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坊

- 姓名:丰坊
- 别名:字存礼
- 性别:男
- 朝代:明代
- 出生地:鄞县城西隅马园(今属海曙区)人
- 出生日期:1492年
- 逝世日期:1563年
- 民族族群:
丰坊(1492年-1563年),字存礼,又字存叔、人翁,晚更名道生,别号南禺外史,鄞县城西隅马园(今属海曙区)人。丰熙子。少警敏好学,喜书法。明正德十四年(1519)中乡试第一(解元),嘉靖二年(1523)进士,授礼部主事。次年随其父偕廷臣谏“大礼仪”事(反对立嘉靖帝之父为太上皇),受廷杖,出为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再降为通州同知。后罢职归里,家居11年。曾设道醮祈灭倭寇、伪禅伪学、蛇虎蚤虱,闻者无不大笑。十六年,其父死戍所。次年,至京师求官,竟背父意上书请建明堂,加兴献王庙号。继献《卿云颂》,然终无进擢。仕途失意,遂归里刻意著述,深研书法。亦更目空古今,滑稽玩世,徜徉自恣。好藏书,尤嗜碑帖,尽卖祖传田产千余亩购求书帖,聚书五万卷,因名“万卷楼”。又谎称祖先于北宋间得秘府《河图石本》、《鲁诗石本》、《大学石本》,于驿馆得《朝鲜尚书》、《日本尚书》,后人黄宗羲谓他“伪造六经”,“訾毁先儒,放言无忌”,全祖望亦谓他“贻笑儒林,欺罔后学”。精于书法,篆、隶、行、草、楷五体并善,尤长草书,自成风格,心揣手摹,临古碑能乱真,文徵明谓“丰先生无一点一画不自古人中来”,冯梦桢称“本朝知书者,推丰吏部”,因曾造古帖为人所诟。晚年得心疾,益放诞任气,书楷体《法华》、《华严》两经,锢于铁函,沉“藏”海中。所藏宋椠本、抄本,被门生偷失十之六七。后万卷楼遭火,损失过半,终以幸存书籍珍帖及月湖碧沚住宅,俱售于范钦。及至寄居萧寺,时有断炊,然临池作书不辍,终以困阨卒。著有《书诀》、《五经世学》、《淳化帖书评》、《帖笺》、《辨帖笺》、《宦游琐记》,后人辑有《南禺先生诗选》等10余种。书迹碑刻《底柱行》等10余种,今存“天一阁”。
猜你喜欢的书
龙角山记
不题撰人。本书鲜见其他传本。集唐、宋、金关于龙角山庆唐观的铭、诏、记、文,多含老子传说。
中国历史的看法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开风气之先的学者,胡适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看法以及“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发展。《中国历史的看法》汇编了胡适主要史学论文,如《研究国故的方法》《中国历史的一个看法》《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一个看法》等,可以看到胡适将中国历史置于中西文化冲突和交流背景下,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和观点;可以看到胡适在严密考据的前提下,同时作为一个思想家所闪耀的智慧的光芒。他的观点成就了他自己,不仅惠及史林,也惠及百年来亿万中国人。
春王正月考
二卷。张以宁 (1301—1370)撰。张以宁字志道,古田(今属福建)人,元末著名经学家。泰定年间进士,官至翰林侍读学士。以博学强记擅名于时,人呼“小张学士”。明灭元,复授侍读学士。史称元故官来京者,危素以及以宁名尤重,危素长于史,以宁长于经。洪武初,奉使册封安南王,还卒于道。张以宁家古田翠屏山下,学者称“翠屏先生”。除此书外,张氏还撰有《胡传辨疑》、《翠屏集》。此书成于洪武三年出使安南之时。《春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为周正,汉以来对此无异议。唐刘知几《史通》始以《春秋》用夏正,宋程颐步其后尘,而胡安国本程颐之说而倡夏时冠周月之说,元程端学《春秋或问》又加以发挥,遂使这个本无问题之问题更加繁杂化。此书引用《春秋》经传、《易》、《诗》、《古文尚书》、《礼记》、《周礼》、《论语》、《孟子》、《史记》、《汉书》、《后汉书》有关材料,排比分析,以驳胡安国“夏时冠周月”之说。论据确凿,观点成立,足可以破胡氏之说。但其书有两大缺点:一是作为主要证据的是伪《古文尚书》;二是未认识到春秋之时各诸侯国或用商正 (如宋),或用夏正 (如晋),故未能抉其本原。现存明宣德元年刻本、清 《通志堂经解》本。
论语集说[四库本]
宋蔡节撰。十卷。在体例上,解说《论语》章句处,凡全用一家者,则独书姓名;于参用一两家者,则各注本语之下;杂用众说者,则叠书姓名于末。其润色以己意者,则曰:“本某氏。”皆谓之集,或附己说于后,则别曰:“节。”谓节自为说者,谓之曰:“释。”其互相发明之说,则夹注于下。其推阐旁意之说,则低一字书之。是时,朱熹之说已行,故该书大旨率从朱熹《四书集注》,其间偶有异同者,如释“贤贤易色”,为贤人之贤,为之改容更貌。此书于淳祐五年(1245)进于朝。其大旨本程颐之学,参以朱熹、张栻等诸家之说,而多取朱熹《论语集注》。诠释简明,辞约理该。有宋刊本,通行为《通志堂经解》本。
缘起赞论略释
至尊宗喀巴大师着,法尊法师译并释。《缘起赞》是宗喀巴大师所造之论典,以证悟和宣讲缘起性空来称赞释迦牟尼佛的伟大功德。缘起,是佛教的精华,是佛教独有的、非常完整、全面的学说。证悟缘起性空,是唯一能解决生老病死的方法。本文是《缘起赞》的简略释义。
法句经译注
佛教经典。亦称《法句集经》、《法句集》、《昙钵经》、《昙钵偈》等。古印度僧人法救(Dharmatrata,约前1世纪)著。早期佛教经典主要是以偈颂形式出现的,法救从各种佛典中“采经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而编著此经。该经主要收录了佛教的一些道德格言,阐述了佛教遵奉的道德准则,主张抛弃世俗欲望,诵经读典,守戒行律,追求佛教智慧,以求清静解脱。该经通常被看成是佛教的入门读物,南传佛教上座部国家以此为佛教必修之课。此外该经许多偈颂朗朗上口,富有哲理,意蕴深长,在巴利佛教文学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一部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现已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论语集说[四库本]](/d/file/books/563923b6463f8d0c9b03fcf51e2a485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