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

- 姓名:龚贤
- 别名:岂贤,字半千
- 性别:男
- 朝代:清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1618
- 逝世日期:1689
- 民族族群: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祖籍昆山,后迁居南京。金陵八家之一。他生活于社会动乱之时,经历坎坷,一生布衣不仕。早年即以诗画闻名乡里,晚明时期在南京与复社文人交往密切。明亡后,漂泊北方多年,后南返,往来于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定居南京清凉山。有诗文集《香草堂集》,绘画专著《画诀》《柴丈人画稿》《龚半千课徒画说》传世。《画诀》是龚贤在课徒画稿上的解说,由后人辑编而成,主要为初学者讲述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画法。他的许多重要绘画见解散见于题跋中,如系统提出“画家四要”,即笔法、墨气、丘壑、气韵,论述精辟,且有创见,是他对创作实践的理论总结。
在笔法方面,龚贤注重用中锋,提出中锋用笔要古、健、老、活,方能避免刻、结、板之病。在创作中,他善以苍劲凝练、沉郁浑润的笔墨,勾画出林木山石的形象,方而不板,洁而不滑,所绘《水墨山水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就鲜明体现了他的用笔特点。他的用墨最具特色,主张墨气要厚、要润。为表现江南山水的滋润景象,继承和发扬了宋人的积墨法,山石树木多次皴擦渲染,墨色极为浓重,但浓重中又有细微的深浅变化和巧妙的明暗对比。大部分轮廓线与皴染浑为一体,又适当留出高光和坚实的轮廓。山石厚重的体积和坚硬的质感,空气的润湿和阳光的映照感,都巧妙地表现出来。江南山川的茂密、滋润、明媚、深远的特征,被披露得十分鲜明、突出。《清凉环翠图》《摄山栖霞图》(均藏故宫博物院)都是善用墨色的代表作。所画山水,大都取材于南京一带风光。在如何布置丘壑方面,他提出了“奇”与“安”、“实境”与“幻境”的理论,即描绘自然既要妥帖合理又要不一般化,既要符合现实“实境”,又要更美更理想。因此,他画的景色多为江南丰饶明丽的湖光山色,生意盎然,平稳宁静而又引人入胜。《千岩万壑图》(瑞士苏黎世里特堡博物馆藏)是他在布局方面的范例。
龚贤山水远宗董源、米芾、吴镇,近师沈周,进一步发展了墨丰笔健的画法,形成浑厚苍秀沉郁的独特画风,其艺术造诣居金陵八家之首,王概、柳堉等人承续衣钵。清代中叶镇江地区的张崟,现代的黄宾虹、李可染等,也都从他的墨法中得到启迪。
龚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李叔同讲演集
本书为弘一大师李叔同佛学演讲集。弘一大师(李叔同)是我国近代文学家、艺术家、佛学大师。本书所收讲演内容包括:人生之最后、改过实验谈、授三归依大意、放生与杀生之果报等。
老实说了吧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刘半农有着“江阴才子”“文坛魁首”的美誉。致力于语言学研究之余,他的散文随笔触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对社会不良风气的批判,也有对青年未来方向的指引,还有他自己对文学、艺术、人生、国家等的看法和审视。“清淡时有如微云淡月,浓重时有如狂风急雨”,刘半农寓清新朴实的文笔、举重若轻的态度于见微知著的社会洞察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批判当中,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翰林记
二十卷。明黄佐撰。黄佐 (1490—1566),字才伯,号泰泉,广东香山 (今中山) 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嘉靖初由庶吉士授编修。历任广西学政、南京国子监祭酒,累迁少詹事。学宗程朱,然不以聚徒讲学为名,故所论述,多切实际。为学重博约,博通典、礼、乐、律、词、章,著有《泰泉乡礼》、《南雍志》,已著录,尚有《论学书》、《论说》、《东廓语录》、《乐典》、《泰泉集》等。本书所载,乃有明一代翰林掌故。始于洪武,迄于正德、嘉靖间。每事各列一题,记事共二百二十六则。内容广泛,本末赅具,首尾贯串,叙次颇为详悉。如所记殿阁卿寺转衔,与《明会典》各书互有异同。又“会议”、“缮写”诸条,于制度记述甚详,足以备考核。第十七、十八两卷,具列馆阁题名,尤足以见一代人材升降之概况,同时可以看出,翰林出身的官员在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本书提供了大量资料,有些是正史所未载者,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后廖道周撰《殿阁词林记》即多采本书。有《四库全书》本传世。
质孔说
理学著作,二卷。上卷儒门宗旨,下卷读书管见。质:就正,请评定。作者就《四书》中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仰望孔子之在天之灵予以评定,故名。书前其《告圣庙文》:“小子与先儒,出世虽有后先,同学原无彼此,况道之所在,本原互为商榷。所以古人著书,必日以俟后之君子。其心甚望后人转胜前人,非欲其一代不如一代也”;“爰将《四书》中未发之精蕴,讨论搜罗,以备参考,又录出其假托语言,有乖王化、有倍纲常者,指出数条,共分二卷,名为《质孔说》……仰冀先师夫子在天之灵,默为昭鉴。”
金刚经决疑
亦称《金刚决疑》。佛典注疏。明德清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在前言中称,《金刚经》“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故本书注解“先出疑在本文(指经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自得其宗”。全书列三十二疑。据作者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所撰《刻金刚决疑题辞》记载,本书有多种刻本。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善见律毗婆沙
亦称《善见毗婆沙律》、《毗婆沙律》、《善见律》、《善见论》等。佛教律书。18卷。古印度*佛音著。南朝齐僧伽跋陀罗与僧猗于永明六年(488)在广州竹林寺译出。内容前4卷述说佛教的三次结集和*阿育王时佛教向外传播的情况,其余解释各条戒律,受《四分律》影响很大,可视为《四分律》的释文。据学者研究,汉译本唯前部分比较忠实原文,后部分属于抄译。此律对研究印度佛教史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