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回

- 姓名:方回
- 别名:字万里,一字渊甫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歙县(今属安徽)人
- 出生日期:1227
- 逝世日期:1305
- 民族族群:
方回(1227~1305),字万里,一字渊甫,号虚谷,别号紫阳山人,歙县(今属安徽)人。幼孤,从叔父方瑑学,以诗见知于知州魏克愚,随魏至永嘉,复与制帅吕文德相厚。景定三年进士,调随州教授。吕师夔提举江东,辟充干办公事,历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屡为贾似道抑劾,至德祐元年始改官通判安吉州。似道鲁港兵败,首上书劾贾,数其罪有十可斩,召为太常寺簿。以劾王爚、陈合,论福王不当入辅,出知建德府。德祐二年,举城降元,改授建德路总管兼府尹。元至元十六年,赴燕觐见,迁通议大夫,依旧任。前后在郡七年,为婿及门生所讦,罢归,不复仕。晚年寓居钱塘,既与宋遗民往还,也奔走于元朝新贵之门。倡讲道学,宗朱熹,然周密《癸辛杂识》卷上称其老而益淫,凡遇妓则跪之,略无耻心,有二爱婢,其一为人夺去,乃作《怅惋诗》揭之衢,人咸笑之。其晚节不修由此可见。元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平生于诗无所不学,初学张耒,次学苏舜钦、梅尧臣、杨万里,晚慕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而以陆游自比(戴表元《桐江诗集序》、方回《桐江续集自序》)。论诗力主江西派,推尊黄、陈,鄙薄晚唐、四灵、江湖诸派,其论多见于集中序跋及《瀛奎律髓》(《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卷二二)。所作虽然“吟咏最多,亦不甚持择”(顾嗣立《元诗选·桐江集序》),大多作品流于平庸草率,其集中也有少量优秀诗篇如《岁除》、《初夏书事》、《九日》、《次韵夹谷子括吴山晚眺》等,则既有黄、陈古朴老健之骨力,又具吕、曾轻快活动之风调,更显示出陈与义乃至杜甫那样雄阔浑厚之气势,几乎是熔江西派艺术优长于一炉。方回是江西派最后一位正统诗人,他对江西宗旨的推扬,不仅在于创作实践,而且在于所撰《瀛奎律髓》一书之影响。该书去取品评“以山谷、后山、简斋为标准”(顾嗣立《元诗选·桐江集序》),被视为典型的江西派批评论;又倡“一祖三宗”之说(《瀛奎律髓》卷二六),后世几乎成为江西派之代名词。所著有《璧流集》、《读易释疑》、《易中正考》、《皇极经世考》、《名僧诗话》等,已佚。又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已佚,今残存八卷,有《宛委别藏》影印旧抄本。其入元罢官后所作,收入《桐江续集》,原书五十卷,今残存三十六卷,有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三四八一至三五○九录其诗二十九卷。文收入《全元文》。事迹见洪焱祖《方总管回传》(《新安文献志》卷九五)、《元诗纪事》卷五。
猜你喜欢的书
七略别录佚文徵
章太炎著。章太炎对刘向、刘歆父子的《七略》、《别录》进行的辑佚,并附有考证,借此可窥见刘向父子之作的原貌及先秦学术的流变情形。
春风堂随笔
《春风堂随笔》·一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明陆深撰。杂记闻见凡二十三条。末附所载《歙砚志》一篇。
伤寒论读
又名《伤寒卒病论读》。伤寒类著作。清沈又彭撰。不分卷。又彭另有《医经读》已著录。尚有 《女科辑要》等书刊行于世。作者认为 《伤寒论》 中所论伤寒,与 《难经》中所言伤寒概念相同,据此以辨六经之脉证而撰此书,数易其稿,成书于乾隆三十年 (1765)。内容为辨太阳病证、辨传解、辨误治、辨阳明证、辨少阳证、辨太阴证、辨少阴证、辨厥阴证。后附脉法及伤寒方等。彭氏推崇程郊倩、程扶生注,按原注意向编次。列其原文,逐条解析。对相似易混之证,详加辨析,便于临证识病。此书条理清晰,论述精辟,颇切实用,为研究 《伤寒论》参考读物,后编入《三三医书》 中。有乾隆三十年宁俭堂刻本 (后附 《医经读》)、三十四年刻本及一九二三年刊 《三三医书》本和单行本。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全一卷。又称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妄尽还源观、华严还源观、还源观。唐代法藏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本书系祖述杜顺之‘法界观门’,题为‘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杜书为‘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妄尽还源’意为妄尽心澄,还复清净圆明之自性、本源,即约观成之利益而立名者。此观为圆教之绝对观门。然关于作者,古来有异论,或谓杜顺所作,或疑其真伪,或谓寄显门。本书之大纲准大乘起信论之所明,增数约立六门,又于其六门中别开总为二十一门。本书之注释本有多种,如晋水净源‘妄尽还源观疏钞补解’一卷、湛睿‘华严妄尽还源观纂释’五卷等。
如意宝珠转轮秘密现身成佛金轮咒王经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金轮咒王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经内容系广说如意宝珠之功德。计分九品,即放钵品、善恶因果品、如意宝珠品、大曼荼罗品、灌顶印真言品、阿阇梨成佛品、悉地成就品、护摩品、属累品。
般舟赞
全一卷。全称依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又称般舟三昧往生赞。唐代善导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系依观无量寿经、弥陀经、无量寿经、般舟三昧经等而作之净土赞文,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之法。分序文、正赞、结劝三科。序文以自劝劝他为往生净土之正因,并广赞净土之种种庄严。正赞有七言偈赞三十七篇二百八十一行半,各上句附愿往生,下句附无量乐等相唱和,乃广赞叹极乐净土之依正二报庄严及三辈九品往生等相。结劝之终偈(大四七·四五六上):‘行者等努力努力,勤而行之,常怀惭愧,仰谢佛恩,应知。’于偈中,屡屡揭示报释迦、弥陀之慈恩,此即本书述作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