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范仲淹
  • 姓名:范仲淹
  • 别名:字希文
  • 性别: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989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1052年6月19日
  • 民族族群: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年而孤,母贫无所依,再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既长,入学舍,昼夜讲诵,益自刻苦。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归迎其母,还姓更名。天圣中,晏殊荐其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出通判河中府,转殿中丞,迁太常博士。久之,召为右司谏,途中奏上论时弊十事疏。太后崩,上疏请掩其小过,以全大德。率台官谏阻废郭皇后,贬知睦州,徙苏州。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执政大臣忌之,命知开封府。献《百官图》讥刺吕夷简以官赏私人,落职,知饶州,徙润、越州。宝元初,与西夏战事起,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元昊求和,复书拒之,坐夺一官,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庆历三年,召为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推行新政,献《十策》,主张薄任子之恩,严磨勘之法,为权贵佞幸所忌,谤毁稍行,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历知邓、杭、青诸州。皇祐四年,求知颍州,至徐州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少有大节,慨然有志于天下、贯通经术,明达政体。其论文主张以经世致用为本,当抑末扬本,“去郑复雅”,对五代以来文风不满,以为“其体薄弱”,“破碎大雅”,盛赞尹洙“力为古文”之举、欧阳修改变文风之功(范仲淹《尹师鲁河南集序》)。他的著述亦力行其主张。政论杂文趋向古文,讲求实效,旨意深切,如《上时政疏》,为苏轼所称赏,清康熙帝以为“不为峭急之音,而意自深至”(《御制文第三集》卷三八)。其馀文章铺陈叙事,骈俪工整,如《临川羡鱼赋》“虚处传神,句句欲活,唐人无以过之”(《赋话》卷五)。散文《岳阳楼记》抒写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气势恢宏,情景交融,铺叙藻饰,行文多用四字句,而又杂以骈俪对偶,时人称为奇文(《杨文公笔录》)。《严先生祠堂记》仅二百来字,极论东汉严光隐逸之贤,言少意赅,“至笔力之雄健而生动,结构之精严而自然,更觉直追秦汉”(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八)。其诗歌关心民生疾苦,有所为而作。《江上渔者》诗深叹渔者的艰辛,被人称为“实寓深意,不徒作也”(《诗林广记》后集卷一○引《翰府名谈》);《野色》诗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功(《吴氏诗话》卷上)。擅长为词,能摆脱宋初专一描写闺情的束缚,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首,描写戍边将士的辛劳,表现自己未能为国立功边陲的愁闷,意境凄清,辞语悲怆,被人戏称为“穷塞主”(《东轩笔录》卷一一),谓可与唐人边塞诗作媲美。《苏幕遮》(碧云天)、《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等词,抒写乡思离绪,词笔婉丽,情致深切,为人称诵。著述甚丰,有《范仲淹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宋史·艺文志》七),又有《丹阳集》二十卷,苏轼为作序(《读书附志》卷下)。其著述现存《范文正公政府奏议》二卷,有元元统二年刊本、明嘉靖四十年刊本、清康熙四十六年岁寒堂刻《范文正公文集》本。文集有《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今存宋刻本,藏国家图书馆(1984年中华书局据以影印,收入《古逸丛书三编》)及《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康熙四十六年刊本、《四库全书》本等。又宋乾道刻本,除正集二十卷外,另收入《别集》四卷、《尺牍》二卷,今存日本静嘉堂秘籍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范仲淹全集》校点本。范仲淹词也由后人辑出单行,编为《范文正公诗馀》一卷,收入《彊村丛书》。今人校点本有200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范仲淹全集》。《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五首。《全宋诗》卷一六四至一六九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三六七至三九一收其文二十五卷。事迹见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一四本传。宋人楼钥编有《范文正公年谱》一卷、范之柔《补遗》一卷,清张伯行编有《范文正公年谱》一卷,今人申时方编有《范仲淹先生年谱新编》。

猜你喜欢的书

悲剧的诞生

悲剧的诞生

德国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著。该书于1872年初版。作者通过分析希腊艺术阐述了自己对悲剧的根本看法。作者认为:早在古希腊,艺术就包括两种精神:一是酒神,即狄奥尼苏斯;二是日神,即阿波罗。在这两者中,酒神精神更为原始,它使人沉酣人生,狂歌醉舞,在酣醉之中感受生命的欢悦,从而忘记人生的悲惨和苦痛。而日神如梦,它让人把人生当成梦境和意象去赏玩。这两种不同的精神作用,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前者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中,后者体现在造型艺术和史诗中。前种艺术为力的艺术,感情常常冲破理性;后种艺术为美的艺术,理性常常控制感情。作者认为,在古希腊悲剧中,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达到了基本的调和,它一方面是动的,像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中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又是静的,像雕刻一样,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形象。在这两种精神中,作者更倾向于酒神的反理性本能冲动精神,主张艺术家极大地扩张自我,表现自我,使之向“潜意识”、“生命的冲动”等方面发展。和叔本华一样,尼采也认为现实是痛苦的。但就悲剧而言,作者认为酒神的苦难被日神的神力点化之后,就摆脱了痛苦,获得了美的外形,变成使人愉快的东西。因而悲剧使人超越了现世的苦痛,用永恒的目光审视人生的价值,产生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淮上风云

淮上风云

《淮上风云》是郑证因所著的一部民国技击类武侠小说,讲述武维扬分派本帮香主欧阳尚毅奔赴鹰爪王的老巢“淮上清风堡绿竹塘”报复“被大破十二连环坞”仇恨的故事。郑证因的武侠小说对情节的整体性重视尤其突出,主要以“恩仇结”和“英雄会”的经典侠义模式形成故事,是传统侠义的现代回归,而所用的叙事手段带有不同于传统的色彩,开启了武侠小说关于故事与情节叙事的一片新天地。

风俗通义译注

风俗通义译注

有关汉代以前典礼流俗的著作。汉代应劭著。常省称为《风俗通》。原书二十三卷,北宋时亡佚二十二卷,今仅存十卷,附录一卷。卢文弨《群书拾补》辑有《风俗通逸文》多条,悉十卷外之所遗。现存十卷篇目为“皇霸”、“正失”、“愆礼”、“过誉”、“十反”、“声音”、“穷通”、“祀典”、“怪神”、“山泽”。书中保存有丰富的神话传说材料,如“女娲造人”、“李冰斗蛟”两条是首见记录者;此外如有关“三皇”、“五帝”、封禅泰山梁父以及对灶神、稷神和民间杂祀祭祀的记述也可看出古代神话与传说在汉代的流传变异情况。应劭写作此书目的在于“言通于流俗之过谬,而事该之于义理也”,但对民间口传,他能指出:“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对于为政的重要性:“为正之要,辩风正俗最其上也”,还是很有见解的。

台湾教育碑记

台湾教育碑记

本书集刊有关清代台湾教育建置之碑文四十三篇,末附以「明志书院案底」二卷。碑文来源:一为日据时期前台湾总督府民政部总务局学务课编印「台湾教育志稿」所集三十六篇,一为台湾省文献委员会编印「台湾中部古碑文集成」所集七篇。上述碑文大多见于府县厅志,此后并另有第一五一种「台湾中部碑文集成」及第二一八种「台湾南部碑文集成」之编印,可资相互比校。「明志书院案底」全为文卷,卷一为清乾隆二十八至二十九年间淡水厅建立明志书院之始末,卷二为光绪年间淡新分治后明志、学海两书院租项纠纷之处理经过。

议处安南事宜

议处安南事宜

议处安南事宜,一卷,不着撰者姓氏。所载为毛伯温疏文、兵部揭帖及韶旨一通。嘉靖十八年。复命仇鸾、毛伯温征安南。伯温抵广西,传檄谕意。莫登庸自至镇南关请降,伯温承制赦之,驰疏以闻。诏改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此本列伯温原疏、兵部揭帖及诏旨一通。而兵部议覆疏未载,疑尚有所阙佚也。

月舟和尚遗录

月舟和尚遗录

凡二卷。略称月舟录。日僧曹源滴水编。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二册。日本曹洞宗僧月舟宗胡(1618~1696)以平日之随缘法语转录为文字者皆不得留存,盖恐门人堕入文字禅。其侍者滴水等窃记其言,辑为本录。内容包括上堂、对机、小佛事、真赞、偈颂等,卷末并附月舟行状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