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正

- 姓名:郭祥正
- 别名:字功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当涂(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035
- 逝世日期:1113
- 民族族群:
郭祥正(1035~1113)北宋诗人。字功甫,自号醉吟先生、谢公山人、漳南浪士(郭祥正《浪士歌序》),当涂(今属安徽)人。皇祐间进士及第,为德化尉。熙宁中,知武冈县,签书保信军节度判官。上疏论天下政事专听王安石处画,有异议者尽当屏黜,王安石耻为小臣所荐,极口陈其无行,祥正即辞官归姑熟青山。后复出仕,元丰中,通判汀州。五年,摄守漳州(郭祥正《浪士歌序》、《漳南书事》)。元祐三年,知端州(《金石续编》卷一六载《石室游诗序》)。复致仕,隐于青山,卒。祥正才思敏捷,长于诗歌,在同时代作家中声名甚著。梅尧臣尝誉之为李白后身(《赠功甫》),王安石亦称赏其诗壮丽俊伟,豪迈精绝,固出于天才,非力学者所能逮(《与郭祥正太博书》)。文集中古体诗占有大半,清人曹廷栋谓其古体诗“沈雄俊伟,如波涛万叠,一涌而至,莫可控御,不特句调仿佛太白,其气味竟自逼真”(《宋百家诗存》卷九《青山集》)。《金山行》诗有“鸟飞不尽暮天碧,渔歌忽断芦花风”之句,为王安石所激赏。其馀《古剑歌》、《将归行》、《徐州黄楼歌寄苏子瞻》、《莲根有长丝》、《泛江》等篇均为时人称诵。近体诗也清新俊逸,意象生动,像“谢家庄上无多景,只有黄鹂三两声”(《金陵》),“原武城西看杏花,纷纷红雪委泥沙。何如姑孰溪头见,照水蒙烟小谢家”(《原武按堤》),“淡白轻红能几日,可怜吹洗过清明”(《出城》),颇有唐诗风韵(《诗林广记》后集卷八、《居易录》卷一○)。祥正有一些诗缺乏锤炼,堆砌辞藻,表现出格调不高,率然成篇的弊病,宋张舜民尝评论说,有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终日揖逊,求其适口者少矣”(《诗评》)。《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四也评其诗“好用仙佛语,或偶伤拉杂”。著有《青山集》三十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二○),有南宋初刊本(存北京国家图书馆)、清嘉庆八年刊本、道光九年刊本、《四库全书》本、清抄本等。《四库全书》本多出《遗集》七卷,所载诗二卷实为集中之重出未删者,另五卷则为孔平仲《朝散集》误编入郭著者。《全宋诗》卷七四九至七七九录其诗三十一卷。《全宋文》卷一七四○收其文九篇。事迹见《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郭祥正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蒙训
刘沅撰,蒙学读物。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名,数目从斯积。
元白诗笺证稿
研究著作。陈寅恪著。共六章,分别笺证唐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艳诗及悼亡诗、元白《新乐府》和元氏《古题乐府》等诗篇;末附论文五篇,就白居易的家世、思想、创作以及白氏与友人元稹、刘禹锡的交游加以论述。此书虽名“笺证”,实异于一般文字笺释,乃是广泛采辑和引证各种史料、文献,与作品相参照,求得以史证诗、以诗证史、互为补充、互为发明的效果。如论元稹艳诗及悼亡诗,作者从诗中反映出来的元氏与情人双文、妻室韦丛的关系,结合时人的门第观念,以考证唐代士夫文人的婚姻选择和仕宦道路,皆有发前人之所未发。特别是其论元、白《新乐府》的章节,从社会经济、政治、司法、边防、习俗、伦理、宗教、艺术各方面着眼搜寻材料,详作比勘,不仅大大加深了读者对诗歌内容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解,亦有助于全面、真切地把握整个时代。这种“史诗互证”的方法,显然突过旧史家单纯引史事考释诗篇的传统,足以展示文学与人生之间纵横交错的复杂图景,为古典诗歌研究开拓新的视野,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原书稿1950年由岭南大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出版,后经作者屡次订补,于1955年、1959年分别由文学古籍刊行社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新出版;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发行新一版,又增入作者撰写的十三条校补记。
伊川击壤集
北宋哲学家邵雍所著的诗集。共二十卷,诗一千五百余首,收入《四库全书》。该诗集主要是抒发其哲学思想的。朱熹说:“康节之学,其骨髓在《皇极经世书》,其花草便是诗。”(《朱子语类》卷一○○)关于其哲学理论,如《乐物吟》云:“日月星辰天之明,耳目口鼻人之灵,皇王帝霸由之生,天意不远人之情。”这首诗是整个《皇极经世书》的一个缩影,也是邵雍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总看法。从文学上讲,这类诗并没有什么诗的情韵意味,主要反映了邵雍的哲学思想。“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天地自我出,其余何足言。”“廓然心境大无伦,尽此规模有几人,我性即天天即我,莫于微处起经伦。”这两首诗集中反映了邵雍所谓的“先天学,心法也,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从这里又可看出陆王心学的端倪,即陆王的“天地即为吾心,吾心即为天地”与此是一脉相承的,这些诗不过是邵雍哲学理论的诗歌化,其观点与《皇极经世书》的观点相同。该诗集还有一部分是抒发邵雍的乐天安命,安时处顺、自得其乐,不事妄求的人生感受的,其中还包括一些流露出对社会和政治不满的诗篇。如《无酒吟》说“自从新法行,尝若樽无酒”等词句,这些反映了邵雍思想的一个侧面,是全面研究邵雍思想所要了解的。有影印《道藏辑要》本、影印明成化刻本,成化本有集外诗一卷。清光绪间贺瑞麟辑《西京清麓丛书续编》本有补遗一卷。
我佛山人传
我佛山人(1866—1910)原名吴宝震,一名吴沃尧,字小允,号茧人,后易为趼人,别署趼、偈、怫、茧叟、茧翁、(雁灬)叟、趼廛、茧闇、检尘子、野史氏、老上海、岭南将叟、抽丝主人、中国老少年等,而以我佛山人这个笔名最流行。
六祖坛经译注
中国人唯一被尊 为经的佛教著作。全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 《坛经》。据佛教传统,释迦牟尼所说才是经,那么将中国人所说尊为经,就难免有 “僭越” 之嫌。六祖是禅宗第六代传人慧能。慧能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主张 “不立文字”、“见性成佛”,这部禅宗的经典当然不可能出自慧能之手。据 《坛经·序品》称,慧能在曹溪东林寺传教,韶州刺史 (当地最高长官)韦据特意请他在城内大梵寺的法坛宣讲“以般若智慧到达涅槃彼岸” 的妙义,听众包括官员、儒士、道士及百姓,多达万人,门人法海记录其说,故称 《六祖坛经》。《坛经》 以慧能自报家门开始,详细叙述了他皈依五祖弘忍的因缘及获得法衣的前后经过,然后就是慧能宣讲阐发 “顿悟成佛”的法门。《坛经》传世的版本有多种,一般分为十篇: 行由第一、般若第二、疑问第三、定慧第四、坐禅第五、忏悔第六、机缘第七、顿渐第八、宣诏第九、付嘱第十。据 《坛经·付嘱》,慧能弥留之际,法海问: “衣法应该传给谁?”慧能回答: “我在大梵寺说法,现在抄录流行,叫作《法宝坛经》,你们守护,递相传受,超度芸芸众生,只要依照此说,就是正法。”其实,《坛经》并非一时一地的说教,而是慧能生平言行的记录,包括他平时与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等弟子的答问,类似孔门的《论语》。《坛经》全文仅一万二千余字 (后增至两万余字),却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启迪,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真心是净土”、“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等。
胜思惟梵天所问经
元魏菩提流支译。思益梵天所问经之异译。同《思益梵天所问经》。而不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