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景深

赵景深
  • 姓名:赵景深
  • 别名:
  • 性别:
  • 朝代:
  • 出生地:浙江丽水人
  • 出生日期:1902年4月25日
  • 逝世日期:1985年1月7日
  • 民族族群:

赵景深(1902年4月25日—1985年1月7日),浙江丽水人。著名中国戏曲史和戏曲理论家、教授、编辑家。5岁随父移居安徽芜湖,在芜湖圣雅各中学上完一年级后,随叔父到天津考入南开中学,1920年,考入天津棉业专门学校纺织科。学习期间,即开始向《妇女杂志》、《新民意报》等报刊投稿,并与吕一鸣、孔襄我一起,替天津的《益世报》编辑“新知识”副刊,分管文学理论与创作及自然科学方面的稿件。1922年秋,从棉专毕业后,即入天津的《新民意报》任文学副刊主编,组织绿波社,正式踏上编辑之路。1923年秋,在湖南长沙,与图画教师创办文艺刊物《萧湘绿波》。1924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7年7月,接任《文学周报》主编(1929年1月8日第351期起,改为与郑振铎,谢六逸等8人合编)。是年秋,任开明书店第一任总编辑。1928年至1929年,译《柴霍甫短篇杰作集》8卷1000多万字,1930年,由开明书店出版。1930年起,任北新书局总编辑,主持编辑出版了大量的书刊,其中包括鲁迅等进步作家的大量译著。他主编的初高中混合国语教科书,把语言、文学、写作、逻辑、修辞等知识,由浅入深地编入语文教材,新颖实用,很受师生欢迎,短期内一再重印,对后来的教科书编撰者也很有启发。他编辑的《现代小品文选》、《郁达夫论》、《创作新刊丛书》、《抗敌小丛书》等,有新意,有个性,深受好评。与此同时,他还主编了许多刊物和大量的《北新活页文选》。他主编的《青年界》,对青年影响甚大。主编的《现代文学》专门介绍世界各国的文学著作及动态。他还参加了《文学季刊》、《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抗战期间,在上海与胡山源合编过《文林月刊》(由联美公司出版)5期,与庄一拂合编过专谈昆曲的《戏曲》5期(后因不愿向敌伪登记而停刊);在安徽时,与文学青年组织“星社”,并在《晚报》编《旬刊》。抗战后,一度接替阿英主编上海《大晚报》的《通俗文学》周刊和中央日报的《俗文学》周刊。解放后,他参加了《辞海》修订本的编辑工作,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编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戏曲研究会会长等职。先后出版了戏曲史与戏曲理论著作《宋元戏文本事》(1934)、《元人杂剧辑逸》(1935)、《读曲随笔》(1936)、《小说戏曲新考》(1939)、《元人杂剧钩沉》(1956)、《晚清曲谈》(1957)等。

赵景深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文学史

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著作。集体编写。游国恩、王起等5人主编。因5人分别为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山东大学的教授,故该书又被称为“五教授本中国文学史”。全书4册,86.4万字,1963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出版,1964年3月出齐。此后多次印刷,印数近百万。本书以年代为线索,共分9编,分别为: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在内容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强调文学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试图以阶级论的观点评价中国古代文学。2.注重对文学流派的介绍,注意将作家放到社会及整个文学史发展的背景中考察。3.各种文体兼论,创作与批评兼论。4.在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论述中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并重,简约精练,常常一语中的,道出其特色。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作为全国大部分高等学校中文系的教材使用,对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影响很大。其后所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在内容和体例上,对本书多所借鉴。

龙虎还丹诀

龙虎还丹诀

龙虎还丹诀,原题「李真人述」。约出于五代或北宋。《通志‧艺文略》着录「李真人《还丹歌》一卷」,似即此书。今《正统道藏》本一卷,收入太玄部。本篇包括《望江南龙虎诀》十首,《菩萨蛮还丹诀》十首,并附录《沁园春注解》。前两种歌词均言外丹,对金丹根蒂、药物、鼎器、水火、节行、秘诀、功用等,皆逐一点明其要。谓金丹之源是真铅,象先天一气,为北方水,即铅中丹砂。炼丹以金水为良媒,亦称龙虎、坎离。即真水火。金水交结,「火在水中求,水从火里流」。鼎器以中宫戊己土为城廓,火候法度依十二消息卦,春夏进火,秋冬退火。结成丹药,服之可长生飞仙。其说与《参同契》略同。又《沁园春》词相传为吕洞宾作,本篇加以注解。其注多以卦理解释,亦以先天一气为真铅,与外丹说相近。但注文称丹基在人身中,则实为内丹。注文中屡引「真人云」,盖为李真人门徒所注,而附录于师传丹诀之后。

风赋

风赋

先秦辞赋。旧题战国楚宋玉作。后人或疑为伪托。旧题战国时代楚人宋玉撰。见于《文选》卷13。这是一篇巧妙的讽谏性作品,借楚王和宋玉的问答,展开关于“风”的文章。分别描写了两种不同的风,即“大王之雄风”和“庶人之雌风”。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梁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说:“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于是荀况《礼(赋)》、 《智(赋)》,宋玉《风(赋)》……,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附庸,蔚成大国。遂客主以首引,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命赋之厥初也。”

晋纪

晋纪

(1)西晋陆机撰。四卷。记晋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文帝(司马昭)在曹魏当权时事迹。久佚。今有清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2)西晋曹嘉之撰。十卷。久佚。今有清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3)东晋干宝撰。二十卷。记述自司马懿在曹魏当权至西晋愍帝共五十三年的历史。编年体。 史称“其书简略,直而能婉”,为当时佳作。久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近人陶栋辑本,收入《辑佚丛刊》。(4)一称《晋元明纪》。东晋邓粲撰。十一卷。记东晋元帝、明帝时事。久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5)东晋徐广撰。四十五卷。记东晋事。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6)南朝宋王韶之撰有《晋安帝纪》,亦称《晋纪》。(7)南朝宋刘谦之撰。十卷。已佚。今有清黄奭辑本,收入《汉学堂丛书》;汤球辑本,收入《广雅书局丛书》。

押座文类

押座文类

押座文是敦煌变文之一。系唐宋时代,以通俗方式对民间弘法时,在宣讲佛经前所唱之七言韵文。‘押座’二字有镇压四座之意,故押座文有导引正题、收摄心神之功用。如维摩经押座文之末段(大八五·一二九七中):‘不似听经求解脱,学佛修行能不能;能者虔恭合掌着,经题名目唱将来。’‘唱将来’三字为各押座文末句所共有。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所收之押座文类,包括维摩经押座文、温室经讲唱押座文等。

慈悲道场忏法

慈悲道场忏法

梁志公宝唱等集。归依三宝第一。断疑第二。忏悔第三。发菩提心第四。发愿第五。发回向心第六。显果报第七。出地狱第八。解怨释结第九。自庆第十。警缘三宝第十一。忏主谢大众第十二。总发大愿第十三。奉为天道礼佛第十四。奉为诸仙礼佛第十五。奉为梵王等礼佛第十六。奉为阿修罗道一切善神礼佛第十七。奉为龙王礼佛第十八。奉为魔王礼佛第十九。奉为国王人道礼佛第二十。奉为诸王王子礼佛第二十一。奉为父母礼佛第二十二。奉为过去父母礼佛第二十三。奉为师长礼佛第二十四。为十方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五。为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礼佛第二十六。为阿鼻地狱礼佛第二十七。为灰河铁丸等地狱礼佛第二十八。为饮铜炭坑等地狱礼佛第二十九。为刀兵铜釜等地狱礼佛第三十。为火城刀山等地狱礼佛第三十一。为饿鬼道礼佛第三十二。为畜生道礼佛第三十三。为六道发愿第三十四。警念无常第三十五。为执劳运力礼佛第三十六。发回向第三十七。菩萨回向法第三十八。发愿第三十九,凡八段。嘱累第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