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留良

- 姓名:吕留良
- 别名:光纶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崇德(今桐乡崇福镇)人
- 出生日期:1629
- 逝世日期:1683
- 民族族群:
吕留良(1629—1683),又名光纶(一作光轮),字庄生、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耻斋老人、南阳布衣、吕医山人、南阳村白衣人,崇德(今桐乡崇福镇)人。聪明过人,8岁能赋诗作文。时结社之风甚盛,崇祯十一年(1638),其兄吕原良创立澄社:十四年,孙子度又建征书社于崇福禅院。时吕留良仅13岁,以诗文入社,大得孙子度赞赏,并视为畏友。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渡江入浙,沿途肆意杀戮,惨案迭出。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吕留良散万金之家以结客,时其侄吕宣忠(长留良4岁)入太湖义师,图谋恢复。兵败后,宣忠入山为僧,因父病回家探视被捕。四年三月,从容就义于杭州。临刑,宣忠昂首先行,吕留良送之,两人谈笑如常,而无一语及家事。十年,吕留良易名光纶,应清廷科举考试,成县秀才,后深悔之。时陆雯若办书社于崇德,邀吕留良同选刻时文,经吕留良创导,远近百里间,名流携诗简文卷来会者数千人,为复社以来未有之盛事。十六年后,先后结识黄宗羲、黄宗炎、高斗魁、黄周星、高世泰等抗清志士。十八年,二兄茂良以其外务过多,荒废学业,强留于崇德西门内祖居友芳园之梅花阁教子侄辈读书。康熙二年(1663),黄宗羲应聘来梅花阁执教,吕留良与黄宗羲、黄宗炎、吴之振、吴自牧、高斗魁等相聚园内水生草堂,诗文唱和;又与吴之振、吴自牧共选《宋诗钞》,完成初集,为所选82位宋代诗人撰写小传。五年,浙江学使至嘉兴考核生员,吕留良拒不应试,被革除秀才。此后归隐崇德城郊南阳村东庄(今属桐乡市留良乡),创办天盖楼刻局,继续选刻时文出售,并提囊行医,以自隐晦,且自食其力。原先之诗朋文友大半散去,惟与张履祥、何商隐、张佩葱专攻程朱理学,创立南阳讲学堂,设馆授徒。八年,迎理学大儒张履祥至东庄,刊行朱子遗书语类。他把自己的民族意识,灌注在这些文章的评论中,并对朱熹的“夏夷之防”作公开宣传,对当时的士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远在两广的连州知州朱振荃立了他的牌位,设祠奉祀。连州学正王奇勋命县学生员祀敬。
康熙十七年(1679),清廷开博学鸿词科,以笼络明朝遗逸,浙江当局首荐吕留良,他誓死不受。 十九年,清廷征聘天下山林隐逸,嘉兴知府又荐举吕留良。他闻讯后吐血满地,卧病在床,即于枕上削去头发,披上袈裟,宣布出家为僧。取僧名为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于吴兴埭溪之妙山筑风雨庵隐居讲学,门人子弟甚众。二十二年病逝。临终前3日,还支撑着补辑《朱子近思录》及《知言集》。子侄劝他休息,他却说:“一息尚存,不敢不勉。”葬于识村祖茔(今桐乡市晚村乡识村东长坂桥之西)。著作有《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惭书》等;与吴之振、吴自牧合选《宋诗钞初集》,与张履祥合选《四书语类抄》;又有《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后人汇刻其时文评语数种若干卷;刻印其遗文墨迹若干卷。崇奉程朱理学,尤以朱学为归,认为“救正之道,必从朱子”,对陆王之学则大加抨击。藏书甚富,大多取自山阴祁氏澹生堂藏书,均贮于拜经楼。还通晓医道,弃诸生后曾悬壶济世近10年,“远近复争求之”。有《吕氏医贯》传世。
卒后46年,即雍正六年(1728),因湖南曾静案引发了吕留良文字狱案,震惊全国。被判毁墓开棺戮尸。时其子葆中(康熙四十五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已卒,亦株连戮尸;幼子毅中,斩首。亲戚门人被一一治罪,家产入官;著作均被禁毁。辛亥革命后,冤案昭雪,重建新墓。今桐乡市有留良、晚村两乡用其名号命名,并于崇福镇筑吕园以为纪念。
猜你喜欢的书
中国乡村
《中国乡村》是萧公权先生多年心血研究的结晶,专门研究19世纪时期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特色在于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探讨清王朝对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设置、理论和实际运作情况。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十一章。 第一部分专门探讨乡村地区的行政划分和基层组织划分,即研究村庄、市集、城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如何成立。 第二部分专门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设置乡村的统治体系,分别探讨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税收性的里甲制度、饥荒控制性的粮仓体系和思想统治体系的设置情况。 第三部分探讨了乡村政治统治体系的运作效果,分析了家族与这个统治体系的关系,以及乡村对它的行为反映。 本书已成为研究中国传统帝国对地方控制的经典著作。
拳意述真
孙禄堂编著。出版时间不详,《自序》日期为1923年。全书共八章。第一至六章叙述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拳系中十九位著名拳师的传略和十七位著名拳师的练拳经验谈。第七章为“形意拳谱摘要”,第八章为“练拳经验及三派之精意”。作者在刊出《八卦拳学》、《形意拳学》、《太极拳学》后,复刊此书,意在阐述“三派拳术形式不同,其理则同;用法不一,其制人之中心而取胜于人者则一也”。亦有将个人体会托诸前人之口,“将太极八卦二拳之特长,纳入形意拳中”(吴图南《国术概论》)附诸形意拳家的情况。书中有不少拳技要诀,值得习者参鉴。
脉诀刊误
又名 《脉诀刊误集解》。诊法著作。元戴起宗撰。二卷。起宗字同父,金陵(南京) 人。曾任龙兴路(今江西南昌)儒学教授。重视医学,潜心研究《内经》,撰有 《五运六气撰要》。此书上卷论寸关尺、三部九候,“七表八里九道”脉象主病。下卷载内、妇、儿科诸病脉证与治疗。戴氏认为高阳生所撰 《脉诀》 内容虽较通俗,便于记诵,流传甚广,但语意不明,立义偏异,故以 《内经》和《难经》为理论根据,并参照张仲景、华佗、王叔和等历代名医有关论述对《脉诀》 予以考订、辨妄,以正本源。明代医家徐春甫说: 戴氏“刊 《脉诀》 之误,辟邪说,正本源,诚有功于医旨也”。《四库全书总目》 说:“是书乃考证旧文,句句为辨原书伪妄,殆抉摘无遗,于脉学殊为有裨。”明汪机又取诸家脉书补其缺,正其讹,撰 《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有《汪石山医书八种》本,崇祯六年(1633)刻本,一九五八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老子本义
哲学著作。清魏源撰。自序成书于嘉庆二 十五年 (1820)。合《老子》通行本81章为68章,除夹句 校字外,分章引述前人注释,最后诠以己意。《序》 中认 为《老子》之本义是“黄老之学” 而非 “老庄之学”,其 “言以身治身、以家国天下治家国天下,则其辄言天下无 为者,非枯坐拱手而化行若驰也。” 还指出: “后世之述 《老子》者,如韩非有《喻老》、《解老》,则是以刑名为道 德,王雱、吕惠卿诸家皆以庄解老,苏子由、焦竑、李贽 诸家又动以释家之意解老,无一人得其真。” 书中认为老 子与儒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对阴阳之择取不同: “圣人之 道恒以扶阳抑阴为事。其学无欲则刚,是以乾道纯阳,刚 健中正,而后足以纲维三才,主张皇极。老子主柔宾刚, 而取牝、取雌、取母、取水之善下,其体用皆出于阴。阴 之道虽柔,而其机则杀,故学之而善者则清净慈祥,不善 者则深刻坚忍,而兵谋权术宗之,虽非其本真,而亦势所 必至也。” ( 《老子本义》)认为老子与佛教也有区别: “老 明生而释明死也,老用世而佛出世也,老中国上古之道而 佛六合以外之教也。” (同上书) 最早有光绪年间桐庐袁氏 刻《浙西精舍汇刊》 本,后有商务印书馆 《丛书集成初 编》本、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
怀清堂集
二十卷。清汤右曾(1656—1722)撰。汤右曾,字西崖。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诗人、书画家。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进士。官至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汤右曾诗才出众,与朱彝尊并为浙派首领。工画,长于山水,高超洒落。书法工行楷。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玄烨闻汤右曾工诗,令以其集进呈。遂以右曾所作《文光果》诗上达,蒙御制赐和。今刻冠斯集之首,以显其得皇帝恩崇之至。汤右曾著有《使黔集》、《怀清堂诗稿》、《怀清堂集》。该 《怀清堂集》全书二十卷,均为古今体诗,每卷五十至一百余首不等,编年排次。书前有纳兰常安、黄叔林、潘思榘序,书后有吴超缪、陈履中跋。吴跋称其诗“笔健而思沉,材富而律细,上已入少陵之室,下可夺眉山之席。”是集有乾隆七年(1742)黄钟刻本,乾隆十一年汤学基刻本,《四库全书》 等本。
华积陀罗尼神咒经
一卷,吴支谦译。与华积楼阁陀罗尼经同本异译。分别佛之功德与供养佛之功德,且说华积陀罗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