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性潡

    性潡

    性潡(1633~1695)清初僧。属日本黄檗宗。福建福州府福清人,俗姓林。字高泉。号云外。又称昙华道人。十三岁出家,登福建黄檗山,师事慧门如沛禅师,并嗣其法。二十九岁(1661),奉隐元隆琦之命东渡日本,入宇治万福寺。未久,住奥州法云寺,并掌理摄津佛日寺,再兴加贺献珠寺,受藩主前田之归依。其后,归返宇治,屡入宫中说法。延宝三年(1675)撰扶桑禅林僧宝传十卷,翌年,又编东国高僧传十卷。元禄五年(1692)继为黄檗山第五世法席。八年示寂,世寿六十三。敕谥大圆广慧国师、佛智常照国师。后世尊为黄檗山中兴之祖。所著除前述外,尚有洗云集十卷、佛国高泉禅师语录八卷、山堂清话三卷,及东渡诸祖传、法华略集、翰墨禅、高泉禅师语录、有马温泉记、释门孝传等各一卷。[大圆广慧国师碑铭、黄檗东渡僧宝传卷上、日本禅宗史要]

  • 郭子章

    郭子章

    郭子章(1543~1618) 明万历间贵州巡抚。字相奎,号青螺,又自号蠙衣生。江西泰和人。明隆庆五年(1571)进士,曾任职福建、南京、南直隶、凤阳、广东、四川、浙江、山西、湖广。万历二十六年(1598)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兼制蜀楚军事,与湖广川贵总督李化龙合力剿平播州土司杨应龙。又多次平定贵州苗、瑶起义,以功授兵部尚书衔、右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三十二年(1604),在贵州组织缩刻利玛窦的世界地图,撰《山海舆地全图·序》,使贵州士子较早地接触西方的世界地理知识。三十八年(1610)告老还乡。四十六年(1618)六月十七日去世。一生著述宏富,其中《黔记》60卷,是明代私家修纂最翔实的一部省志,体例严谨,资料丰富。又著《黔中平播始末》,记述平定播州杨应龙事件的经过。邱禾实称其为“黔之故实,厘然指掌,虽黔人不稔也”。

  • 葛寅亮

    葛寅亮

    葛寅亮(1570-1646),字冰鉴,号屺瞻,明浙江钱塘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二甲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授南京礼部主事,升郎中。万历三十六年(1608),引疾归里。三年后起复,先后任江西右参议、按察使司副使、布政使司参政等。 万历四十四年(1616),任湖广提学副使。其督学楚中时,所选拔多为名士,在任期间捐倦银助王升、萧继忠等移建问津书院后因得罪权贵遭到弹劾。以丁忧去官。 其主持南京祠部时,先后为报恩、栖霞、瓦官、天界四个寺庙撰写碑文十通,编著有《金陵梵刹志》,是其时仿北魏《洛阳伽蓝记》所编。专记南京佛寺,是研究明代佛教史的重要参考书。详记殿楹、寺产、山川、古迹、人物及名贤题咏等。天启二年(1622)冉起用为福建按察使司佥事,升湖广参议,转福建参议。天启六年(1626),升南京尚宝司卿,不久又去职。崇祯四年(1631)又起为尚宝司卿。崇祯七年(1634),升任左通政。崇祯十二年(1639)罢官。 弘光朝时,先后任太常寺卿、大理寺卿、户部侍郎。隆武朝,任工部侍郎、工部尚书。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年)十月隆武政权灭亡,葛寅亮绝食殉国。 葛寅亮提学湖广时,以江、汉二水为楚地之望,主持创办江汉书院。

  • 巩珍

    巩珍

    巩珍,号养素生,明朝应天府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5世纪。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人。兵士出身,后升为幕僚。宣德六年(1431)至宣德八年,随郑和下西洋,任总制之幕。宣德九年,据航海途中见闻写就《西洋番国志》一书。书中记载了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经过及20个到访国家的情形。其中,对位于印度西海岸的小葛兰国(见故临)、柯枝、古里国等地的风土人情作了记述,增进了中国对印度的了解,在中印文明交流史上具有一定意义。

  • 关敬吾

    关敬吾

    关敬吾(1899—1990),日本现代民俗学家。长崎县人。1924年东洋大学文化专业毕业。历任学艺大学、东洋大学教授。大学毕业后曾师从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从事民间故事、民俗学的研究,为日本民俗学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亦对新时期中国的民俗学事业有过积极影响。他的重要著作《民俗学》 (角川书店,1963)是日本民俗学史上第一部民俗学教科书和概论书,具有开拓意义。本书主张不限于精神文化,而要把民众所传承的生活与文化作为综合体进行研究,亦即主张日本民俗学要扭转过去的只注重精神文化的片面倾向,强调社会组织和物质文化在民俗学中的地位。关敬吾还热衷于日本民间故事的国际比较研究。1949—1958年编纂出《日本昔话集成》6卷,按故事类型进行了比较分类。1955年在《民话》 (岩波书店)一书中,提议采取以欧洲口承文艺理论为基础的新研究方法。关敬吾又是柳田国男民俗学理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1977年出版的《日本昔话——比较研究序说》 (日本广播出版协会)荣获柳田国男奖。主要著作还有《昔话与笑话》 (岩崎书店1957)、《昔话的历史》 (金文堂1966)、《印度尼西亚的民话——比较研究序说》 (1984)等。

  • 甘家斌

    甘家斌

    甘家斌(1763年7月11日—1842年12月14日),字福超,号秩斋,一号澹园。四川邻水县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癸丑科三甲第44名进士,曾任光禄寺卿、大理寺卿、巡视山东济宁七省漕务给事中、都察院陕西道监察御史。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因徇私请托罪革职。

  • 高斗枢

    高斗枢

    高斗枢(1594年—1670年),明后期官吏。字象先,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曾任员外郎、荆州知府、长沙兵备副使。五年,迁荆州知府。久之,擢长沙兵备副使。楚郡之在湖北者,尽罹贼祸,势且及湖南,临、蓝、湖、湘间土寇蜂起。长沙止老弱卫卒五百,又遣二百戍攸县,城库雉堞尽圮。斗枢至,建飞楼四十,大修守具。临、蓝贼艘二百余,由衡、湘抵城下,相拒十余日乃却去,转攻袁州。遣都司陈上才蹑其后,贼亦解去。寻击杀乱贼刘高峰等,抚定余众。诏录其功。巡抚陈睿谟大征临、蓝寇,斗枢当南面,大小十余战,贼尽平。诏赉银币。 十四年六月进按察使,移守郧阳。郧被寇且十载,属邑有六,居民不四千,数百里荆榛。抚治王永祚以襄阳急,移师镇之。斗枢至甫六日,张献忠自陕引而东。斗枢与知府徐启元遣游击王光恩及弟光兴分扼之,战频捷,贼不敢犯。光恩者,均州降渠小秦王也。初与张献忠、罗汝才辈为贼,献忠、汝才降而复叛,均州五营惧见讨自疑。又以献忠强,虑为所并,光恩敛众据要害以拒献忠。居久之,乃有稍稍飏去者,光恩亦去,已而复降。光恩善用其下,下亦乐为之用。斗枢察其诚,招入郡守。当是时,斗枢、启元善谋,光恩善战,郧城危而复全。 十五年冬,李自成陷襄阳、均州,攻郧阳四日而去。明年春,复来攻,十余日不克,乃退屯杨溪。五月,斗枢召游击刘调元入城,旬日间杀贼三千余。自成将来攻,卒不克而去。乃令光恩复均州,调元下光化,躬率将士复谷城。将袭襄阳,闻孙传庭败,旋师,均州复为贼有。 十七年正月,自成遣将路应标等以三万人攻郧。斗枢遣人入均州,烧其蓄积,贼乏食而退。当是时,湖南、北十四郡皆陷,独郧在。自十五年冬抚治王永祚被逮,连命李乾德、郭景昌代之,路绝不能至,中朝谓郧已陷,不复设抚治。十六年夏,斗枢上请兵疏,始知郧存,众议即任斗枢。而陈演与之有隙,乃擢启元右佥都御史任之,加斗枢太仆少卿,路阻亦不能达。是年二月,朝议设汉中巡抚,兼督川北军务,擢斗枢右副都御史以往,朝命亦不达。至三月始闻太仆之命,即以军事付启元。七月而北都变闻,并闻汉中之命,地已失,不可往。 福王立,移斗枢巡抚湖广,代何腾蛟。复以道路不通,改用王骥,斗枢皆不闻也。国变后数年卒。启元、光恩亦皆以功名终。 清兵入关后,高斗枢隐居两年回到家乡。降清的宁波人谢三宾曾逮捕名节之士百余人,高斗枢也在其中,但他始终一言不发,后来被诸义士捐金救出。晚年的高斗枢闭门索居,门庭萧然,生活贫困,于1670年病卒于家中。他的著作有《蚕瓮集》、《官宦漫记》、《三楚旧劳记》、《守郧纪略》、《存汉录》等。

  • 工布查布

    工布查布

    工布查布,清代乌朱穆秦部落人。自幼承清圣祖鞠育之恩,后任仪宾之职,又通西土之语,故世宗特留之于帝都,任西番学总理,掌管翻译之事。于高宗乾隆年中译出佛像量度经、弥勒菩萨发愿王偈、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等三部,尤以佛像量度经影响乾隆以后之造像。生卒年与其余事迹均不详。

  • 管道昇

    管道昇

    管道昇(1262年-1319年5月29日),元代女画家。字仲姬,一字瑶姬,号栖贤山人。湖州(今浙江吴兴)人。管伸之女,赵孟頫之妻。1317年(延祐四年)封魏国夫人,世称“管夫人”。其禀赋聪明,性格豪爽,落落大方,有丈夫气概。信佛,与赵孟頫同为中峰明本和尚弟子。曾手书《金刚经》数十卷,施名山古刹。仁宗(爱育黎拨力八达)闻名命其书写《千字文》入藏秘书监。其擅画墨竹梅兰石,亦工观音、佛像,笔意清新。画竹与李衎同出自文同一派。清神幽思,曲尽变态。所画多为风竹,腕力极劲挺,笔势飞舞,似闻萧萧之声。《图绘宝鉴》详其“晴竹新篁是其始创”,为时人争购。现存作品有《竹石图》、《水竹图卷》,笔笔疏秀,枝叶组织,别饶其趣,自立一格。曾为湖州瞻佛寺壁上画《竹石图》一幅。其亦工书法,题款用行书,腾跃有法度,殆与赵孟頫不可辨同异,被誉为“卫夫人后第一人”。能诗词,著有《墨竹谱》1卷,辑入《古今图书集成·艺术典》。《墨竹谱》教人以画墨竹的笔法,对竹的干、节、枝、叶等画法都有说明。特别是对用笔的轻重快慢,用墨的干湿浓淡,布局疏密高低,以及晴阴雨雪的变化,介绍尤为详细,对后学者影响很大。

  • 顾张思

    顾张思

    顾张思,生卒年不祥,清太仓人。字怀祖,号雪亭。 顾成志次子。顾成志“襁褓育于张氏,后复姓诫其子,以张为重名,祭扫必兼承二姓,”这是顾张思名字由来。 诸生。乾隆五十二年(1787 年)为钱大昕荐于浙江学政朱珪,佐校岁科两试。嘉庆七年(1802 年)与 修《直隶太仓州志》。嗜学好古,重吴地俗语方言研究,精于考释,被卢文弨称为博物君子。著有《寓疁杂咏》《七经训诂异同》《陈检讨四六补注》《雪亭诗草》《读书录》《土风录》等。

  • 观复

    观复

    观复,宋代僧。生卒年、籍贯、传记等皆不详。号笑庵。住于毗陵华严寺。与道亭、师会、希迪合称华严四大家。从宗宇受学华严五教章,着五教章折薪记五卷,解释五教章之别教一乘说;其观点承袭澄观、宗密之说,而以对立之立场,驳斥师会所著之五教章焚薪,二人于此交相论难。师另有绍兴十六年(1146)所著之圆觉经钞辨疑误,及演义钞会解记、金刚别记、遗教经论记等四部十八卷传世。

  • 葛天民

    葛天民

    葛天民,字无怀,山阴(今浙江山阴)人。落发为僧,更名义铦,字朴翁。山阴义铦与北磵居简为同门师兄弟,两人情谊深厚。其后返初服,隐居杭州西湖,筑室苏堤,自号柳下,足不入城,日惟吟咏自乐。有如梦、如幻二侍姬,赵师秀赠诗谓“此老无尘事,双姝亦道情”。又尝与杨万里、翁卷、薛师石、姜夔、叶绍翁、苏洞等唱和。庆元二年,尝与俞灏、张鉴、姜夔乘雪出游,各得诗词若干,手书为《载雪录》(已佚)。姜夔称其“据诗社,出奇无穷”(《浩然斋雅谈》卷中),薛师石《和葛天民》称:“贾岛文章怀素书,得来读罢卷还舒。西湖柳下为君宅,东海云边是我庐。”叶绍翁以“老铛犹有耳,古柳已无心”称之。释居简跋其诗偈,谓:“诗带《庄》、《骚》,偈蜕玄妙。”著有《无怀小集》二卷,收入《汲古阁景钞南宋六十家小集》、《两宋名贤小集》。其诗构思新奇,语言脱俗,格调闲雅,如《迎燕》、《小亭》、《江上》、《即事》、《访端叔提干》等,多为人称引。《全宋诗》卷二七二五录其诗一卷。事迹见《贵耳集》卷上、《宋百家诗存》卷一七。

  • 古心如馨

    古心如馨

    古心如馨(1541~1615)明代律僧。古林派之祖。江苏溧水人,俗姓杨。字古心。早年丧父,由母抚育成长。嘉靖三十一年(1552)母殁,而感世缘虚幻无常,遂于万历十年(1582,一说嘉靖年间)依摄山栖霞寺之素安出家。后读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誓从文殊菩萨受戒,遂赴五台山,夙夜虔勤恳求。一日恍惚之间,从一老妪受僧伽黎衣,观见菩萨,顿悟五篇、三聚心地法门,视大小乘律如从胸中流出。归乡途中,经南京,偶遇长干寺(报恩寺)塔修治之际,因安置众人所不能举之塔顶,故得优波离再来之称。万历十二年,改南京定淮门内马鞍山之古林庵为寺,神宗赐‘振古香林’之额。历住灵谷、栖霞、甘露、灵隐等诸寺,开坛授戒三十余处,徒众约万余人。万历四十一年,神宗嘉誉之,赐紫衣、钵及锡杖,并诏建龙华大会于五台山圣光永明寺,授千佛大戒,赐号‘慧云律师’。编有经律戒相布萨轨仪一卷。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示寂,世寿七十五。世称中兴律祖,法系称古林派。[梵网经菩萨戒初津卷七、毗尼日用切要香乳记卷下、大昭庆律寺志卷八、清凉山志卷八、新续高僧传卷二十八、中国佛教史卷四、金陵古迹图考]

  • 格罗塞

    格罗塞

    格罗塞(Ernst Grosse,1862—1927),德国艺术史家、社会学家,现代艺术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曾任弗赖堡大学教授。美学上主张把哲学美学与艺术科学分离开来,提倡从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多方面对艺术学和艺术史进行研究。认为包括艺术在内的精神生活与社会的经济形态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艺术学要研究艺术的本质,将艺术从其他事物中区分出来,要研究艺术的诸种动因以及文化上所受的制约,研究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提出艺术科学是艺术史和艺术哲学的结合,前者偏重记述,考究各个特质的实际情形,后者偏重解释,形成一般的法则。这两者互相依赖,没有理论的事实是迷糊的,没有事实的理论是空洞的。因此艺术科学的目的是显示文化的某种形式和艺术的某种形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认为艺术学在解释艺术现象时有个人的和社会的两种形式,个人艺术史是不全面的,真正能作解释的形式是社会艺术史。艺术学的第一个形式是心理学的,第二个形式是社会学的。他在美学上的最重要贡献是用艺术社会学观点深入考察原始民族的原始艺术,利用人种史和人类学的资料,阐明艺术起源的社会原因。认为艺术既有个人心理的动因,更有社会生活的制约和影响,原始艺术不仅是审美的,还有着吸引异性、吓唬敌人、激动人心、鼓舞士气、促进团结、记事、纪念等社会性的实际功用,原始艺术不纯粹从审美的动机出发,而主要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社会职能。认为在文化的最低阶段,原始人在人种上有很大区别,但所有原始艺术都有着一致性,如狩猎艺术,各个不同的人种,由于受到狩猎生活的强大影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有较大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来自于生活环境、文化生活、饮食方法等文明因子的相同。在原始民族中,艺术是为了造成统一;在文明的今天,艺术的社会职能是提升人类精神,造成社会的统一。格罗塞的艺术学观点和艺术史观对现代的艺术社会学、审美发生学和文化人类学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有重要启示,特别是对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产生了直接影响。主要著作有《艺术的起源》(1894)、《艺术学研究》(1900)等。

  • 古林清茂

    古林清茂

    古林清茂(1262~1329)元代禅僧。温州(浙江)乐清人,俗姓林。字古林,号金刚幢、休居叟。一般称为茂古林。以墨迹扬名海外。十二岁从天台山国清寺之孤岩启出家,试经得度。及后,不顾元初之难,游方天下,先后参访明州雪窦山简翁敬、南屏石林巩、承天觉庵真。又于当时已退隐之雁宏能仁寺横川如珙之下,精进研修,十九岁时即嗣其法。其后归返国清寺。元大德二年(1298)隐居于平江府天平山白云寺,九年后迁至开元寺,未久,退隐虎丘山绍隆之塔院,重拈雪窦重显之百则颂古。皇庆元年(1312)再住开元寺,时因杨国公之请,蒙赐扶宗普觉佛性禅师之号。延祐二年(1315)移居饶州(江西鄱阳县)永福寺,另于建康凤台山保宁寺居六年。晚年奉朝廷之命,列席金山大会,备受王臣大夫等尊崇,士庶求法语者不下数千人。天历二年示寂,世寿六十八。嗣其法者有了庵清欲、仲谋良猷、竺仙梵仙。梵仙东渡日本,开创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中之竺仙派。师之语录有古林清茂禅师语录五卷、古林清茂禅师拾遗偈颂二卷、初住平江府天平山白云禅寺语录、开元禅寺语录。其墨迹较著名者有别源圆旨送别偈泰定二年九月二日一幅、月林道号泰定四年三月望日一幅、冯子振保宁寺赋跋等。[增集续传灯录卷五、续灯存稿卷六、五灯严统卷二十一、墨迹祖师传卷上、禅林墨迹解说(田山方南)]

  • 古昆

    古昆

    古昆(?~1892)清末僧。江西上饶人。字玉峰,号恋西。十余岁时出家于普宁寺,阅诸大乘经,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一日,闻钟声而省悟。咸丰五年(1855),在杭州崇福寺阅明代僧幽溪传灯之阿弥陀经略解圆中钞感悟,自称幽溪传法之后裔,严持戒律,一心誓愿念佛往生,自定每日称念佛名六万遍、二时回向。此外,又刊刻大乘经律及有关弥陀信仰之典籍,僧俗皈依者颇多。光绪十五年(1889)应净果之请而住明州西方寺。光绪十八年七月因病入寂。著有净土随学二卷、净土必求、莲宗必读、念佛要语、念佛四大要诀、净土自警录、净土神珠、西归行仪、永明禅师念佛诀、念佛开心颂、上品资粮等各一卷。[种莲集(净土圣贤录续编卷末)、中国佛教史卷四(蒋维乔)]

  • 古庭善坚

    古庭善坚

    古庭善坚(?~1493),明代临济宗僧。云南昆明人,俗姓丁。字古庭。十一岁于五华寺出家,法名善贤。初至金陵参谒无际明悟,得示‘万法归一’之语;一日阅圆觉经,豁然有悟。十九岁时参礼柏岩,遂改今名。宣德十年(1435),至贵州雍萝山,并入四川。正统年间(1436~1449)复至隆恩寺参无际,得其心印。历住河北大容山、金陵天界寺等诸名刹,后归四川,创建归化寺。弘治六年示寂,世寿八十余,世称旃檀尊者。著有云水石集、古庭祖师语录辑略四卷传世。[增订佛祖道影卷二(虚云)]

  • 顾蔼吉

    顾蔼吉

    顾蔼吉,清长洲(今江苏苏州)黄埭人。字畹先,或作畹仙,一字天山,号南原、桂宫仙人。顾大纲子,顾绍敏从兄。岁贡。召充《佩文斋书画谱》纂修官,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书成。授江苏仪征教谕,卒于真州学舍。与查慎行、吴暻、严熊、韩骐等交密。通经擅诗文,识古字通假之义。工篆籀,尤精隶、八分书。精篆印。善写意人物,长于山水,宗法倪瓒、黄公望,酷嗜王原祁。嗜藏拓古碑帖,精于金石文字考订,参究诸碑,创新体例,著《隶辨》以解经,学人奉为圭臬。另著有《分隶笔法》《经疑》《南原诗文稿》等。

  • 古林机如

    古林机如

    古林机如(1632~?),明末临济宗僧。上海人,俗姓潘。号古林。幼即有志出家。十六岁丧父,遂投惟一剃发。未久,参谒二隐行谧、性空行臻。后参礼藕庵之竹庵真衍,并嗣其法。康熙九年(1670),住持苏州金墅镇之莲华禅院。有莲华古林禅师语录四卷行世。寂年与世寿均不详,仅知康熙十九年时,师年四十九。[五灯全书卷一○二]

  • 郭良翰

    郭良翰

    郭良翰(生卒年未详),字道宪,号栖澹畸人。莆田人,郭应聘之子。以父荫补官,任都察院照磨、大仆寺丞,出为黎平知府。其事迹,民国《福建通志·列传》卷二五、《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七均载于其父传之后。《兴化府莆田县志》卷一四《选举志》载其致仕后“家居筑万卷书堂,著述甚富”。


    郭良翰刻印的图书甚多。万历三十八年(1610)刊其自撰的《问奇类林》三十五卷。前有黄吉士、金忠士、毕懋康、陈玉辉四序,以及郭良翰《问奇类林题辞》。郭良翰曰:“繁阳黄直指公,博古君子也,嗜学若饴,架上不数邺侯三万轴。一日相遇,偶阅斋头手钞若而帙,觑觑惊曰:‘司马赋不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耶?……何不裒而成一家言,予且为子传之……’遂殚三余,重加删纂。汰者七而增者三,事各分门,门各比类,类各为节,凡得千余板,卷三十五,为言三十六万奇。证向今故,参伍议论,即不敢谓大无挂漏,然亦崖略庀矣。黄公遂逌然捐倡以锓,同志诸君子庚协赞之。”序后列《名公订正捐梓姓氏》,有黄吉士、陈禹谟、吕图南、黄起龙、谢肇淛等共53人。同年刻印自撰《续问奇类林》三十卷,九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今国家图书馆存。该书收入《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15册。


    万历三十九年,郭良翰刊《历朝忠义汇编》二十二卷,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今故宫博物院和湖北省图书馆存。四十三年(1615),刻印《周礼古本订注》五卷,今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存。四十六年,刊《南华经荟解》三十三卷,著录为“南郭万卷堂刻本”,八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四周单边,今国家图书馆存。万历间,刊《历代象贤录》二十卷,今首都图书馆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存。万历间,又刊《皇明谥记汇编》二十五卷,清四库馆臣有“兹编辑有明一代谥法,最为详备”的评价。崇祯三年(1630),刊《孙武子会解》四卷,题“郭氏万卷堂刻本”,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今国家图书馆存。郭良翰刻印其父的著作,则有万历间刊《郭襄靖公遗集》三十卷,今上海图书馆存不全本二十六卷。半叶九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单边,单鱼尾,下有刻工之名,题“莆中郭应聘君宾著,年友漳浦朱天球君玉编,门人泰和郭子章相奎订,门人晋江王任重尹卿校,不肖男良翰梓”。《续修四库全书》集部第1349册,即据此影印。

  • 高武

    高武

    高武,明著名针灸学家。字梅孤。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好读书,凡天文、律吕、兵法、骑射无不娴习。嘉靖(1522—1566)年间中武举,北上,历览关隘险要。后弃归。晚专精于医,治人多效。尝慨当时针灸多误,遂手铸铜人男、妇、童子各一,以试其穴,推之人身,所验不爽毫厘。又鉴于世人不知针灸源流,不溯其源则昧于古人立法之善,故撰《针灸节要》(又作《针灸素难要旨》、《针灸要旨》)三卷(1519年)。其书以《难经》、《素问》为主,于《难经》首取行针补泻,次取井荥俞经合,经脉孔穴,附以己见。又纂《针灸聚英》(又作《针灸聚英发挥》)四卷,以经络穴法类聚,各病取穴治法、诸论针灸法、针灸歌赋等各为一卷,其所搜采铜人,明堂子午及窦氏流注等书,凡诸书与《素问》、《难经》异同者,取其同而论其异,并加按语,时有新见。又撰《痘疹正宗》,阐发张仲景、钱仲阳、张洁古、李明之、王海藏、朱震亨、刘宗厚及王节斋诸家之说。尚著有《射学指南》等。

  • 管玉衡

    管玉衡

    管玉衡,清医家。字侗人。善言脉理,谓脉理虽难辨,然自古四诊未有舍切诊而能施其巧者。乃以滑伯仁“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统述二十九脉。各脉必分阴阳,肖其形象。著《诊脉三十二辨》三卷,分类次第辨析脉象、诊脉法、脏腑病变等有关内容。所论屡出新见,发前人之未发。其书于1913年为祝绍钧所得,刊入《三三医书》。

  • 龚诩

    龚诩

    龚诩[xǔ](1382~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莼庵。昆山(今属江苏)人。其父龚詧明太祖洪武(1368—1398)间官兵科给事中,以言事忤明太祖意,籍其家,谪为五开守卒。诩遂隶军籍,年十四补为戍卒,调守金川门。朱棣率燕卒南下篡位,破金川门,翊大哭遁去,夜走任阳,寄于马、陈二氏之家,藏匿二十馀年,遍读二家所藏书。禁稍解,则卖药授徒,颇有名于时。巡抚周忱两荐为学官,坚不应,有田三十亩,艺豆麻以自足,咏歌适志而已。卒年八十八,门人谥曰“安节先生”。龚氏非词章之士,其诗以直摅胸臆为主,诗风介于长庆、击壤之间,便于诵读,伤于浅易。如“远慕渊明自把锄,从渠时辈笑迂夫。生怜花鸟如儿女,酷爱溪山似画图。不饮幸然无酒债,好吟常自负诗逋。年来尚觉疏狂在,折简应知未易呼。”(《漫成》)由此可见其诗风一斑。其诗文收入《野古集》,此集乃其八世从孙龚挺所刻,刊于思宗崇祯(1628—1644)间,收入《四库全书》。其裔孙龚绂为撰《安节先生年谱》一卷,《明史列传》卷二○有传。

  • 顾锡

    顾锡

    顾锡,清眼科医家。字养吾。浙江桐乡人,侨寓松郡。能窥灵兰之秘,综合前贤论目病之要旨,故辨证投方辄效,名闻于时。以治眼病当究本原,详脏腑,辨轮廓,明经络,按脉论证。提出眼病大抵以肝肾为本,舍本而从标皆非正法。用方皆宗张景岳、朱丹溪及李东垣,忌用针刺、钩割及炮烙,系眼科中擅长内治者。著《银海指南》四卷(1807年),除论述眼之五轮八廓、五脏六腑之主病象、七情六淫之伤,辨脉辨舌、用药用方外,并有验案存参。尚著有《眼科大成》 (1867年刊)。门人殳芬(字郁芳)、张畹(字兰佩),继其术.

  • 顾仪卿

    顾仪卿

    顾仪卿,清医家。梁溪(今江苏无锡)人。将临证之心得经验,著成《医中一得》(1863年)。以癉疟一证,乃暑热侵犯肺胃及脾所致,多系暑热夹湿,治宜辛凉解散,药宜轻清上升,故制“葛升汤”以治之,颇发前人所未发。又于产后房劳与蓐劳亦有明辨与定方,颇切临床实用。为裘吉生收入《三三医书》。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