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凤

- 姓名:方凤
- 别名:一名景山,字韶卿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浦江(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41年
- 逝世日期:1322
- 民族族群:
方凤(1241年—1322),宋元间诗人。一名景山,字韶卿,又作韶父。浦江(今属浙江)人。幼有才学,曾游杭都,所交皆一时名士。试太学,举上礼部,不中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不久,宋亡,乃隐居于浦江东北仙华山之阳,穷深极密,殆与世隔。后稍出游两浙,又北至金陵、京口,南过东瓯海上。多与宋遗民相往还,与谢翱、吴思齐、吴渭等为友,相与结“月泉吟社”,以诗唱和,慷慨悲歌,使浦江诗风为之一变。谢翱卒于杭州,方凤数百里奔其丧,并将其遗骨葬于子陵钓台之南。方凤喜游览,不信佛老,精于《毛诗》,晚年尤致力于读歌创作。他颇厌宋季文风单弱之弊,认为“文章必真实中正方可传,他则腐烂漶漫,当与东华尘土俱尽”(宋濂《方凤传》)。因其坚守遗民气节,“临殁,犹嘱其子(方)樗题其旌曰‘容州’,示不忘也”(同上),故其诗文往往眷念故国,不忘忠爱,幽忧悲思,音调凄凉,有黍离麦秀之遗音,而不屑为庸腐之语。如《哭陆丞相秀夫》、《东瓯雪中山茶盛开》、《故宫怨》等皆是其例。其《三吴漫游集唐》之六:“塞上风云接地阴,万方多难此登临。坐中有老沙场客,霄汉长悬捧日心。”虽系集唐人诗句而成,却如同己出,悲壮动人。其文《上陈丞相书》,作于宋亡前夕,论国家大事,如固江防,设军屯,分藩阃,恤人才,鼓士气等,皆药石之言。方凤诗文著作颇多,其门人柳贯曾收其遗诗380篇,编为9卷,由永嘉尹赵敬叔刻置县斋,黄溍为之序。至明代宋濂作《方凤传》,称其诗3000余篇。《四库全书》馆臣疑为宋濂“盖据其未刻者而言”。后著作散佚。清初,其乡人张燧辑为《存雅堂遗稿》,分为4卷,仅存诗73首,文12篇,《金华洞天行记》1篇(一作谢翱著)。后编入《四库全书》。
方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德国农民战争
德国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著。本书是1850年恩格斯旅居英国伦敦时所写,并在同年《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第5、6期合刊号上首次发表。作者引证齐美尔曼《伟大的德国农民战争史》一书中的史料,叙述了从1524年8月德意志施图林根农民拒绝向领主缴纳贡赋举行起义,到1526年秋起义最后失败的历史进程。阐明了农民战争的起源、参加这一战争的各阶级的政治立场和他们各自的宗教观念和政治理论,以及从当时这些阶级的社会生活历史条件中必然产生的斗争结局。从唯物史观出发,作者指出,当时德意志的政治制度和反对这一制度的起义,以及那个时代的政治和宗教理论,并不是德意志工农业经济、商业贸易、水陆交通和货币流通所达到的发展程度的原因,而是它的结果。农民战争所产生的震荡,不过是阶级斗争的直接反映。本书联系1848年欧洲革命的经验教训,阐明了农民作为工人运动同盟军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革命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和策略。中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职方外纪
《职方外纪》五卷。明西洋人艾儒略撰。其书成于天启癸亥[1623年]。自序谓:利氏赍进《万国图志》,厐氏奉命翻译,儒略更增补以成之。盖因利玛窦、厐迪我旧本润色之,不尽儒略自作也。所记皆绝域风土,为自古舆图所不载,故曰《职方外纪》。其说分天下为五大洲。卷一记亚细亚洲、卷二记欧罗巴洲、卷三记利未亚洲(非洲、利比亚)、卷四记亚墨利加洲(南、北美洲)及墨瓦蜡尼加洲(大洋洲)。每洲先有洲图,次总说,次列国、各国叙述方位、风土、气候、民情、物产。卷五记东海、西海、北海、南海之方位,并述其中海岛、海族、海产、海状、海舶、海道等。书中还第一次向中国介绍哥伦布远航美洲事。又附有南舆地图和北舆地图。是较早介绍至中国的西方地理知识书之一。
张畹香医案
医案。清张畹香撰。二卷。畹香,浙江绍兴人,世居绍兴洗马池。生活于嘉庆至同治间。著有《温暑医旨》等书,多未刊行。其医案亦系抄本流传,后经曹炳章整理,收入《中国医学大成》刊行。不分门类,载冬温、伏邪、暑湿、诸痛、伤风、咳嗽、疟疾、产后等数十种证治,凡百九十余则。多为时病证治,间有内科杂病、妇产科治验。每案简述证候、病因、脉诊、辨治、方药,简明扼要。临证擅用滋补托邪的调治法,精于脉诊与辨治,选方用药亦精慎。有一九三六有年刊《中国医学大成》铅印本。
温疫论
《温疫论》亦作《瘟疫论》,系温病专书。2卷,补遗一卷。明·吴有性撰。书成于1642年(崇祯15年)。书中讨论瘟疫证治,吴氏谓“温”、“瘟”二字没有区别,都属于温热病范围,因以“温疫”名书。书中阐明了瘟疫与伤寒相似而迥殊的新见解,认为“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又称疠气、戾气)。指出瘟疫自口鼻而入,伏于膜原,其邪在不表不里之间;其传变有九。又列举温疫与伤寒相反的十一种情况(如脉、舌等的不同),提出温疫先里后表,里通表和的治疗总原则,创用达原饮、三消饮等方剂予以调治,开后世治温疫一大法门。原书2卷未多加诠次,很象是随笔记录而成。清代编《四库全书》时,将下卷安神养血汤、太极丸等条,以及成书后陆续补入的正名、伤寒例正误、诸家瘟疫正误等篇,并为一卷,以作补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曰:“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同时指出书中不足为:“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枉过直。”该书问世后,流传甚广,康熙年间日本即有刊本,国内翻刻本及阐释发挥之书甚多,建国后有多种铅印书及评注本。
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金圣叹,成书于元明之际的《水浒传》,进入明中期以后开始在社会上风行,胡应麟、沈德符、李赞、叶画等人对此书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而金圣叹评点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以其精细的艺术分析和优美的文字鉴赏,掩盖了此前的所有版本,成为三百年间唯一流行的版本。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一卷,唐不空译,日本无等题记,略云观自在菩萨薰真如香印法,又云观自在妙香印法,极略妙香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