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叔嗣

- 姓名:高叔嗣
- 别名:字子业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祥符(河南开封)人
- 出生日期:1501
- 逝世日期:1537
- 民族族群:
高叔嗣(1501~1537),明代诗人。字子业,号苏门山人。祥符(河南开封)人。少有才华,年16作《申情赋》几万言,见者惊异。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工部主事,改吏部,历稽勋郎中,谢病归。再出为山西左参政,迁湖广按察使。卒年仅37。 其诗主要抒发这样的主观情思,即为自己高材遭忌、身染多病、客居他乡,友朋贬谪而嗟叹和悲歌。他20来岁所写的《被言后作》就发出了“守官郎署”、“若临高坠”的伤心之辞。他感慨“世情堪叹息,身计任蹉跎”(《简子阳廷评》);他抱憾“俱为轩冕误”、“忧余有多言”(《简袁永之狱中》)。因其多病,其情怀更为凄楚:“自免知何病,重来尚此身。愁多长畏客,官拙竟随人。”(《斋居偶题》)常年在外,又有沦落之感:“我生岂断梗,逐年任飘沦”(《量移湖南用文谷韵》)。对友朋贬谪,也多发悲叹之辞:“怜君方迁戍,况我婴愁疾。一别若流云,相从竟何日?”(《送别永之》)这可以说是其诗歌创作的主要倾向。 其诗写得淡雅清旷。他之所以形成这样风格,有一个过程。他少时受知于李梦阳,但并未宗主其风。他认为是“本非所长,而强力慕之,度必取讪于众”(《读书园稿自叙》)。他既是一位喜欢抒发主观情思的诗人,为了更好地表达“上睹日月之易迈,下悼齿发之将衰"(《考功稿自叙》)所流露出来的感情,需要选择更适合表达自己情思的方式,这是他要走与李梦阳相异道路的内在因素。其诗中较好作品,能做到表面淡雅,中自丰腴,情韵也较深长。当时编者称其诗为“本朝第一”,不免过誉。但其所表达的悲叹情思往往是封建社会里许多知识官僚所会遭遇到的,因而能引起共鸣,受到推崇。著有《苏门集》8卷。
高叔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茶神传
描写朝鲜族祖先种茶、采茶及饮茶方法及其理论的茶书,草衣著,成书于1830年。该书认为,茶树只有种植于与其树质相和的土壤,并给予一定的滋养,才能长得叶繁枝茂;采茶时,特别是采春茶时,只有遵循一定的章法,才能采得一些不易采到的茶芽;
臣轨
唐武则天撰。一说著作郎元万顷等奉敕撰。一作《臣范》。2卷,共10篇。成书于上元二年(675),一说成书于垂拱元年(685)。为武则天规诫群臣和神龙二年(706)以前贡举习业的读本。仿唐太宗《帝范》,篇目有同体、至忠、守道、公正、匡谏、诚信、慎密、廉洁、良将、利人。认为忠孝一体,“君亲既立,忠孝形焉。奉国奉家,率由之道宁二,事君事父,资敬之途斯一。臣主之义,其至矣乎!”
新生
描写一个失业青年在大家庭中如何受到冷落与讽刺。作者借小说主人公之口说道:“我家里平常有两种阶级,虽不是有什么条规,但其界线是很明显的。它是一个有完全性的小小社会,生产力之有无,便决定了那个人在这里头的地位和待遇。一日两顿饭,大抵是我们兄弟三人和母亲先吃,然后才轮及第二阶级——妇人和孩子。而且所吃的东西,则又往往是前者比后者优美。”这番话表现了钟理和对传统大家庭制度的批判。
大净法门经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与大庄严法门经同本。
妙法莲华经台宗会义
或问蕅益子曰。吾闻讲法华者。莫善于台宗。是故智者大师妙悟之后。以不思议四无碍辩。宣玄义文句二书。章安尊者记为各二十卷。不异阿难结集。迨荆溪尊者。又以释籖转翼玄义。文句记转翼文句。于是教观大明。称为中兴烈祖。依之修证。得道如林。虽有圣人复起。不能复赘一辞矣。曩曾见子纶贯跋云。譬如崔灏黄鹤楼诗。足使李白阁笔。予亦服膺此语。今乃无故复事管城。何哉。蕅益子曰。噫。此予万不得已之苦心也。方予寓温陵述纶贯也。盖欲诱天下之学人。无不究心于三大部也。
兜调经
一卷,失译。与鹦鹉经及分别善恶报应经皆中阿含鹦鹉经之别译。兜调者,婆罗门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