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铨

傅金铨
  • 姓名:傅金铨
  • 别名:字鼎云,号济一子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西金溪珊城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傅金铨,清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约活动于嘉庆(1796—1820)和道光(1821—1850)年间。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老人。江西金溪珊城人。工词善画能琴,以孝行名乡里。自言道在天地,天地不知,道寄民生,民生不觉。又自称受训于纯阳吕祖,应八百之谶,忠孝为先,若尧舜周孔道统相继。主张欲学神仙先作君子,人道是仙道之阶,仙道是人道之极。显受净明忠孝道影响。云游四方,曾居四川巴县设坛传教,从游者众。撰辑有《济一子道书十七种》,为《济一子道书》和《证道秘书》的合刊,其中除自撰作品外,还收录明清时人著作。所著《道海津梁》认为三教如一屋三门,大同小异,指出修仙在于修性命,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全,性命双修,阴阳合一。或云其丹法属东派。他在内丹修炼上主张“性命双修,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全”,性命必须双修。人之生命就是神气相依的体现,性系于心,本体为神,命成于气,禀气成形。为了配合修炼内丹的需要,傅金铨继承和发展“三教合一”的心学思想,他认为道本来只有一个“心”,“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妄,斯言尽矣”,心在他这里具有主宰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成仙得道的主体,是人生死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人生来心本无污染,进入世俗尘界,被各种欲望俗念所掩埋,沉迷难醒,所以就需要三教的圣人,用“道”把他们从世俗的欲念中拯救出来。傅金铨认为圣人之教,虽然分为三家——儒、释、道,但是理却只有一个,“教虽分三,理无二致。”


著述甚多,有《入药镜注》、《天仙正理读法点睛》、《道书试金石》、《道书一贯真机易简录》、《新刻道书椎阳经附集》、《鼎器歌》、《吕祖沁园春注》、《真经歌》、《采金歌》、《心学》、《赤水吟》、《杯溪集》、《性天正鹄》、《新刻道书五篇注》、《丹经示读》、《金丹真传顶批》、《康节邵子诗注》等。《藏外道书》第11册收录有《济一子道书十七种》和《济一子顶批道书四种》,大体包括了他的所有著作。

猜你喜欢的书

西湖小史

《西湖小史》一卷,清·李鼎著,书中记述西湖的一些名胜古迹,间有评论。李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和仲,生平不详。而山阴历史上曾有陆游杰出,一山之隔之会稽亦素称报仇雪耻之地,后之文人,视其先贤,何可愧哉!

伏邪新书

温病著作。一卷。清·刘吉人撰。刘氏以《内经》伏邪发病的理论为依据,认为在需要调理的慢性病中,“内有伏邪为病者,十居六七,其本脏自生之病,不兼内伏六淫,十仅三四”(见自序)。书中分别阐述伏燥、伏寒、伏风、伏湿、伏暑、伏热的证治较详。此书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又名《太上洞玄灵宝五篇真文赤书》,简称《赤书真文》。道教古《灵宝经》之一,约成书于东晋。陆修静《灵宝经目》已着录。原书二卷,今《正统道藏》本分作三卷,收入洞真部本文类。本书列于道教灵宝诸经之首,其上卷所载「五老赤书真文」尤为重要。所谓「五老赤书真文」,是指五方天帝所掌录之五篇天书灵文,即《东方安宝华林青灵始老九炁青天赤书玉篇真文》、《南方梵宝昌阳丹灵真老三炁丹天赤书玉篇真文》、《中央玉宝元灵元老一十二气黄天赤书玉篇真文》、《西方七宝金门皓灵皇老七炁白天赤书玉篇真文》、《北方洞阴朔丹郁绝五灵玄老五炁玄天赤书玉篇真文》。此五篇真文皆为篆文,共688字,据称乃元始天尊所说,出于空洞自然之中,五老掌录,秘于九天灵都之宫。实际只是五篇符咒文字,依法书写吞服,或佩带胸前肘后,可召神摄鬼,禳灾伏魔。此外本书中卷又载《八威策文》(符图),用于召伏蛟龙虎豹山精;有「五老灵符」,刻书佩身可免万灾。本书下卷则详叙五篇真文之功德福报及世人修持之法。总之,本书所述道法以书符唸咒,召神伏魔,辟邪禳灾为主,对唐宋道教有重要影响。

词学通论

吴梅著。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1932年12月出版。32开本,186页,8万6千余字。全书九章:一、绪论;二、论平仄四声;三、论韵;四、论音律;五、作法;六、概论一,唐五代;七、概论二,两宋;八、概论三,金元;概论四,明清。本书与作者之曲论同为主要论著,初由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印行。所论词与曲之演变,极为精细。对于前人以字数多少来区分小令、中调、长调,认为并无依据,且列举实例予以批驳,并谓“皆是妄为分析,无当于词学”。在“论音律”一章中,分别详列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以及黄钟、大吕等十二律的音律表、“中西律音对照表”,一览了然,应用方便。论及的词人,自唐五代至明清,凡120余人,各举作品,一一分析,均有独见之处。

八识义章研习抄

八识义章研习抄,3卷,日本珍海记。卷上 ,释名门第一 ,辨相门第二 ,卷中 ,辨相门之余 ,根尘有无门第三 ,大小有无门第四 ,真妄依持门第五 ,真妄熏习门第六 ,卷下 ,迷悟修舍门第七 ,迷悟分齐门第八 ,修舍分齐门第九 ,对治邪执门第十 。

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谓佛在摩伽陀国清净园白莲池侧,为金刚手等诸大菩萨,说明佛舍利之功德与神咒内容及修持之法。经题之‘宝’字,即指如意宝珠及宝印;前者表众生之心性,后者表佛舍利之功德。谓行法供养时,能灭四重、五逆、谤法等一切重罪,而得无量之福智,脱却生死,并延长寿命,命终后,应其志愿,于十方净土中,愿生何国即得生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