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逢辰

方逢辰
  • 姓名:方逢辰
  • 别名: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淳安(今江西淳安)人
  • 出生日期:1221
  • 逝世日期:1291
  • 民族族群:

方逢辰(1221-1291),原名梦魁,字君锡。人称蛟峰先生。淳安(今江西淳安)人。宋元之际学者。南宋政治家。诗人,理学家。


严州淳安(今属浙江)有户方家,远祖方在吴地做官,王莽代汉,中原政局动荡,方遂留居南方。他们是千百万“客家人”中的一家。传至方镕这一代,方家已定居淳安千余年了。方镕有三子,长子方梦魁,字君锡(一作“圣锡”),少力学,苦读不辍,读书时常通宵达旦,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窥,尤崇尚程朱理学。他擅长诗文,写的文章多被奉为范文,家传人诵。宋理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称孤道寡的第25年,即淳祐十年(1250),方梦魁考中严州的取解试。翌年,参加庚戌科省试,名列前茅。殿试时,一举夺魁,成为南宋第41位状元。金殿传胪日,当朝天子理宗皇帝给他改名“逢辰”。


就在这年,郑清之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郑清之是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定十年(1224)参与废皇子赵竑,拥立理宗。史弥远死后,他出任左丞相,秉政专权。方逢辰大魁这年,他晋封齐国公。郑清之年老,放浪湖山,无意朝政,政事大多由侄孙郑平原代理,他的妻子儿女乘机纳贿。适逢不是打雷的时候天中响雷,刚中状元的方逢辰借灾变上疏,指斥执政大臣败坏朝政。理宗虽夸赞他的忠心,却不能按他的建议去整饬朝政。


不久,方逢辰被任命为承事郎、签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宝祐元年(1253),理宗召他入京,任命为秘书省正字,掌校正典籍讹误。宝祐二年春,进官校书郎,掌校雠典籍。当朝皇帝理宗即位已29年,年近花甲,醉生梦死。一些奸佞小人察颜观色,投其所好,渐渐开始窃权。方逢辰上疏,指斥朝政日非。宝祐三年夏,他又长篇大论地上疏指责时政,言辞激切、尖锐,入木三分。理宗皇帝龙颜不悦。方逢辰见状,称病辞职。宝祐四年,诏除著作佐郎。那些遭方逢辰指斥的奸佞奏劾方逢辰,方逢辰还未上任,就被罢官了。不久,诏除宁国府(府治宣城,今属安徽)知府,又被劾罢。开庆元年(1259),奸相丁大全被逐。嘉定十年(1217),状元吴潜出任宰相,征方逢辰为著作郎,掌修纂日历。翌年,代理尚书左选郎中,铨注文臣自大理正以下非中书省敕授者。丁大全虽被逐,但余党尚存,一些大臣上疏,乞请诛灭,理宗未允,方逢辰上疏力谏。不久,奸臣贾似道入相,罢黜了刚直不阿的方逢辰。景定二年(1261),诏除婺州(州治金华,今属浙江)知州,还没上任,便横遭贾似道党羽的弹劾,被罢免。再除嘉兴(府治嘉兴,今属浙江)知府,又被劾罢。改知瑞州(州治高安,今屑江西)知州,不久,又遭劾被罢免。


景定五年十月,理宗驾崩,太子赵即位,是为度宗。


度宗即位的第二年,即咸淳元年(1265),起用方逢辰为司封郎官。方逢辰辞谢,度宗不允。度宗为太子时就知道方逢辰的品学,方逢辰入宫谢恩,度宗见了他十分高兴,命他兼国史院编修、实录院检讨、直舍人院。寻除秘书省副长官——少监。不久,又任命为起居舍人,负责笔录皇上言行。咸淳三年,出为秘阁修撰、江东路提刑。咸淳四年,任江西转运副使,佐转运使掌江西路财赋。咸淳五年,任命为代理兵部侍郎。咸淳七年,改为吏部侍郎。母死,回籍服丧。丧满,度宗任命他代理户部尚书,方逢辰辞不就;改为礼部尚书,仍辞不就。这年夏,老父病死,方逢辰负土造坟,在家服丧。


方逢辰从此退出官场,在家收徒讲学,学者尊称“蛟峰先生”。


景炎元年(1276),南宋灭亡。方逢辰经历亡国之痛。15年后,即至元二十八年(1291),方逢辰病死,享年71岁。


方逢辰为人刚直,疾恶如仇,不避权贵,因此仕途极为坎坷。贾似道相国16年,而方逢辰不仕10余年。他擅长诗文,醉心理学,在儒学经典研究上,造诣尤深,著有《孝经解》、《易外传》、《尚书释传》、《学庸注释》、《蚊峰文集》等。

方逢辰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对山集

对山集

诗文别集。十卷。明康海撰,清孙景烈编。刊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对山集》分文体编次:卷一、策,卷二、书,卷三、卷四、序,卷五、记,卷六、碑,卷七、墓志,卷八、墓志、铭、祭文、行状,卷九、赋、琴曲、四言诗、五言古诗,卷十、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律诗、五言绝句。计文八卷,诗二卷,共为十卷。康海是“前七子”的重要成员。提倡复古运动,反对当时台阁体的那种雍容典雅、空洞无物的文风,并强调独创。从内容上看,《对山集》中有不少抨击时政、关心人民疾苦的作品,有一定的价值。但由于受刘瑾事件牵连而罢官,使得他的后期创作受到影响。一些作品情调低沉,特别是诗歌流露出更多的消极颓废情绪,缺乏积极意义。有的作品力图效仿杜甫直抒胸臆的特色,任情挥洒,缺乏锤炼,情是真情,但艺术上却有不足处。给人的感觉是率真冗长,似乎是不经意而成的作品。由于康海强调创作要有真情,同时又注意独创性,所以作品仍能逸气往来,翛然自异,比起李梦阳等人的摹拟、剽窃来显得高明多了。康海诗文集的版本较多,明代有张太微的选本和万历年王世懋的选本。清代有《康对山先生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马逸姿重编四十五卷本;《对山集》,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孙景烈编十卷本,卷首有明万历九年王世懋所撰《对山集原序》,此本较完善。《四库全书》著录即此本。十九卷。此集为张太微所编。《对山集》又有孙景烈删定十卷本,已收入《四库全书》。其集自明以来有四种刻本,既明张太微选本、王世懋选本、清马氏康熙中编全集本及乾隆二十六年(1761)孙景烈删定本。而十九卷本较完备。此集今有明嘉靖间刻本传世,现藏北京图书馆。

中州名贤文表

中州名贤文表

地方诗文合集。文三十卷,诗七卷。明刘昌编纂。刘昌字钦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历官河南提学副使,迁广东参政。此编即其提学河南时所编。刘氏在此为官九年,多有馀暇,为表彰中州先贤,乃选许衡(河南沁阳人)、姚燧(河南洛阳人)、马祖常(河南潢川人)、许有壬(河南汤阴人)、王恽(河南汲县人)、富珠哩翀(河南邓县人)六位名家诗文,合为一编,略依其本集之体,各以传志碑铭附后。每位各录诗一卷(或不到一卷),唯独马祖常录诗二卷,祖常在六人中诗歌成就亦最大。许衡、许有壬、王恽、马祖常皆有集传世,姚燧、富珠哩翀虽亦有集著录,但姚书仅为残本,富集已不传,端赖此书校正其误,或补其佚。此编每集之末皆有刘昌所作跋语数则,颇见考订之功。刘氏自序曾言此编为内集,尚有外集、正集、杂集若干卷,但未见传世。“文集”初刻于成化间,此本尚有传世者,嘉靖间有重刊本。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王士禛劝河南达官宋荦重刻,宋荦委托钱塘汪立名重刊。《四库全书》著录者即此本。

昌吉县呼图壁乡土志

昌吉县呼图壁乡土志

清不著撰人名氏。书名全称应该叫“昌吉县呼图壁县丞乡土志”。书当成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前后。行政上,呼图壁县丞(呼图壁分县)隶属于新疆省迪化府昌吉县管辖,全称:“新疆省迪化府昌吉县呼图壁县丞(或呼图壁分县)”。

安广县乡土志

安广县乡土志

志书。光绪末年造送本,不著修纂时间、姓氏。记述简单,别为历史、政绩录、兵事录、耆旧录、人类、户口、民族、宗教、实业、地理、山、水、道路、物产、商务。

扬州芍药谱

扬州芍药谱

植物谱录。北宋王观撰。1卷。观字通叟,泰州如皋(今属江苏)人,一说高邮(今属江苏)人。嘉祐进士。累迁大理寺丞。熙宁八年(1075)知扬州江都县事。时扬州芍药名于天下,遂在前人旧作基础上撰为此书。全书分三部分。首论扬州芍药之盛,肯定人力的精心栽培可“盗天地之功”,故芍药奇容异色出于人间。又叙栽培之法,认为其花须二三年一分,分时以清水洗净,削去老硬病腐处,用新土施肥培植,可使花蕊繁盛,颜色多变。中评品等,大致本刘攽《芍药谱》而略易其次第,凡分上之上至下之下六等31品。此外又新增8品,不列等。后论芍药名于宋初,前人皆未及之。又指出新增8品系得于民间最佳者,然“花之名品,时或变易”,后世或有“出兹八品之外者”。此书为现存较早的芍药专谱,对研究芍药品种、培植等有一定价值。有《百川学海》、《说郛》、《山居杂志》、《墨海金壶》、《扬州丛刻》、《丛书集成初编》等本。

金丹真一论

金丹真一论

金丹真一论,原题百玄子撰。其生平不详。从书中内容看,似出于唐末五代。一卷,收入《正统道藏》太玄部。此书援引《参同契》、《阴符经》及马明生、阴长生、元阳子、青霞子等诸家丹诀,论述外丹法要。书中称还丹禀源于真一之气,营丹之士莫不求乎真一之源,故名《真一论》。作者认为道即是水,水数属一,含气混真,配位得合真铅,故炼丹须先定神水,后议真铅。神水即汞,须得真铅制之。金丹唯以真汞真铅之华气凝结而成。炼丹须法乾坤卦象,顺阴阳之则,符日月之度。行火应逐月符节,阴阳各半,互相受用。气行一周,丹转一次。一日十二时内,亦须进退升降,随卦变通,凭漏刻,顺五情而进水退火。始自虚无,从无入有,又从有返归于无。返还数终,则神丹自现。人得服之,流入百脉,驻颜却老,更资阴骘,直侯上升,则我命在我不在天矣。书中对安炉立灶,配合药物,火候法度等,皆有较详论述。是一部较为系统之外丹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