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锡祺

- 姓名:傅锡祺
- 别名:字复澄
- 性别:男
- 朝代:近代
- 出生地:台湾台中潭子乡人
- 出生日期:1872
- 逝世日期:1946
- 民族族群: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一字熏南,号鹤亭,晚号澹庐老人,台湾台中潭子乡人,清同治十一年八月十日(1872年9月12日)生。早年从谢道隆读诗古文辞,造诣深厚。光绪十九年(1893)以第十二名取进台湾府学,翌年因中日战起,未能赴福州应举。日据后,设馆授徒。嗣应聘为《台湾日日新报》汉文栏主笔。后又应台中《台湾新开》社之聘,主该报汉文版笔政。又曾在台中帮忙林幼春之永昌商行经营煤油批发事务。1920年(大正九年)被日当局任命为台中州潭子墘区长,后改制为庄长,十四年依愿免;1929年(昭和四年)再任,前后连任长达十七年之久。此外尚兼任潭子墘公学校学务委员、丰原水利组合评议员、潭子墘信用组合长、潭子庄农业组合长、丰原郡兴农倡和会潭子庄子部长、庄地方委员等职。光复后于民国三十五年八月二十七日因心脏病发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鹤亭旧学深邃,工书法,喜吟咏,1906年加入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1917年继赖绍尧为社长,栎社规模自是始大,执台湾骚坛牛耳。晚年退隐「澹庐」,日以诗书自娱。其诗冲融淡雅,类其为人。生平所作,除分载栎社第一、二集外,生前未尝结集;殁后,遗有诗稿逾千首。其外孙林云鹏将遗稿重新整理,系年为次,上起光绪三十三年(1907),下迄民国三十五年,后附文十七篇及所撰〈栎社沿革志略〉、〈生平纪要〉二文,总名曰《鹤亭诗集》,于1967年排印出版。
傅锡祺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韩非子评论
《韩非子评论》原题《正韩》,乃是抗战前夕熊十力先生在杭州西湖为胡哲敷先生讲解《韩非子》的一个记录整理,曾以胡先生之名发表在1950年1月的《学原》杂志第三卷第一期上,并于1949年底在香港出版了单行本。是书虽非熊先生亲笔所作,但意思却都是熊先生的。而且发表前经过了熊先生的手订,应该说代表了熊先生本人的见解。
痉病与脑膜炎全书
刘栽吾著。民国二十四年(1935),长沙市脑膜炎大流行,作者本其历年临床经验,编著《痉病与脑膜炎全书》,书成未梓,而作者于1937年逝世,其书由其门人李超凡、汪士瀛校刊付梓。内容计分正名、溯源、原因、辨证、类别、病理、诊断、治疗、经方、验察10篇。认为西医诊为 “脑膜炎”一症即中医历代相传之“痉病”。治疗大法不外宣发太阳与升泄厥阴,两者可单独应用,亦可兼而施行,验诸临床,其效显著。脑膜炎一症,当时医家多认为属中医温病之范畴,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论治。唯著者独辟蹊径,以痉病立说,按六经辨证论治而另立新论。
上清大洞真经
作者不详,或云为东晋杨羲假托神灵所造。道教上清派主要经典。简称《大洞真经》、 《上清真经》,一名《三十九章经》,一名《九天太真道经》。上清派称之为道教三奇的第一奇,说若得《大洞真经》,不须金丹之道,读之万遍,便可成仙。因此历代传授不绝。自来有不同的传本,陶弘景时即有两种,一为大卷,一为三十九章。今《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存三种《大洞真经》:《太上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五卷,为宋末元初传本;《上清大洞真经》六卷,为南宋茅山宗三十八代宗师蒋宗瑛校勘本,当为茅山宗坛本;《大洞玉经》二卷,太玄赵真人注本。一般以《上清大洞真经》六卷本和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为真传本。该书第一卷为“诵经玉诀”,述修炼者诵咏《大洞真经》三十九章之前的存思礼仪,并附以《入室存思之图》,着重存思五方之气,存思日月及二十四星。第二至第六卷为“三十九章经”,每章存思一神降临修炼者身中某一部位,然后诵《大洞玉经》这一章,默念祝咒,存呼神名,祈请其护卫。全书以生门死户,守雌抱雄为主,认为百神常存,各居其所,各理其务,只要存养自己神气,吟咏宝章,则神真下降,与身中神气混融,终获长生不死之道。这是典型的道教上清派炼养方法,是《黄庭经》的延伸,对我们研究上清经系,上清派历史及道教炼养学说都有一定意义。注本有宋陈景元《上清大洞真经玉诀音义》一卷,元卫琪《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十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玉诀类。
孝经述注
注释书。明项霦撰。成书年代不详。全书1卷。以古文《孝经》为本,订正章节次第,述其章旨、文意。诠释不务深奥之论,而循文衍义、按章标旨,颇为简明而不支蔓。在文意诠释中间有训诂、校勘等内容。明朝惟《永乐大典》存录此书,但编次有佚脱。清人收入《借月山房汇钞》
拜佛要诀
大醒法师著,为什么要拜佛,正确的拜佛,佛遍十方。佛教徒为何要拜佛呢?是佛需要我们拜吗?还是我们需要拜佛?佛就是觉者。是对一切事、理都明白清楚的人。他了知宇宙中千千万万种事物,各种相似与不相似,相同与不相同的生命形态。因为佛对于他们的生活、身体和心灵的习气全部了解,所以能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只要众生肯学习,肯依照他的话去做。
华严策林
佛教著述。唐法藏述。一卷。简述《华严经》的宗旨,分为九个部分:一征普眼、二明理事、三辩正因、四融大小、五结成坏、六通二界、七明隐显、八明因果、九达色空。书中谓《华严经》的宗旨最终可归纳为“因果二门”,“因”指“普贤行愿”,“果”指“舍那业用”。认为“因果二位,同一缘起,义不孤行”;“普贤行愿,方号圆因;舍那十身,遂称满果”,从而肯定菩萨修行与成佛的同一性。又强调“法无前后”,反对“从因获果”之说和“即因是果”之说,即既反对把众生与佛完全割裂开来,又反对把佛与众生完全等同。由此主张“因满即果”,“果满即因成”,圆满的普贤菩萨修行即是成佛的体现,成佛的标志又是菩萨修行的完成。见载于日本《大正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