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傅昭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傅昭六岁而孤,幼时为袁顗所称,丹阳尹袁粲辟其为郡主簿。仕齐,官至尚书左丞。入梁,历任黄门侍郎、御史中丞,出为寻阳太守,累迁步兵校尉、左民尚书、安成内史、秘书监、太常卿,官至散骑常侍。卒谥贞。傅昭勤学博闻,世称为“学府”。其著有文集四卷。 今仅存其诗一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生平事迹见《梁书》卷二六、《南史》卷六○。
祖和之,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刘诞,诞反,淡坐诛。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者,宗党咸异之。十一,随外祖于朱雀航卖历日。为雍州刺史袁抃客,抃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抃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愿乃遣车迎昭。时愿宗人通之在坐,并当世名流,通之赠昭诗曰:“英妙擅山东,才子倾洛阳。清尘谁能嗣,及尔遘遗芳。”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为所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齐永明中,累迁员外郎、司徒竟陵王子良参军、尚书仪曹郎。知先是先是御史中丞刘休荐昭于武帝,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惟昭及南阳宗夬,保身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其祸。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势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于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等,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累迁车骑临海王记室参军,长水校尉,太子家令,骠骑晋安王谘议参军。寻除尚书左丞、本州大中正。
高祖高祖素悉昭能,建康城平,引为骠骑录事参军。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郎,顷之,兼御史中丞,黄门、著作、中正并如故。天监三年,兼五兵尚书,参选事,四年,即真。六年,徙为左民尚书,未拜,出为建威将军、平南安成王长史、寻阳太守。七年,入为振远将军、中权长史。八年,迁通直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复领本州大中正。十年,复为左民尚书。
十一十一年,出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俄而疾风暴雨,倏忽便至,数间屋俱倒,即梦者所见军马践蹈之所也。自后郡舍遂安,咸以昭正直所致。郡溪无鱼,或有暑月荐昭鱼者,昭既不纳,又不欲拒,遂委于门侧。
十二十二年,入为秘书监,领后军将军。十四年,迁太常卿。十七年,出为智武将军、临海太守。郡有蜜岩,前后太守皆自封固,专收其利。昭以周文之囿,与百姓共之,大可喻小,乃教勿封。县令常饷栗,置绢于薄下,昭笑而还之。普通二年,入为通直散骑常侍、光禄大夫,领本州大中正,寻领秘书监。五年,迁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中正如故。
昭所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伐,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性尤笃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负暗室,类皆如此。京师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大通二年九月,卒,时年七十五。诏赙钱三万,布五十匹,即日举哀,谥曰贞子。
-
伏琛
伏琛,《三齐略记》作者,晋代人,出生年月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方世举
方世举(1675-1759),清诗人、诗歌笺注家。字扶南,号息翁。康熙监生,安徽桐城人,清代学者方章钺之孙、桐城派创始人方苞之从弟。桐城方氏为邑大族,而世举独与从弟贞观以诗鸣。少游朱彝尊之门,多见古书秘本。康熙间游京师,李绂甚推重之,尝以其所赋险韵长篇夸示同人。中年以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远戍塞外,雍正元年(1723)赦归,寓扬州。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谢不就。以韩愈诗旧注未尽善,乃钩稽群籍,发明旨趣,著《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嗜韩诗,自作长篇,瑰谲亦往往似之。著有《江关集》、《草堂诗钞》、《汉书辨注》、《世说考义》、《家塾恒言》、《兰丛诗话》。生平事迹见《国朝耆献类征》卷四三五、《国朝先正事略》卷四一、萧穆《方息翁先生传》。
-
冯班
冯班(1602~1671) 清诗论家、诗人。字定远,号钝吟,常熟(今属江苏)人。为冯舒胞弟。明末诸生。屡试不第,遂弃去。性磊落,不事家人生产,动不谐俗,以狂名于名。性格落拓不偶,每与人异。当明亡之后,冯舒又以文字狱被害,于是更加抑郁侘傺,放荡不羁,佯狂避世,当其被酒无聊抑郁愤懑时,常就座中恸哭,因班行二,故人称“二痴”。
冯班是明清之际著名的诗论家和诗人,也富有学问,擅长考据。他论诗大抵追随同里前辈钱谦益,力反明代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以及明末的公安派和竟陵派,主张“以读书博闻者为宗”,并强调诗歌创作要自抒性情,转益多师,“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未尝不学古人”而取法则必须广泛,“上通《诗》、《骚》,下亦不遗于近代”(《马小山停云集序》)。他也象钱谦益一样强调做诗“惟要识变”,并在所著《钝吟杂录》中专辟“严氏纠谬”一节,对宋代一味推崇“盛唐”的严羽予以猛烈攻击。在具体的艺术师法方面,他与钱谦益却也不尽相同,而主要推尊晚唐的李商隐和宋初的西昆派,崇尚唐诗选本《才调集》和六朝诗选《玉台新咏》,一以情深辞艳为旨归。他的诗歌,基本上也是这样。如其《游仙诗》50首,宛转抒写家国兴亡之感,词旨深隐,藻采纷披,风格即颇与李商隐、西昆派一路接近。当时他同冯舒齐名,有“海虞二冯”之称,均为钱谦益所创虞山派的重要作家。稍后的诗论家吴殳,特别是著名诗人赵执信等,对冯班都极为服膺,受其影响很大,赵执信甚至亲临常熟,在其墓前自称私淑门人。
冯班著作,有《钝吟全集》。后世对他研究较少,并且一般都只侧重在诗论方面。
-
范晞文
范晞文,字景文,号药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尝从高翥、姜夔等游。景定五年,入太学,添差淮东路提点医药饮食(《至顺镇江志》卷一七)。咸淳二年(1226),与叶李、萧规等上封章劾贾似道,似道文致其泥金饰斋匾事,流窜琼州。元至元间,以程钜夫荐除江浙儒学提举,转长兴丞致仕,流寓无锡以终。著有《药庄废稿》,已佚。今存《对床夜话》五卷,是书成于景定三年,掇拾品评古人歌诗句语,冯去非序谓其“语甚绮而文甚高”,“大类葛常之《韵语阳秋》”。《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所论于南宋能排习尚之乖谬,指斥四灵晚唐,见解在江湖诗派诸人上,“颇能探索汉、魏、六朝、唐人旧法,于诗学多所发明”(卷一九五)。今存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词》第五册收其词一首。《全宋诗》卷三六一三录其诗三首。事迹见张伯淳《送范药庄序》(《养蒙集》卷二)、鲍廷博《对床夜语跋》。
-
冯贽
冯贽,金城(今陕西甘泉)人。从科举三十年,终未有成。天祐元年退归故里,取其家藏四部典籍,撮其膏髓,编为《云仙杂记》(一题《云仙散录》)一○卷,至天祐四年始编成。至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一本误作天复元年),复自为该书作序。《云仙杂记》载古今逸事琐闻,多为新奇诡异之说,后世文人常据为诗文中之典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此书所引诸书,“皆历代史志所未载”,序中年号又先后颠倒,因断为“后人依托”,并疑冯贽其人亦“为子虚乌有之人”。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一七则谓四库所据本自序有误文,全书文章风格一致,所注书名,应为作者所虚拟,不能遽定为伪书,并谓今本末二卷为后人窜入。版本较多,以《四部丛刊续编》影印明刻本为常见。事迹据余嘉锡所考。
-
范摅
范摅[shū],唐末文学家。自号五云溪人。吴(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唐懿宗、僖宗时期。年青时漫游秦、吴、楚、宋,流连于名山胜水,每逢寒素之士则苦吟酬唱。咸通时,家居五云溪(若耶溪别称,在浙江绍兴)。终身未仕。卒后,李咸用《悼范摅处士》诗云:“虽有公卿闻姓字,惜无知己脱风尘。”伤其一生怀才不遇。其子7岁能诗,其《夏日》云:“闲云不生雨,病叶落非秋。”10岁而卒(见《唐诗纪事》卷71)。范摅曾将所闻所见的中晚唐诗人轶事及诗歌史料,编次成书,名《云溪友议》,凡3卷(一本作12卷),共65条。为后来唐诗研究者所重视。《四库全书总目》云:“六十五条之中,诗话居十之七八,大抵为孟棨《本事诗》所未载,逸篇琐事,颇赖以传。又以唐人说唐诗,耳目所接终较后人为近,故考唐诗者如计有功《纪事》诸书,往往据之以为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云溪友议》3卷,今有《四部丛刊》影印本。《全唐文》卷804录存其文《云溪友议序》1篇。
-
方勺
方勺(1066-1142后)宋代作家。字仁声,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一说严濑(浙江桐庐)人。潘良贵称他超然遐举,神情散朗,如晋、宋间高士。他喜交当代名上,名士也乐意与他交好。他曾与苏轼、苏子容、朱服、王汉之、王昂、叶梦得、洪兴祖等人结交。又寓居乌程泊宅村,阅金石遗文。往昔唐朝张志和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泊宅村就是张志和泊舟之地。方勺既仰慕张志和,因自号泊宅翁,扁舟往来于苕、霅之上,兴之所至,则悠然忘归。移居两溪,因吟诵杜甫诗,至于“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于是将居室命名为云茅庵。又在东冈作小亭,号茅墩。想沿着溪流开水槛,很长时间没有经费,恰逢郡守赠给他五十壶酒,他拿去变卖,得钱后将水槛开成。他的生平事迹,记载不多,可知的是,他于元丰六年(1083)入太学,后任虔州管勾常平。元祐五年(1090)自江西赴杭州应试不举,以后也就无仕进意,直到晚年才又得一官。
方勺诗文,雄深雅健,很有古风。平生所作很多,但却随手散去,至今几无所存。然而他既与苏轼等很多名士学者交往,对当代的人物、轶事也就多所见闻。所著书还有《泊宅编》3卷与《青溪寇轨》1卷传世。《泊宅编》主要记载元祐至政和间朝野旧事,对王安石,张商英等多有不满之词,也是当时公论。《青溪寇轨》专记青溪方腊起义,童贯、谭稹讨平事,大多已录入《泊宅编》中。
-
封演
封演,唐代史学家、文学家。生卒年及里贯不详,活动于唐玄宗至唐德宗时期。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天宝中为太学诸生,十五载登进士第。至德后为相卫节度使薛嵩从事,检校屯田郎中,大历七、八年间曾权邢州刺史。八年薛嵩卒,复佐其子㟧。十年正月牙将裴志清逐㟧,率众投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演亦为其迫胁归魏,遂为田承嗣从事。承嗣卒,继佐其子悦。建中三年悦称王,伪署司刑侍郎。贞元中仍在魏博佐田氏,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十六年尚在世,约卒贞元末。演撰有《封氏闻见记》,为研究唐代文学重要资料。纪昀评云:“此书独语必征矣。前六卷多陈掌故,七、八两卷多记古迹及杂论,均足以资考证。末二卷则全载当时士大夫轶事,嘉言善行居多,惟末附谐语数条而已。”(《四库全书总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封氏闻见记》五卷、《古今年号录》一卷,《续钱谱》一卷。今存《封氏闻见录》一○卷,余皆佚。《全唐文》卷四四○存其文二篇。事迹散见颜真卿《唐故太尉宋公神道碑侧记》、《封氏闻见记》卷二、八、《元和姓纂》卷一、《新唐书·艺文志二》《田悦传》、《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一、《四库提要辨证》卷一五。
-
氾胜之
氾胜之,又名郵胜。敦煌人。本姓凡氏,因遭秦乱,避地于氾水,改“凡”为“氾”。生卒年不详。西汉后期农学家。成帝时(前32—前7年),以议郎为三辅教田官,后迁御史。《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刘向《别录》说:“使教田三辅,有好田者师之,徙为御史”。曾奉命督导京城长安附近的农业生产,着力于农业技术的改进。总结出一种精耕细作方法—区田法(一作“区种法”)。此法是根据土质的好坏,在相同面积的田亩里开挖数目不等的小方区,把种子播在区内,集中施肥、灌水,不择地形,不拘作物,且可不用牛力。这是一种园艺式的耕作技术。凡是按照他的办法播种的小麦,都获得好的收成。他的儿子郵辑出任敦煌太守时,他徙家返乡定居,专心于农业技术的研究和著述。后世遇到旱灾和牛荒时,多以此法相救济。此外,他还总结出溲种法、穗选法、嫁接法、调节稻田水温法等多种农技经验,对当时和后世影响较大。主要著作有《农书》(后世俗称《氾胜之书》)十八篇,已佚,现所见者为清代洪颐煊、宋葆淳、马国翰等3个辑本。但贾思勰《齐民要术》转引了它的大量内容。清代学者关于《农书》有三种辑本,其中以洪颐烜辑本为最好。
-
费著
费著(生卒年不详),元代史学家。华阳(今成都双流县)人,进士出身,授国子助教,曾任汉中廉访使,后调重庆府任总管。官至太史院都事、翰林学士,编有大量史著,整理编纂有《岁华纪丽谱》、《蜀锦谱》、《笺纸谱》、《褚币谱》、《氏族谱》、《器物谱》、《蜀名画记》等。
-
范致明
范致明(?—1119年)字晦叔,北宋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北宋末年奉议郎官员,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范致虚兄。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徽宗崇宁三年(1104),以宣德郎谪监岳州酒税。因为人刚正,得罪了权贵,被贬为岳州监酒税。著有《岳州风土记》一卷,对郡县沿革、山川变易、古迹存亡,考证甚详。关于范致明的籍贯问题,目前有两说。一说建安人。据《岳州府志·宦迹列传》载:范致明,字晦叔,建安人(今福建建瓯市)。监岳州酒税。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第二。穷传经史贯百家,数以重道不容于时,三谪江湖,四出外官,所至必览山川,考古今历代人物风俗,在郡撰风土记行世。一说婺源人。据清代陶澍、万年淳撰《洞庭湖志》记载:“范致明,字元晦,婺源人(今江西婺源市),先监潭州南岳庙,后为湖南安抚,迁焕章阁待制,封徽国公,谥曰文。”
-
樊绰
樊绰,懿宗时,任安南都护经略使蔡袭属吏。咸通三年(862),奉袭命率健卒二十人潜入南诏地区侦查军事虚实。四年二月,南诏攻陷交阯,蔡袭战死,樊绰于城陷时携带印信,浮水渡富良江而脱难,留居郡州待命。六月,南诏复进攻郡州,他遂奔藤州,转长安。后任夔州都督府长史。著有《蛮书》(又名 《云南志》)一○卷,记载南诏山川城镇、风俗物产、民族疆界及典章制度 等,系统详细,为研究唐代云南地区政治文化之重要典籍。今人向达有 《蛮书校注》、赵吕甫有《云南志校释》,考订均较细致。事迹据《蛮书校注序言》所考。
-
郭箴一
郭箴一(生卒年不详),湖北黄陂人,中国现代文学史、新闻学及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先驱者。1931年夏,她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的身份完成学术生涯的起点,其学士论文《上海报纸改革论》被列入复旦大学“新闻学会丛书”并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新闻学者谢六逸亲自作序,这部探讨近代报刊改革的著作被视为中国现代媒体批评史上的首部专著。求学期间,她已展现出文学创作的敏锐才华,1931年4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少女之春》收录了10篇原创作品与1篇译文,谢六逸曾赞誉其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女作家”。此后,她的学术研究逐渐转向更广阔的社会议题,1935年完成的《中国妇女问题》被纳入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早期系统性研究妇女社会地位的代表性著作。1939年,她推出学术生涯中影响深远的《中国小说史》,以社会发展史为框架将中国小说划分为春秋战国至清代的六个阶段,并首度系统梳理民国小说发展脉络,该书在王云五、赵景深等学者支持下出版,填补了中国小说通史研究的空白,至今仍是古代至近代小说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作为中国最早接受正规新闻学教育的女性之一,郭箴一兼具作家、新闻学者与社会学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其跨领域的学术实践与创作成果,为中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独特印记。
-
高斗魁
高斗魁(1623—1670),清代医学家。字旦中,号鼓峰。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朝秀才。其曾祖父曾著有《灸枢经》、《痘疹论》、《志斋医论》等书。他少年即治诗文古辞,工书法,并喜欢研读医药方面的书籍,推崇赵养葵(其同乡)的医说,以温补为主。他行医于吴越之间,以其余财救济友人,求治者遍及南国。治病收入随手散尽,因此临终时家徒壁立,几至无以为殓。他曾与吕留良结交,共论医术,对吕的医学有一定的影响,并以补中益气汤数剂治好吕的热症病,被人称奇。他撰有《医家心法》、《四明医案》等书。《医家心法》是一部综合性医书,是其根据临床经验而做的阐述,包括诊法、二十五法方论及内科、妇科、儿科等常见疾病的诊治,共二十多篇,篇篇都有独到的见解;《四明医案》则是他长期行医的临床经验,共辑录其生平所治疑难病症28例,见解独特,简明清晰,很具有参考价值。他的医学理论宗旨,接近张仲景,但他的学说,往往流于偏颇,应引以为戒。另著有诗文《桐斋集》、《语溪集》、《冬青阁集》等数种,抒其情怀。
-
顾文烜
顾文烜,清医家。字雨田,号西畴,一作恭寿。吴县(今属江苏)人。生活于乾隆(1736—1795)年间。国学生,世居城南。长于治温病,善用凉药,认为“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然亦用温药,多七分而止。著《顾西畴城南诊治》、《顾西畴方案》两稿,后由吴县医生黄寿南辑校精抄并予分类得以传世。尚有《书方宜人共识说》,收入《吴医汇讲》。弟子徐锦,继其术。
-
高莲溪
高莲溪(1853—1913),原名继昌,字淑濂,号公愚。泰安县汶口东武村(今属泰安市岱岳区) 人。中医大夫。出身中医世家。祖永锋擅长儿科,岳父艾洪㘧亦精医术。34岁入邑庠,常以宋代范仲淹“良相良医”自勉。后因母病,遂专心致力于医学经典研究。他精通医道,尤专于妇科,十年行医名传四乡。泰安城寿益堂聘其为坐堂先生,各地求诊者慕名而至,他对贫寒患者尤体贴关心。著有《胎产方案》 4卷,对妇女胎前、临产、产后诸疾治疗有独到见解,有较高临床使用价值。1913年去世后,其子宗岳将文稿付梓问世,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
-
郭诚勋
郭诚勋,清医家。字云台。海昌(今浙江海宁)人。世业医,已传二十四世。初业儒,后弃而承家业。谓医家不能偏执一门一派之见,宜博览广采,融会诸家。推崇《临证指南》,因据以为本,复博采诸名家案论以补之,并仿其辞意,约其大旨,编成《证治针经》四卷(1823年)。内容除伤寒、内科杂病外,并曾采录纪文达治疫病之说(纪氏之说源于余师愚)及有妇、儿、五官科证治及备检方诀一百七十六首。另撰有《证治歌诀》四卷(1823年)。
-
冈元凤
冈元凤(1737年-1787年2月5日)字公翼,通称慈庵、尚达、元达,号白洲、澹斋、鲁庵、隔九所。江户时代中期大阪的儒者、儒医、本草学家、汉诗人。主要著作《毛诗品物图考》是诗经名物学图谱。河内(现大阪府)的人。通过本草学、物产学,在自家栽培了药草。参加了片山北海结成的汉诗结社“混沌社”,与葛子琴一起驰名。师有菅甘谷,医术门人有冈它山,宫地太仲。冈元凤撰・橘国雄画《毛诗品物图考》是诗经名物学的书籍。将《诗经》中的动植物分为草、木、鸟、兽、虫、鱼6种,共计224个动植物的图、诸书的记载、考证、和名。作为“鼉”的图,刊登了舶来者鳄鱼标本的图。版木现存奈良大学博物馆收藏。
-
龚贤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祖籍昆山,后迁居南京。金陵八家之一。他生活于社会动乱之时,经历坎坷,一生布衣不仕。早年即以诗画闻名乡里,晚明时期在南京与复社文人交往密切。明亡后,漂泊北方多年,后南返,往来于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定居南京清凉山。有诗文集《香草堂集》,绘画专著《画诀》《柴丈人画稿》《龚半千课徒画说》传世。《画诀》是龚贤在课徒画稿上的解说,由后人辑编而成,主要为初学者讲述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画法。他的许多重要绘画见解散见于题跋中,如系统提出“画家四要”,即笔法、墨气、丘壑、气韵,论述精辟,且有创见,是他对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
在笔法方面,龚贤注重用中锋,提出中锋用笔要古、健、老、活,方能避免刻、结、板之病。在创作中,他善以苍劲凝练、沉郁浑润的笔墨,勾画出林木山石的形象,方而不板,洁而不滑,所绘《水墨山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就鲜明体现了他的用笔特点。他的用墨最具特色,主张墨气要厚、要润。为表现江南山水的滋润景象,继承和发扬了宋人的积墨法,山石树木多次皴擦渲染,墨色极为浓重,但浓重中又有细微的深浅变化和巧妙的明暗对比。大部分轮廓线与皴染浑为一体,又适当留出高光和坚实的轮廓。山石厚重的体积和坚硬的质感,空气的润湿和阳光的映照感,都巧妙地表现出来。江南山川的茂密、滋润、明媚、深远的特征,被披露得十分鲜明、突出。《清凉环翠图》《摄山栖霞图》(均藏故宫博物院)都是善用墨色的代表作。所画山水,大都取材于南京一带风光。在如何布置丘壑方面,他提出了“奇”与“安”、“实境”与“幻境”的理论,即描绘自然既要妥帖合理又要不一般化,既要符合现实“实境”,又要更美更理想。因此,他画的景色多为江南丰饶明丽的湖光山色,生意盎然,平稳宁静而又引人入胜。《千岩万壑图》(瑞士苏黎世里特堡博物馆藏)是他在布局方面的范例。
龚贤山水远宗董源、米芾、吴镇,近师沈周,进一步发展了墨丰笔健的画法,形成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画风,其艺术造诣居金陵八家之首,王概、柳堉等人承续衣钵。清代中叶镇江地区的张崟,现代的黄宾虹、李可染等,也都从他的墨法中得到启迪。
-
顾欢
顾欢(420~483),字景怡,一字元平,吴郡盐官(今浙江海盐县)人。南朝齐大臣,著名上清派道士。家贫好学,20岁从豫章雷次宗学习玄儒之学,母亡后于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至天台山隐居,开馆授徒,受业者近百人。齐高帝萧道成召至京,顾欢自称山谷臣,呈《政纲》,建议“德治国”与“无为而治”,不久恳请回山。中年之后,精研道学,著有《文集》30卷及众多道书。其中《老子道德经义疏》为南朝老子学说重要经典;他又是《上清经》和《真诰》主要撰写人;所著《夷夏论》提出“佛非东华之道,道非西夷之法”,尊道贬佛学说引发规模浩大的佛道之争,认为:“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南史·顾欢传》),调和道佛二教。但又以夷夏之界黜佛,“舍华效夷,义将安取?”史称“夷夏之辨”。永明年间,卒于剡山,时年六十四。后人改其隐居地为欢溪、顾儒岭
-
高峰显日
高峰显日(1241~1316)日本临济宗僧。敕谥‘佛国应供广济国师’。后嵯峨天皇皇子。十六岁随侍东福寺圆尔,后又从兀庵普宁,任建长寺之汤药侍者。后隐栖于下野之那须野,一时众僧云集,故称云岩寺。弘安二年(1279)参禅于无学祖元,四年从祖元受无准师范所传之僧伽梨。屡任镰仓诸寺监督。正和五年示寂,享年七十六。遗有语录、和歌集等。[本朝高僧传卷二十三]
-
规庵祖圆
规庵祖圆(1261~1313)日本临济宗僧。信浓(长野县)人。初时,师事镰仓圆觉寺无学祖元、京都东福寺之无关普元。住京都南禅寺二十四年,大振法幢。师事心地觉心,且成为该寺第二世祖师,确立此寺发展之基础。正和二年示寂,世寿五十三。四月二十四日中夜作遗偈云:‘一跃跃翻黄鹤楼,一拳拳倒鹦鹉洲。临行一著元无别,黄鹤楼前鹦鹉洲。’
-
郭橐驼
郭橐驼,【出典】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见《文苑英华》卷七九四)
【释义】 郭橐驼,柳宗元笔下的寓言人物,以善于种树而著名。后因用为咏种树的典故。
【例句】 居山一似庚桑楚,种树真成郭橐驼。(辛弃疾《鹧鸪天》[自古高人最可嗟]1923)这里化用典故,谓高人可嗟,逃名不得,即使隐居种树,亦会如郭橐驼之以种树而著名。
-
顾震涛
顾震涛,清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一名瀚,字景澜,号小野、非之、墨安、默庵等。生于1750年,卒年不详,道光年间仍在世。晋顾野王第三十九代孙,顾沅侄。童生。与孙吉甫、汤贻汾友。专谱学,善制谜,尤工诗,吴中山林古迹题咏殆遍。尤好阐扬贤德,旌孝子及节孝贞烈妇女数十人,修先贤名宦祠十余所,为士绅钦重。道光二十年(1840年)请孔继尧绘《寿藏图》,并作《墓志稿》。次年为贞烈妇李蕙嫫作传。与顾凤藻同撰《长元节孝祠续志》。纂辑有《吴门表隐》《吴郡忠孝汇录》《吴县学乡贤祠小志》等。著有《小辟疆园诗稿》《游山纪略》《武陵故事》《武陵家咏》《续停云集》《燃松堂文集》等。
最新文章
推荐作家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西汉儒家思想家、教育家。河北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幼年好学不倦,勤读儒学,中年收徒讲学,开始了教学生涯。读书专攻《春秋公羊传》,为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有“汉代孔子”之称。汉武帝
公羊高
公羊高,战国时期齐国人。相传是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汉代今文经学的重要先驱者。以治《春秋》闻名于世。旧题《春秋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公羊传》)为其所作。据唐代徐彦《公羊传疏》说:“戴宏《序》云:"子夏传
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父彦谦仕隋为刺史。玄龄幼聪敏、贯通典籍,善属文。开皇中,天下统一,人皆以为隋朝国运长久,玄龄则以为隋帝失政,亡迹已现。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校,补隰城尉。李渊起兵
司马迁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成)人。十岁时,随父司马谈到长安,开始研读古代文献,并就学于董仲舒、孔安国。二十岁自长安出发,历经长江、湘江、沅江
李怀民
李怀民 (1738—1793),清代诗人。名宪噩,字怀民,号石桐,又号十桐、敬仲。以字行。高密(今属山东)人。生卒年不详。诸生。早孤,与弟宪暠、宪乔并致力于诗,时称“三李”。他曾与宪乔仿照唐人张为《诗人主客图》体例,撰成
余象斗
余象斗(约1560 -1637) 名文台,字象斗,号仰止子、仰止山人、三台山人、三台馆主人,别名世腾、象乌、宗下、云登父、子高父等福建建阳人,明末著名书坊主、小说家。他生逢明末建阳刻书鼎盛时期,仅余氏一族就有三十余家书坊,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