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金铨

傅金铨
  • 姓名:傅金铨
  • 别名:字鼎云,号济一子
  • 性别: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江西金溪珊城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傅金铨,清代道教学者,生卒不详,约活动于嘉庆(1796—1820)和道光(1821—1850)年间。字鼎云,号济一子,又号醉花老人。江西金溪珊城人。工词善画能琴,以孝行名乡里。自言道在天地,天地不知,道寄民生,民生不觉。又自称受训于纯阳吕祖,应八百之谶,忠孝为先,若尧舜周孔道统相继。主张欲学神仙先作君子,人道是仙道之阶,仙道是人道之极。显受净明忠孝道影响。云游四方,曾居四川巴县设坛传教,从游者众。撰辑有《济一子道书十七种》,为《济一子道书》和《证道秘书》的合刊,其中除自撰作品外,还收录明清时人著作。所著《道海津梁》认为三教如一屋三门,大同小异,指出修仙在于修性命,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全,性命双修,阴阳合一。或云其丹法属东派。他在内丹修炼上主张“性命双修,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全”,性命必须双修。人之生命就是神气相依的体现,性系于心,本体为神,命成于气,禀气成形。为了配合修炼内丹的需要,傅金铨继承和发展“三教合一”的心学思想,他认为道本来只有一个“心”,“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妄,斯言尽矣”,心在他这里具有主宰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成仙得道的主体,是人生死的根本,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人生来心本无污染,进入世俗尘界,被各种欲望俗念所掩埋,沉迷难醒,所以就需要三教的圣人,用“道”把他们从世俗的欲念中拯救出来。傅金铨认为圣人之教,虽然分为三家——儒、释、道,但是理却只有一个,“教虽分三,理无二致。”


著述甚多,有《入药镜注》、《天仙正理读法点睛》、《道书试金石》、《道书一贯真机易简录》、《新刻道书椎阳经附集》、《鼎器歌》、《吕祖沁园春注》、《真经歌》、《采金歌》、《心学》、《赤水吟》、《杯溪集》、《性天正鹄》、《新刻道书五篇注》、《丹经示读》、《金丹真传顶批》、《康节邵子诗注》等。《藏外道书》第11册收录有《济一子道书十七种》和《济一子顶批道书四种》,大体包括了他的所有著作。

猜你喜欢的书

存神固气论

存神固气论

共一卷。原不录著撰人。全卷属于道经修炼丹法一类著作,盖为宋末元初时期道士所作。全卷分《炉鼎地位》、《阴阳颠倒》、《阴阳老少》等十四小节,并有 《中源篇》作为结尾。各节简要地阐述阴阳五行与人体顺化的道理,论述人体内存神固气全赖于自然界四象五行动静转化的规则。本书节录 《阴阳颠倒》、《五行还返》等八节,藉以理解道家所谓内丹修炼与养生的关系。

御纂周易述义

御纂周易述义

清傅恒、来保、孙嘉淦等奉敕撰。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号懿斋。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历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著有《孙文定公文集》等多种。是书凡卦爻四卷,彖传一卷,象传二卷,系辞传二卷,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一卷。以多推阐御纂《周易折中》之蕴,故赐名曰述义。所解皆融今群言,摘取精要,不罗列姓名,亦不驳辩得失,而随文诠释,简括宏深,以实用为本,大旨谓《易》因人事以立象,故不涉虚渺之说与术数之学。其观象多取于互体,尤能发明古义。其版本有:乾隆二十年(1755)刊本。山大图藏。《四库全书》本。

谈龙集

谈龙集

论文集。周作人著。1927年12月开明书店出版。本书收入文艺短论44篇,内容十分丰富:既有泛谈文艺问题的,又有对中、外文学的评论; 既谈民间文艺,又论儿童文学;既论性爱,又谈翻译……。关于文艺的论文有《文艺批评杂话》、《地方与文艺》、《文学谈》、《个性的文学》等。作者不时发出精辟之论,颇能引人深思。如他说浙江省的地方文艺,有“飘逸与深刻”两种潮流,后者“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在其著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这个判断,很有助于我们理解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但作者的“中庸主义”,又使他贬低或否认革命文学,这当然是错误的。评论中、外文学的篇章有:《〈竹林的故事〉序》、《〈扬鞭集〉序》、《谈〈谈谈诗经〉》、《三个文学家的纪念》、《欧森外博士》、《有岛武部》、《希腊的小诗》、《日本的讽刺诗》、《一部英国文选》等。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侧重于美学鉴赏。 如他说希腊的“铭诗像蜜蜂,应具三件事:一是刺,二是蜜,三是小身体”。这评论本身,就像文艺小品。关于民间文艺与儿童文学的论文有:《〈潮洲 歌〉序》、《〈江阴船歌〉序》、《猥亵的歌谣》、《读〈童谣大观〉》、《读〈各省童谣集〉》等。论性爱的文章有:《违碍字样》、《读〈性的崇拜〉》等。谈翻译的文章也有数篇。作者在《序》中说,书名之所以取名《谈龙集》,是因为文艺问题像“虚无飘渺的龙”,只能“姑妄谈之”。该书出版后,社会影响较大,至1930年就印行过四次。1987年9月,上海书店又将此书根据第四版影印。

野祭

野祭

现代中篇小说。蒋光慈著。上海创造出版社1927年11月20日初版。这是一部以“革命与恋爱”为题材的小说。作家陈季侠搬家后结识了新房东女儿、小学教员淑君。淑君对陈季侠逐渐从敬慕产生了爱,但陈季侠只是尊重淑君。失恋的痛苦促使淑君积极投身秘密的革命工作,她向陈提出介绍自己入党。不久,陈季侠又认识了小学教师郑玉弦,并很快就爱上了她。时局日渐紧张,淑君为着秘密的革命工作而劳瘁。而郑玉弦在反革命大屠杀即将开始时,动摇了,离开了陈季侠。而淑君却仍然冒着被逮捕杀头的危险,继续从事革命工作,最后被反动派秘密杀害了。小说采取对照的手法,描写了两个不同的女子形象:热情有主见的淑君和外貌美丽而思想平庸的郑玉弦。当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一个勇敢地战斗,直至献出生命;一个胆小怕事,在革命的浪潮中退却了。作品通过这两个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客观上反映了知识妇女在革命危急关头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春秋传说例

春秋传说例

一卷。宋刘敞撰。此书与杜预《春秋释例》、陆淳《春秋纂言》相类,旨在发凡举要,阐明其《春秋传》褒贬之例,实为其《春秋传》一书之纲领。据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原书凡四十九条,然无传本。今本是 《四库全书》编辑者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只得二十五条,“且多零篇断句,不尽全文”。《春秋》一书之例(亦称义例》是历来治《春秋》者最为关切的热点。《公羊》、《榖梁》二传以阐发《春秋》大义为主,认为《春秋》大义主要在例中; 《左传》 以事说经,亦有所谓 “五十凡”。三传对《春秋》之例已是大不相同,而后儒之说《春秋》又例,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春秋》有例无例,是鲁史旧例或是孔子所创之例,可以说是涉及《春秋》一书性质的根本问题。此书之说例,虽是为其书而作,实则仍是说《春秋》之例。如《遇例》条云:“公与诸侯遇,志也,外遇不志也。其志者,以我有事接之也。所以谓外遇不志者,遇者小事,小事不志。”现在学者一般认为,所谓《春秋》之例,实际上是修史的一些用辞惯例,即使是这些例,《春秋》也未完全划一。因此,用例来阐明《春秋》大义,必然只能是臆度妄断。而刘氏之说例,即使不涉及所谓大义,也多臆说。如《弗不例》条云: “弗者,诡辞也; 不者,直辞也。”此书于宋哲宗时被旨刊行,现存有宋嘉定九年汪纲刻于新安本、宋邵氏刻本、清《通志堂经解》本、汪刻丛书本、聚珍本、闽覆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天圣释教总录

天圣释教总录

凡三册。北宋惟净等编修。内容系录出东汉至北宋天圣五年(1027)之汉译经典及我国撰述入藏之佛典。现存之金藏本有所缺漏,难窥全貌。据载,本录载录唐代智升之开元释教录(入藏录)、新入藏诸典、唐代圆照之大唐贞元续开元释教录、北宋杨亿之大中祥符法宝录等所载之佛典等,总计一四九六部,六二○八卷,六○二帙。本书夙佚失传,但近时在山西省赵城广胜寺发现中下二册之残缺本,今影印收载于宋藏遗珍第六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