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五

王云五
  • 姓名:王云五
  • 别名:名鸿桢、字日祥
  • 性别: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888年7月9日
  • 逝世日期:1979年8月14日
  • 民族族群:

王云五(1888年7月9日—1979年8月14日),中国出版家、教育家。名鸿桢、字日祥、号岫庐,笔名出岫、之瑞、龙倦飞、龙一江等。籍贯广东省香山县(今属中山市),1888年7月9日(清光绪十四年六月初一)出生于上海。1905年起先后在上海益智书室、同文馆、中国公学等教授英文,1909年兼任上海留美预备学堂教务长。1910年任上海《天铎报》主笔。


民国初年任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接待处秘书,后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职员、第一科科长。曾兼任国民大学法科教职。1913年9月加入国民党,兼任国民党机关报《民主报》撰述。1914年任筹办中的全国煤油矿事宜处编译股主任。1916年7月任苏粤赣三省禁烟特派员(驻上海),次年秋辞去。


1917年起在上海从事编译工作。1920年,为公民书局主编《公民丛书》《公民杂志》。1921年9月,进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三个月后,任编译所所长。实施整顿和编辑计划,编译所编译人员和出书品种激增。1925年兼任东方图书馆(原商务印书馆涵芬楼)馆长。期间,发明四角号码检字法,创立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当选上海图书馆协会主席。1927年在国民党重新登记党员时放弃国民党党籍。被商务印书馆股东会推举为董事。1929年离开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转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兼法制组主任。


1930年2月,被商务印书馆董事会聘任为总经理,出国考察半年。回国后在馆内推行科学管理法。在抗日战争期间,以“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为己任,三次在危难关头挽救商务印书馆,获颁国民政府二等景星勋章和胜利勋章。1938年6月,代表出版界,以社会贤达身份被选为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此后连选连任;1945年7月,当选为参政会主席团成员。1946年,当选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并出席会议;辞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之职,赴南京出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国民政府委员、行政院副院长。1948年5月转任财政部长,主持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


1950年在香港创办华国出版社。1951年3月定居台北。先后出任台湾当局“行政院设计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考试院副院长”“行政院副院长”“总统府资政”等职。1964年6月任台湾商务印书馆董事长。晚年兼任台湾“故宫博物院”理事长、政治大学政治研究所所长、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董事长等职。编著翻译各类图书无数。编辑标志性出版物有:《万有文库》《中国文化史丛书》《丛书集成》《四库全书珍本》《王云五大辞典》等。代表作有:《四角号码检字法》《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中国政治思想史》《商务印书馆与新教育年谱》等。大陆和台湾地区均有《王云五全集》出版。

猜你喜欢的书

重订喉科家训

重订喉科家训

喉科著作。4卷。清刁步忠(惠三)撰。刁质明(守愚)编辑于1918年。卷1论《内经》咽喉经义及咽喉所归脏腑。次述诊断、喉部识经、喉证虚实辨证及预后。再列咽喉外治各法,包括通关、针法、探吐等法,后列常用方药。卷2为咽喉内治辨证与方药。卷3介绍白喉治法。卷4为喉痧证治,强调喉痧先宜解表,并详言喉痧顺逆治法等。现存《三三医书》本及单行本。

养生辨疑诀

养生辨疑诀

养生著作。唐·施肩吾撰。文中明确指出“学道可以长生”,进而说明习练气功应“先须知其本,知其本则末无不通”,本者即“神由形住,形以神调”、精神稳定于形体之内,形体与精神和调。指出练功时应当节食调神定气, “泯思虑”,“任神庐微微”,久久行之则“元气自然遍体”, “外气不入,内气不出,兀然与天地同体”。重视人体元气,强调“精留于身则身生,精施于人则生人”。认为“服饵草木、金石以固其形”,而又不知“草木金石之性,不究四时顺逆之义”的轻率作法,会导致欲求养生延年,反受金石之毒,而“伤和气,远不出中年之内,疾害俱生”,对修练气功又应用药物摄生、防病治病者是有益的告诫。

太上说十炼生神救护经

太上说十炼生神救护经

经名:太上说十炼生神救护经。撰人不详,约出於唐代。假托太上老君为众生说念诵十方天尊名号,除罪延生之法。一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本文类。不署撰者。太上老君劝人诵念十方救苦天尊名号。

黄庭坚诗全集

黄庭坚诗全集

黄庭坚字鲁直,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是和苏轼齐名的著名诗人,诗风奇特。黄庭坚最推崇杜甫,但不是学其现实主义精神,而是学其以学问为诗,学其律诗的奇拗。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答洪驹父书》)诗歌到了宋代,已很难创新,黄庭坚又缺乏生活基础,故在语言上求新,他称之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是“脱胎换骨”,“以腐朽为神奇”。如李延年《佳人歌》用“倾城”、“倾国”形容美色,后人用得已滥俗,他就变个花样,说“公诗如美色,未嫁已倾城”(《次韵刘景文登邺王台见思》),较有雅趣。他还学杜甫的“书到瘦硬方通神”,和一些拗体诗的作法,有意奇崛,造拗句,押险韵,作硬语,“取过火一路,妙能出之以深隽,所以露中有含,透中有皱,令人一见可喜,久读愈有致”(刘熙载《艺概·诗概》)。故其诗如危峰千尺,枯松倒挂,傲兀不凡,刻意出奇。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本写险恶,结尾却说:“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以“笑”作结,出人意外,故突兀奇绝。又如《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文思奇,造句奇,笔势雄健,真有排山之势。杜甫《缚鸡行》末尾宕开:“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遂成警句。黄庭坚《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欣然会心为之作咏》,结尾也说:“坐对真成被花恼,出门一笑大江横。”这是他学杜成功之处,和杜诗一样,出人意外,也很警策,因成名句。黄庭坚诗和苏轼诗齐名,时称“苏黄”。黄诗总的艺术成就虽不如苏诗,但诗风奇特,别具特色,在宋代影响很大,开创了一个江西诗派,从北宋一直延续到南宋。能开一个诗歌宗派,又延续这么长的时间,在诗歌史上也是少见的,这足见黄诗特点突出,影响之大。

何仙姑宝卷

何仙姑宝卷

一名《吕祖度何仙姑因果宝卷》。清佚名撰。二卷。三万余字。宣讲吕洞宾成仙得道后,赴王母蟠桃圣会,见八仙尚少一女仙,故下凡超度何仙姑。何父逼女儿招夫生子,阻其参禅悟道。历经曲折,何女以其意坚终为吕祖度为神仙。成仙后亦下凡再度其父母,在天堂合家团聚。是书宣神仙道祖事,旨在阐“十磨十难成仙子,不磨不难不成神”,劝诫世人诵经向善,脱尘世苦海,故其现实意义并不大。吕祖、何仙姑“对药”一段,以药喻世警时,精彩独到,耐人寻味,语言精巧。为研究八仙传说提供宝贵资料。有光绪十六年(1890)常州乐善堂刊本,宣统三年(1911)刊本。

书纂言

书纂言

四卷。宋吴澄撰。《尚书》有古、今文之分。澄此书唯注今文,不及古文。《自序》谓“晋世晚出之书,别见于后”。然除此四卷之外,澄并未释古文一篇。注《尚书》专释今文,自此书始。此书诠解《尚书》今文,多取前人之说折衷之,持论较为公允,见解亦有独到之处;唯其好改经文,且不明言改窜之故,乃其缺憾。此书有元刊本、《通志堂经解》本,明嘉靖顾应祥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