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秉钧

- 姓名:高秉钧
- 别名:字锦庭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锡山(今江苏无锡)人
- 出生日期:1755年
- 逝世日期:1827年
- 民族族群:
高秉钧(1755年-1827年),生于乾隆二十年七月(1755),卒于道光七年三月(1827),清外科学家。字锦庭。锡山(今江苏无锡)人。师从范圣学、杜云门,后工内外科,尤精疮疡证治。临证三十余年,博通经方,洞晓脉理,虽治外科而必参究《内经》等,探其本而不袭其末。尝谓“外科必从内治”,疗疾多推崇陈远公“阳毒可用攻毒,阴毒必须补正”及朱丹溪“痈疽未溃以疏托解毒为主,已溃以托补元气为主”诸说,提出“毒攻五脏说”等。著有《疡科心得集》三卷(1805年),每以两证互相发明,揭示其治法,为江浙业疡医者所宗。另有《谦补斋外科医案》,由子鼎汾手辑,后为江阴杨道南所得,校勘后于1930年付梓。尚有《高氏医案》及与表兄吴辰灿合辑之《景岳新方歌》一卷传世。
锦庭生甫周岁,偶病几危,幸遇一黄冠者出丹丸灌之而醒,懂事后,父母常告之,故幼时即视医药为奇物性孝惮,弱冠时,母病脆,每日必吐,即问母所欲曰“吾思熟藕耳。”时值岁寒,熟藕惟浒墅关可得,乃行百余里,两日夜返家,归奉母食之,累日不吐。成年后,弃举子业,从范圣学、杜云门二先生习内、外二科,究心《内经》,探索有年,而于仲景、东垣、丹溪、景岳、立斋诸先辈著述,尤所倾崇。为人谦虚好学,精细过人,深明外科必从内治之理。清。乾、嘉间,以疡医闻名数百里,就诊者往来不绝于道。而诊治时,容颜庄慎,惟恐有误,偶有失,辄终夜不寐,细书寻释,深思挽救之法而后己。虽名重当时,而虚怀若谷,且曰“世之为医者,医人病乎医己贫耳然岂可以人命为戏哉。”故颜其书室日云“尽我心”。贫者不索谢,且济人之急,喜面折人过,亦喜人之面折。诲后进恐有不及,人有一技之长,常啧啧称道。厅轩匾额“橘井遗风”四字,系锡令齐公彦槐所赠。时归安姚文田督学江苏,亦精医,而心折先生,临行赠匾曰“功同良相”。匾旁跋语数百,历叙先生之学说及治验事迹。先生晚年著疡科临症心得集三卷。卷上辨论人体上部外症条,卷中辨论躯体中部外症条,卷下辨论下肢外症条。是书成于嘉庆丙寅,“例言”中曰“第三十年来,临症参详,颇有心得。”
高秉钧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四川好人
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剧作。写于1938—1940年,1943年在苏黎世第一次上演。剧中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四川。三个神祗来到人间寻找真正的好人。他们四处奔波,结果一个也没有找到。自私冷酷的市民拒绝为他们提供食宿。只有妓女沈黛乐意留他们在自己家里过夜。第二天,三个神祗给她一笔钱作为酬谢。沈黛用这笔钱买下一家小烟铺。消息传开,镇上的亲属、债主、乞丐等寄生者蜂拥而来。为了保护自己能够生存下去,她扮成冷酷无情的表兄隋大,把这些寄生者赶了出去。沈黛与一个失业的飞行员杨孙邂逅相遇,她爱上了他,并打算与他结婚。但杨孙看上的只是她的钱财,沈黛最后还是失去了他,隋大重新出现。据说沈黛外出,由他来经营烟厂。沈黛迟迟不归,引起人们的怀疑。隋大被指控谋杀了沈黛。神祗审案,结果发现隋大就是乔装了的沈黛。此剧是布莱希特“史诗剧”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表现沈黛的悲剧性命运,深刻地揭露了沈黛在其中生活的那个世界的丑恶和非人性。在这样的人世间。真正的好人是无法生存下去的。沈黛为了养活自己和未出生的孩子,被迫戴上一副冷酷、贪婪的假面具。剧作家在此向我们证明,人要在一个非人的世界中真正成其为人,就必须首先改变这个非人的世界。艺术上,本剧在情节结构、人物处理、视觉和听觉技巧方面也体现了“史诗剧”的特点。剧中长景和短景交替出现; 长景用来叙事,短景对事件加以评论; 长景被剧中的歌和演员与观众的直接对话间隔成片断,人物突出其社会性和观念性等等,这些艺术手段的运用意在实现剧作家的“间离效果”,启发和强迫观众对剧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书信小说
《书信小说》是俄国著名文学家、诗人、小说家普希金著。写于1829年。普希金也是打算把它作为长篇小说来写的。小说也没有书名。诗人死后,别人只得用“书信小说”给它安了个一般化的名字。小说1857年才发表。
希腊漫话
《希腊漫话》一书作者为著名的古希腊文学与文化研究名家,是古希腊研究领域的权威,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作者曾经在希腊游学一年之久,亲身体验了古希腊的文化遗产,对于古希腊的文化与近世希腊的风俗都有非常强烈的情感。本书内容涵盖了古希腊很长一段历史,也包括作者对于旅居希腊期间所思所想,对于古希腊的历史、特色,以及古希腊文化遗产的特征,加以言简意赅的论述。本书识见俱佳,深入浅出,关于希腊文化的叙述令人信服,读来引人入胜。
勿斋先生文集
勿斋先生文集,南宋杨至质撰。二卷,收入《正统道藏》太平部。此书收录答谢书状六十八篇,皆为骈体,文辞颇清丽。作者杨至质为南宋合皂山道士,宋理宗敕赐高士,主管道教事。故与其书信往来者皆为朝官贵人、文士秀才,上至丞相皇帝。书信内容或恭贺官吏升迁,或贺处士受征召,或酬谢朝官之荐举,从中可见道士与官府相互交往情形。部分文书亦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如〈谢郡守王监薄〉一文称:「巾钵如云,政张颐而待哺;犁锄得雨,须乞籴翟以赡耕。仓苗未了于半输,县税早行于预借。」可见南宋农民遭受官府盘剥之重。
乱钟
现代独幕话剧。田汉著。初收入1932年湖风书店版《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剧本描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青年学生的抗日爱国热情。“九·一八”这天晚上,沈阳东北大学的一些学生聚集在宿舍里议论时局。尽管他们出身于不同的阶级或阶层,有着各自不同的志趣与爱好,但都痛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怀着强烈的义愤。事变发生前,他们已推派代表向政府请愿,要求发枪抗日,当局却软硬兼施,不准学生抵抗,并指使学生中的极少数败类进行威胁和破坏。正在这时,日寇轰炸皇姑屯的炸弹轰响了,爱国学生叶仲群等挺身而出,组织学生敲响了校钟,集合全校同学,并决定联合全沈阳的学生和爱国民众,到兵工厂领枪,奋起抵抗。学生和群众在枪炮声中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剧作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反映了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全国人民中迸发出的爱国激情,具有巨大的宣传鼓动作用。剧中人物众多,几乎没有主要角色,但矛盾冲突尖锐紧张,有强烈的时代气氛和较大的气势,是作者这一时期创作的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众多剧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部。
舍利忏法
舍利忏法,一卷,清继僧著并序、李照序、元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