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贡奎
贡奎(1269—1329),字仲章,宁国宣城(今属安徽)人。十岁能属文,及长,博通经史,起为池州路齐山书院山长。大德六年(1302),授太常奉礼郎兼检讨,大德九年,迁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至大元年(1308),转应奉翰林文字,预修《成宗实录》,迁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入为翰林待制,预修《仁宗实录》。至治元年(1321),以母老乞养归。泰定三年(1326),复起为翰林待制,拜集贤直学士。天历二年(1329)卒,年六十一,谥文靖。平生著述甚多,凡百二十卷,明初永乐间征入秘府,不传。仅存《云林小稿》,其后人据此编为《云林诗集》。吴澄曾跋其文,称“温然粹然,得典雅之体”。他与当时词林名士元明善、袁桷、邓文原、马祖常、王士熙、虞集等相唱和。清四库馆臣认为“奎诗格在虞、杨、范、揭之间,为元人巨擘”,诗多赠送酬答之作,五言古诗朴实无华,但诗味不浓,如他的诗友袁桷一样,喜在诗中议论,王士禛《居易录》批评他的诗歌“境地未能深造”,当是指这类诗而言。戴良《九灵山房集》曾盛赞他的五古《晨坐公堂》和《公馆夜坐》二诗,“甚有陶、韦之风”,读几遍后竟至医好了自己的脾病。律、绝写得明丽爽朗,如《枪杆岭》、《舟中偶题》、《居庸关早行》等,写景抒情能浑然一体。七绝《池州郡斋除夜寄呈家君》后二句说:“不是今生惜今夕,却缘明日是明年。”在近似散文自然平易的语调中蕴含着浓厚的亲情,是贡奎诗中的上乘作品。明弘治间贡奎裔孙贡元礼在《云林小稿》的基础上,又采诸书所载贡奎诗,及遗文二篇,成《云林集》六卷、附录一卷。卷末增载《见妇人》、《偶兴》二首,四库馆臣以为“鄙俚秽亵,必委巷附会之说”。生平事迹见《集贤直学士贡文靖公神道碑铭》(马祖常《石田文集》卷一一)、《元史》卷一八七、《(万历)宁国府志》卷一七、《宋元学案》卷九二、《元诗选·初集》小传、《蒙兀儿史记》卷一二○、《新元史》卷二一一。
-
郭印
郭印,宋代诗人。成都(今属四川)人,郭绛子。入太学,政和间进士及第,历知铜梁、仁寿二县,为学校教官。与秦桧在太学有旧,后绝不与通。晚年号亦乐居士。与曾慥、计有功等交游甚密,善为诗,《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才地稍弱,未能自出机杼,而清词隽语”,实出于苏轼一脉,“视宋末嘈杂之音,固为犹有典型”(卷一五七)。其古体诗如《别杜安行赴合州守》、《感春》、《中秋月》、《久雨》,近体诗如《怀莫少虚》、《晚春》、《出郭》《云溪杂咏》等篇均代表其风格。著有《云溪集》三十卷,原集已佚,清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诗文,分体编为十二卷,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全宋诗》卷一六六二至一六七三录其诗十二卷。《全宋文》卷三一三二收有其文。事迹见《宋诗纪事》卷三九、《宋元学案补遗》卷四。
-
高鼎汾
高鼎汾,清名医。字上池。无锡人。名医高锦庭子。幼承家传,研究治术,内外科并精,行医三十年,每临症喜穷究其所以然,求之不得,欣之古人,翻阅书本,以寻其极致之理,俾惬于心而后安。著有《医学课儿策》,又名《医学问对》,兼附旁注,揣摩极精。另著有《温热条辨歌括》、《继志堂医案注》、《医学问见录》、《医学策问》等。
-
顾世澄
顾世澄,清外科医家。一名澄,字练江,号静斋。安徽芜湖人。后迁居扬州。继承家学,业医四十余年,闻名于时,尤以治疡科著称。其治外科证候,以外证必本诸于内,故倡疡医须谙内科证治、脉理等。诊余之暇尝搜辑古今名医确论,首标《内经》义旨,宣明脉法之微,详分经络穴道,汇集内景证形,上自巅顶,下至涌泉,凡涉外证者,多绘图立说,按证立方,诸如痈疽疮疡、刑杖跌扑、汤火刀伤、麻风、小儿痘疹、中毒急救及外科手术等皆有详论。于古今成方之外,又益以其祖宁华、父青岩之家藏秘方及个人临证经验等,辑成《疡医大全》四十卷(1760年)。此书内容丰富、收罗广博,为个人外科学撰述中之巨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用方广泛实用,对外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
高秉钧
高秉钧(1755年-1827年),生于乾隆二十年七月(1755),卒于道光七年三月(1827),清外科学家。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师从范圣学、杜云门,后工内外科,尤精疮疡证治。临证三十余年,博通经方,洞晓脉理,虽治外科而必参究《内经》等,探其本而不袭其末。尝谓“外科必从内治”,疗疾多推崇陈远公“阳毒可用攻毒,阴毒必须补正”及朱丹溪“痈疽未溃以疏托解毒为主,已溃以托补元气为主”诸说,提出“毒攻五脏说”等。著有《疡科心得集》三卷(1805年),每以两证互相发明,揭示其治法,为江浙业疡医者所宗。另有《谦补斋外科医案》,由子鼎汾手辑,后为江阴杨道南所得,校勘后于1930年付梓。尚有《高氏医案》及与表兄吴辰灿合辑之《景岳新方歌》一卷传世。
锦庭生甫周岁,偶病几危,幸遇一黄冠者出丹丸灌之而醒,懂事后,父母常告之,故幼时即视医药为奇物性孝惮,弱冠时,母病脆,每日必吐,即问母所欲曰“吾思熟藕耳。”时值岁寒,熟藕惟浒墅关可得,乃行百余里,两日夜返家,归奉母食之,累日不吐。成年后,弃举子业,从范圣学、杜云门二先生习内、外二科,究心《内经》,探索有年,而于仲景、东垣、丹溪、景岳、立斋诸先辈著述,尤所倾崇。为人谦虚好学,精细过人,深明外科必从内治之理。清。乾、嘉间,以疡医闻名数百里,就诊者往来不绝于道。而诊治时,容颜庄慎,惟恐有误,偶有失,辄终夜不寐,细书寻释,深思挽救之法而后己。虽名重当时,而虚怀若谷,且曰“世之为医者,医人病乎医己贫耳然岂可以人命为戏哉。”故颜其书室日云“尽我心”。贫者不索谢,且济人之急,喜面折人过,亦喜人之面折。诲后进恐有不及,人有一技之长,常啧啧称道。厅轩匾额“橘井遗风”四字,系锡令齐公彦槐所赠。时归安姚文田督学江苏,亦精医,而心折先生,临行赠匾曰“功同良相”。匾旁跋语数百,历叙先生之学说及治验事迹。先生晚年著疡科临症心得集三卷。卷上辨论人体上部外症条,卷中辨论躯体中部外症条,卷下辨论下肢外症条。是书成于嘉庆丙寅,“例言”中曰“第三十年来,临症参详,颇有心得。”
-
顾允成
顾允成(1554年—1607年),明学者。东林学派创始人之一。字季时,号泾凡,江苏无锡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出为江西副使,历任南康府、保定府教授,国子监博士,礼部主事,因上书犯政府,谪光州判官。乞假告归,不复仕。与其兄顾宪成同讲于东林书院。天启中,赠光禄少卿。学业与其兄同受业于薛应旗。平生所恶者乡愿道学,谓“此一种人,占尽世间便宜”,“其言最高,其害最远”(《论学书》),反对道貌岸然的伪君子。提倡扎扎实实地做学问,反对虚无浮华不切实际的学风。认为这些人“在缙绅只明哲保身一句,在布衣只传食诸侯一句”,要求“学者须在暗地里牢守介限,不可向的(自)然处铺张局面”(《小辨斋札记》)。于圣贤之学,要求人们从根上做起“只信得六经义理亲切,句句是开发我道心,句句是唤醒我人心处。学问不从此入,断非真学问,经济不从此出,断非真经济”(《小辨斋札记》)。其著作有《小辨斋偶存》、《小辨斋札记》等。
-
高奕
高奕,清初戏曲家、戏曲评论家。生卒年不详。字晋音,又字太初。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市)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世。其戏曲美学思想,认为戏曲作品应当“关风化劝惩之旨”,讲究“文理”、“格局”、“宫商”、“声韵”。批评清初许多剧作与前贤“关风化劝惩之旨”相左,“不拘文理,不知格局,不按宫商,不循声韵。”又认为有不少剧作联系舞台实际,有良好演出审美效果:“作者以不羁之才,写当场之景,惟欲新人耳目……但能便于搬演,发人歌泣,启人艳慕,近情动俗,描写活现,逞奇争巧,即可演行。”反映其注意戏剧舞台性审美特征的观点。著有《新传奇品》。其中录有其所著传奇《春秋笔》、《双奇侠》等十四本,现均无传本。
-
鼓山神晏
鼓山神晏,唐末五代僧。生卒年不详。大梁人,俗姓李。幼恶荤膻,乐闻梵钟之音。十二岁染疾甚笃,梦神人赐药而顿愈。次年,复梦梵僧告之曰(大五一·三五一上):‘出家时至矣!’遂从卫州(河南)白鹿山道规禅师出家,历参诸禅德。及参雪峰义存,机缘相契,释然了悟,得其心印。雪峰归寂后,闽帅王延彬常往询法要,并于府城左二十里处,造鼓山涌泉禅院,请师入住,举扬宗旨,历三十余年。天福年间(936~944)示寂,世寿七十七。谥号‘兴圣国师’。有鼓山先兴圣国师和尚法堂玄要广集一卷行世。[祖堂集卷十、景德传灯录卷十八、五灯会元卷七]
-
高晋
高晋(1707-1778年),清朝大臣。高佳氏。满洲镶黄旗人。大学士高斌从子,凉州总兵述明子。初授山东泗水知县,累迁安徽布政使,兼管江宁织造。乾隆二十年(1755),擢安徽巡抚。二十二年,受命协办徐州黄河两岸堤工。二十三年初,协理江南河工。七月,加太子少傅。二十六年(1761),迁江南河道总督。二十七年,授内大臣,请展宽运河邵伯以下六闸金门,以济运。二十八年,加太子太傅。二十九年四月,建言于云梯关外旧堤上作斜长子堰,使水汇正河入海。三十年,迁两江总督,仍统理南河事务。三十三年(1768),署湖广总督,兼摄荆州将军事。次年,回两江总督任,兼署江苏巡抚,请准收小钱运云南改铸制钱,以省洋铜。三十五年,兼署漕运总督。三十六年,晋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仍留两江任。同裘四修等筹勘永定河工。四十年,会勘蜀山湖蓄水。四十一年,与萨载筹治黄河积淤,请浚清口以内引河停淤,使黄河不浚自深,海口不疏自治。四十三年(1778)四月,赴浙江相度海塘。七月,赴河南堵筑仪封漫口。卒,谥文端。
-
龚居中
龚居中,明医学家。字应圆,号如虚子、寿世主人。豫章云林(今江西金溪)人。擅长内、外、儿各科,尤精于诊治肺痨。积其所得,撰成《痰火点雪》(一名《红炉点雪》)四卷(1630年),以病之咯血特征题名,阐述肺痨病之症治,以为肺痨证由肺肾阴亏或心肺火炽而起,治以滋肾清肺、柔肝降火为主,并述病前之养生却疾术。建国后有排印本。另著《外科活人定本》四卷(1630年)、《外科百效全书》四卷(1630年,又名《外科百效秘授经验奇方》、《新刻秘授外科百效全书》),主张外科证当治于内,善治内者乃能不遗其患。又辑《女科百效全书》四卷(1630年)、《小儿痘疹医镜》两卷、《幼科百效全书》三卷及《万寿丹书》(述养生炼丹之术)(1624年)等。继其术者有傅世方、朱邦廉、郑之侨等。
-
郭奎
郭奎,字子章。巢县(今属安徽)人。少从余阙学,治经学,阙亟称之。世乱仗剑行游,飘泊江湖间,明太祖朱元璋尚称吴国公时,奎往投之,为其幕僚。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侄文正开府南昌,为大都督,元璋特选郭奎以儒生为辅佐参谋。至正二十五年,文正得罪,奎以不诤谏而被诛。奎当社会动乱、干戈扰攘之际,投笔从军,备尝险阻,其慷慨激越之情、苍凉凄楚之感一发于诗。如《富池江口夜泊》云:“华发青灯共一船,闻鸡独起看龙泉。风云未遂平生志,惭愧周瑜长十年。”“草昧英雄望列侯,梦中三十六春秋。功名总被儒冠误,两岸猿啼一夜愁。”其言志摅怀,慷慨淋漓,屡见于篇章。著名者还有《次钱子贞蓟门感怀》、《蕲州营作》、《秋兴》(月下清砧响夜阑)、《答王克让》等。四库馆臣评其诗云:“五言古体,原本汉、魏,颇得遗意;七言古体,时近李白;五言律体,纯为唐调;七言律体,稍杂宋音;绝句则在唐、宋之间。元末明初,可云挺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虽评价嫌过高,但所言郭氏诸体裁所取法之对象,大体符合实际。撰有《望云集》五卷,赵汸、宋濂皆为序。《明史》卷二八五有传。
-
贡师泰
贡师泰(1298年-1362年),元代诗文家。字泰甫,宁国宣城(今属安徽)人。贡奎之子,性倜傥。以国子生中江浙乡试,除泰和州判官,改徽州歙县丞,擢应奉翰林文字,除绍兴路总管府推官,善决疑狱。再入翰林,预修《后妃》、《功臣列传》,迁宣文阁授经郎,历翰林待制、国子司业,擢礼部郎中,再迁吏部,拜监察御史。至正十四年(1354),擢吏部侍郎,迁兵部侍郎,除浙江都水庸田使。至正十五年,擢江西廉访副使,未行,迁福建廉访使,除礼部尚书,调平江路总管,张士诚据吴,避于海上。授两浙都转运盐使,除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至正二十年,改户部尚书。至正二十二年,召为秘书卿,行至海宁卒,年六十五。他长于政事,亦有政绩,也以文字知名。少承家学,又从吴澄受业,与虞集、揭傒斯交往,所以学有根源。杨维桢在《玩斋集》序中说:“有元之文,其季弥盛,于宛陵父子间见之矣。”又盛赞他的诗“驰骋虞、揭、马(祖常)、宋(褧)诸公之间,未知孰轩而孰轾也”,并指出其诗“深得比兴”,“远诣《选》体”,这主要是指他的五言诗而言,如《拟古二首》、《遣怀》、《感兴三首》等。其诗题材多样,有“纪变”、“论人物”、“游方之外”、“感古”,以及“厚伦理”、“树风操”(见杨序)。胡应麟对其诗也颇有好评,他认为元人歌行全篇可观者,贡师泰的《题山水图》是其中之一,七律“全篇整丽,首尾匀和”的,贡作《送刘彦明从经略使还》也是其中之一。贡诗格调较高雅,“虞、杨、范、揭之后,挺然晚秀矣”(《四库全书总目》)。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写得整丽流畅,五言古诗华丽如曹植诗。他的诗反映生活面较广,除一般的应酬之作外,凡官宦民情,战争行役,灾害农事等等都有反映,如五言长篇《河决》、七言长诗《书河上成安驿》等诗写天灾人祸给百姓造成的苦难,并明确地说明了写这种诗的目的是“备采择”,自觉地继承了古乐府的精神。他虽然官宦、师旅一生,然而诗中清空之作颇多,他一生为官,又有田园之趣,这种复杂现象在古人中并不少见。有《玩斋集》,原集不传,此本十卷,拾遗一卷,年谱之类别为一卷附之,系明天顺间宁国守沈性搜集其诗文而编成。生平事迹见集中所附年谱、《故秘书卿宣城贡公挽辞》(《梧溪集》卷四)、程文《玩斋记》(《新安文献志》卷一五)、《宛陵群英集》卷六、《元史》卷一八七、《两浙名贤录》卷五四、《宋元学案》卷九二、《蒙兀儿史记》卷一二○、《新元史》卷二一一。
-
高叔嗣
高叔嗣(1501~1537),明代诗人。字子业,号苏门山人。祥符(河南开封)人。少有才华,年16作《申情赋》几万言,见者惊异。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吏部,历稽勋郎中,谢病归。再出为山西左参政,迁湖广按察使。卒年仅37。 其诗主要抒发这样的主观情思,即为自己高材遭忌、身染多病、客居他乡,友朋贬谪而嗟叹和悲歌。他20来岁所写的《被言后作》就发出了“守官郎署”、“若临高坠”的伤心之辞。他感慨“世情堪叹息,身计任蹉跎”(《简子阳廷评》);他抱憾“俱为轩冕误”、“忧余有多言”(《简袁永之狱中》)。因其多病,其情怀更为凄楚:“自免知何病,重来尚此身。愁多长畏客,官拙竟随人。”(《斋居偶题》)常年在外,又有沦落之感:“我生岂断梗,逐年任飘沦”(《量移湖南用文谷韵》)。对友朋贬谪,也多发悲叹之辞:“怜君方迁戍,况我婴愁疾。一别若流云,相从竟何日?”(《送别永之》)这可以说是其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 其诗写得淡雅清旷。他之所以形成这样风格,有一个过程。他少时受知于李梦阳,但并未宗主其风。他认为是“本非所长,而强力慕之,度必取讪于众”(《读书园稿自叙》)。他既是一位喜欢抒发主观情思的诗人,为了更好地表达“上睹日月之易迈,下悼齿发之将衰"(《考功稿自叙》)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需要选择更适合表达自己情思的方式,这是他要走与李梦阳相异道路的内在因素。其诗中较好作品,能做到表面淡雅,中自丰腴,情韵也较深长。当时编者称其诗为“本朝第一”,不免过誉。但其所表达的悲叹情思往往是封建社会里许多知识官僚所会遭遇到的,因而能引起共鸣,受到推崇。著有《苏门集》8卷。
-
晁公遡
晁公遡[sù](1117—?),南宋文学家。字子西,号嵩山居士,又号箕山先生,钜野(今山东巨野)人,晁冲之子、公武弟。靖康元年,金军南侵,随家人逃离汴京,东游吴楚。次年,其父留佐东道,败死于宁陵。绍兴初,入蜀投靠其姑丈。八年,登进士第。十年,任梁山尉。二十五年,为夔州路转运司幕属。三十年,为涪州军事判官。隆兴元年,知梁山,徙知眉州。乾道二年,升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衰迟之年曾赴上都,再入江南。公遡出生于文章世家,积学渊深,为文雄深雅健,巨丽俊杰(师璿《嵩山集序》)。《四库全书总目》也称其文“劲气直达,颇有崟崎历落之致”(卷一五八)。其诗挥洒自如,清新流畅,时有警句,只是诗体格稍卑,略逊于其先辈晁补之、冲之(王士禛《居易录》)。如《得东南书报乱后东都故居犹存而州北松槚亦无毁者》、《有感》诸篇对战乱之后沦陷的中原故家表现出关切之情。其《秋江》诗:“秋江水清不胜绿,还与汉江颜色同。望中白鸟忽飞去,落日丹枫相映红。”《咏铜瓶中梅》诗:“折得寒香日暮归,铜瓶添水养横枝。书窗一夜月初满,却似小溪清浅时。”无论写景咏物,都意象鲜明生动,被誉为佳句(《梦晓楼随笔》)。著有《抱经堂稿》,今已佚;又有《嵩山集》五十四卷,刊于乾道四年(师璿《嵩山集序》),今存《四库全书》本、清初抄本、清知圣道斋抄本。《全宋诗》卷一九九二至二○○四录其诗十三卷。《全宋文》卷四六八○收有其文。事迹见《宋诗纪事》卷四八、《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三。
-
甘复
甘复(生卒年不详,约1341年前后在世),字克敬, 余干(今属江西)人。少年初涉笔 砚,以临川罗尊闻为师。后频经战 乱,避地江西,往来于临川、金溪等 地。至正间,张翥居云锦山中,甘复 与甘瑾、张可立到云锦山师事之。 张翥十分器重。明洪武初,他们都 以元遗民为士林所推尊。甘复诗文 篇什散漫,今存《山窗馀稿》一卷,存 诗仅十五首,是明成化中里人赵琥 据手稿辑刊。《四库全书总目》评 《山窗馀稿》说:“虽零篇断简,所剩 无多,而诗格文笔一一高洁,疑复当 日自择其最得意者手录此帙,篇篇率有可观,转胜于珠矶杂陈,务盈卷 帙,徒供覆瓿者矣。”《元诗选· 二 集》选入甘复诗十首。生平事迹见 《元史类编》卷三六、《元诗选·二集》小传。
-
郭祥正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甫,自号醉吟先生、谢公山人、漳南浪士(郭祥正《浪士歌序》),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间进士及第,为德化尉。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上疏论天下政事专听王安石处画,有异议者尽当屏黜,王安石耻为小臣所荐,极口陈其无行,祥正即辞官归姑熟青山。后复出仕,元丰中,通判汀州。五年,摄守漳州(郭祥正《浪士歌序》、《漳南书事》)。元祐三年,知端州(《金石续编》卷一六载《石室游诗序》)。复致仕,隐于青山,卒。祥正才思敏捷,长于诗歌,在同时代作家中声名甚著。梅尧臣尝誉之为李白后身(《赠功甫》),王安石亦称赏其诗壮丽俊伟,豪迈精绝,固出于天才,非力学者所能逮(《与郭祥正太博书》)。文集中古体诗占有大半,清人曹廷栋谓其古体诗“沈雄俊伟,如波涛万叠,一涌而至,莫可控御,不特句调仿佛太白,其气味竟自逼真”(《宋百家诗存》卷九《青山集》)。《金山行》诗有“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之句,为王安石所激赏。其馀《古剑歌》、《将归行》、《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莲根有长丝》、《泛江》等篇均为时人称诵。近体诗也清新俊逸,意象生动,像“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金陵》),“原武城西看杏花,纷纷红雪委泥沙。何如姑孰溪头见,照水蒙烟小谢家”(《原武按堤》),“淡白轻红能几日,可怜吹洗过清明”(《出城》),颇有唐诗风韵(《诗林广记》后集卷八、《居易录》卷一○)。祥正有一些诗缺乏锤炼,堆砌辞藻,表现出格调不高,率然成篇的弊病,宋张舜民尝评论说,有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终日揖逊,求其适口者少矣”(《诗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也评其诗“好用仙佛语,或偶伤拉杂”。著有《青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有南宋初刊本(存北京国家图书馆)、清嘉庆八年刊本、道光九年刊本、《四库全书》本、清抄本等。《四库全书》本多出《遗集》七卷,所载诗二卷实为集中之重出未删者,另五卷则为孔平仲《朝散集》误编入郭著者。《全宋诗》卷七四九至七七九录其诗三十一卷。《全宋文》卷一七四○收其文九篇。事迹见《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
高峰原妙
高峰原妙(1238~1295),南宋临济宗僧。江苏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十五岁剃发,十七岁受业于嘉禾密印寺法住。初习天台,转而参禅,首诣断桥妙伦,其后参礼雪岩祖钦,得其心法。咸淳二年(1266),隐居于临安龙须寺。五年,偶为同参推枕坠地,闻响而彻悟。咸淳十年,住武康双髻峰。至元十六年(1279),入杭州天目山西峰,开创狮子、大觉二刹,弟子数百人,受戒者及数万。元贞元年,焚香说偈坐化,世寿五十八。谥号‘普明广济禅师’。有语录二卷行世。弟子有明本等。[续灯录卷五、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续稽古略卷一]
-
顾贞观
顾贞观(1637-1714)清代文学家。字远平,一字华峰,或作华封,号梁汾。无锡(今属江苏)人。清圣祖康熙五年丙午(1666),顺天乡试第二名,擢为内阁典籍。康熙七年(1668),丁外艰。康熙十五年(1676),复入京,馆于相国明珠家,与其子纳兰性德交好,曾以《金缕曲》(寄吴汉槎)两阕求性德解救因科场案被远戍关外的吴兆骞,为时论所嘉许。康熙二十三年(1684),还里,不复出,读书终老。临殁时自选诗一卷,授门人杜诏,诏付梓以传,不足四十篇,皆味在咸酸之外者。贞观少时已名噪东南慎交社,入都题诗寺壁,有“落叶满天声似雨,关卿何事不成眠”之句,为龚鼎孳所赏,并为之延誉于朝。其诗多寄赠怀人、歌咏四时风光之作,诗似小词,风流旖旎,伤于柔弱,如:“帽檐欹侧看倾城,巷陌寻常小燕迎。记得疏狂旧踪迹,鸳鸯池上月微明。”(《疁城感旧》)“古城柳暗越江春,拂地千丝飏麴尘。 惆怅远山青不尽,倚篷闲却画眉人。”(《书婺州城外禅月第一层浮图》)诗笔韶倩清丽。其晚年自订之诗以古淡瘦硬为主,颇有梅尧臣韵味,可看作诗人晚年之追求。如:“一灯山牖出,隔竹露先泫。坐听香台人,法华中夜转。清泉漱寒玉,细入吴音软。嚼蜡况横陈,凡襟何时遣?”(《夜闻梵音》)贞观文兼诸体,擅长于词,与陈维崧、朱彝尊齐名。人称“词家三绝”。其《弹指词》远播域外。著有《纑塘集》、《积书岩集》。 《清史稿》卷四八四、《清史列传》卷七○有传。
-
高仲武
高仲武,唐文学家。渤海(今山东滨县)人。其活动事迹不详,可能与皎然同时,约唐玄宗上元初(760年)前后在世。曾编选《中兴间气集》,与殷璠的《河岳英灵集》,在唐代选集中社会影响大,理论价值高。其入选者二十六人,每人系以评语,标其警句,起于肃宗至德元年(756年),终于代宗大历末年(779年)。《中兴间气集序》中,重申儒家传统诗歌观点:“诗人之作,本诸于心,心有所感,而形于言,言合典谟,则列于风雅。”要求人们在诗歌创作中,以“古之作者”为榜样,“因事造端,敷弘体要,立义以全其制,因文以寄其心,著王政之兴衰,表国风之善否,岂其苟悦权右、取媚薄俗哉!”提出合乎其时代要求的审美标准:“体状风雅、理致清新”。在审美接受心理上,达到“观者易心,听者竦耳”、“朝野通取,格律兼收”的效果。又将其审美标准贯串其诗歌批评中,如评钱起诗:“体格新奇,理致清淡”,“特出意表,标雅古今。”评郎士元与钱起“体调大抵相同,就中郎公稍更闲雅”。论张继“诗体清迥,有道者风”。论刘长卿“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论皇甫曾诗“体制清洁”。反映其注重作品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和风格审美特征的美学观点。又评杜诵诗,谓得“生人始终之理”。评朱湾诗,谓其“因词写意,穷理尽性,于咏物尤工”。评张继诗“事理双切”。评张南史诗“物理俱美”,“情致兼深”。反映其强调诗歌之“理致”应与其“体格”相统一的观点。
-
贡性之
贡性之,元代诗人。字友初(一作有初)。宣城(今属安徽)人。贡师泰的族子。元末以胄子除簿尉,后补福建理官。明朝洪武初年,征录贡师泰的后人,大臣把贡性之举荐给朝廷,为此,贡性之避居会稽,更名为贡悦。他的表兄弟出仕于明,曾请他到金陵或回宣城原籍,他都没有前往,躬耕渔樵以自给。死后,门人私谥为贞晦。由于世居宣城南湖,因号南湖先生。有《南湖集》藏于家。明弘治年间6世孙贡钦把《南湖集》拿给李东阳看,李东阳称赞贡性之的诗清新可传,并略作删削,贡钦便把李东阳删定的本子刊行于世。今存《南湖集》有6卷本、2卷本数种,但内容是一样的。《元诗选》二集选入贡性之诗136首。贡性之诗才清丽,但有人曾批评他“纤浓乏骨”(明人田汝成语)。《湖上春归》、《吴山游女》、《送戴伯贞还广西》等诗是其代表作。总的来说,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水平最高,数量也最多,题画之作佳句迭见是其特点。他的七言律诗如《夜闻渔歌》、《重过姑苏台有感》苍凉沉郁,风骨颇高。
-
郭元釪
郭元釪,清代诗人。字于宫,号双村。江都(今属江苏)人。出身盐商,家富资财。自幼好学,后以诸生入纂修馆,参与修《佩文韵府》等书。授中书舍人。改为知县。工诗,二十三岁即有诗集告成。为江左十五子之一。阮元称他“学博思深,诗笔奇险。”(《淮海英灵集》)郑方坤说他的作品“鉥胃刿肠,神施鬼设。”(《国朝名家诗钞小传》)。由这些评价可略窥见其风格,即构思、用语均出奇制胜,力避凡庸。如描写音乐艺人技能的七言古诗《十番词》,酬答友人的七言律诗《答邵子湘》,自伤偃蹇的七律组诗《挖孔》都表现出这种特色。著有《一鹤斋诗》10卷,然已不可见。今存《一鹤庵诗》5卷。还辑有《全金诗》74卷。
-
高逊志
高逊志(1342年—1402年),明代诗文作家。又名巽志,字士敏。萧县(今属安徽)人,侨居嘉兴,徙居吴门(江苏苏州)。受业于贡师泰、周伯琦等,并与当时名士如张翥、危素、张以宁等游,善属文,被荐为鄮山书院山长。在吴时又曾与高启等人唱和,被视为“北郭十友”之一。明太祖洪武(1368—1398)初,被荐参预修订《元史》,授翰林院编修,转秦府纪善,未几引退。洪武十五年(1382)召为试吏部侍郎,旋罢官。惠帝建文(1399—1402)初,征入翰林,迁太常少卿。燕王朱棣夺皇位后,弃官而去,遁迹雁荡山中以卒。逊志一生少仕多隐,其诗以描写隐居生活及题赠之作为多,诗风优游从容,高启称之为“山林馆阁”,颇能道中其特点。如《题遂幽轩》云:“闭门销声与世疏,岩居消散属潜夫。竹间展席移茶具,花底清吟移酒壶。喜向山林便野服,懒因轩冕溷泥涂。令人长忆鸱夷子,欲趁高秋泛五湖。”其他如《城南小隐为松江郭彦礼赋》、《赠章安甫老人》、《寄陈彦博奉常》等也都写得从容不迫,反映了作者与世无争的胸襟与气度,诗中亦有一些愤世疾俗之作,如《以少陵“文章憎命达”句为韵赋五章》即是这类作品。其诗文收入《啬庵遗稿》。《明史列传》卷一九、《明史》卷一四三有传。
-
高兆
高兆,生卒年不详,清印石鉴赏家。字云客,号固斋。侯官(治今福建福州)人。工文翰,善小楷、行书。为人旷达,人许为闽中名士。曾出游金陵,周亮工、朱彝尊等皆与之交善。性爱石,尤爱端溪砚石和寿山印石。康熙二十七年(1688)前与吴江潘耒,同客肇庆,适逢开矿,每得佳石,二人品评为乐,因著《端溪砚石考》,潘耒为之撰跋。又著《观石録》,成书在康熙七年(1668),述友人及自藏寿山石精品,详记石质品相及杨璇制钮等,开论印石之先河。所叙凡百馀石,并録卞二济《寿山石记》附于后,足资研究印石者参考。
-
郭豫亨
郭豫亨,自号梅岩野人,元初人,里贯不详。见古今诗人梅花杰作,必随手抄录而歌咏之,暇日集其句为七律百篇,目为《梅花字字香》,集名源于宋晏殊词“唱得红梅字字香”句。六朝以来,渐有咏梅之作,但视梅与诸花并无不同,自北宋林逋诸人以后,梅渐为诗家所重,别立品题。南宋以来,以咏梅为诗家一大公案,江湖诗人无论爱梅与否,无不借梅以自重。豫亨性爱梅花,至大中距南宋末未远,故亦染山人积习,在咏梅诗作中,辟一新境。所集句分前后二集,前集诗五十首,后集诗四十八首,作者序言百首是举其成数,《四库全书总目》作二百首。他在每首下依次注明作者。虽为集句,但亦显工巧,如作者自序所说:“其间句锻意炼,璧合珠联,亦有天然之功者。”清顾嗣立在《元诗选》中大量摘录了其中的工妙之句。所集句以宋人为多,间亦有唐句。集有自序,为元至大四年(1311)所作。
-
高棅
高棅(1350—1423),明代诗文作家。字彦秋,号漫士,一名廷礼。长乐(今属福建)人。博学能文,尤雄于诗。永乐初,自布衣召为翰林待诏。永乐九年(1411),升典籍。永乐二十一年卒于官。
其诗作,五言古诗较为出色,善于描写景观的声与色,以烘染人的性情,如《赋得罗浮霜月怀二逸人》:“海国梅始白,飞霜动鸣钟。寒空一片月,挂在罗浮峰。夜色不映水,清光与之同。百里皆瑶华,千林閟幽风。萧条岩际叶,嘹唳云边鸿。远客起遥念,沧波思千里。梦回明镜没,寂历闻幽蛩。”如此环境中生活的人定然是“逸人”,这正是其诗的神髓所在。这种闲逸的艺术情趣,贯穿在不少诗篇之中。又如《衡江夕露》:“大江白露下,秋气横沧浪、夜色不映水,微风忽吹裳。孤舟待明月,时闻兰杜香。”朱琰《明人诗抄》认为其“五言短古,高处直逼韦、柳”。
他编选的《唐诗品汇》,影响较大,开一代诗学盛唐的风气。他自己曾说过:“诗自三百篇以降,汉魏质过于文,六朝华浮于实,得二者之中,备风人之体,惟唐诗为然。然以世次不同,故其所作亦异,初唐声律未纯,晚唐气习卑下,卓卓乎其可尚者又惟盛唐为然。”(王偁《唐诗品汇序》引)其书“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凡例》)。并分体编选,分为五古、七古、五绝、七绝、五律、五排律、七律7类,给学唐诗者提供了很大方便。《明史·文苑传》说:“终明之世,馆阁以此书为宗。厥后李梦阳、何景明等,摹拟盛唐,名为崛起,其胚胎实兆于此。”著有《啸台集》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编选《唐诗品汇》90卷、拾遗10卷。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