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方汝浩
方汝浩,明代通俗小说作家。字、号不详。关于其里居,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考证说:“(《禅真逸史》)慈眼堂藏本,后署‘濲水方汝浩清溪道人识’。据此知作者乃方汝浩,洛阳人。然慈眼堂藏明万卷楼本《东度记》,又题‘荥阳清溪道人著’,则又似郑州人,不知何故。或一为本贯,一为家所在之地。至清溪道人之号,似因南京清溪而起,然则汝浩固寓南京者矣。”生卒年不详,主要生活在明末。著有《东度记》20卷100回,《禅真逸史》8集40回,《禅真后史》10集10卷60回,这3部小说的内容都与佛教僧徒有关,或歌颂,或揭露,可见佛教对生活的渗透和影响。
-
费只园
费只园(1874-1931),名有容,字恕皆,号只园,蛰园,别署灵寿乡民,乌程人。画家费丹旭之孙,费以群之子。早年肄业杭州紫阳书院,崇文书院和诂经精舍。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式举人,次年被斥。宣统间在杭州创办《危言报》。辛亥革命以后,流寓沪上,进入爱俪园。曾任仓圣明智大学教务长,主编《广仓学会杂志》。所著白话小说,书院课艺,报刊诗文之外,又有专书十馀种。著有小说《邹谈一噱》,《表忠观》,《艮岳峰》等。
-
福格
福格(1796年—1870年)姓冯,字申之。内务府汉军镶黄旗人,是乾隆年间大学士英廉的曾孙,咸丰五年春,以惠州通判留在僧格林沁山东军中,司理营务兼总行营发审案牍,后来升任山东莒州知州,同治六年以前还健在。撰有笔记《听雨丛谈》。
-
方浚师
方浚师,字子严,号梦簪,咸丰乙卯举人,历任内阁中书、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侍学讲士、直隶永定河道等职,年60卒于宦。公余之暇,无书不读,也是多才多艺。著有《蕉轩随录》、《蕉轩续录》、《退一步斋诗集》、《鹾政备览》、《岭西公犊棠存》、《袁枚年谱》、《粤闱唱和集》等著作。
-
富察敦崇
富察敦崇(1855-?),近代诗人。字礼臣。北京人。满族。据此年谱的记载,咸丰五年(1855)七月敦崇出生。富察敦崇乃沙济富察氏十四世人,满洲镶黄旗。原名宗杰,字俊臣,一字伟人,又字默卿。生父承忠,字简堂,九岁时因出继堂伯父锡枯(字竹溪),更名敦崇,字礼臣,其后便一生用敦崇之名。富察敦崇幼承家学,八岁始随叔父乌拉布(字绍云)读书识字,十二岁人国子监学习。后六次参加科举考试,其中同治十二年(1873)、光绪二年(1876)、光绪十一年(1885)乡试不第,光绪五年(1879)因丁母忧,光绪元年(1875)、光绪八年(1882)因回避监考从堂伯乌拉喜崇阿,均不许人场,故一直未能考取功名。光绪五年十月,循八旗通例报捐笔帖式纳官,加光禄寺暑正衔。十一月,由吏部分发兵部行走。光绪十二年九月,充车驾司委暑主事。十三年八月,借补兵部正白旗满洲笔帖试。十四年十月,由兵部保送会典馆校对官,并充则例馆纂修官。十一月,任满档房委暑主事。十七年十月,充武围乡试管箭官。十八年三月,调任神机营文案处效力委员。九月,任武殿试唱名官。二十一年十二月,赏换理事同知衔。二十六年二月,以同知通判用。二十七年正月,补兵部主事。四月,充满档房帮办上行走。二十八年正月,提升兵部员外郎。三十一年正月,任满档房总办。三月,署车驾司掌印。十一月,补兵部马馆监督,兼摄茶库员外郎。三十二年六月,升兵部郎中。九月,兼署司务厅掌印。三十三年八月,任陆军部捷报处总办。宣统元年六月,派补广西思恩府知府,未及上任,八月即调东三省委用,任奉天巡防营务处提调。二年七月,调充昌图税捐局委员,协同防治昌图地方鼠疫。三年七月,一年差满后仍回奉天任职。八月因身体不适请假两个月回京疗养。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爆发,敦崇记为“武昌事起”,年谱内容也就此而止,时年五十七岁。虽然年谱终于此时的1911年,但从相关文献记载来看,敦崇此后在民国时期仍生活了很长一段时期,惜其年谱无只字记录。也正是受此影响,富察敦崇的确切卒年一直都存在争议。著有《燕京岁时记》、《南行诗草》、《芸窗琐记》、《皇室见闻》等
-
范左青
范左青,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清末民初联家。著有《古今滑稽联话》,后人多引用。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方实孙
方实孙,生卒年不详,南宋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字端仲,又作候仲。庆元五年(1199)进士。撰有《淙山读易记》二十一卷,以备朱熹《易学启蒙》之不足。指出“易者,道也,象数也,言道则象数在其中矣”。因将所著易说进上于朝,而得以以布衣之身入史局。另有《读书》一卷、《读诗》一卷、《经说》五卷、《史论》一卷。
-
方闻一
方闻一,生卒年不详,舒州人。淳熙中为郡博士。时温陵曾穜守舒州,命闻一辑为是书,旧《序》甚明。朱彝尊《经义考》承《宋志》之误,以为穜作,非也。其书《宋志》作十卷,《经义考》作七十卷,又《总论》五卷。盖原本每卦每传皆各为一篇,刊板不相联属,故从其分篇之数,称七十有五。然宋刻明标卷一至卷十,则《经义考》又误也。所采凡二程子、张子、杨时、游酢、郭忠孝及穜师郭雍七家之说。今忠孝之书已不传,惟赖是书以存。穜初刻版置郡斋,后摹印漫漶,张嗣古、陈造先后修之。此本出苏州蒋曾莹家,即嗣古嘉定癸酉所补刻,佚穜《自序》一篇,而移嗣古之《跋》冠其首。今从《经义考》补录穜《序》,仍移其《跋》於卷末焉。穜,温陵人,始末无考。惟据元李简《学易记序》,知其字曰“献之”云。
-
冯椅
冯椅(1140—1232),字奇之,一作仪之,号厚斋,都昌(今属江西)人。朱熹弟子。绍熙四年进士。嘉定二年,充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四年,摄知上高县。后居家授徒,著有《易》、《书》、《诗》、《语》、《孟》、《太极图》注,《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丧礼小学》,《孔子弟子传》,《读史记》及诗文、志录,合二百馀卷,已佚。今存《厚斋易学》五十卷。《论学绳尺》存其《仁圣博施济众论》、《周礼尽在鲁论》二篇,谓:“文势圆转,节节相应,深得论体。”其文收入《全宋文》卷六七七一,《全宋诗》卷二七八七录其诗一首。事迹见《厚斋易学》自序、《宋史》卷四二五《冯去非传》、《正德南康府志》卷六。
南宋理学家冯椅,《宋史》只在其子冯去非下附有简传:“父椅,字仪之,家居授徒,所注《易》、《书》、《诗》、《语》、《孟》、《太极图》、《西铭辑说》、《孝经章句》、《一丧礼小学》、《孔子弟子传》、《读史记》及诗文、志录合二百余卷。”也《宋史》对冯椅的生平介绍甚是简略,除了姓字和著述之外,其它都不得而知。
-
范勋
范勋,生卒年不详,清直隶保定府定兴县人。恩贡,教习。因辍举子业,专研古文辞三十年,才情学问为乡党所推。康熙十八年(1679)应锦州知府刘源溥之召,参与纂修锦州地区地方志。参稽古籍,扪读碑碣,拜访耆旧,先成《锦县志》八卷、《宁远州志》八卷、《广宁县志》八卷,最后修成《锦州府志》十卷。康熙锦州一府、二县、一州之志书,皆出之一手,为修志名家。
-
富尔丹
富尔丹,生卒年不详,晚清时人。字森堂,姓氏未详。正红旗满洲。光绪十三年(1887)授为宁古塔副都统,十八年曾署理吉林副都统,旋还本任,二十一年调任吉林副都统,二十二年九月因病解职。
-
傅金铨
傅金铨,清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约活动于嘉庆(1796—1820)和道光(1821—1850)年间。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老人。江西金溪珊城人。工词善画能琴,以孝行名乡里。自言道在天地,天地不知,道寄民生,民生不觉。又自称受训于纯阳吕祖,应八百之谶,忠孝为先,若尧舜周孔道统相继。主张欲学神仙先作君子,人道是仙道之阶,仙道是人道之极。显受净明忠孝道影响。云游四方,曾居四川巴县设坛传教,从游者众。撰辑有《济一子道书十七种》,为《济一子道书》和《证道秘书》的合刊,其中除自撰作品外,还收录明清时人著作。所著《道海津梁》认为三教如一屋三门,大同小异,指出修仙在于修性命,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全,性命双修,阴阳合一。或云其丹法属东派。他在内丹修炼上主张“性命双修,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全”,性命必须双修。人之生命就是神气相依的体现,性系于心,本体为神,命成于气,禀气成形。为了配合修炼内丹的需要,傅金铨继承和发展“三教合一”的心学思想,他认为道本来只有一个“心”,“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妄,斯言尽矣”,心在他这里具有主宰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成仙得道的主体,是人生死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人生来心本无污染,进入世俗尘界,被各种欲望俗念所掩埋,沉迷难醒,所以就需要三教的圣人,用“道”把他们从世俗的欲念中拯救出来。傅金铨认为圣人之教,虽然分为三家——儒、释、道,但是理却只有一个,“教虽分三,理无二致。”
著述甚多,有《入药镜注》、《天仙正理读法点睛》、《道书试金石》、《道书一贯真机易简录》、《新刻道书椎阳经附集》、《鼎器歌》、《吕祖沁园春注》、《真经歌》、《采金歌》、《心学》、《赤水吟》、《杯溪集》、《性天正鹄》、《新刻道书五篇注》、《丹经示读》、《金丹真传顶批》、《康节邵子诗注》等。《藏外道书》第11册收录有《济一子道书十七种》和《济一子顶批道书四种》,大体包括了他的所有著作。
-
冯甦
冯甦[sū](1628-1692),字再来,号蒿庵,临海县(今临海市)涌泉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授永昌推官。历徵江、楚雄知府。不避权贵,严惩吴三桂王府为非作歹家奴。知吴三桂必反,请求奉母归养,未准,乃遣家属护送老母还乡,途中被吴三桂兵截回。康熙十二年(1673),吴三桂举兵反清,并授甦为广东巡抚。母亲忧死,密书通报清简亲王,以明心迹。康熙十六年六月,查清有“协谋归正”行动,清廷授广东巡抚。十七年为刑部右侍郎,次年改左侍郎。任内,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康熙帝赞其才识过人。二十年,清兵进军云南,召冯征询谋略。不久,其辞官归里。将居所命名为“知还堂”。著作甚丰,有《滇考》、《滇行纪闻》、《抚粤日记》、《劫灰录》、《奏议语》、《台考》、《见闻随笔》、《石园稿》、《知还堂稿》,并编纂《楚雄府志》、《台州府志》等。
-
范咸
范咸,生卒年月不详,清代经学家,字贞吉,号九池,清初浙江钱塘人(今浙江杭州)。雍正元年 (1723)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生于康熙年间,死于乾隆时期,卒年七十。散馆召对,误称门生,一时引为笑谈。1745年至台湾担任巡视台湾监察御史。1747年,福建巡抚上奏朝廷1739年-1947年之历任巡台御史除了养廉银之外,强索各县轮值供应,而巡台出巡南北两路,所有夫车等项均强加各县措办,又复滥准差拘,多留胥役,滋扰地方等语。因此,他“积习相沿,因循滋弊”罪名被革职查办。著有《周易原始》、《读经小识》、《碧山楼古今文稿》、《玉堂蠹余》、《柱下奏议》、《海外奏议》、《浣浦诗钞》、《台湾府志》等书。
-
费衮
费衮[gǔn],字补之,无锡(今属江苏)人,费肃孙。生卒年月不详,约宋光宗绍熙中(1192)前后在世。为国子监生,由州县送京城考试,中进士。衮幼承家训,克绍箕裘,博学而能文。所著除《梁溪漫志》外,尚有《续志》三卷、《文章正派》十卷、《文选李善五臣注异同》若干卷,后数种已佚。《梁溪漫志》成书于淳熙十五年之前,至嘉泰元年施济始刻于县斋。今传本为十卷,前三卷记朝廷典故及杂事,第四卷全记苏轼事,五卷以下多考证史传,品定诗文,末卷颇涉神怪。虽不同于史,而持论具有根柢,多载旧典遗文,不同于小说之剽袭。所论贬蔡京等人,而推崇苏轼,对苏轼诗画理论也备加推崇,可资借鉴处颇多。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四库全书》本,198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元笔记丛书》本。《全宋文》卷六九八三录其文。事迹见《梁溪漫志》自序、施济跋、清鲍廷博跋。
-
傅肱
傅肱[gōng]。字子翼,自署曰怪山,会稽(治今浙江绍兴)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著有《蟹谱》。
-
范公偁
范公偁[chēng],宋代作家。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范仲淹玄孙,范纯仁曾孙,范直方子。生卒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约宋高宗绍兴年间在世。绍兴(1131—1162)中,笔录其父所述范仲淹等祖辈施政家训事迹,涉及大政、变法、官制及诗文杂事,著成《过庭录》1卷,多述祖德语不溢美,有淳实之遗风。亦记述传闻杂事,间有论诗之语及诗文资料。有《稗海》本。《宋诗纪事》辑其《无题》诗1首。
-
范祖禹
范祖禹(1041-1098)字淳甫,一字梦得,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范镇从孙、范百禄侄。幼孤,从其叔祖范镇抚育成人。嘉祐八年,登进士甲科,知资州龙水县。熙宁三年,司马光辟同修《资治通鉴》,随司马光编撰《通鉴》十五年,唐三百年丛目及长编,祖禹实掌之。元丰七年,《通鉴》成,迁秘书省正字。哲宗即位,擢右正言,以岳父吕公著为执政辞免,改著作佐郎、修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兼侍讲。元祐四年,拜右谏议大夫,依前兼侍讲,充实录院修撰,迁给事中,兼国史院修撰,为礼部侍郎。七年,为翰林学士,改翰林侍讲学士。八年,又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知制诰,兼知国史院事。绍圣初,哲宗亲政,复行新法,祖禹以元祐旧党出知陕州。言者论其修实录诋诬,贬武安军节度副使、昭州别驾,安置永州,徙贺州,再徙宾州、化州。元符元年卒,年五十八。宋高宗建炎二年,追复龙图阁学士。宋宁宗时,赠谥正献。祖禹久在经筵、史馆,正言进谏,献纳尤多,苏轼尝称为讲官第一,谓其“清德绝识,高文博学,非独今世所无,古人亦罕有能兼者”(《与范元长》)。明程敏政亦谓其“禀之粹,养之完”,“故见于词气,自然中节,而无偏固浅陋之失”(《题范太史文集钞》)。现存文集以制诰、章疏为多,如《论封桩札子》、《论常平札子》、《封还臣僚论浙西赈济事状》、《迩英留对札子》等,均能洞见事机,计虑周详,而又言辞剀切,简捷明晰。著有《范太史集》五十五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七),南宋初年汪应辰刊刻流传,后又刻于潼川,署作《范正献公文集》(魏了翁《范正献公文集序》)。今存《范太史集》版本有二:一为五十五卷本,有《四库全书》本、清张立人抄本;一为十八卷本,有明程敏政刊本。除文集以外,还著有《唐鉴》十二卷、《帝学》八卷、《古文孝经说》一卷,其中《唐鉴》探明有唐三百年治乱之由,最为著名,以致当时学者尊称其为“唐鉴公”。《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五首。《全宋诗》卷八八六至八八八录其诗三卷。《全宋文》卷二一一五至二一六八收其文五十四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七七、《宋史》卷三三七本传。
-
方式济
方式济(1678年——1720年),清代诗人。字屋源,一字沃园。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内阁中书。康熙五十年戴名世《南山集》案发生,牵连其父方登峰,式济随父流放黑龙江卜魁城。几年后死在那里,年仅40岁。他曾据出塞后所见所闻,撰成《龙沙纪略》1卷,记述黑龙江一带山川地理,时令风俗,饮食物产等等,体例适当,而文笔亦雅洁。他的诗歌相当一部分也作于流放以后,或纪录出塞历程,或表现塞外风情,吐露出满腔的幽怨。而作于流放之前的部分则多酬赠之作。沈德潜说他的作品“诗格清真,乐府尤矫然拔俗”(《清诗别裁集》卷22)。代表作有《远行曲》、《采萱》、《城上乌》、《陇头水》等。其作品收入《述本堂诗集》,共2卷。
-
傅振商
傅振商(1573~1640)明将领。字君雨,汝阳(今汝南) 人,万历三十五年 (1607年) 进士。选庶吉士,改江西道御史,出按畿南,注意整饬学政,建书院3所。迁太常卿,巡抚赣南,捕获当地农民起义首领丘囊。升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劾魏忠贤党羽怀宁侯孙承荫摧残军民之暴行。崇祯十三年(1640年)病故,赠太子太保,谥号“庄毅”,谕祭营葬于坟堂傅氏祖茔,葬于今汝南县西南80里处(参考汝阳县志)。同时改赠祖父、父亲为正议大夫,兵部尚书。祖孙入祀乡贤祠。
-
冯兆张
冯兆张,生卒年月不详,清代医家。字楚瞻,浙江海盐人。十三岁习医,从师访道十载,以医名于两浙等地。著有《锦囊秘录》(1702年),历时三十载,汇选各家精要,结合己见,包括内、外、妇、儿等科病证,及药物、脉诊,并采集民间效方,内容丰富,流传颇广。该书传入越南,被视为重要医籍,兆张因之被尊为越南所供奉的名医中之上位。冯兆张继承明薛立斋等之温补说,推崇赵献可之命门理论,且善于化裁古方,曾仿钱乙六味地黄丸,加减衍为十方,以变通应用。其于内、外、妇、气功等科皆有研究,尤长于儿科痘疹。诊病主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尤重小儿先天禀赋之厚薄,后天之虚实而辨证施治,曾归有三法、四因、五治、六淫、八要等等,条理清晰,别具一格。他还很重视医德,强调勿以富贵贫贱而分先后,认为对贫病交加者,尤应格外加意。
-
范镇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其先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后迁蜀华阳(今四川成都)。宝元元年进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二),释褐为新安主簿。宋绶留守西京,召入国子监,使教诸生。召试学士院,除馆阁校勘,充编修《唐书》官。除直秘阁,为开封府推官。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兼管勾国子监。改集贤殿修撰、判刑狱,同修起居注,除知制诰。迁翰林学士,充史馆修撰,为右谏议大夫。英宗即位,迁给事中,除翰林侍读学士。神宗即位,迁礼部侍郎,复为翰林学士,兼群牧使,勾当三班院。《仁宗实录》书成,迁户部侍郎,知通进银台司。王安石变更法令,范镇屡上疏争之,不报,即上疏乞致仕。熙宁三年,以户部尚书致仕。哲宗即位,迁光禄大夫,起提举嵩山崇福宫。数月,复告老,进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元祐三年卒,年八十,谥忠文。
镇为学本于六经,文章多切于时事,韩维称其“为文章温润简洁,如其为人”(《范公神道碑》)。少时曾与二宋兄弟同作《长啸却胡骑赋》,赋成,二宋大加称叹。后奉使契丹,辽国丞相也称之为长啸公(《曲洧旧闻》卷二)。喜为诗,致仕后归蜀,期年还京师,道中作诗二百五十馀篇,其中有“不学乡人跨驷马,未饶吾祖泛扁舟”之事,用司马相如、范蠡事,贴切精当,为人称诵(《温公续诗话》)。著有文集一百卷、《谏垣集》十卷、《内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正书》三卷、《乐书》三卷、《国朝韵对》三卷、《国朝事始》一卷、《东斋记事》十卷、《刀笔》八卷(韩维《范公神道碑》)。其集在北宋时即有遗佚,后汪应辰搜罗遗文,编为《范蜀公集》六十二卷(《题范蜀公集》),今已佚。其著述今存《东斋纪事》六卷,有墨海金壶本、《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标点本。《两宋名贤小集》收有《范蜀公集》一卷。《全宋诗》卷三四五至三四六录其诗二卷。《全宋文》卷八六二至八七三收其文十二卷。事迹见韩维《忠文范公神道碑》(《南阳集》卷三○)、司马光《范景仁传》(《温国文正司马公集》卷六七)、《宋史》卷三三七本传。
-
方千里
方千里,宋代词人。生卒年月不详,衢州信安(今浙江衢州)人。尝官舒州签判。著有《和清真词》一卷,皆和周邦彦词。共九十三首,编次与陈元龙注《片玉集》相同,自第一卷首篇《瑞龙吟》起,至第八卷末《满路花》止,逐阕和作。其第九、十两卷及第八卷之《归去难》、《黄鹂徙碧树》两阕则付阕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云:“邦彦妙解声律,为词家之冠,所制诸调,不独音之平仄宜遵,即仄字中上、去、入三音亦不容相混,所谓分刌节度,深契微芒,故千里和词,字字奉为标准。”近人杨易《周词订律》取方千里、杨泽民、吴之英、陈允平诸同调词汇校其四声,龃龉者盖甚少。方千里刻意摹拟清真,为协律而造情,故有依样画葫芦之憾,虽字斟句酌,亦终不能动人。《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九十三首。《全宋诗》卷三七七三录其《题真源宫》一诗。
-
范梈
范梈[ pēng ](1272—1330),字亨父,一字德机,人称文白先生,临江清江(今属江西)人。家贫,少孤,赖母亲教育成人。三十六岁入京师,即有声名,被荐为左卫教授,迁翰林院编修,擢海南海北道廉访司照磨,所至兴学教民,雪理冤狱,迁江西湖东,选充翰林应奉,改擢福建闽海道知事。不久因病归故里,天历三年(1330)病卒,年五十九。他为官廉正淡泊,能为民兴利除弊,理学家吴澄称他为“特立独行之士”。《元史》说他“耽诗工文,用力精深”,但他的散文今不多见,据说有秦汉风。他论诗重教化,《苍山感秋》说:“机关系风化,词语特细事。”对当日“雅颂日凋弊”的诗风深为不满,要“举手遏颓波”,有意纠正这种诗风。虞集评他的诗“如唐临晋帖”,就他学习古诗优良传统来说,这是的评。范梈自己就说过:“吾平生作诗,稿成,读之不似古人,即削去改作。”但与后来复古派的生硬模仿不同。他学古主要是学唐,力追李、杜,像杜甫那样,针对现实弊政作歌讽谕,《闽州歌》便是。对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他也给予鞭挞。揭傒斯序范诗说范梈“尤好为歌行”,现存范诗中歌行体约占四分之一,呈现出多种情调和色彩,如《王氏能远楼》,该诗抒发未能施展抱负的苦闷,然而基调却不低沉,“醉捧勾吴匣中剑,斫断千秋万古愁”,气势之雄豪可见一斑,作者随意挥洒,写得纵横奔放,有李白歌行的风格,被胡应麟《诗薮》当作元人歌行的代表作之一,称它“雄浑流丽,步骤中程”。另一首《题李白郎官湖》在体现他的诗歌见解和创作实践方面都有代表性。他的诗有时也受李贺影响,如“雨止修竹间,流萤夜深至”(《苍山感旧》)是范诗中有名的一联,正像李贺诗的幽冷意境,《辘轳怨》中也可见长吉的影子,这说明他能转益多师,这也是他的诗风格多样的一个原因。在他的近体诗中,绝句胜过律诗。他总结诗的作法,写有《木天禁语》、《诗学禁脔》,与范诗中表达的见解大致吻合,但清人疑为伪作。著有《燕然稿》、《东方稿》、《豫章稿》、《侯官稿》、《江夏稿》、《百丈稿》,凡十二卷,今传《范德机诗集》七卷,不知何人所并,按诗体编次。生平事迹见《故承务郎……范梈父墓志铭》(《吴文正集》卷八五)、《元史》卷一八一、《蒙兀儿史记》卷一二○、《新元史》卷二三七。
-
丰坊
丰坊(1492年-1563年),字存礼,又字存叔、人翁,晚更名道生,别号南禺外史,鄞县城西隅马园(今属海曙区)人。丰熙子。少警敏好学,喜书法。明正德十四年(1519)中乡试第一(解元),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礼部主事。次年随其父偕廷臣谏“大礼仪”事(反对立嘉靖帝之父为太上皇),受廷杖,出为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再降为通州同知。后罢职归里,家居11年。曾设道醮祈灭倭寇、伪禅伪学、蛇虎蚤虱,闻者无不大笑。十六年,其父死戍所。次年,至京师求官,竟背父意上书请建明堂,加兴献王庙号。继献《卿云颂》,然终无进擢。仕途失意,遂归里刻意著述,深研书法。亦更目空古今,滑稽玩世,徜徉自恣。好藏书,尤嗜碑帖,尽卖祖传田产千余亩购求书帖,聚书五万卷,因名“万卷楼”。又谎称祖先于北宋间得秘府《河图石本》、《鲁诗石本》、《大学石本》,于驿馆得《朝鲜尚书》、《日本尚书》,后人黄宗羲谓他“伪造六经”,“訾毁先儒,放言无忌”,全祖望亦谓他“贻笑儒林,欺罔后学”。精于书法,篆、隶、行、草、楷五体并善,尤长草书,自成风格,心揣手摹,临古碑能乱真,文徵明谓“丰先生无一点一画不自古人中来”,冯梦桢称“本朝知书者,推丰吏部”,因曾造古帖为人所诟。晚年得心疾,益放诞任气,书楷体《法华》、《华严》两经,锢于铁函,沉“藏”海中。所藏宋椠本、抄本,被门生偷失十之六七。后万卷楼遭火,损失过半,终以幸存书籍珍帖及月湖碧沚住宅,俱售于范钦。及至寄居萧寺,时有断炊,然临池作书不辍,终以困阨卒。著有《书诀》、《五经世学》、《淳化帖书评》、《帖笺》、《辨帖笺》、《宦游琐记》,后人辑有《南禺先生诗选》等10余种。书迹碑刻《底柱行》等10余种,今存“天一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