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 姓名:范仲淹
- 别名:字希文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 出生日期:989年10月1日
- 逝世日期:1052年6月19日
- 民族族群: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年而孤,母贫无所依,再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既长,入学舍,昼夜讲诵,益自刻苦。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归迎其母,还姓更名。天圣中,晏殊荐其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出通判河中府,转殿中丞,迁太常博士。久之,召为右司谏,途中奏上论时弊十事疏。太后崩,上疏请掩其小过,以全大德。率台官谏阻废郭皇后,贬知睦州,徙苏州。拜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召还,益论时政阙失,执政大臣忌之,命知开封府。献《百官图》讥刺吕夷简以官赏私人,落职,知饶州,徙润、越州。宝元初,与西夏战事起,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元昊求和,复书拒之,坐夺一官,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庆历三年,召为枢密副使,改参知政事,推行新政,献《十策》,主张薄任子之恩,严磨勘之法,为权贵佞幸所忌,谤毁稍行,出为河东陕西宣抚使,以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历知邓、杭、青诸州。皇祐四年,求知颍州,至徐州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少有大节,慨然有志于天下、贯通经术,明达政体。其论文主张以经世致用为本,当抑末扬本,“去郑复雅”,对五代以来文风不满,以为“其体薄弱”,“破碎大雅”,盛赞尹洙“力为古文”之举、欧阳修改变文风之功(范仲淹《尹师鲁河南集序》)。他的著述亦力行其主张。政论杂文趋向古文,讲求实效,旨意深切,如《上时政疏》,为苏轼所称赏,清康熙帝以为“不为峭急之音,而意自深至”(《御制文第三集》卷三八)。其馀文章铺陈叙事,骈俪工整,如《临川羡鱼赋》“虚处传神,句句欲活,唐人无以过之”(《赋话》卷五)。散文《岳阳楼记》抒写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气势恢宏,情景交融,铺叙藻饰,行文多用四字句,而又杂以骈俪对偶,时人称为奇文(《杨文公笔录》)。《严先生祠堂记》仅二百来字,极论东汉严光隐逸之贤,言少意赅,“至笔力之雄健而生动,结构之精严而自然,更觉直追秦汉”(蔡铸《蔡氏古文评注补正全集》卷八)。其诗歌关心民生疾苦,有所为而作。《江上渔者》诗深叹渔者的艰辛,被人称为“实寓深意,不徒作也”(《诗林广记》后集卷一○引《翰府名谈》);《野色》诗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之功(《吴氏诗话》卷上)。擅长为词,能摆脱宋初专一描写闺情的束缚,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首,描写戍边将士的辛劳,表现自己未能为国立功边陲的愁闷,意境凄清,辞语悲怆,被人戏称为“穷塞主”(《东轩笔录》卷一一),谓可与唐人边塞诗作媲美。《苏幕遮》(碧云天)、《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等词,抒写乡思离绪,词笔婉丽,情致深切,为人称诵。著述甚丰,有《范仲淹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尺牍》二卷、《奏议》十五卷、《丹阳编》八卷(《宋史·艺文志》七),又有《丹阳集》二十卷,苏轼为作序(《读书附志》卷下)。其著述现存《范文正公政府奏议》二卷,有元元统二年刊本、明嘉靖四十年刊本、清康熙四十六年岁寒堂刻《范文正公文集》本。文集有《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今存宋刻本,藏国家图书馆(1984年中华书局据以影印,收入《古逸丛书三编》)及《四部丛刊》影印元刊本、康熙四十六年刊本、《四库全书》本等。又宋乾道刻本,除正集二十卷外,另收入《别集》四卷、《尺牍》二卷,今存日本静嘉堂秘籍本。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范仲淹全集》校点本。范仲淹词也由后人辑出单行,编为《范文正公诗馀》一卷,收入《彊村丛书》。今人校点本有2002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范仲淹全集》。《全宋词》第一册收其词五首。《全宋诗》卷一六四至一六九录其诗六卷。《全宋文》卷三六七至三九一收其文二十五卷。事迹见富弼《范文正公仲淹墓志铭》、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三一四本传。宋人楼钥编有《范文正公年谱》一卷、范之柔《补遗》一卷,清张伯行编有《范文正公年谱》一卷,今人申时方编有《范仲淹先生年谱新编》。
猜你喜欢的书
拙斋文集
宋代诗文别集。20卷。林之奇撰。林之奇自号“拙斋”,因以名集。本集卷1至卷2为记闻,即《宋史》本传所谓《道山记闻》;卷3为诗;卷4至卷20为各体文章:表、奏议、札、书、启、史论、策问、记、序、箴、铭、行状、祭文及杂著。卷末附拾遗1卷(为宋、明刻本所无)。最后附有姚同为林之奇所作行实、吕祖谦写的祭文、李㯗所作的哀辞。后2种为《四库全书》本所刊落不载。林之奇是经学家,长于《尚书》。他的文章一般较明白畅达,不事钩棘,也没有沾染“语录”的粗鄙之气。《四库全书总目》指出:“其诗尤具有高韵,如《江月图》、《早春偶题》诸篇,置之苏、黄集中,不甚可辨也。”本集有宋刻本(残存2卷)、明刻本传世,《四库全书》即据影抄宋刻本编入。
医镜
综合类著作。旧题明王肯堂撰,蒋仪校订。四卷。肯堂有《证治准绳》已著录。据蒋氏所撰凡例称:“先生手示此编,指其大要,令一披览而晓然于辨证用药,真昭彻如镜,遂以‘医镜’名编。”刊于崇祯十四年(1641)。书中分别述及临床各科病证。卷一至卷三,以内科病为主,兼述眼疾、喉痹、齿痛、口舌及疮疡诸症;卷四为妇人、小儿病症。凡分内外二十九目,杂门四目,疮疡八目,妇人十一目,小儿十五目,其内科又附以十九目。内容较《证治准绳》简要。《郑堂读书记》认为此书系蒋氏所撰,而托之肯堂,以重其书。有明崇祯间刊本,清康熙三年(1664)鸳水陈诞敷发兑本,清初刻本。
庭训格言
又作《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1卷。玄烨述,胤禛纂辑。雍正八年 (1730) 成书,有 《四库全书》本行世。该书为玄烨第四子胤禛称帝后回忆其父平素对其所谈之言论,共246条,计3万余字,因系人子侍奉尊亲时即 “视膳问安之暇”,严父 “提命谆谆”教诲之言,故称《庭训格言》。但《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及《圣祖仁皇帝圣训》均未载。是弥足珍贵的玄烨语录集。其内容丰富,几乎无所不言及。
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亲闻记
湛山倓虚大师述,将释此经。必用五重玄义。依玄义能入妙理故。所谓五重玄义者。名体宗用教也。此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以法喻为名。无法为体。无住为宗。离相为用。熟酥味为教相。以名诠所宗之体。能趣体者为宗。宗之功能为用。判名体宗用之高深者。为教相。故释一切经论。五重玄义之需要。不可少也。且如般若之体。云何无法。诸法之元。以动为基。动必有声。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一卷,唐菩提流支译。与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同本。
起世经
凡十卷。隋代阇那崛多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其内容叙述世界之组织、状态、起源、成坏等过程。分阎浮洲品、郁单越洲品、转轮圣王品、地狱品、诸龙金翅鸟品、阿修罗品、四天王品、三十三天品、斗战品、劫住品、世住品、最胜品等十二品。本经共有六种译本,然现存者仅四种,除本经外,余三者为起世因本经(隋代达磨笈多译)、大楼炭经(西晋法立、法炬共译)、长阿含经卷十八至卷二十二(东晋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出三藏记集卷二、大唐内典录卷七、开元释教录卷二、卷四、卷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