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箴一

- 姓名:郭箴一
- 别名:
- 性别:女
- 朝代:
- 出生地:湖北黄陂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郭箴一(生卒年不详),湖北黄陂人,中国现代文学史、新闻学及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先驱者。1931年夏,她以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生的身份完成学术生涯的起点,其学士论文《上海报纸改革论》被列入复旦大学“新闻学会丛书”并由上海光华书局出版,新闻学者谢六逸亲自作序,这部探讨近代报刊改革的著作被视为中国现代媒体批评史上的首部专著。求学期间,她已展现出文学创作的敏锐才华,1931年4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少女之春》收录了10篇原创作品与1篇译文,谢六逸曾赞誉其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女作家”。此后,她的学术研究逐渐转向更广阔的社会议题,1935年完成的《中国妇女问题》被纳入王云五主编的《万有文库》,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成为早期系统性研究妇女社会地位的代表性著作。1939年,她推出学术生涯中影响深远的《中国小说史》,以社会发展史为框架将中国小说划分为春秋战国至清代的六个阶段,并首度系统梳理民国小说发展脉络,该书在王云五、赵景深等学者支持下出版,填补了中国小说通史研究的空白,至今仍是古代至近代小说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作为中国最早接受正规新闻学教育的女性之一,郭箴一兼具作家、新闻学者与社会学研究者的多重身份,其跨领域的学术实践与创作成果,为中国现代文化史留下了独特印记。
郭箴一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漫步遐想录
《漫步遐想录》(又译作《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想》),是法国作家让-雅克·卢梭以“漫步”为题写下的散文集,1782年出版。贯穿于《漫步遐想录》之中的就是卢梭生活在其中的社会中的人对他一致进行迫害的感觉,是他孤立于人类社会之外的感受。它分析了作者心目中的那个阴谋集团所体现的外力对他的“自我”所造成的异化,幻想着一种超越生死烦恼的佛教涅槃般的境界。这是作者跟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的产物,是一颗孤独的灵魂自我解剖的自白书,有着不加修饰的淳朴,无可怀疑的真诚,而大自然对人的亲切的抚慰,人与和谐的自然的灵息相通,决定了作品风格的无比质朴和富于音乐感。这仿佛是一部极其优美的抒情散文诗,充分体现了卢梭推崇自我,崇尚感情、热爱大自然的创作风格,该作对19世纪散文作家具有很大影响。
标准与尺度
论文集。朱自清著。1948年4月文光书局出版。收论文22篇。作者在《自序》中说:“本书收的文章很杂,评论,杂记,书评,书序都有,大部分也许可以算是杂文吧,其中谈文学与语言的占多数。”书内关于文学的论文有:《什么是文学?》、《文学的标准与尺度》、《什么是文学的“生路”?》等。评介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文章有:《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鲁迅先生的中国语文观》、《现代人眼中的古代——介绍郭沫若著〈十批判书〉》等。另外,还有关于语文教育及古典文学研究的文章若干篇,如《论国语教育》、《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古文学的欣赏》等。本书之所以取名《标准与尺度》,是因为“书里有一篇《文学的标准与尺度》,而别的文章,不管论文,论事,论人,论书,也都关涉着标准与尺度。”(《自序》)朱自清认为,“文学终于要配合上那新的 ‘民主’ 的尺度向前迈进”,“现在渐渐强调广度,去配合着高度深度,普及同时也提高,这才是新的 ‘民主’的尺度”。40年代后期,作者成了革命民主主义战士,他的政治观与文学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48年11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将此书重排出版。
顺治云中郡志
十四卷。清胡文烨等纂修。胡文烨,字德辉,山西永济县人,出身贡生,顺治七年(1650)从昌平知州升大同知府,九年(1652)又升为平阳巡道。按《云中郡志》云中郡为大同府之古名,来源始于秦,其地处边陲,秦汉以来,屡为胡人侵略。明洪武七年(1374)改元大同路为大同府后,充实武备,严紧边防,遂安然无事。自升府以后,领有四州七县。其志旧有明正德十年张钦修本,又有万历间知府汪承爵续修。顺治初年,胡文烨久购得明守汪承爵所纂《大同府志》,首尾三册,与郡之学博子衿辈,斤斤参稽,通牒报可,遂辑其事而纂修,志成于顺治九年(1652)。全书十四卷,分为:卷一至卷二方舆志:沿革、疆域、星野、山川、风景、形胜、古迹、风俗、封建、巡幸诸类隶之;卷三建置志:城池、公署、坊表、学校、仓驿、桥梁、祀典、陵墓诸类隶之;卷四食货志:赋税、丁役、物产诸类隶之;卷五秩官志:总督、巡抚、巡按、饷司、监司、守令、幕僚、教职、协将、都司、守备诸类隶之;卷六名宦志:忠烈、功业诸类隶之;卷七武备志:兵籍、饷籍、守御、征讨、边警、抚款、关塞、边堡、烽堠诸类隶之;卷八至卷十一人物志:征辟、甲第、乡举、里选、忠义、孝友、卓行、事功、文学,贞节诸类隶之;卷十二外志:侨寓、仙释、逆变、灾祥诸类隶之;卷十三至卷十四艺文志:碑记、题咏、跋诸类隶之。该志系据汪承爵本补辑而成。全编体例尚简洁,文笔雅驯。
绝妙好词
词总集。 南宋周密(1232—1298)辑。七卷。密字公瑾,号草窗、萍州,又号四水潜夫,弁阳老人,原籍济南(今属山东),后流寓吴兴(今属浙江)。宋末曾做小官,入元后隐居不仕。此集收录南宋词人作品,共一百三十二家,词近四百首。选词标准严格。南宋词集多有不传,作者姓名亦不尽见于世,零玑碎玉皆赖此书以存,故此书具有南宋词史之价值。唯周氏偏向形式美,诸多忠愤填膺之优秀爱国作品全被排斥不选, 实为词坛憾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宋人词集,今多不佳,并作者姓名亦不尽见于世,零玑碎玉,皆赖此以存,于词选中最为善本。清查为仁、厉鹗有《绝妙好词笺》,对作者生平史实及有关词的本事等,考证颇详。
清波杂志[四库本]
宋代文言轶事小说。宋周煇撰。十二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 《续古逸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常见本有《笔记小说大观》本。因为作者当时寓居杭州的清波门,故名其书为《清波杂志》。作者自序中说, 这些“杂志”是晚年回忆年青时的见闻的产物: “煇早侍先生长者,与聆前言往行有可传者,岁晚遗忘,十不二三,暇日因笔之。”故所记多为北宋末、南宋初的事。内容很杂,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艺术、 建筑、 衣饰、名胜、民风等多种方面,而以政治人物的言行所占比重最大。书中所记苏轼材料既多,评价也高,对王安石则颇多微词,可见作者的政治倾问。与作者同时代的张贵谟序中称赞此书“虽寻常细事,多有益风教及可补野史所阙遗者”,章斯才的跋则说:此书“议论所到,有前辈不曾言”,当为“不朽”。可能指的是他对项羽、唐太宗的批评(卷四)等事。
平书订
介绍清王源经济思想的著作。十四卷。清李塨撰。成书约在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撰者事迹参见“《颜李丛书》”条)《平书订》是李塨对王源的《平书》的订正。《平书》意为“平天下之书”。原稿分三卷,列为分民、分土、建官、取士、制田、武备、财用、河淮、刑罚、礼乐十目,共十五篇。《平书》未单独刊行,其作者王源将其稿交李塨订正。李塨订《平书》,删去一篇,改篇为卷,共十四卷。每卷先列出《平书》的内容,然后依附李塨的意见,即今传之李塨的《平书订》。现存版本有1879年《畿辅丛书》的《颜李遗书》本, 1923年曰存学会《颜李丛书》本,1935年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初编》本。





![清波杂志[四库本]](/d/file/books/d4db54ac8afc250aefa958ed18dd6570.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