分别列述医学、色脉、脉位、脉象、经络、师传、口问、逆顺、异脉、妇人、婴儿共十二篇。其中“医学篇”,对金元四大家以及《脉经》、《紫虚脉诀》、《诊家枢要》、《濒湖脉学》、《诊家正眼》等前人脉学著作,均有所论述。张璐认为习医和学习脉诊,如“入门宗派不慎,未免流入异端”,所以他提出要“以三昧水涤除尘见”,意即编写此书,应尽可能抉取脉学精华,指导学医者得到脉学的正宗,故以《诊宗三昧》为书名。本书第七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滑、濇、虚、实、弦、缓、洪、微、紧、弱、长、短、大、小、芤、濡、动、伏、细、疾、牢、革、促、结、代、散、清、浊三十二脉;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述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书中论述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亦颇精要。全书分析脉证比较全面深入,反映了张氏独特的脉学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脉学著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他在评论前人的脉学专著方面,每多贬词,给读者以自诩而不够客观的印象。书中并掺杂了个别封建迷信内容,如作者在介绍清脉、浊脉时,没有完全摆脱太素脉那一套欺人之谈。此书有多种刊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石药尔雅

石药尔雅

关于丹药及其有关文献的简要索引的中药学著作。蜀州江源 (今崇州市) 人梅彪著于唐元和年间 (806年~820年)。仿 《尔雅》 体例,因以金石类药物为主要内容,故名。全书1卷,分为6篇。卷上释诸药之异名,收金石药名62种、动植物药名97种; 卷下论多种丹药名称、别名、异号,收丹药名68种、别名异号24种。还收载唐以前记载有丹药的文献名称,以及多种丹药炼制法的名目。该书易查询,浅显易懂,得以流传。国内现存明末汲古阁精抄本、《别下斋丛书》本、《正统道藏》本、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本等10种版本。

儿科醒

儿科醒

儿科著作。清芝屿樵客撰。撰年未详。共12论,前列总论及诊治法,后将儿科疾病分别按表、里、寒、热、虚、实论证。次撰“辨惊风之误论”一文,认为古无惊风之名,所谓惊风,乃“大惊猝恐”等10病。最后3论为小儿“不可饿论”、“治痘论”及“治疹论”,各证之下均列附方

清宫史话

清宫史话

齐如山著。在宫里,妃嫔不能与皇帝同桌用膳;上朝前,官员都在街边小馆吃早饭;有人坐火车去祈雨,结果掉了脑袋;有人在如意馆画画,后来平步青云;南书房里最多的不是书而是酱菜;内务府里管事的绝不是太监而是皇室贵胄……《齐如山回忆录:清宫史话》一书细腻生动的还原了齐如山先生记忆中的清朝宫廷。从衣食住行到礼仪制度,书里的内容有的是齐先生亲耳所听、亲眼所见,有的是他查阅内务府、敬事房、御膳房的档案后得来的第一手资料。齐先生就像一个极好的解说员,带领读者遍游神秘的皇家禁地。

三圣御制佛牙赞

三圣御制佛牙赞

《三圣御制佛牙赞》,北宋太宗、真宗、仁宗所撰赞佛牙诗。曾於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立石,时称「三朝御制佛牙赞碑」,可参见《佛祖统记》卷四十五。根据大足碑刻尾记,大足此碑刻转录自庐山西林乾明寺,则可知大足此碑刻实际是北宋《三朝御制佛牙赞碑》之辗转复刻,甚可珍贵。敦煌遗书中藏有仁宗赞佛牙诗,题作《李相公叹真身》,文字略有参差,可参见斯4358号。 该《三圣御制佛牙赞》位於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下部,额横刻碑目:「三圣御制佛牙赞」,其中「圣」字作「[王/珏]」,意为北宋的三个皇帝。碑文左右有双勾竖刻七字对联一幅,作:「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