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方贞观
方贞观(1679―1747),清代诗人。字履安,号南堂。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五十年(1711)为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隶入旗籍,别故乡,离家人,行动失去自由。雍正元年(1723)始得放归。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不赴。晚年寄居扬州,以卖字为生。方贞观少时即善诗,与马朴臣齐名。后其诗愈工。内容上多表现羁旅之怀、离别之思。写法上直抒胸臆,充满了悲苦怨愤。《望见京城》、《出宗阳》等都可见一斑。他的诗格调沉郁,文笔精工,时见警句,如:“补多微觉重,老瘦渐嫌宽。”(《敝袍》)“诸白烟无际,江流月有声。”(《送渤海公回吴门》)“亲老幸邀天与健,家倾翻痛妇能持。”(《抵家》)“道是珍奇还累汝,可能流浪便为家。”(《题侯家鹧鸪》)等等。著有《南堂诗钞》6卷。
-
方崧卿
方崧卿(1135-1194),字季申,莆田(今属福建)人,方信孺之父。隆兴元年进士。乾道二年,为湖广总领所干办公事。秩满,添差淮西安抚司准备差遣,徙两浙路转运司属官。以荐知上饶县。淳熙九年,通判明州。十二年,知南安军。绍熙元年,知吉州。二年,擢广东路提点刑狱。三年,徙广西转运判官。五年卒,年六十。历官所至,皆有惠政,尤汲汲于兴学与表彰文献,尝刻欧阳修《集古录》,辑《横浦集》,补《襄阳志》。崧卿博学明识,议论过人,创聚书堂,藏书四万卷。尤喜韩愈文,尝校正《韩昌黎文集》,有《韩集举正》四十卷、《韩文公年表》传存至今,多所发明。有家集二十卷,诗文辨丽,略无陈言。《全宋文》卷五八一七录其文。事迹见周必大《京西转运判官方君崧卿墓志铭》(《周文忠公集》卷七一)、叶适《京西运判方公神道碑》(《水心文集》卷一九)。
-
方拱乾
方拱乾,明清之际学者、诗人。初名策若,字肃之,号坦庵,又号甦庵、云麓老人、江东髯史等。安徽桐城人。明万历二十四年四月初三日(1596年1月29日)生,卒于1667年。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官至少詹。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因受江南科场案株连于1659年被流放宁古塔,其五子方章钺因与主考官方犹“联宗”而中举,皇帝令刑部将方章钺“速拿来京,严行详审”,子亦谪宁古塔。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赦归故里,1667年客死扬州,时年72岁。拱乾好写诗,在绝域仍“无一日辍吟咏”,留下不少描写异地史诗,如《鬼妾叹》是描写黑龙江活人殉葬的陋俗。方拱乾著《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一书,很有史料价值。方氏是桐城望族。其父方大美曾任御史、太仆寺少卿等职,生有五子,拱乾最小。拱乾少年聪颖,成童时能记六经,7岁“能属诗文”。20岁时,诗文已为世人称许,与同乡姚孙森等5人为友,人称“六骏”。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中举人。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授官庶常。崇祯十三年授编修,累迁中允、左渝德,晋少詹事,充东宫(太子)讲官。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闯王李自成率大顺农民军陷北京,明朝灭亡,拱乾被大顺军俘虏,初受酷刑,以行贿得免。清军入山海关,李自成弃北京退山西,拱乾乘乱南归。
-
傅崧卿
傅崧卿,字子骏,号樵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政和五年,中进士甲科,除辟雍正,改婺州州学教授。迁国子正,校正御前文籍,徙考功员外郎兼太子舍人。以不附林灵素,被谮,出为蒲圻县丞。建炎三年,召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四)。金军渡江,召对上殿,拜浙东及衢州防边使,知越州,改婺州。绍兴初,拜秘书监,权户部侍郎,宣谕淮南东路。二年,权知建康府(同上书卷五八),言者论其奏事失实,降秩,提举洪州玉隆观,起为中书舍人。七年,进给事中,兼史馆(同上书卷一一六)。八年,罢归,卒于家(同上书卷一二二)。崧卿当北宋覆亡之际,常欲以功名自见,故其论议慷慨激昂,陆游称其“白首一节,不少屈于权贵,不附时论以苟登用”,读其所撰制辞,士气为之大振(《傅给事外制集序》)。著有《樵风溪堂集》六十卷、《奏议》十五卷、《西掖制诰》三卷、《夏小正戴氏传》四卷(《宋史·艺文志》七署作《傅崧卿集》六十卷、《奏议》二卷、《制诰》三卷),今仅存《夏小正戴氏传》。《全宋诗》卷一四○九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三八二○收有其文。事迹见《嘉泰会稽志》卷一五、《宋史翼》卷二七。
-
傅锡祺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一字熏南,号鹤亭,晚号澹庐老人,台湾台中潭子乡人,清同治十一年八月十日(1872年9月12日)生。早年从谢道隆读诗古文辞,造诣深厚。光绪十九年(1893)以第十二名取进台湾府学,翌年因中日战起,未能赴福州应举。日据后,设馆授徒。嗣应聘为《台湾日日新报》汉文栏主笔。后又应台中《台湾新开》社之聘,主该报汉文版笔政。又曾在台中帮忙林幼春之永昌商行经营煤油批发事务。1920年(大正九年)被日当局任命为台中州潭子墘区长,后改制为庄长,十四年依愿免;1929年(昭和四年)再任,前后连任长达十七年之久。此外尚兼任潭子墘公学校学务委员、丰原水利组合评议员、潭子墘信用组合长、潭子庄农业组合长、丰原郡兴农倡和会潭子庄子部长、庄地方委员等职。光复后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因心脏病发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鹤亭旧学深邃,工书法,喜吟咏,1906年加入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1917年继赖绍尧为社长,栎社规模自是始大,执台湾骚坛牛耳。晚年退隐「澹庐」,日以诗书自娱。其诗冲融淡雅,类其为人。生平所作,除分载栎社第一、二集外,生前未尝结集;殁后,遗有诗稿逾千首。其外孙林云鹏将遗稿重新整理,系年为次,上起光绪三十三年(1907),下迄民国三十五年,后附文十七篇及所撰〈栎社沿革志略〉、〈生平纪要〉二文,总名曰《鹤亭诗集》,于1967年排印出版。
-
傅逊
傅逊,生卒年不详,明昆山人,原籍嘉定(今属上海)。字士凯,改字元凯。归有光弟子,顾天埈师。万历三年(1575年)岁贡生。八年授浙江嵊县训导。十二年迁江西建昌教谕,官终河南周王府长史。与同门王执礼、潘志伊友,娄坚自幼以伯父事之三十年。晓兵法,习时务,以节义自负。嘉靖时倭寇围昆山,自请缒城出请援解围。穷经读史,阔达博综,好论究古今兴亡成败。室名日殖斋。仰慕杜预,少治《胡氏春秋》,尤心仪《左氏春秋》,训诂考订精审,不掠人之美以自夸耀。自刻所著《春秋左传属事》,开《左传》纪事本末之先河,附刻《春秋古器图》《左传奇字古字音释》。又刻所著《春秋左传注解辨误》,并撰《补遗》一卷。今人辑有《傅逊集》。
-
范祖述
范祖述,清代人,字月桥,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世居杭州。著有《杭俗遗风》,生卒年月事迹不详。
-
范处义
范处义,字由中,金华兰溪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进士。历官大理簿国子丞太府少卿,对《诗经》有研究。扬之水说:“范处义《诗补传》,吕祖谦《吕氏家塾读诗记》,严粲《诗缉》,都以疏解平实见长。”著有《诗学》一卷、《解颐新语》十四卷、《诗补传》三十卷。
-
范家相
范家相(?-1768),清经学家。字左南,又字蘅洲。浙江会稽人。生年不详,卒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清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刑部主事、郎中、广西柳州知府。其学出于毛奇龄,而推崇黄宗羲。深于《诗》,著《三家诗拾遗》十七卷,认为三家之说,与《礼记》、《周官》多不合,故依王应麟的《诗考》重加考证。又著有《诗渖》二十卷,以注疏集传为根基,大旨斟酌于小序、朱传之间,并断以己意。另著有《易说》、《书义拾遗》、《夏小正辑注》、《四书贯约》、《家语证伪》、《韵学考原》、《今韵津》、《史汉义法》、 《史记䝉拾》、 《庙制问答》等。
-
方夔
方夔[kuí],生卒年不详,一名一夔,字时佐,建德淳安(今属浙江)人。生于宋末,曾师从何梦桂(潜斋),究心义理之学。攻举子业,屡举不第,经人推荐,在郡学任教,不久辞去教职,隐居富山,扁其堂曰“绿猗”,授徒讲学。自号知非子,学者称富山先生。方夔诗能出蓝胜蓝,成就在其老师何梦桂《潜斋集》之上。明商辂认为他的诗“纡徐浑厚,弗事雕琢,亦足以观先生冲雅之操矣”(《元诗选》方夔小传)。明正统间,其同乡周瑄为《富山懒稿》作序,称其文词雅淡,不为体裁音节之所拘。他作诗往往遇兴挥毫,并不缜密构思,锻炼语言,而写得情致缠绵,机趣活泼,自有风致。从总体看,他的五言胜七言,其五言诗气势苍莽,如《古意》“龙文双宝剑”一首,大约是年轻时的作品,气象豪迈,有风云际会之想。另一道“辽海有黄鹤”,似为归隐后作,用丁令威典,表现出尘拔俗的节操,昔日的风云际会之想已化作今日的独善其身之行了。写景之作如《早行》,表现早行人的心情,描绘破晓景象,细致逼真。这些诗都洗尽铅华,又雅淡不俗。方夔有不少描写农村、农事的作品,具有农村的生活气息,一派安详气氛,即使偏远的乡村,也别有风光。可是他并不是完全以文人的眼光看农村,他亲自劳作,将农民的耕、种、耘、获,都写进诗中,并投入自己的形象,这在一般田园诗中并不多见。清顾嗣立指出他集中的《闵忠》诗写文天祥,《诛奸》诗写贾似道,“其忠义之感,凛然言外”。元兵平定江南所引起的社会大动乱在他诗中也有反映,如《晚秋杂兴》所描写的“古道狐成怪,深山鬼作人”的荒凉便是战乱的结果。他的诗佳句多,《元诗选》曾摘录不少,称赞他“多雅秀之句”。著有《富山懒稿》十卷。生平事迹见《万姓统谱》卷四九、《元诗选·初集》小传、《宋元学案》卷八二。
-
傅若金
傅若金(1303—1342) ,初字汝砺,揭傒斯为他改字与砺,临江新喻(今属江西)人。家贫,以织席为生,又改业针工,后刻苦读书,为同郡范梈所知,得范所传诗法。以布衣入京师,数日之间,其诗即为人传诵,京中名流倒屣而迎,以为上宾,虞集见其《奉题仇工部壁间古松图歌》,大为称赏。因而诗名大振。由于得虞集、揭傒斯、宋褧赏识,以异才荐,于元统三年(1335)佐使安南,安南人夜夜派来侍姬,皆被傅辞却,写有《却侍姬》诗。后安南入贡使往往称其能,入国门则先问:“傅先生安在?”自安南归后,任广州儒学教授。至正三年(1343)卒,年四十。揭傒斯认为他的诗与范梈诗相近,他序傅集说:“余每读与砺诗,风格不殊,神情俱谐,如复见德机也。”对傅推崇备至,有次同赋栖碧山诗,傅诗先成,揭说:“余诗未成,与砺已就,非不可更作,念无以过与砺也。”虞集称他的诗风韵足以及于大德年间各大家,他们对傅诗的称赞有奖掖后进之意。明、清人如胡应麟、王士禛对傅诗评价也较高。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上至军国大事,下至民间疾苦,在他诗中都有反映。诗歌形式多样,除古体、律、绝外,还有民歌体。以律体为高,胡应麟称赞其五律“步趋工部”,为元人之冠,虽未免溢美,但写得严整工妙则是事实。胡又赞其五言排律,认为《寿陈景让都事四十韵》“风骨苍然,多得老杜句格”。他的七律(即栖碧山诗)曾使揭傒斯搁笔,王士禛《居易录》称他的七律有格调,在《元诗别裁》的七律中,以傅若金的最多,达十三首,可见其七律具有相当功力。傅若金文不如诗,但也写得和平雅正,无诘屈聱牙之病。着有《初稿》、《南征稿》、《使还新稿》、《牛铎音》,范梈、虞集诸人都曾为之作序。至正间其弟若川汇集刻印,总名《清江集》。明洪武年中,又刻其文集十一卷,后诗文总为一编,不知何人所并,名《傅与砺诗文集》,二十卷。生平事迹见《元故广州路儒学教授傅君墓志铭》(《滋溪文稿》卷一三)、曹安《谰言长语》下、《(嘉靖)临江府志》卷七、《元诗选·初集》小传、《新元史》卷二三八。
-
法云
法云(467—529)。南朝齐、梁间僧人。据《续高僧传》卷五载,俗姓周。宜兴阳羡(今江苏宜兴南)人。七岁出家,初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曾听僧柔、慧次讲《成实论》等经论。后于妙音寺讲《法华经》、《净名经》,僧俗听众很多。梁时备受礼遇,武帝下诏令诸名僧各撰《成实论》义疏,法云即撰《成实论义疏》,分四十科共四十二卷,此后奉敕宣讲三次。敕任光宅寺主,创立僧制。普通六年(525)敕任大僧正。为南北朝时成实宗著名论师之一,与智藏、僧旻并称为“梁代三大家”。
-
范康生
范康生,字轩,明末清初江西安福人。生卒年月未详,曾官明中书舍人。
-
方良永
方良永,约公元一五o六年前后在世,明诗文家。字寿卿,号松厓。莆田(今属福建)人。弘治三年 (1490)进士。授刑部主事,擢广东佥事。正德 初因不附太监刘瑾,勒致仕。刘瑾诛,起为湖广 副使。世宗即位,拜右副都御史。以疾致仕,卒谥简肃。“其为文信笔挥洒,虽不刻意求工,而 和平坦易,不事钩棘。视后来摹拟涂饰之习,转为本色。”(《四库全书总目》)著有《方简肃集》。 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一、《国朝献征录》卷 四八。
-
范承谟
范承谟(1624年-1676年),清初诗人。字觐公,号螺山。汉军镶黄旗人。初以父荫为侍卫,顺治九年(1652)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康熙七年(1668)出任浙江巡抚。康熙十一年,擢福建总督。到任不久即遇耿精忠起兵叛清,他被浮入狱,后因不肯依附叛军而遇害。死后追赠兵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衔,谥忠贞。他的诗歌以被俘期间的作品最有名。入狱之初尚有纸笔,后被看守搜去,他遂取桴炭书于壁上,共存诗47首。这些诗主要表现了他忠于清廷、宁死不降的情怀,描写狱中生活,风格悲壮苍劲,如《绝命词》:“一笑襟间万怒平,龙兴有寺葬真卿。执旗厉鬼争前导,扫尽穿墙穴壁鼪。”此前所作诗歌,则多系赠答唱酬之作。其诗歌代表作有《百苦吟》、《画壁诗》、《句留吟》、《武彝曲》等。著有《范忠贞文集》10卷,其中有狱中诗《画壁遗稿》1卷。
-
冯继先
冯继先,生卒不详,为五代后蜀人,生平不可考。撰《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以《左传》所载君臣名氏,字谥互见错出,故为此图以归一之。今存宋岳珂重订本。
-
冯复京
冯复京(1573~1622),字嗣宗,常熟(今属江苏)人。祖、父皆潜心著述,自幼秉承家学,布衣终身。有《蟭螟集》、《六家诗名物疏》、《常熟先贤事略》等。生平见钱谦益《冯嗣宗墓志铭》(《初学集》卷五五)。本书卷末有作者之子冯舒、冯班跋文各一。冯舒天启三年(1623)跋文谓本书成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1620),系作者以“一生目力”写成。卷一为总论,涉及诗体、诗格、诗思、诗韵、诗病。卷二至卷四,论唐以前诗。卷五至卷八,专论唐诗。书中斥宋诗为鄙陋,于宋以后诗亦不予评论。今存清初抄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
冯应京
冯应京(1555-1606),字可大,号慕岗,安徽泗州人(现江苏省盱眙县),进士出身,累官至湖广监察御史。在湖北以“维护风化”为名弹劾泉州思想家李卓吾,又指使歹徒焚毁李卓吾所居之龙湖芝佛院,毁坏李预为藏骨的灵骨塔。后因案入狱,以利玛窦劝告,归依天主教。
进士出身,累官至湖广监察御史。八岁,父世登去世,事母至孝。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为户部主事。次年,其母病逝,三年不食肉,亦不行房。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请修《帝里盱眙县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任户部主事,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升湖广佥事。税监陈奉刳孕好,溺婴儿,凌辱民妻。受害者上诉,从者万人,哭声动地,蜂涌入奉宅。地方官吏往救,得以幸免。巡按支可大纵容包庇。陈奉将黄金放在食物中贿赂应京,被其揭露。陈奉恼羞成怒,焚民居,碎民尸,支可大不敢出声。应京列罪上疏,陈奉反诬,冯竟遭贬,调边远地区。吏民纷纷为之鸣不平,帝尤愤怒,捕应京。应京于狱中著书,朝夕不倦;经多方营救,终获释。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卒,年52岁,后赠太常少卿,谥“恭节”。
-
方士淦
方士淦[gàn](1787年7月25日——1849年6月2日),字莲舫,一字濂舫,号啖蔗居士,安徽定远炉桥人,是“定文章”主要代表人物方浚颐的父亲。生于乾隆五十二年六月十一日(初伏第八天)巳时,嘉庆十三年(1808)召试举人,官至内阁中书。因为办理白莲教一案有功,赏四品顶戴。出任浙江湖州知州。在湖州改变了当地溺女婴(重男轻女)的陋习。秉公执法得罪了当地望族,被降职至兵部。去兵部报到时,没有按规定走官驿,而是走水路,被刑部尚书陈若霖罗织罪名置于死地。大理卿杨怿曾力辩,免死罪发配新疆。到新疆后,为戍将德英阿平回民之乱,得以免罪回原籍定远炉桥。道光二十九年闰四月十二日(己酉年,己卯日)于定远里第瞑目长逝,享年六十三。 著有《啖蔗轩全集》、《字莲舫》和《东归日记》等。
-
方升
方升,明代人,撰有《大岳志》。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傅霖
傅霖,宋代律博士,为齐、梁、陈、隋兵部尚书兼宏文馆学士傅荞之子,少与张咏同学。历官翰林学士、婺州太守。《宋刑统》颁行之后,为了便于记忆诵读,用韵文进行注释,著有《刑统赋》。
-
方凤
方凤(1241年—1322),宋元间诗人。一名景山,字韶卿,又作韶父。浦江(今属浙江)人。幼有才学,曾游杭都,所交皆一时名士。试太学,举上礼部,不中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不久,宋亡,乃隐居于浦江东北仙华山之阳,穷深极密,殆与世隔。后稍出游两浙,又北至金陵、京口,南过东瓯海上。多与宋遗民相往还,与谢翱、吴思齐、吴渭等为友,相与结“月泉吟社”,以诗唱和,慷慨悲歌,使浦江诗风为之一变。谢翱卒于杭州,方凤数百里奔其丧,并将其遗骨葬于子陵钓台之南。方凤喜游览,不信佛老,精于《毛诗》,晚年尤致力于读歌创作。他颇厌宋季文风单弱之弊,认为“文章必真实中正方可传,他则腐烂漶漫,当与东华尘土俱尽”(宋濂《方凤传》)。因其坚守遗民气节,“临殁,犹嘱其子(方)樗题其旌曰‘容州’,示不忘也”(同上),故其诗文往往眷念故国,不忘忠爱,幽忧悲思,音调凄凉,有黍离麦秀之遗音,而不屑为庸腐之语。如《哭陆丞相秀夫》、《东瓯雪中山茶盛开》、《故宫怨》等皆是其例。其《三吴漫游集唐》之六:“塞上风云接地阴,万方多难此登临。坐中有老沙场客,霄汉长悬捧日心。”虽系集唐人诗句而成,却如同己出,悲壮动人。其文《上陈丞相书》,作于宋亡前夕,论国家大事,如固江防,设军屯,分藩阃,恤人才,鼓士气等,皆药石之言。方凤诗文著作颇多,其门人柳贯曾收其遗诗380篇,编为9卷,由永嘉尹赵敬叔刻置县斋,黄溍为之序。至明代宋濂作《方凤传》,称其诗3000余篇。《四库全书》馆臣疑为宋濂“盖据其未刻者而言”。后著作散佚。清初,其乡人张燧辑为《存雅堂遗稿》,分为4卷,仅存诗73首,文12篇,《金华洞天行记》1篇(一作谢翱著)。后编入《四库全书》。
-
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年而孤,母贫无所依,再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既长,入学舍,昼夜讲诵,益自刻苦。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归迎其母,还姓更名。天圣中,晏殊荐其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出通判河中府,转殿中丞,迁太常博士。久之,召为右司谏,途中奏上论时弊十事疏。太后崩,上疏请掩其小过,以全大德。率台官谏阻废郭皇后,贬知睦州,徙苏州。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执政大臣忌之,命知开封府。献《百官图》讥刺吕夷简以官赏私人,落职,知饶州,徙润、越州。宝元初,与西夏战事起,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元昊求和,复书拒之,坐夺一官,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庆历三年,召为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推行新政,献《十策》,主张薄任子之恩,严磨勘之法,为权贵佞幸所忌,谤毁稍行,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历知邓、杭、青诸州。皇祐四年,求知颍州,至徐州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少有大节,慨然有志于天下、贯通经术,明达政体。其论文主张以经世致用为本,当抑末扬本,“去郑复雅”,对五代以来文风不满,以为“其体薄弱”,“破碎大雅”,盛赞尹洙“力为古文”之举、欧阳修改变文风之功(范仲淹《尹师鲁河南集序》)。他的著述亦力行其主张。政论杂文趋向古文,讲求实效,旨意深切,如《上时政疏》,为苏轼所称赏,清康熙帝以为“不为峭急之音,而意自深至”(《御制文第三集》卷三八)。其馀文章铺陈叙事,骈俪工整,如《临川羡鱼赋》“虚处传神,句句欲活,唐人无以过之”(《赋话》卷五)。散文《岳阳楼记》抒写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气势恢宏,情景交融,铺叙藻饰,行文多用四字句,而又杂以骈俪对偶,时人称为奇文(《杨文公笔录》)。《严先生祠堂记》仅二百来字,极论东汉严光隐逸之贤,言少意赅,“至笔力之雄健而生动,结构之精严而自然,更觉直追秦汉”(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八)。其诗歌关心民生疾苦,有所为而作。《江上渔者》诗深叹渔者的艰辛,被人称为“实寓深意,不徒作也”(《诗林广记》后集卷一○引《翰府名谈》);《野色》诗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功(《吴氏诗话》卷上)。擅长为词,能摆脱宋初专一描写闺情的束缚,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首,描写戍边将士的辛劳,表现自己未能为国立功边陲的愁闷,意境凄清,辞语悲怆,被人戏称为“穷塞主”(《东轩笔录》卷一一),谓可与唐人边塞诗作媲美。《苏幕遮》(碧云天)、《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等词,抒写乡思离绪,词笔婉丽,情致深切,为人称诵。著述甚丰,有《范仲淹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宋史·艺文志》七),又有《丹阳集》二十卷,苏轼为作序(《读书附志》卷下)。其著述现存《范文正公政府奏议》二卷,有元元统二年刊本、明嘉靖四十年刊本、清康熙四十六年岁寒堂刻《范文正公文集》本。文集有《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今存宋刻本,藏国家图书馆(1984年中华书局据以影印,收入《古逸丛书三编》)及《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康熙四十六年刊本、《四库全书》本等。又宋乾道刻本,除正集二十卷外,另收入《别集》四卷、《尺牍》二卷,今存日本静嘉堂秘籍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范仲淹全集》校点本。范仲淹词也由后人辑出单行,编为《范文正公诗馀》一卷,收入《彊村丛书》。今人校点本有200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范仲淹全集》。《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五首。《全宋诗》卷一六四至一六九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三六七至三九一收其文二十五卷。事迹见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一四本传。宋人楼钥编有《范文正公年谱》一卷、范之柔《补遗》一卷,清张伯行编有《范文正公年谱》一卷,今人申时方编有《范仲淹先生年谱新编》。
-
费枢
费枢,宋成都(今属四川)人,字伯枢。约于徽宗朝登进士第。绍兴十六年(1146),以左朝散郎知归州。后知黎州。著有《廉吏传》、《钓矶立谈》。
-
方回
方回(1227~1305),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幼孤,从叔父方瑑学,以诗见知于知州魏克愚,随魏至永嘉,复与制帅吕文德相厚。景定三年进士,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屡为贾似道抑劾,至德祐元年始改官通判安吉州。似道鲁港兵败,首上书劾贾,数其罪有十可斩,召为太常寺簿。以劾王爚、陈合,论福王不当入辅,出知建德府。德祐二年,举城降元,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至元十六年,赴燕觐见,迁通议大夫,依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归,不复仕。晚年寓居钱塘,既与宋遗民往还,也奔走于元朝新贵之门。倡讲道学,宗朱熹,然周密《癸辛杂识》卷上称其老而益淫,凡遇妓则跪之,略无耻心,有二爱婢,其一为人夺去,乃作《怅惋诗》揭之衢,人咸笑之。其晚节不修由此可见。元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平生于诗无所不学,初学张耒,次学苏舜钦、梅尧臣、杨万里,晚慕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而以陆游自比(戴表元《桐江诗集序》、方回《桐江续集自序》)。论诗力主江西派,推尊黄、陈,鄙薄晚唐、四灵、江湖诸派,其论多见于集中序跋及《瀛奎律髓》(《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二)。所作虽然“吟咏最多,亦不甚持择”(顾嗣立《元诗选·桐江集序》),大多作品流于平庸草率,其集中也有少量优秀诗篇如《岁除》、《初夏书事》、《九日》、《次韵夹谷子括吴山晚眺》等,则既有黄、陈古朴老健之骨力,又具吕、曾轻快活动之风调,更显示出陈与义乃至杜甫那样雄阔浑厚之气势,几乎是熔江西派艺术优长于一炉。方回是江西派最后一位正统诗人,他对江西宗旨的推扬,不仅在于创作实践,而且在于所撰《瀛奎律髓》一书之影响。该书去取品评“以山谷、后山、简斋为标准”(顾嗣立《元诗选·桐江集序》),被视为典型的江西派批评论;又倡“一祖三宗”之说(《瀛奎律髓》卷二六),后世几乎成为江西派之代名词。所著有《璧流集》、《读易释疑》、《易中正考》、《皇极经世考》、《名僧诗话》等,已佚。又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已佚,今残存八卷,有《宛委别藏》影印旧抄本。其入元罢官后所作,收入《桐江续集》,原书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四八一至三五○九录其诗二十九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洪焱祖《方总管回传》(《新安文献志》卷九五)、《元诗纪事》卷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