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方岳

    方岳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七岁能赋诗。绍定五年进士,调滁州教授,除淮东安抚司干官,进礼、兵部架阁,添差淮东制司干官。端平间,代淮帅赵葵书稿责史嵩之主和议。嘉熙三年,差充刑工部架阁,为史嗾言者论罢,闲居四年。淳祐四年,以礼工部架阁召,除太学正兼景献府教授。六年,迁宗学博士,通讲荣王邸。七年,除秘书郎,以宗正丞权工部郎官。出知南康军,九年,因纲运事为湖广总领贾似道按劾,移知邵武军,改知饶州、宁国府,未上而罢。宝祐四年,程元凤当国,起知袁州。六年,丁大全当国,除尚左郎官,以不为造宅被劾罢。景定初,贾似道当国,起知抚州,复元官,因旧嫌而寝新命。三年卒,年六十四。诗文与四六不用古律,率意而为,语或天出。其奏议流畅平易,如《轮对第一札子》等,多深切之论。尤以骈文知名,用典精切,纡徐平易,流畅通达。“名言隽句,络绎奔赴,以骈体为尤工,可与刘克庄相为伯仲”(《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四)。在江湖诗人中,诗名也与刘克庄比肩(吴龙翰《古梅吟稿》卷六《联句辨》)。其诗初入江西派,后受杨万里、范成大影响,风格疏朗淡远,琢语清新,不作艰涩之辞,而喜作新巧对偶。清吴焯谓其诗“不失温厚和平之旨,力矫江西派艰涩一路,学者当知之”(《绣谷亭薰习录·集部·秋崖小稿》)。陈也称其诗“工于琢镂”、“高逸绝尘”(《宋十五家诗选·秋崖诗选》)。其词近苏、辛一派,与诗风颇异其趣。如《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水调歌头·九日多景楼用吴侍郎韵》、《喜迁莺·和余义夫行边闻捷》等,慷慨悲壮,豪气过人,情辞俱不在叶梦得、刘克庄之下(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对清代陈其年等人词风有一定影响。有《重修南北史》一百七十卷、《宗维训录》十卷,不传。《秋崖先生小稿》八十三卷,有明嘉靖五年方谦刻清递修本,四库馆臣重编为《秋崖集》四十卷。《全宋词》第四册录其词七十馀首,《全宋词补辑》录其词四首。《全宋诗》卷三一九○至三二二五录其诗三十六卷。《全宋文》卷七八七九至七九一一收其文三十三卷。事迹见《秋崖先生小稿》卷首元洪焱祖《秋崖先生传》。

  • 冯山

    冯山

    冯山(?~1094)字允南,初名献能,后改今名,又号鸿硕先生(《宋元学案》卷四五),安岳(今属四川)人,冯澥父。嘉祐二年进士。熙宁九年,为秘书丞、通判梓州,御史中丞邓绾举充御史台官,不就。退居二十馀年,元祐间,范祖禹荐于朝(《荐冯山张举札子》)。官终祠部郎中。绍圣初逝世,后追赠太师。冯山现存作品均为诗歌,诗平正条达,无雕琢镂刻之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三)。长于古风,王士禛尝举其七言古体《采樵行》、《侠少行》、《黔江》、《八阵碛》诸诗,以为有盛唐张、王风格。近体诗亦多佳句,如“抹绿郊原逢雨后,残妆桃李觉春深”(《和周正孺游蚕丛》),“亭榭寂为闲处所,溪上清带古风流”(《宿云亭》),“黄菊纵逢佳节好,清欢不似去年多”(《重阳寄文与可》),大都风趣盎然,有清空一气,明白如话之誉(《居易录》卷四)。著有《安岳集》三十卷,诗、文各十五卷(刘光祖《安岳集序》)。南宋嘉定时泸州周锐将冯山及其子澥诗文合为一集刊之,名《二冯先生文集》,集中冯山诗文后佚亡大半,现仅存诗十二卷,有《四库全书》本、清环碧山房抄本、民国南城李氏宜秋馆刊《宋人集》。《全宋诗》卷七三四至七四五录其诗十二卷。《全宋文》卷一七○八收其文十一篇。事迹见刘光祖《安岳集序》、《宋史》卷三七一《冯澥传》。

  • 费密

    费密

    费密(1625年8月25日—1701年10月8日),明清之际经学家、思想家。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今属四川成都市)人。门人私谥为“中文先生”。6岁从师读书,被“目为大受之器”。14岁时祖屋为起义农民所烧,此后近20年间,举家迁徙不定,费密亦多所历难。顺治十三年(1656年),费氏在静明寺与众僧论禅静坐,深感“吾儒实学当不在是”。自此抛弃佛学和主静说,转入经世实学。顺治十四年(1657年),费氏33岁,结束流亡生涯,开始了他后半生的学术研究,在此后40余年里,一直潜心钻研儒学经典。曾拜孙奇逢为师,与颜元、李塨交往甚密,又与唐甄、万斯同、阎若璩、吕留良等人“纵横经史”,常有文字往来,对其学术发展影响颇大。他一生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中传正纪》(已佚)、《弘道书》、《圣门旧章》、《文集》、《外集》等。民国年间刻印《费氏遗书三种》,收入怡兰堂丛书。费氏推崇汉儒注经的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的凭空臆说,尤其批判了程朱陆王理学。他说:“宋之理学则改经更注,以就其流。朱熹,二程之巨浪也,王守仁,九渊之余焰也。四家之书俱在,与古经相睽者,远矣。”(《弘道书》)认为“圣人之道唯经存之,舍经无所谓圣人之道。”(同上)他深研古经注疏,在考据学和古注疏方面有独特贡献,对乾嘉考据学有相当影响。但他治经而不泥于经,其目的在于倡导经世实学。这即是他的“中实之道”。他说:“中而不实,则掠虚足以害事,实而不中,过当亦可伤才。……既中且实,吾道事矣。”(同上)“中”即指“通诸四民”,也即言论和行动应为农、工、贾、士“四民”所“皆通”、“共识”,“实”就是日用常行之实事,即“见诸日用常行”。他认为中实之道也就是圣道,是“吾道本旨”,而程朱陆王学说则是“吾道变说”。他将二种学说列表如下:吾道本旨:有{力行内省吾道变说:无{清谈高论(同上)主张以“有”代“无”,以“力行”代“清谈”。他说:“有、力行,二者圣门为学之方。”(同上)这包括“习实事”,“文事武备”、“通人事以致用”等。充分体现出“中实之道”学说注重实事、反对空谈的特点。在理欲关系方面,费氏从其实学思想出发,提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众人如是也,贤哲亦未尝不如是也。”(同上)充分肯定人欲的合理性。综合上述,费氏的实学思想有着鲜明的特点,是清代实学的重镇。

  • 匏夫

    匏夫

    匏[páo]夫。清代人。撰有《啁啾漫记》。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费行简

    费行简

    费行简(1871,一作1872——1954),字敬仲,笔名沃丘仲子,江苏武进人(一说为浙江湖州人),少时居于四川,晚清文豪王闿运的弟子,曾任仓圣明智大学教务长,民国初年黎元洪主政时期,他曾被四川省推为省代表。1925年任北京临时参政院参政,解放后曾被聘为上海文史馆馆员,1954年9月6日病逝于上海。著有《慈禧传信录》《近代名人小传》《民国十年官僚腐败史》《观堂先生别传》《当代名人小传》《清代贵州名贤像传》《清宫秘史》《段祺瑞》。

  • 冯毓孥

    冯毓孥

    冯毓孥[nú]。清代人。撰有《寄禅和尚行述》。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芬利它行者

    芬利它行者

    芬利它行者。《竹西花事小录》清芬利它行者撰。作者姓名、生平不详。据书序知为乾隆年间人。

  • 冯时可

    冯时可

    冯时可,字元成,号文所,约生于嘉靖二十年左右,约卒于天启初年。他出生于松江华亭,是隆庆五年的进士,他的父亲是明末著名的“四铁御史”冯恩,冯恩曾因痛斥大学士张学敬、方献夫和都御史汪鋐奸佞不法而触怒朝廷,险些丧命,故人称铁口、铁膝、铁胆、铁骨的“四铁”御史。 冯时可先后任过广东按察司佥事、云南布政司参议、湖广布政司参政,贵州布政司参政,他的一生没做过显赫的大官,他本是首辅张居正的门生,却不肯附和张居正的权势,因此并不受张居正的重用。他的一生淡泊名利,著述甚富,文学造诣颇高,与邢侗、王稚登、李维桢、董其昌被誉为晚明文学“中兴五子”。


    冯时可,明官吏。字敏卿,号元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官至湖北布政使参政,兼精医理。藏有邹尔瞻所赠《简便方》、方伯文所赠《救急易方》及父遗《众妙仙方》三书。于两广间疫疾流行时曾依方救治获效。后以己验,复参以前书,荟萃成四卷,仍以《众妙仙方》(1595年)名。又撰有《上池杂说》一卷,共二十八条,大多阐述辨证论治及医学理论。《四库全书总目》评其书大旨主以温补,仰东垣而抑丹溪,亦为偏于一隅之见。冯时近 明医生。江西弋阳人。急公守义,取与不苟,少习医术济人,为乡里所重。


    冯时可以著作甚富闻名,撰有《左氏释》、《左氏讨》、《上池杂识》、《超然楼》、《天池》、《石湖》、《皆可》、《绣霞》、《西征》、《北征》等诸集。其中《雨航杂录》一书特别有名,该书上卷多论学说文,下卷记各地风物,而间涉杂事。《四库总目提要》中评价说:“隆万之间,士大夫好为高论,故语录、说部往往滉漾自恣,不轨于正。时可独持论笃实,言多中理。”如云“汉人之于经,台史之测天也,不能尽天,而观象者不能废。宋人之于学,规矩之画地也,不能尽地,而经野者莫能违”。“子静之求心,而其徒弃经典。紫阳之穷理,而其徒泥章句。非教者之过,学者之失也”。又曰:“宋儒之于文也,嗜易而乐浅。

  • 冯汝弼

    冯汝弼

    冯汝弼(1498—1577),字惟良,号祐山,平湖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行人司,旋迁工科给事中。任职期间,劾宦官张时等侵吞公家财物,张时等被逮下狱。后又上书劾吏部尚书汪鋐徇私不法,汪被罢官,而冯汝弼亦被谪为潜山县(今属安徽省)县丞。任内纂成该县首部县志。旋升常熟知县。修筑叶荡等闸,立法均田,核实粮赋,免除虚耗。后升太仓知州,体察民情,追捕江海大盗,颇多政绩。转调荆扬州府同知,因政见不合而去官不赴。归里后,以常熟均田法、太仓均役法告知县推行,为乡里谋利。时倭寇窜扰,冯汝弼建议督抚筑平湖县城,并带头捐输。嘉靖末年,出资筑汉塘堤岸54里;万历初,修建土石桥、堰40余所,并赈米数百石,立义冢,造福乡里。卒后邑人建祠祀之。累赠山东参政。著有《补备遗录》(纪建文时事)1卷、《佑山文集》十卷,诗集四卷,与《祐山杂说》,《三苏文纂史案》若干篇,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 符锡

    符锡

    符锡,江西新喻(今新余)人。符观子,诗人。符锡自小受父亲的影响与教育,青年时代就以文艺著称,举人出身。历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市)通判,太常典簿等职。明嘉靖十八年(1530年)主持重建韶州大鉴禅寺,嘉靖二十年(1532年)建韶州城,开四个城门,他命东门为“闻韶门”,谓意为韶乐从韶石山东来,开城门即纳韶。并曾任明代《韶州府治舆图》一书主编。著作有《童蒙须知韵语》、《颖江漫稿》,撰《韶州府志》十卷,《全明词》、《全明诗》均有收录符锡的作品。符锡老乡严嵩称赞符观父子为乡里后进学人的风范。符观终老,符锡请严嵩为老父作了长达1200多字的墓志铭。其辞情恳切,颂扬颇佳。

  • 方大湜

    方大湜

    方大湜,字菊人。岳阳人。1855年 (咸丰五年) 以生员入湖北巡抚胡林翼幕。荐为广济知县。1861年太平军入广济、被劾革职留任,不久调襄阳知县。1869年(同治八年) 升宜昌知府。1879年 (光绪五年)后历任荆宜施道、安襄郧荆道、直隶按擦使、山西布政使等职。为官勤于治事,颇有政声。1882年开缺归里。


    咸丰十一年(1861年)初秋,当方大湜作为代理知县来到(湖北)襄阳县的时候,迎接他的是一个非常棘手的坏消息:飞蝗遍布乡野,庄稼遭到噬虐,情况十分紧急。对此,一个幕友禁不感叹:东翁真是时运不济,之前遇到人祸,现在又赶上天灾。幕友所说的人祸,是指一支土匪队伍从安徽流窜到湖北,骚扰黄梅、广济等地。方大湜时任广济知县,由于猝不及防,他被吏议问责,革职留用。鉴于他政声极好,上面很快又起用他署理襄阳知县。可是,一到襄阳,又摊上大事。方大湜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迅速采取行动。他召集县丞、县尉等商议,责令所有官吏和衙役赶紧下乡,与乡民一起抗灾。方大湜以身作则,带领自己的幕友和长随奔赴灾情最严重的乡村。他穿着草鞋,手持竹竿,穿梭田间,率领农民与蝗虫作战,采用各种方法消灭它们。经过三天努力,蝗灾得以消除,老百姓心中的石头落下了。解除蝗患之后,方大湜又一如既往地履行县官职责。


    著有《平平言》四卷,清光绪十三年(1887)常德刻本;清抄本,今藏湖南图书馆。《蚕桑提要》二卷,清光绪六年(1880)襄阳郡城蚕桑局刻本。《堤工摘要》、《授时通考》、农家《占验》、《团练章程》、《捕蝗纂要》、《瀛寰志类编》、《堤工约》、《农余提要》、《修防刍言》、《区田法》、《区田水稻法》、《粪言》。

  • 费唐臣

    费唐臣

    费唐臣,字号,生平不详,仅知其为元曲家费君祥之子,大都人,约元世祖至元十年前后在世。其父与关汉卿为友,亦为元曲前期著名杂剧冢,此家传之故,是必对费唐臣的杂剧创作发生影响。费氏所作杂剧今知有三种,其中《斩邓通》、《韦贤籝金》二种已佚,仅《贬黄州》存世。贾仲明为《录鬼簿》元曲家补挽词,云其“双歌莺韵配鸳鸯,一曲鸾箫品凤凰,醉鞭误入平康巷。在佳人,锦瑟傍。”此不知所云,大概指其平生好喜音乐,常醉酒而入青楼,与佳人共歌同欢。或指为《贬黄州》中的曲文(见《贬黄州》一折〔油葫芦〕曲)。又云:“《斩邓通》,文词亮;《贬黄州》,肥梦香。父是君祥。”此为对其杂剧创作的评价。观费氏杂剧,成就平平。然朱权《太和正音谱》对其评价颇高,列于乔吉之次,称其词如“三峡波涛”,言其壮阔多润。且谓“神气耸秀,气势纵横。敛则惊涛拍岸,放则山河倒影,自是一般气象,前列何疑?”如此推崇,是指费氏杂剧自成一家风格。


    其父费君祥,曾与关汉卿交游,撰有杂剧《才子佳人菊花会》一种。费唐臣撰有杂剧三种,其中《斩邓通》、《汉丞相韦贤□金》已佚,现存《苏子瞻风雪贬黄州》一种,描写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故事,对封建官场的黑暗和世态炎凉,都有所揭露。如写御史李定用断章取义、曲解原作的手法,弹劾苏轼"托吟咏而谤讪朝廷"。又如写苏轼谪居黄州时,杨太守对他冷酷无情。当他奉诏回朝时,杨又赶来巴结。作者通过苏轼的遭遇,鞭挞了"清浊不分,仁义不存"、"仗富欺贫,倚势欺人"的黑暗社会现象。此剧艺术上也有特色,第二折写苏轼在风雪中走向黄州,"泼墨云垂四野,铸银河插半天,把人间番做了广寒宫殿","可做了雪拥蓝关马不前,哽咽无言",情景交融。这些文词颇为旧时曲论家所推崇,甚至叹为元人杂剧的"观止"。

  • 范康

    范康

    范康,元戏曲作家。字子安,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约生活于元中期稍后,他与钟嗣成为友人,《录鬼簿》列入“方今已亡名公才人余相知者”类中,说他“明性理,善讲解,能词章,通音律”。其余生平事迹不可考。所作杂剧今如有《竹叶舟》、《杜甫游春》二种,前一种存。散曲则存小令四首、套数一套。其作品较为典雅清丽,大抵能不落俗套而略有新意,故钟嗣成评日:“一下笔即新奇,盖天资卓异,人不可及也。”

  • 方成培

    方成培

    方成培(1713年-约1808年)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约卒于嘉庆十三年,字仰松,号岫云,安徽歙县人。方氏精通诗词,酷爱戏曲,一生著作甚丰。据《安徽文献书目》记载,其著作有《雷峰塔传奇》四卷、《香研居词麈》四卷、《香研居谈咫》一卷、《听奕轩小稿》三卷、《方仰松词榘》十六卷等。此外,还著有《双泉记传奇》、《诵词记疑》、《镜古续录》、《记后岩学诗》等。方氏所有的著作中,《雷峰塔传奇》最为著名,后人改名为《白蛇传》。


    清戏曲作家。字仰松,别号岫云词逸。安徽省歙县人。自幼体弱多病,但读书刻苦。除工诗文歌赋外还钻研医学。性格坦率。平易近人,好交游。乾隆三十六年(1771),其根据民间艺人陈嘉言父女等演出的《雷峰塔》传奇,和江苏松江人黄图珌在乾隆三年创作的《雷峰塔》重新改写。改编后的《雷峰塔》,将白娘子由妖变成了善良、勇敢、多情、美貌的女子。许仙也由一个负心郎变成懦弱但忠于爱情的丈夫。使此剧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此剧刊行后,各种地方戏纷纷移植上演,白蛇的故事家喻户晓。此外,还作有《双泉记》传奇,但未见传本。其他著作有谈词律的《香研居词尘》,写见闻琐事的《香研居谈咫》,谈音律的《黄山布衣词》等。

  • 范受益

    范受益

    范受益,明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号丁庵。生卒年不详。嘉靖初年为国子监生。嘉靖间有文名,尤工曲。据同名传奇《周羽教子寻亲记》改编为《寻亲记》,较梁辰鱼、吴中情奴、沈予一等改编本为佳。经王錂校订,其中《茶坊》《饭店》为昆剧保留剧目。另著有传奇《玉鱼记》《还璧记》。

  • 冯景

    冯景

    冯景(1652-1715),清代诗文作家。字山公,一字少渠。钱塘(浙江杭州)人。国子监生。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儒,坚辞不就。后应聘入宋荦幕府,以母老辞归。为人严正不苛,平生所交结者多为当世名士,如万斯同、朱彝尊、阎若璩、毛奇龄等。嗜好读书,尤深研经学。善古文,其古文主要有3方面内容:一是议论时务政事,如《开河》、《折田》等;二是阐明经学,如《驳阎百诗毛朱诗说》、《淮南子》、《洪保》等;三是表彰节义,如《毕节妇邵氏传》等。“其文得力于《庄子》,妙绪无端”(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3)。尤其是史论文,更是议论纵横,文势跌宕。他也能诗,诗风雅健,如《苦雨赠方爻甫》:“苦雨连宵困积阴,练川高士共开襟。相携水阁闲垂钓,独坐藤床静鼓琴。投剂定知医国手,谈禅全得法王心。蚕荒麦烂秧难插,何药能消四野祲。”此外,七古《简慰天涛》,七律《辞青门学士别业卜居木场巷》、《入樊中登后乐山望千竿园》等也都可略见其风格。著有《解春集文钞》12卷、《补遗》2卷、《诗钞》3卷、《幸草》12卷、《樊中集》10卷。


    清初学者、无神论者。他一生有许多著作,惜“身没无后,遗书散佚”。其所著《山公九原》中的 《原生》、《原死》、《原神》、《原 怪》及《原命》等篇,对诸如生死、神怪及命运等问 题,都有从无神论观点出发作出批判性的论述。他将 人的生死,看作是自然的现象,有如“时有昼夜”一 样,“死生者,人之昼夜也”(《原死》)。认为人生是 “无而之有”,死则是“有而归天”(同上),显然,人的生死全无神意的安排与主宰。对于人生的祸福以 及贫贱富贵问题,他持有非命论的观点,反对把人事 与天命联系在一起,他说:“夫祸福在能不能,视其 所养与取以分焉,而奚其云云命?”(《原命》)表明 人的“能”或“不能”是决定祸福的条件,而不是命 运的主宰。他继承了古代无神论观点,对于妖怪、神 仙思想也有所批驳,认为 “凡妖之作,由人兴也” (《原怪》)。他说:“今试语人曰:尔能为鱼乎?尔能 为鸟乎?人人皆曰不能。不能,诚然也。不能,何病? 彼夫神仙幻怪,亦好奇者寓言耳,吾盖旷世而未有见 也”(同上)。在生死、祸福、妖怪及神仙思想的批判 中,贯穿着冯景坚定的无神论思想。著有《樊中集》。

  • 冯金伯

    冯金伯

    冯金伯(1738-1808后)字冶堂,一字冶亭,又字墨香,号南岑、墨香居士、华阳外史,上海南汇人。乾隆四十年(1775)主蒲阳书院,嘉庆十二年(1807)前后任句容县学训导。工诗古文辞,精鉴赏,善书画,喜与书画侪辈切磋六法,精通画理。所作山水笔致潇洒,得董其昌墨趣,小景山水有元人遗意。盛大士《谿山卧游录》云: “南汇冯广文金伯冶堂氏所撰 《墨香居画识》,详载近代画家,搜罗既富,采择亦精。余尝于郎芝田斋中见冶堂画册,有元人遗意。芝田云: ‘冶堂家居寒素,而性喜推解,朋旧中贫乏 者,苟告情于冶堂,无不为之筹画也。’”。善书法,宗米芾。蒋宝龄《墨林今话》云:“ 墨香兼善书画,书法学米襄阳。”著有《墨香居画识》八卷、《国朝画识》十七卷、《海曲诗钞》十六卷、《海曲诗钞二集》六卷、《墨香居诗钞》十二卷、《词苑萃编》二十四卷、《海曲文钞》《海曲词钞》《峰泖烟云》 等。

  • 费瀛

    费瀛

    费瀛(1506—1579)明代书法家。字汝登,号丰山、艺林剩夫。慈溪人、幼随父居湖湘间。功名失意,究心艺文。肆力于古文辞、子史百家,旁通书学,尤精署书。丰坊称其书“当与文衡山(徵明)小楷、祝枝山草书称三绝”,时有三山之称。光绪《慈溪县志》谓其“非得意不书,非遇赏鉴家不书。兴至,索楮书之,纵横跌宕,援笔立就”。著有《古书长语》l卷,阐叙书法,多前贤所未发,萃字学之全。子费廷棐,字秉忠,亦善书法。

  • 方孝孺

    方孝孺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明初学者。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今属浙江)人。尝以“逊志”名其斋,蜀献王更之曰“正学”,世称“正学先生”。为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得意门生。其学“虽出自景濂氏,然得之家庭者居多”。与濂出入佛老的旨趣不同,常“放言驱斥”二氏,一时“僧徒俱恨之。”(见《明儒学案·诸儒学案上》)尊奉伊、周、孔、孟之儒学,被称为“千秋正学”,“明之学祖”。曾任汉中教授,蜀献王世子师。建文帝召为翰林博士,进侍读学士。燕王朱棣(明成祖)发动兵变,建文帝自焚,方遂被执。朱为掩饰篡夺之行,令方草诏,以塞天下人之口,方因违其意,被磔死,夷十族,坐死者共847人,以其“十族之诛”维护了纲常名教,被誉为“千载一人”(察虚斋语,见《明儒学案·诸儒学案》)。崇祯末,谥文正。一生“以讲明道学为己任,以振作纲常为己责,以继往绪开来学为己事,以辅君德起民瘼为己业”(《重刻正学方先生文集叙》)。“平日学问,断断乎臣尽忠,子尽孝,一本于良心之所固有者”(《明儒学案·师说》)。阐发正心悟道之旨,人称“程朱复出”。把封建道德看成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说“人之有生也,则有是心,有心,则有仁义礼智之性”,以为“学者所以学”,只是“尽其性而已”(《逊志斋集·学辩》)而“礼义之性,根于天,备于心”(同上书,《宗仪》)。又认为人性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加以改变,说“忠信礼让根于性,化于习,欲其子孙之善而不知教,是自弃其家也”(同上书,《杂诫》)。以传统儒学为行为之准则,谓“五经者,天地之心也,三才之纪也,道德之本也”(同上书,《学辩》);立德是做好其他事情的基础,说:“德有余者,其艺必精。艺本于德,无为而名。惟艺之务,德则不至。”(《幼仪杂箴》)强调道德对调节和维护封建宗法关系的作用,认为“正家之道”应“以正伦理,别内外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教”(同上书,《杂诫》)。视修身为齐家之本,齐家为治国之本,说“君子之道,本于身,行诸家,而推于天下”(同上书,《宗仪》),最后可达到明王道、致太平的社会理想。


    为此目的,他提出了以正心、修己为本的道德修养论。说学道者“必也端其本乎,本安在?心是也”(同上书,《送石永常赴河南佥事序》),“治人之身,不若治其心;使人畏威,不若使人畏义。治身则畏威,治心则畏义。畏义者于不善不禁而不能为,畏威者禁之而不敢为,不敢与不能,何啻陵谷。”(同上书,《杂诫》)治心主要在“持敬”、“寡欲”、“养慈爱”、“伐骄泰”、“择贤士”这五项上用力,“五者立,然后可以为政”(同上书,《杂著》)。谓“敬为复善去恶之机,天理之所由存,人欲之所由消也”(同上书,《直内斋记》)。对周敦颐之“主静”说予以新解,以为主静无欲“非欲人强制其本心如木石然,而不能应物也”,静不能绝对离开动,不能不及于物。心接于物必引动“七情”,以“寡欲”、“克己”使心主于“仁义中正”而不偏,乃周子“定之以仁义中正而主静”之蕴涵(同上书,《答林子山》)。虽然提出“好义如饮食,畏利如蛇虺”的要求,但在天理人欲问题上,把养心与养身加以区别,认为“养身莫先于饮食,养心莫要于礼乐”(同上书,《杂诫》),没有绝对否定人欲。


    强调道德教育应从小学的工夫作起,使儿童通过饮食言动、日用酬酢之常行体验天道,培养良好习惯。其具体内容有坐、立、行、寝、揖、拜、食、饮、言、动、笑、喜、怒、忧、好、恶、取、与、诵、书等20项。以为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既能使儿童学到形体外表的“规则”,亦可“养其心志,约其形体”(同上书,《幼仪杂箴》)。重视家庭教育,其大要有正伦、重纪、谨礼、务学、笃行、自省、绝私、崇畏、惩忿、戒惰、审听、谨习、远虑、慎言等15项。由凡入圣,是他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说“古人之学,修己而已,未至圣贤,终身不止”(同上书,《家人箴》)。反对以功名利禄为学习与修养的目的,“明于义者,于利也轻”(同上书,《学箴》),“仕之道三:诚以相君,正以持身,仁以恤民,而不以利禄挠乎中。一存乎利禄,则凡所有者皆徇乎人。徇人者失其天,失天而得人,愈贵而犹贱也”(同上书,《杂诫》)。重视道德践履,反对侈谈性命而行为不端的虚伪矫作之风。谓朱熹尔后不必新著,其要在于道德的实践,说:“有善言虽不能行,虽善无益也。”(同上书,《杂诫》)倡导务实致用风气,以为君子学道应当有“经世宰物”之心,不能“离世自适”。他以其“十族之诛”维护纲常名教,备受后儒尊敬,成为忠节的表率。著作有《逊志斋集》24卷,今有《四部丛刊》本。

  • 符霖

    符霖

    符霖,生卒年不详,晚清小说家。符霖和吴趼人被称为中国近代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是小说《禽海石》,刊行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该书出版时称“哀情小说”,他主旨言情,批判传统的“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给青年男女造成爱情悲剧的罪过,在小说中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于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晚清写情小说的大量出现说明人们对“情”的认识已经开始从礼教法规等束缚中分离出来。与吴趼人的《恨海》相比,《禽海石》受到的关注算是少的,尽管两篇小说极为相似,也同是1906年出版的,但这样的差异还是让人忍不住思考其原因所在。《禽海石》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我”与意中人三逢三别的故事,小说对以孟子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代表的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倡导爱情和婚姻自由。然而细读小说,却能够发现一些与作者所述主旨不符的细节所在。这其实是蓝棣之所说的小说的“症候”所在。

  • 风月轩入玄子

    风月轩入玄子

    风月轩入玄子,清代人。撰有《浪史奇观》。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冯琦

    冯琦

    冯琦(1559年~1603年),明代诗文作家。字用韫,一字琢庵。临朐(今属山东)人。幼颖敏绝人,万历五年(1577)登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预修《会典》成,进侍讲,充日讲官,与同官余继登共进《通鉴讲义》,傅以时政。进少詹事,掌翰林院事。迁礼部右侍郎,改吏部。为政勤敏,力抑营竞,累官至礼部尚书。帝欲用为相,未果。其素多病,16疏乞休,不允。卒于官,年46。天启初,谥文敏。其长篇感激沉壮,如《双林寺歌》通过大珰冯保所构的寺院昔日繁华与今日凄凉的鲜明对比,说明了人世的变化。“一岁花开一度春,一年世事一回新,惟有寺前松柏树,年年长对往来人。”结尾颇耐人寻味。其近体沉浸盛唐,写得圆美和雅,如《过故相第》:“长安变态杳烟霞,宾客纷纷田窦家。燕子已归谁甲第,牡丹空泣旧繁华。十年黄阁沙边路,几日玄都观里花。寂寞重门车马绝,后庭无树夜栖鸦。”但其近体时见功力不深之处,意境较为板滞。他也能文。文章雍容尔雅,但无甚特色,文学性也较差。著有《宗伯集》81卷。

  • 范立本

    范立本

    范立本,明代人。撰有《明心宝鉴》。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范准

    范准

    范准,生卒年不详,明学者。字平仲。安徽休宁人。曾师事元明之际新安学派一代名儒朱升(枫林)、赵汸(东山)等人。平生以发扬理学为志,无意功名仕进。居家日以讲学为业,又曾游学于闽,从者甚众。后归隐云溪,辑录东山诗文,并考订其《春秋集传》一书,使之流行于世。明朝建立后,洪武十一年(1378),以明经举本邑训导。洪武十四年(1381),召为葭川吴堡令,安复流亡,振兴学校,推广教化。逾四年,升工部主事,卒后归葬休宁。范准认为,孝、悌、忠、信是为学之本,记诵词章则是其末流,因而著书“要在发明孔孟”。著有《齏甕稿》、《西游率稿》、《塞自稿》、《何陋轩稿》、《宗谱》等书。

  • 方逢辰

    方逢辰

    方逢辰(1221-1291),原名梦魁,字君锡。人称蛟峰先生。淳安(今江西淳安)人。宋元之际学者。南宋政治家。诗人,理学家。


    严州淳安(今属浙江)有户方家,远祖方在吴地做官,王莽代汉,中原政局动荡,方遂留居南方。他们是千百万“客家人”中的一家。传至方镕这一代,方家已定居淳安千余年了。方镕有三子,长子方梦魁,字君锡(一作“圣锡”),少力学,苦读不辍,读书时常通宵达旦,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窥,尤崇尚程朱理学。他擅长诗文,写的文章多被奉为范文,家传人诵。宋理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称孤道寡的第25年,即淳祐十年(1250),方梦魁考中严州的取解试。翌年,参加庚戌科省试,名列前茅。殿试时,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41位状元。金殿传胪日,当朝天子理宗皇帝给他改名“逢辰”。


    就在这年,郑清之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郑清之是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定十年(1224)参与废皇子赵竑,拥立理宗。史弥远死后,他出任左丞相,秉政专权。方逢辰大魁这年,他晋封齐国公。郑清之年老,放浪湖山,无意朝政,政事大多由侄孙郑平原代理,他的妻子儿女乘机纳贿。适逢不是打雷的时候天中响雷,刚中状元的方逢辰借灾变上疏,指斥执政大臣败坏朝政。理宗虽夸赞他的忠心,却不能按他的建议去整饬朝政。


    不久,方逢辰被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宝祐元年(1253),理宗召他入京,任命为秘书省正字,掌校正典籍讹误。宝祐二年春,进官校书郎,掌校雠典籍。当朝皇帝理宗即位已29年,年近花甲,醉生梦死。一些奸佞小人察颜观色,投其所好,渐渐开始窃权。方逢辰上疏,指斥朝政日非。宝祐三年夏,他又长篇大论地上疏指责时政,言辞激切、尖锐,入木三分。理宗皇帝龙颜不悦。方逢辰见状,称病辞职。宝祐四年,诏除著作佐郎。那些遭方逢辰指斥的奸佞奏劾方逢辰,方逢辰还未上任,就被罢官了。不久,诏除宁国府(府治宣城,今属安徽)知府,又被劾罢。开庆元年(1259),奸相丁大全被逐。嘉定十年(1217),状元吴潜出任宰相,征方逢辰为著作郎,掌修纂日历。翌年,代理尚书左选郎中,铨注文臣自大理正以下非中书省敕授者。丁大全虽被逐,但余党尚存,一些大臣上疏,乞请诛灭,理宗未允,方逢辰上疏力谏。不久,奸臣贾似道入相,罢黜了刚直不阿的方逢辰。景定二年(1261),诏除婺州(州治金华,今属浙江)知州,还没上任,便横遭贾似道党羽的弹劾,被罢免。再除嘉兴(府治嘉兴,今属浙江)知府,又被劾罢。改知瑞州(州治高安,今屑江西)知州,不久,又遭劾被罢免。


    景定五年十月,理宗驾崩,太子赵即位,是为度宗。


    度宗即位的第二年,即咸淳元年(1265),起用方逢辰为司封郎官。方逢辰辞谢,度宗不允。度宗为太子时就知道方逢辰的品学,方逢辰入宫谢恩,度宗见了他十分高兴,命他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直舍人院。寻除秘书省副长官——少监。不久,又任命为起居舍人,负责笔录皇上言行。咸淳三年,出为秘阁修撰、江东路提刑。咸淳四年,任江西转运副使,佐转运使掌江西路财赋。咸淳五年,任命为代理兵部侍郎。咸淳七年,改为吏部侍郎。母死,回籍服丧。丧满,度宗任命他代理户部尚书,方逢辰辞不就;改为礼部尚书,仍辞不就。这年夏,老父病死,方逢辰负土造坟,在家服丧。


    方逢辰从此退出官场,在家收徒讲学,学者尊称“蛟峰先生”。


    景炎元年(1276),南宋灭亡。方逢辰经历亡国之痛。15年后,即至元二十八年(1291),方逢辰病死,享年71岁。


    方逢辰为人刚直,疾恶如仇,不避权贵,因此仕途极为坎坷。贾似道相国16年,而方逢辰不仕10余年。他擅长诗文,醉心理学,在儒学经典研究上,造诣尤深,著有《孝经解》、《易外传》、《尚书释传》、《学庸注释》、《蚊峰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