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归耕子

    归耕子

    归耕子,生卒年不详,唐末人。姓名不详。有文武之艺,好奇异之状,为士之不遇者。天复二年著《神仙炼丹点铸三元宝照法》 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五收诗一首。事迹据 《神仙炼丹点铸三元宝照法序》。

  • 龚敩

    龚敩

    龚敩[xiào],明诗文家。生卒年不详,字文达。铅山(今属江西)人。明初以明经分教广信,御史荐其学行,于洪武十三年(1380)与儒士王本等同充四辅官。以老乞归。不久又召为国子监司业,历祭酒,坐放诸生假不奏闻,免职。为穷经笃学之士,诗文之名不甚著。诗多沿元季余波而清婉谐畅,亦自琅琅可诵;文则原本经术,以结构严谨见长,但较为晦涩。著有《鹅湖集》,另著有《经野类钞》等。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一三七、《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九。

  • 高登

    高登

    高登(1104~1159),字彦先,学者称东溪先生,漳浦(今属福建)人。宣和间,为太学生。靖康初,金军攻汴京,与陈东诣阙上书,乞斩蔡京、童贯六贼,从者数万人。钦宗即位,擢吴敏、张邦昌为相,又上书言其不可用,凡五上书,皆不报。退居乡里数年。绍兴二年,廷对力陈时政得失,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兼贺州学事。八年,召赴都堂审察,又上万言疏及《时议》六篇,秦桧恶其讥刺,授静江府古县令。郡守胡舜陟欲为秦桧父建祠,高登不从,遂诬以事入静江狱,会胡舜陟死而免。十四年,为归善县令,因所出试题触怒秦桧,编管容州。十八年卒,年五十馀。后五十年,朱熹奏乞褒奖,赠承务郎。高登资禀忠义,议论慷慨,其上皇帝诸疏能切中时弊,其他杂论亦因小见大,说理透彻。如《上渊圣皇帝书》六篇、《忠辨》、《小人议》、《命诸子名字》,即为此类文章的代表作。其诗亦如其文,忧国思民之情溢于言辞,如《似春阁》之“二阁宁独暖,万家才号寒。何当放春去,和气满人间”,《陈少阳赠官》之“男儿倘得死,其死甘如饴,……九原如可作,微君谁与归”。其词亦皆感慨寓中,能使人闻风兴起。编管容州时所作《行香子》有“沉疴恼客,罪詈萦人。叹槛中猿,笼中鸟,辙中鳞”之句,况周颐谓“极写流离困瘁状态,足令数百年后读者为之酸鼻”(《蕙风词话》卷一)。其《多丽》词“李广不侯,刘蕡未第,千年公论合谁羞”,亦抒发不获知遇的愤懑之情。但他的词过于直露,故丁丙以为“词笔颇伤质朴”(《善本书室藏书志》卷四○)。著有《东溪集》十二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八),原本缺佚,明嘉靖间林希元重编为《东溪集》二卷,今存明嘉靖五年刊本、《四库全书》本、清咸丰二年刊本。《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十二首。《全宋诗》卷一八○四录其诗一卷。《全宋文》卷三九六○收有其文。事迹见《宋史》卷三九九本传。

  • 葛绍体

    葛绍体

    葛绍体,字元承,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黄岩(今属浙江)。与弟应龙号二葛,俱师叶适,叶赠诗有“念子身名两未遂,令我衰病无一好”之句(《水心文集》卷六《送葛元承》),盖潦倒不得志者。博学善属文,有《四书述》、《东山集》,已佚。《郡斋读书志》附志卷五下著录《东山诗文选》十卷,不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东山诗选》二卷。《四库全书总目》称“集中有与赵师秀、翁卷酬赠之作,故其诗颇近四灵”(卷一六二)。《全宋诗》卷三一六三至三一六四录其诗二卷。其文收入《全宋文》卷六九一三。事迹见《万历黄岩县志》卷六。

  • 顾清

    顾清

    顾清(1460—1528),明代诗文作家。字士廉。华亭(上海松江)人。弘治五年(1492),举南京乡荐第一。考官王鏊批其文曰:“昔欧阳子谓当让苏子瞻一头地,斯人是也。”弘治六年成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李东阳为馆师,顾得其指授,益有名于时。授编修,进侍读,以忤刘瑾又降为编修。寻调南兵部员外。瑾诛,复故官,历少詹事,进礼部侍郎。罢归。复起为南礼部侍郎,进本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


    其古体诗学苏东坡,颇能跌宕、喷薄,如《四月十二日定庵先生过访,诵东坡清虚堂诗,用韵奉和》:“夜窗急雨鸣散沙,晨雨不辨州官衙。村童晏眠蓬户闭,榆荚一径交残花。轻年不及长者室,泥水真作田农家。高轩何日忽戾止,豁若暝雾腾金鸦。清容穆穆峙霜柏,妙语郁郁飞天葩。尘埃塞胸不自理,次第一一烦梳爬。盘餐菲恶愧草草,幸有杞柳供春茶。此时天公亦助喜,列缺卷焰雷停挞。骚坛夙昔愿奔走,世事八九堪咨嗟。酒阑公去倚江阁,遥见一鹤冲高霞。”它如《望露筋庙作》、《齿落用前韵》、《为潘克承题林良芦雁》等均具有这样风格。有时他再四叠用险韵。显然也受苏东坡的影响。其近体清新婉丽,天趣盎然,颇受时人推重,从《出郭》诗可见一斑:“出郭频瞻尺五天,雨余云物更清妍。楼高紫凤中天见,山跃青龙到海旋。香径细寻芳草人,酒帘低傍绿杨悬。微官自笑成何事,闲过东风又一年。”他也善文,文风简练醇雅。《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他“在茶陵一派中,亦挺然翘楚。”著有《东江家藏集》42卷。

  • 郭松年

    郭松年

    郭松年,号方斋, 金末元初缙云 (今浙江缙云南) 人。元至元十七年至二十年 (1280—1283) 以西台御史的身份巡视云南。著有《大理行记》一书,记述了元初大理地区社会经济生活状况以及山川、风物等,是研究西南丝路的重要参考文献。

  • 龚璛

    龚璛

    龚璛[sù](1266—1331),元代诗人、书法家。字子敬。镇江(今属江苏)人,寓居平江(江苏苏州)。南宋亡国,他的父亲绝食而死,使他悲痛异常。他感叹说:“国亡家破,吾兄弟不能力振门户,独不可为儒以自奋邪!”于是笃志于学,名宿戴表元、仇远、胡长孺等都很器重他,并成为忘年交。他弟弟龚理也有文名,并称为“两龚”。曾为廉访使徐琰的幕僚,并历任和靖、学道两书院的山长,调宁国路儒学教授,迁上饶主簿,改宜春县丞,以江浙儒学副提举致仕。至顺二年(1331)去世,享年66岁。著有《江东小稿》,但未见传本。今存诗集《存悔斋稿》1卷(还有补遗1卷)。《元诗选》二集选入他的诗53首。龚璛诗格伉爽,颇能自出清新,在元代诗坛较为有个人特色。但他的诗本来就多有散佚,现存者又以应酬之作为主,这样就给人以题材狭窄,内容单一的印象。他仅有《静春堂诗集序》等少量的文章传世。他也是元代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认为“有晋宋人法度”(陶宗仪《书史会要》卷7),且有作品流传至今。

  • 顾栋高

    顾栋高

    顾栋高(1679年~1759年),清代学者、诗人。字复初,一字震沧,又自号左畬。无锡(今属江苏)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授内阁中书。雍正时,以奏对越次被罢官。乾隆十五年(1750),授国子监司业,以年老未就任,赐司业衔,后又加祭酒衔。少时即与蔡德晋、吴鼎等人潜心研读经术。曾排比春秋列国诸事,成《春秋大事表》50卷,又对旧说详加考证辨伪,成文凡131篇。《清史列传·儒林传》称它“条理详明,议论精核,多发前人所未发”。他能文,多为序跋、碑志、祭文、书札等,可惜文采不足。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说:“栋高长于治学,而短于属文,长篇者尤病芜冗。殁后逾二百年,而无人为刊行是集,非无故矣。”他的诗词,稍有特色,如〔金缕曲〕《题菊圃种药图为干侯先生作》下阕:“相逢更得疏狂友,共天涯,高歌拍案,放怀诗酒。岭海风波经历遍,人似菊枝吹瘦。算输却、虎头痴透。廿载编摩成老蠹,任花开花谢消磨久。同床梦,醒还久。”写得疏狂豪宕,笔力雄健。著有《万卷楼初稿》、二稿。

  • 高斯得

    高斯得

    高斯得,字不妄,蒲江(今属四川)人,稼子。入太学,登绍定二年进士第,授利州路观察推官。越二年,辟差四川茶马司干办公事。李心传辟为检阅文字,助修《国朝会要》。端平末,再辟史馆检阅,助修四朝史。寻迁史馆校勘,又迁军器监主簿。因冬雷上封事忤史嵩之,迁太常寺主簿,出为绍兴通判。淳祐三年,添差通判台州。五年,召为太常博士,迁秘书郎。六年,以言事出知严州。八年,迁浙东提点刑狱,改江西转运判官,为侍御史周坦劾罢新任。移湖南提点刑狱、湖南转运判官。以尚右郎官召,改礼部郎中。十二年,权左司,兼侍立修注官,极论时事,为监察御史萧泰来论罢。宝祐二年,出为福建路计度转运副使。三年,召为司农卿。四年,改秘书监。六年,丁大全入相,以论夺职。杜门不出,著《孝宗系年要录》。度宗即位,召为秘书监,擢起居舍人。咸淳九年,迁工部侍郎,出知建宁府。德祐元年,召权兵部尚书,上疏指陈时事,忠愤激烈。擢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签书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以论贾似道忤丞相留梦炎,罢。宋亡,隐居苕霅间以卒。斯得立朝敢言,搏击权奸,奏疏所论,多切时事。其诗直抒胸臆,多感时伤事之作,有白居易讽谕诗之遗风。如《西湖竞渡》、《三丽人行》、《雷异》、《鸡祸》诸篇,述宋末事实,足称诗史(《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著有《诗肤说》、《仪礼合抄》、《增损刊正杜佑通典》、《徽宗长编》、《孝宗系年要录》、《耻堂文集》等,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为《耻堂存稿》八卷,有《四库全书》本、《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全宋诗》卷三二二九至三二三一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七九四五至七九五二收其文八卷。事迹见《宋史》卷四○九本传。

  • 高自约

    高自约

    高自约 (1906 — 1959),名昌隆,是贵阳大坝子高家自江西吉安迁人贵阳后的第15世孙,高廷瑶的玄孙。1906年旧历7月出生于贵阳。自幼进私塾读书,14岁考人贵阳模范中学。1926年就读于上海国民大学。后赴法国留学,因故折返,未能终其行。从1927年起,曾先后就职于漳州禁烟处、汕头警备司令部政治处、广州第八路总指挥政治部。1932年,在上海市政府秘书处任科员。1937年,任广东省民政厅秘书。1939年底,出任国民党中央党部海外部总干事。1941年,任中央党部秘书处专门委员。1946年,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处秘书。


    高自约为官清廉,为人正直。他反对内战,渴望和平,爱国进步。在国民党机关做事期间,曾利用其身份,长期掩护中共地下党员严希纯(贵州籍早期共产党员。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国家计量局局长、中国致公党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1948年,郭沫若日本夫人郭安娜女士滞留东京,他与同僚黄苗子,通过吴铁城电函国民党驻日本军事代表团,设法保送其回国。1949年初,高自约携眷返筑。同年,为营救侄儿高言善(贵阳“双十一”惨案革命烈士),曾飞赴广州国民政府活动。因拒绝去台湾,设法秘密离穗返筑。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曾对他的历史作出结论:“高自约先生解放前在国民党机关做事期间,曾多次利用身份掩护中共地下党员,从事革命活动,表现进步,对革命有贡献,系爱国进步人士。”


    新中国成立后,高自约关注着新中国的发展,关注着新社会的变化,努力地融人新的时代。1956年,他应邀参加省市政协学习;7月,受聘于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参与编撰《贵州史》等工作。1959年8月因脑溢血溘然长逝。


    高自约天资聪颖,自幼精读古籍,10余岁时,曾代周自密表兄作悼亡诗,留下“锦帐凄清怆欲眠,频频搔首问遥天。更谁怜我更深醉,五月风寒独自怜”的诗句。由于受诗书经史熏陶,古文学造诣极深。他喜读宋诗,尤为崇奉黄庭坚及江西诗派,他倍加推崇贵州诗家郑子尹、莫友芝,并颇有研究。全国政协委员、大书画家黄苗子先生在给他的儿子髙言经的信中,这样追忆道《郑子尹集》是他从不离手的爱宝,战时流离转徙,总是随身相伴的。”


    高自约善吟诗作赋,唱和酬答。偶有所得,或感极生嬉,便赋诗咏怀。他的诗作自然朴实,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善于用典。当年,挚友唐希泽在他的诗稿后批注道高公才气如牛,豪情似鬼所为。诗什脱尽人间,与长吉并争千古可也。”黄苗子先生评价称诗功力深到,摘词酌字,矫矫不群,不是我辈可以企及的。和上世纪三十年代诗的风格迥然不同,大抵宗宋诗,兼受莫友芝、陈散原辈的影响。”王萼华先生称高自约的诗风受山谷先生影响颇深,属于“同光体”。而陈福桐先生则认为他并非抱残守缺而不自变风格者,应属于“同光体”中巢经巢一派。

  • 顾从义

    顾从义

    顾从义,明书法家、藏书家。字汝和,因得米元章砚,自号砚山。今上海人(上海黄浦区人)。父亲顾定芳,兄顾从礼。嘉靖二十九年(1550),诏选天下端行善书者,他以第5名中选,授中书舍人。隆庆初以修国史有功,擢大理寺评事。与兄顾从礼创议筑上海城墙(今上海古城墙)。他学识渊博,精于鉴别书画及碑帖。工书法、善绘画,是闻名吴越间的风雅之士,为王世贞、文徵明等所器重。家有“露香园”,擅水竹花石之胜。


    精鉴赏,喜藏书,性好收藏石艺,建有“研山斋”。其所藏名家书画、金石鼎彝、古砚甚丰。尤爱法帖,家藏有宋拓本《淳化阁帖》,请文徵明父子摹刻,刊印有《顾氏淳化阁帖》10卷,“摹刻精审,字画差肥”,为当今收藏中的珍善之本;并手摹古帖多种,刻之于石,如《柳诚悬兰亭》、《玉泓馆兰亭》、《十七帖》、《右军兰馨帖》,曾向潘允亮借用南宋贾似道藏本《淳化阁帖》,摹刻《上海本淳化阁帖》。顾从义得宋宣和内府所藏紫玉泓砚,遂在肇嘉浜南祖传南溪草堂筑“玉泓馆”藏此砚。他购得宋米元章(米芾)砚山,遂自号研山山人(一作砚山山人)。以藏名画、法帖、古书、金石书画,富甲东南。所藏名迹甚丰,时人比作项墨林“天籁阁”,如藏有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宋李公麟《潇湘图》等。后大半归入清宫。《女史箴图》于八国联军之战中被掠,今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兄顾从德、顾从礼均为藏书之家。兄弟共撰有《芙蓉庄书目》1册,一说为顾从义单独所撰。自编自刻有《历代帝王法帖释文考异》10卷。著有《法帖释文考异》10卷,其中淳化阁帖释文,对前人音注辨其伪谬,析其同异,为金石家所重视。著有《阁帖释文考异》、《研山山人诗稿》、《荆溪唱和集》等。

  • 今释澹归

    今释澹归

    今释澹归(1614—1680年),法名性因。俗姓金,名堡,字道隐,号卫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崇祯九年(1636年)参加乡试中举,27岁时进士及第,曾任明临清知州。弘光元年(顺治二年,1645),清兵陷杭州,遂与里人姚志卓于余杭起兵抗清。旋兵败,入闽,隆武帝授礼科给事中。隆武亡,改事永历帝,上《时政八失疏》,有“直臣”之称,授兵科给事中。时朝臣树党相争,他为楚党,与袁彭年、丁时魁、刘湘客、蒙正发号为“五虎”,屡上疏攻讦。后为吴贞毓等所倾,下狱拷讯致残,经严起恒等力救免死,谪戍清浪卫,移居桂林。永历四年(顺治七年,1650),桂林陷,遂绝世事,削发为僧,法名性因、今释、澹归。后至广州海幢寺人天然和尚门下,曾任伙头、知客等职。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明朝遗臣李充茂见复明无望,准备回归故乡,行前将其兄李永茂(此时已故)在仁化县的产业丹霞山施予澹归。康熙元年(1662年),澹归至丹霞山开辟道场,建佛堂精舍,名为别传寺,自充监院,亲撰《丹霞山新建山门记》,《丹霞施田碑记》之一、之二。后又建曲江会龙庵、仁化准提阁、始兴新庵、南雄龙护院,合为丹霞四下院。澹归在丹霞山弘法士5年,从之学禅者众。别传寺盛时有僧几百。康熙十九年(1680年)圆寂。据说死前作一偈,曰:“人俗人僧,几番下火,如今两脚捎空,依旧一场仫【(情-青)+罗】。莫把是非来辨我,刀刀只斫无花果。”并留下遗嘱: “收遗骨投于江流。”门人不忍投弃,奉骨灰葬于丹霞海螺岩。澹归文武双全,精通诗词、书法,尤其擅长草书。他又是一位深明大义的爱国僧人,忧国忧民,每以诗文言志,撰成《岭海焚余》、《徧行堂集》、《千山剩人禅师语录》等;还曾参与《韶州府志》、《曹溪通志》的编修。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南韶连兵备道李璜偶以公事过丹霞别传寺,见寺中有厨,封锁甚固,强行启厨,发现所藏澹归诗文集,内有谤毁清廷之语,遂上奏清廷。清廷下令毁澹归骨塔及碑志,其遗著、墨迹全部销毁,地方志乘所刊澹归诗文尽行铲削,参与刻书及作序之人亦受惩治,别传寺改作十方常住,澹归支派僧人全部被逐。


    清代曹洞宗僧。浙江仁和人,俗姓金。一名性因,又作恬因。字澹归。号甘蔗生、茅坪衲僧、借山野衲。原为崇祯年间之进士,明亡后,遂为僧,参天然是禅师得曹洞心法,粗衣蔬食,超然本色。初居丹露禅院,暮年以请藏归吴。康熙十七年(1678),结茅于平湖。十九年,示疾,秋八月端坐说偈而化,世寿六十七,法腊二十九,弟子奉舍利建塔于匡庐。所撰疏注甚多,另有遍行堂正续集。[宗统编年卷三十二、憺园文集卷三十二]

  • 高儒

    高儒

    高儒,字子醇,号百川子,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明弘治嘉靖间。涿州(今属河北)人。父荣字邦庆,先任尚宝丞,后转锦衣卫,积阶至镇国将军。儒承祖荫,亦身至武弁。两世皆喜藏书,不啻万卷。高儒的武艺老师是折桂,字天香,别号月蜜,乃文武全才。高儒在父亲、老师的教育和影响下,虽跻身戎伍,却颇好读书,并锐意访求图书。或抄之于士大夫,或购之于市肆。经辛勤搜求,图书大增,连床插架,难于检阅,故十分重视整理和编目,认为“书无目,犹兵无统驭,政无教令,聚散无稽矣。”遂启家中先世之藏,发自己数年之积,开始编纂《百川书志》。经过六年努力,三易其稿,此书乃成。到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编成家藏书目,曰《百川书志》二十卷,撰序自述藏书始末及编志之意曰:


    圣朝积书高士,名贤一时,非富而好礼,贵而志道莫能也。予遭际文明之运,叨承祖荫,致身武弁,素餐无补,日恐流于污下,盖闻至乐莫逾读书,典籍流散,见遇人间者,不校乏力,故虽赢卖金之厚,聚非一日,虽有万轴之储,读可一时乎,此重积书之功,书目所由作也。闲居启先世之藏,发数年之积,不啻万卷,各以类从,少著大意。


    追思先人昔训之言曰:“读书三世,经籍难于大备,亦无大缺,尔勉成世业,勿自取面墙之叹。”予对曰:“小子谨书绅。”至今数年,音容迥隔,遗言犹在,愈励先志,锐意访求。或传之士大夫,或易诸市肆,数年之间,连床插架,经籍充藏,难以检阅。闲中次第部帙,定立储盛,又恐久常无据,淆乱逸志,故六年考索,三易成编,大分四部,细列九十三门,裁订二十卷。


    《百川书志》著录了不少明代小说戏曲书目,对一些书目略加注释提要,在明代私家藏书目中颇具特色。

  • 顾仲

    顾仲

    顾仲,清代医家。字中村,号浙西饕士。浙江嘉兴人。素重养生,倡饮食必洁且熟,有理有节,遵生颐养,以和于身。取杨子建辑《食宪》,录其有关饮食内容,结合己验,撰《养小录》三卷(1818年)。


    《养小录》是顾仲取杨子建辑《食宪》,采录有关饮食方面的内容,结合自身的体验编撰而成的。在本书中,顾仲反对“哺餟之人”和“滋味之人”的做法,提倡饮食养身,而且标准也很具体,好用好水好吃粮,取寻常食物,不追求山珍海味;追食物求鲜、洁、熟,求烹饪得法。《养小录》分为“卷之上”、“卷之中”、“卷之下”三卷,包括饮之属、酱之属、饵之属、蔬之属、餐芳谱、果之属和佳肴篇七个部分,二十二个类别、二百七十余种饮料和食物。

  • 郭居仁

    郭居仁

    郭居仁,生卒年不详,南宋资州(治今四川资中)人,字允蹈,号湛溪。尝仕于蜀。宝庆、绍定间,蒙古军入蜀,遂流寓江陵(今湖北荆州),辑秦至宋千余年间蜀中史事,为《蜀鉴》十卷。卒于端平末嘉熙初。

  • 郭白阳

    郭白阳

    郭白阳(1901~1956),民国藏书家。名可光,号伯暘、白阳,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出生于书香世家,高祖郭柏苍兄弟五人皆登科第,家族先人均有著述行于世。幼承家学,笃学好古,毕业于福建公立外国语专门学校,曾任福建省政府建设厅科员。


    由于出生于书香世家,唯于故纸堆中苦读,独耽于故乡文献而从事撰著。他与沈葆桢的玄孙沈祖牟、林则徐的玄孙林汾贻、刻书家董执谊、藏书家陈琼的儿子陈文涛等人交往密切。祖父为郭柏苍,其收藏图书在福建颇为知名,其藏书颇多珍善之本。所藏书中有:明谢肇淛《小草斋钞本》,明王应山纂《八闽通志》等书,还收藏了杨浚的《冠悔堂书目》二巨册,书目中多孤本秘钞。藏书室取名“潇碧橱”、“莫等闲斋”,其藏书印章有:白文方印“潇碧橱”、“郭白阳”,“闽郭白阳藏书”、“潇碧橱”等。所藏之书约在1940年代被出售,民国军人兼藏书家陈浴新出任福州警备司令时,以其权势和多种优越条件购藏数万册福建藏书,曾先后收购到郭氏藏书及其龚士礼等诸家珍善本数百种、历代名家词数百种。今据陈浴新捐赠藏书给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书目分析,名家之本多有其递藏过。勤于笔耕,编撰及著述达10余部。辑有《林文忠遗事》,1949年稿本。


    对于自己的藏书,郭白阳说他曾“曩同董执谊及林汾贻、沈祖牟二君,欲举诸家所藏孤钞罕本,印为《闽海丛书》,乃中日战事起,不果行。然而访遗缮写未少倦也,至抗战结束,董执谊先生早归道山,继而祖牟亦割胃疗死于沪,闻矣悲夫。余怅时世之非,环境之劣,乃将二十年来所孜孜之搜罗乡贤著述数百部,悉归省立图书馆,盖藏乎己不如公诸世,且能善为保护弗散也”。郭白阳出于公心,将自己珍爱的藏书捐献给图书馆,让私藏变公藏,使大量珍贵的文献,免遭“文革”劫难保留下来,至今仍在为广大读者服务,其高尚行为值得人们学习与仿效。


    著有《竹间续语》,记载福州风俗旧事甚多。另有《潇碧橱锁录》4卷;编有《闽藏书家考略》1册2卷,《全闽词话》5卷,《福建艺文续志》2卷,《各家书目》1册;辑《竹间续话》8卷,《词苑评林》1册,《乌山石刻录》1册,《鼓山览胜集》2册。

  • 缪公恩

    缪公恩

    缪公恩(1756-1841),原名公俨,字立庄,号梅澥,因其善于画兰,故又号兰皋。沈阳汉军正白旗人。于乾隆丙子(1756年)六月生,道光辛丑(1841年)(此为诗稿跋上记载)六月卒(《奉天通志》记为道光丙戌年卒,应为错误),享年八十六岁。年少时曾随父游宦江南,足迹遍及金山、太湖、胥江、吴江、嘉定等地。游历的同时广结各地文人雅士。缪公恩虽赋才学,却科场不顺,“秋试累见屈”,取得生员资格后,“一生未能中举人”?。年五十考取盛京礼部右翼官学助教。


    缪公恩共兄弟七人,其为长子。二弟缪公仪,候选布政司理问。三弟缪公伟,历任福建永安、长乐、安溪、南平等县知县。四弟缪公僙,太学生。五弟缪公俊,户部外郎。六弟缪德音,太学生。七弟缪德馨,附贡生。缪公恩身为兄长对弟弟们极为谦让和爱护。据《奉天通志》中对于缪公恩的记载:“丁外艰,奉母家居,兄弟七人,家产悉让诸弟,只留城宅一区。”同时在其诗集《梦鹤轩梅澥诗钞》中记载了多首他写与弟弟们的诗歌,如《寒夜独坐有怀三弟公伟》等,可见其对兄弟的情谊。


    缪公恩一生娶妻两人,发妻费莫氏早逝于难产,后又续弦张氏。费莫氏出身于满洲八旗的贵族家庭,“曾祖讳文达,官大学士;祖讳费扬古,官郎中;从伯讳温福,官大学士;父讳班济泰,终高陲州牧,聘嫁时任吴江县宰”?。曾祖父文达应为“温达”,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皇帝亲征噶尔丹,“命温达随皇七子允祜、都统都尔玛管镶黄旗大营”。至晚年仍深受康熙帝的器重。从伯温福于乾隆时期曾奉命征讨大小金川,后兵败战死。缪公恩与其发妻感情非常深厚,妻子去世后曾多次作诗怀念,如《悼亡绝句》、《中秋忆亡内》等。通过缪公恩诗中描述,可以看出其亡妻是一个孝敬长辈、友爱姊妹、疼爱子女、心灵手巧、俭朴善良的完美女性。其妻在临终前也曾说:“归君十五年未尝反目,固是君之盛德,亦缘予无大过。”足见两人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可惜这样优秀的女子“积疴既久以产殁”,令人感叹。


    缪公恩有二子,长子名缪图箕,字叙天,盛京礼部左翼官学助教官,刑部主事,兵部武选员外郎。当时,缪公恩与其子一同参加助教官的考试,缪图箕中式第一,而缪公恩则以第二名录取,有诗名为证“与长男图箕试助教官箕中第一余第二奉文行取人部”。缪公恩非常重视对子孙后代的教育。据朝鲜使臣朴来谦所著《沈槎日记》记载:“二十一日,梅澥向见余所携来《兰溪集》,爱玩不已,愿借去抄出,以示子孙云。故余因以与之,则致仆仆而去矣。”足以见得缪公恩对子孙的良苦用心。缪公恩也为其后代立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

  • 顾云

    顾云

    顾云,字子鹏,号石公。生卒年不详,行五,人称江东顾五。江苏上元(今江宁县)人。少逢战乱,避地淮楚间,舞矟盘马,豪侠自喜;既乃折节读书,攻古文词,亦豪于诗。归里,补县学生。假馆盋山薛庐,诗酒自娱。晚游吉林,为将军长顺修省志,事竣,获保教职,选宜兴训导,署常州教授。生平雅好交游,文酒之会,与郑孝胥相交甚密。殆无虚日。“诗笔健举,醉中命笔,颇多伟观”,集中“不乏名作”(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陈衍谓其“豪饮能散文,诗其次也”(《石遗室诗话》)。著有《盋山诗文录》。生平事迹见陈作霖《顾学博别传》(《碑传集补》卷五二)。

  • 高秉

    高秉

    高秉,清诗人、画家。生卒年不详。字青畴,号泽公。晚年号蒙叟。辽阳(今辽宁辽阳市)人。其绘画美学思想,重视审美对象之“神”,认为其曾祖高其佩“绘无情有情之物,尽得其神”,提出“万物之有情者必有神。花木之无情者亦有神”的美学命题,把传神美学普遍化。强调写意的审美特征,在于追求“机趣”:“画以有机趣胜,不拘理法者。”审美技法和透视法则,服从于传神标准的宗旨,人物与花卉,均须以得神气为审美标准。赞扬高其佩“指画群仙宫娥,信手涂抹,粗服乱头,愈形其美”。强调学高其佩的指画,对其“随意信手偶致,尺寸距度微有未合者,若稍以己见正之,合则合矣,而神气失之远矣,反逊其未合者之为美也。”又说:“花木之枝叶,人物之衣纹,筋骨尺寸,不必定合矩度,如天籁自鸣,非比寻常丝竹之音。”反映中国人审美观念中崇尚自然又不拘泥其矩度的精神。指出画家应从“大处着眼”,不要“规规于笔法墨气间”,即从人品修养上下功夫。其作品即使有率意浅露、粗率累重,也不落小家数,仍令人感到“大雅不群”。主张以“静气”的审美范畴去鉴赏书画,或从事创作,认为传统美学,多言“理法”,言“笔墨”,言“家数”,言“气味”,“气韵”,“气势”,“气魄”,但“少言及静气也。书画至于成就,必有静气,方为神品。”在艺术的审美风格上,则主张多样化,既肯定“用意超脱,气味醇厚,魄力雄壮”的风格,也赞扬“以工艳为贵者”、“以厚为贵者”、“以奇为贵者”的风格。著有《指头画说》,记高其佩的创作方法及其轶事。有《昭代丛书》本。

  • 龚鉽

    龚鉽

    龚鉽[shì],字适父,南昌人。撰有《景德镇陶歌》。据其书自序,他曾于嘉庆十九年至二十二年(1814-1817年)在浮梁县衙做过四年秘书一类的工作。在此期间,他经常去景德镇办事,留心陶业,与工人聊天,“谒御窑工,探坯房窑户,看满窑辄经日。”天长日久,他交上了不少穷朋友,工人见他平易近人,便将许多烧瓷的艰辛和要领向他倾诉。“二三朋好多土著,为指窑瓷攻苦,皆一一穷其原委。”他将这些均写成诗,有100余首。时间当在1817年。后诗稿失散,1823年,他从友人处复得旧稿,于是从中精选60首,题曰“陶歌”。

  • 郭麐

    郭麐

    郭麐[lín](1767~1831),清代诗人。字祥伯,号频伽。因右眉全白,又号白眉生,江苏吴江人。生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卒于宣宗道光十一年,年六十五岁。诸生。郭麐少有神童之目,一眉莹白如雪,举止不凡,姚鼐极称许之。家贫客游,文采照耀江、淮间。负才不遇,其愤郁无聊之感,时寓于歌咏。醉后画竹石,别有天趣。晚岁,侨居嘉善以终。郭麐工诗词古文,所作皆清婉颖异。其诗词蕴含着抑郁愤懑之情。他的诗不事雕饰,纯任自然、抒情写景,清隽而明秀。律句如“霞明浦口树,人语梦中山。”(《晓发》)“东南浮日月,天地俯青苍。”(《登金山塔顶同铁门赋》)“直以一身穿万竹,忽然四面立群山。”(《入韬光寺》)“风雨江湖成冷节,人生离合逼中年。”(《迟惜抱夫子不至仍用见送韵奉寄》),绝句如《新晴即事》之一:“游罢回船泊钓矶,蒙蒙晴雪扑人衣。春阴亦未全无用,留住杨花一日飞。”等,都显示出思致清新,文笔清丽的特点。他的词尤为“清婉颖异”(《清史列传》卷73),足称嘉庆、道光间一名家。代表作如[忆少年]《寄徐江庵》、[醉太平] (竹风韵长)、[卜算子] (一只小瓜皮)、[水调歌头]《望湖楼》、[台城路]《同严丈历亭游舒氏园作》等篇,运笔皆似不甚着力,然轻圆宛转,委曲传神,有很高的艺术性。著有《灵芬馆诗初集》4卷、《二集》10卷、《三集》4卷、《词》6卷、《江行日记》1卷、《樗园消夏录》3卷、《金石例补》2卷、《三国志蒙拾》2卷、《杂著》2卷、《杂著续编》4卷、《杂著三编》8卷、《爨余丛话》4卷、《诗四集》4卷、《诗续集》9卷、《诗话》12卷、《诗话续》6卷、《爨余集诗词》2卷。

  • 戈载

    戈载

    戈载(1786-1856),字顺卿,一字瞍甫、孟博,号宝士,又号润卿,双红词客、山塘词隐。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清诸生。官国子监典籍。工绘事,善花卉,设色冶逸,画梅得王冕之妙。又工书,隶书独具风神。尤长于词。与朱绶、沈传桂、吴嘉淦、王嘉禄、沈彦曾、陈彬华号“吴中七子”,朱疆村《清代词坛点将录》中其名号为“郭盛”。生平事迹见《国朝同综续编》卷一〇、国朝书人辑略》卷九、《清画家诗史》庚下。


    著有《翠薇花馆诗》、《翠薇花馆词》、《词林正韵》。编有《词律订》、《词律补》、《乐府正声》、《续绝妙好词》、《宋七家词选》等。戈氏于词学造诣、影响及功过,历来褒贬不一。江顺诒《词学集成》谓其《词林正韵》“诚有功后学”,杜文澜《憩园词话》谓“永为词家取法”,谭献云“实为声律诤臣”。而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则云:“戈宝士《翠薇花馆词》最多……然平庸少味。阅至十篇,便令人昏昏欲睡。因其室有馀资,喜结纳,才名易起。谓好事则可,谓之名家则不能也。”又云:“其词才亦未知去陈氏(指陈维崧)几由旬也,而千里(指顾广圻)以为推倒迦陵(维崧号),岂溺情而不自觉欤?”讥其自诩精深音律而其词作却失律者,如蒋敦复《芬陀利室词话》云:“顺卿持律虽严,集中亦不能自遵约束。”又云:“持律谨严,特少跳脱变化之笔。”

  • 龚颐正

    龚颐正

    龚颐正(1140—1201),本名敦颐,以避光宗讳改,字养正,号芥隐,其先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徙居吴中。年五十犹未仕,为洪适门客,著《符祐本末》三十卷,又著《元祐党籍三百九人列传》。淳熙末,洪迈奏授下州文学,补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光宗即位,用荐主管吏部架阁文字,迁太社令,宗正簿。著《续稽古录》,言韩侂胄定策功,擢兼资善堂小学教授,迁枢密院编修官。嘉泰元年,赐进士出身,兼实录院检讨官,预修孝宗、光宗实录。迁秘书丞,寻致仕,卒。侂胄死,诏毁《续稽古录》。有文名,尤为范成大所赏识。周必大称其博通史学,娴于辞章。陈造称其诗文“老健浑厚”,深得其父所传(《跋龚刊院诗集》)。著书甚多,有《中兴忠义录》三卷等,已佚。今存《续释常谈》三卷,有《百川学海》本。《芥隐笔记》一卷,有《百川学海》本、《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总目》称是书“考正博洽,具有根柢”,“不在沈括《笔谈》、洪迈《随笔》之下”(卷一一八)。《全宋诗》卷二三九七录其诗六首。文收入《全宋文》卷六○六一。事迹见《南宋馆阁续录》卷七、九,《正德姑苏志》卷五四。

  • 龚鼎臣

    龚鼎臣

    龚鼎臣(1009-1086), 字辅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景祐元年进士及第,为平阴县主簿。调孟州司法参军、泰宁军节度掌书记,知莱芜、濛阳、安丘县,擢知渠州。召还,编校史馆书籍,擢起居舍人,同知谏院。兼管勾国子监,判登闻检院。拜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英宗即位,改集贤殿修撰、知应天府,徙江宁。召还,判太常寺兼礼仪事。神宗即位,判吏部流内铨。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出知兖州,留守南京。拜谏议大夫、京东东路安抚使、知青州。哲宗元祐元年,以正议大夫致仕。是年十一月卒,年七十七。著述甚富,有《东原集》五十卷、《谏草》三卷、《周易补注》六卷、《中说注》十卷、《编年》一卷、《官制图》一卷(刘挚《龚公墓志铭》、《宋史·艺文志》七)。现存《东原录》一卷,有明穴砚斋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六○录其诗零句一则。《全宋文》卷九三一收其文七篇。事迹见刘挚《正议大夫致仕龚公墓志铭》(《忠肃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本传。

  • 顾恩瀚

    顾恩瀚

    顾恩瀚。近代人。撰有《竹素园丛谈》。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