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昭

傅昭
  • 姓名:傅昭
  • 别名:字茂远
  • 性别:
  • 朝代:南朝
  • 出生地: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
  • 民族族群:

傅昭,字茂远,北地灵州(今宁夏灵武)人。傅昭六岁而孤,幼时为袁顗所称,丹阳尹袁粲辟其为郡主簿。仕齐,官至尚书左丞。入梁,历任黄门侍郎、御史中丞,出为寻阳太守,累迁步兵校尉、左民尚书、安成内史、秘书监、太常卿,官至散骑常侍。卒谥贞。傅昭勤学博闻,世称为“学府”。其著有文集四卷。 今仅存其诗一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入。生平事迹见《梁书》卷二六、《南史》卷六○。


祖和之,父淡,善《三礼》,知名宋世。淡事宋竟陵王刘诞,诞反,淡坐诛。昭六岁而孤,哀毁如成人者,宗党咸异之。十一,随外祖于朱雀航卖历日。为雍州刺史袁抃客,抃尝来昭所,昭读书自若,神色不改。抃叹曰:“此儿神情不凡,必成佳器。”司徒建安王休仁闻而悦之,因欲致昭,昭以宋氏多故,遂不往。或有称昭于廷尉虞愿,愿乃遣车迎昭。时愿宗人通之在坐,并当世名流,通之赠昭诗曰:“英妙擅山东,才子倾洛阳。清尘谁能嗣,及尔遘遗芳。”太原王延秀荐昭于丹阳尹袁粲,深为所礼,辟为郡主簿,使诸子从昭受学。会明帝崩,粲造哀策文,乃引昭定其所制。每经昭户,辄叹曰:“经其户,寂若无人,披其帷,其人斯在,岂非名贤!”寻为总明学士、奉朝请。齐永明中,累迁员外郎、司徒竟陵王子良参军、尚书仪曹郎。知先是先是御史中丞刘休荐昭于武帝,永明初,以昭为南郡王侍读。王嗣帝位,故时臣隶争求权宠,惟昭及南阳宗夬,保身守正,无所参入,竟不罹其祸。明帝践阼,引昭为中书通事舍人。时居此职者,皆势倾天下,昭独廉静,无所干豫。器服率陋,身安粗粝。常插烛于板床,明帝闻之,赐漆合烛盘等,敕曰:“卿有古人之风,故赐卿古人之物。”累迁车骑临海王记室参军,长水校尉,太子家令,骠骑晋安王谘议参军。寻除尚书左丞、本州大中正。


高祖高祖素悉昭能,建康城平,引为骠骑录事参军。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郎,顷之,兼御史中丞,黄门、著作、中正并如故。天监三年,兼五兵尚书,参选事,四年,即真。六年,徙为左民尚书,未拜,出为建威将军、平南安成王长史、寻阳太守。七年,入为振远将军、中权长史。八年,迁通直散骑常侍,领步兵校尉,复领本州大中正。十年,复为左民尚书。


十一十一年,出为信武将军、安成内史。安成自宋已来兵乱,郡舍号凶。及昭为郡,郡内人夜梦见兵马铠甲甚盛,又闻有人云“当避善人”,军众相与腾虚而逝。梦者惊起。俄而疾风暴雨,倏忽便至,数间屋俱倒,即梦者所见军马践蹈之所也。自后郡舍遂安,咸以昭正直所致。郡溪无鱼,或有暑月荐昭鱼者,昭既不纳,又不欲拒,遂委于门侧。


十二十二年,入为秘书监,领后军将军。十四年,迁太常卿。十七年,出为智武将军、临海太守。郡有蜜岩,前后太守皆自封固,专收其利。昭以周文之囿,与百姓共之,大可喻小,乃教勿封。县令常饷栗,置绢于薄下,昭笑而还之。普通二年,入为通直散骑常侍、光禄大夫,领本州大中正,寻领秘书监。五年,迁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中正如故。


昭所昭所莅官,常以清静为政,不尚严肃。居朝廷,无所请谒,不畜私门生,不交私利。终日端居,以书记为乐,虽老不衰。博极古今,尤善人物,魏晋以来,官宦簿伐,姻通内外,举而论之,无所遗失。性尤笃慎。子妇尝得家饷牛肉以进,昭召其子曰:“食之则犯法,告之则不可,取而埋之。”其居身行己,不负暗室,类皆如此。京师后进,宗其学,重其道,人人自以为不逮。大通二年九月,卒,时年七十五。诏赙钱三万,布五十匹,即日举哀,谥曰贞子。

傅昭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纯白斋类稿

纯白斋类稿

元代诗文别集。20卷。胡助撰。《四库全书》曾据浙江巡抚采进本编入别集类。胡助《纯白斋类稿》原本是其生前所编集,原为30卷。今本《纯白斋类稿》是其后裔掇拾散佚,重编于明代正德年间,仅余20卷。卷首有明正德五年(1510)杜储序,元致和元年(1328)虞集序,贡奎撰《送胡古愚除翰林国史院编修序》,贡奎《胡古愚诗集序》,明正德五年庞龙跋。卷1为赋,卷2—4为五言古诗,卷5—6为七言古诗,卷7为五言律诗,卷8—11为七言律诗,卷12为五言排律,卷13为五言绝句,卷14—17为七言绝句,卷18为铭、颂、传,卷19为赞、题跋、碑铭,卷20为序、记。卷末有附录2卷,收入与胡助有关的诗文相当丰富。胡助的诗,以《京华杂兴》20首及《上京纪行诗》最有影响,尤其是后者,留下题跋者就有十余家之多,但现存的《上京纪行诗》仅7首,《鳌峰》以后的诗已散佚。为《京华杂兴》题诗的也有近20家之多。他的文章比较流畅,但缺乏特色,是较典型的儒者之文。

泰泉乡礼

泰泉乡礼

七卷。明黄佐(1490—1566)撰。黄佐字才伯,号泰泉,香山 (今广东中山)人。嘉靖进士,由庶吉士授编修,提拔为少詹事,与大学士复言论河套事不合,弃官归养。学宗程朱,读书广博,为学重博约,博通曲礼、乐律、词章。除著有《泰泉乡礼》外,还有《论学书》、《东廓语录》、《论说》、《乐典》、《泰泉集》。《泰泉乡礼》是黄佐任广西提学佥事休假在家时所著。《泰泉乡礼》首先举出乡礼纲领,以立教明伦敬身为主,其次讲“冠”、“婚”、“丧”、“祭”,然后举出明代可行而与古代不违背的礼、事,以及“乡约”、“乡校”、“乡仓”、“乡社”、“保甲”等民俗,最后以《相见礼》、《投壶礼》、《乡射礼》附之书后。尽管有些散乱,但论述颇切合实际,阐述简明切要,内容详赡,为研究乡礼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版本有广东祁制军项刊本、钱塘费丙章刊本、清道光辛巳 (1821年) 香山黄氏刊本、道先间芸香堂刊本、光绪二十一年(1895)桂桓书局刊本。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简称《素灵类纂约注》。医经类著作。清汪昂撰。三卷。昂字庵,休宁(今属安徽)人。早年业儒,后弃举业,专攻医学。善采众家之长,尤长本草与方剂。著有《本草备要》、《医方集解》、《汤头歌诀》等。汪氏认为《内经》理全渊深,包举弘传,为医家必遵之经典,然全书浩繁,不便观览。故将《内经》原文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候、运气、审治、生死、杂论等九篇。详加注释。多采王冰、马玄台、吴鹤皋、张隐庵诸家之言,约占十分之七。汪氏自注约十分之三。所述平正,于医林中颇有影响。有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薇蕨集

薇蕨集

现代小说散文集。郁达夫著。上海北新书局1930年12月初版。为《达夫全集》第6卷。收《题辞》1篇(仅存目),《二诗人》、《逃走》(原题《盂兰盆会》)、《纸币的跳跃》、《在寒风里》、《杨梅烧酒》和《十三夜》等短篇小说6篇。由于本书的《题辞》嘲讽了有关当局的高压政策,出版时书局被迫抽去该文,书才获准发行。《题辞》后改题为《〈薇蕨集〉序》,收入1933年8月上海北新书局版《断残集》。本集所收的小说虽然多数仍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但作品着重表现的却是“我”以外的其他人物。其中《在寒风里》抒写了一个老长工的真挚情感。老长工常生虽已被生活折磨得几乎麻木,但他却对只身飘泊在外的“我”给以真正的同情和关怀。他将自己仅有的5元钱寄给“我”充作旅费,并嘱“我”及时回乡。当“我”几经辗转回到家中,发现田产早已分光时,这位忠心耿耿的老仆,还亲自背着仅剩的一座神龛,把“我”这个老母不肯收容的游子送回上海。《杨梅烧酒》表现了一种由苦闷而产生的扭曲心态。一个曾以实业救国为抱负的留日学生,回国后理想遭到破灭。他和多年不见的“我”在酒馆里喝酒时,仍念念不忘自己要建立玻璃工厂的美梦。《二诗人》记述了两位失去职业但虚荣心很强的诗人何马和马得烈,利用房东太太对诗人的爱慕心理,不仅骗得了她免费提供的膳宿,还骗取零花钱。后来,身无分文的何马终因在饭店骗吃白食而痛遭毒打。作者在《达夫自选集·序》中指出,“《二诗人》虽近于荒唐”,然而其“风趣和其他各篇不同”。鲁迅也认为:“《二诗人》中有很多挖苦人的话,但我觉得有点‘幽默’。”(《1932年5月23日致增田涉》)

昭忠录

昭忠录

一卷。作者不详。本书所记为绍定四年(1231)元兵克马岭堡,至南宋灭亡期间南宋忠节之士事迹。始于田璲,终于谢枋得,共130人。每条先列姓名、官爵,后记死难事实。所记有详有略,但大都确实可据,多为《宋史》所不载,故为研究宋末抗元重要参考资料。今有清抄本,清罗以智校 (现藏上海图书馆)、《四库全书》本、《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及《丛书集成初编》(史地类) 本等。

明孝宗宝训

明孝宗宝训

明孝宗朱祐樘语录汇编。刘健、谢迁、焦芳等编纂。正德四年(1509)成书,与《孝宗实录》同进。十卷。万历三十年(1602),吕本校订刊印,改为三卷。凡四十八子目。前有明武宗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