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凤

- 姓名:方凤
- 别名:一名景山,字韶卿
- 性别:男
- 朝代:宋代
- 出生地:浦江(今属浙江)人
- 出生日期:1241年
- 逝世日期:1322
- 民族族群:
方凤(1241年—1322),宋元间诗人。一名景山,字韶卿,又作韶父。浦江(今属浙江)人。幼有才学,曾游杭都,所交皆一时名士。试太学,举上礼部,不中第。后以特恩授容州文学。不久,宋亡,乃隐居于浦江东北仙华山之阳,穷深极密,殆与世隔。后稍出游两浙,又北至金陵、京口,南过东瓯海上。多与宋遗民相往还,与谢翱、吴思齐、吴渭等为友,相与结“月泉吟社”,以诗唱和,慷慨悲歌,使浦江诗风为之一变。谢翱卒于杭州,方凤数百里奔其丧,并将其遗骨葬于子陵钓台之南。方凤喜游览,不信佛老,精于《毛诗》,晚年尤致力于读歌创作。他颇厌宋季文风单弱之弊,认为“文章必真实中正方可传,他则腐烂漶漫,当与东华尘土俱尽”(宋濂《方凤传》)。因其坚守遗民气节,“临殁,犹嘱其子(方)樗题其旌曰‘容州’,示不忘也”(同上),故其诗文往往眷念故国,不忘忠爱,幽忧悲思,音调凄凉,有黍离麦秀之遗音,而不屑为庸腐之语。如《哭陆丞相秀夫》、《东瓯雪中山茶盛开》、《故宫怨》等皆是其例。其《三吴漫游集唐》之六:“塞上风云接地阴,万方多难此登临。坐中有老沙场客,霄汉长悬捧日心。”虽系集唐人诗句而成,却如同己出,悲壮动人。其文《上陈丞相书》,作于宋亡前夕,论国家大事,如固江防,设军屯,分藩阃,恤人才,鼓士气等,皆药石之言。方凤诗文著作颇多,其门人柳贯曾收其遗诗380篇,编为9卷,由永嘉尹赵敬叔刻置县斋,黄溍为之序。至明代宋濂作《方凤传》,称其诗3000余篇。《四库全书》馆臣疑为宋濂“盖据其未刻者而言”。后著作散佚。清初,其乡人张燧辑为《存雅堂遗稿》,分为4卷,仅存诗73首,文12篇,《金华洞天行记》1篇(一作谢翱著)。后编入《四库全书》。
方凤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现代文学论文。胡适作。发表于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胡适自《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后,进而认识到不能只否定旧文学,还必须建没新文学,为此而写了本文。文章把原先的“八不主义”归纳为肯定式的4条:一、要有话说,方才说话;二、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三、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四、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并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有生命的文言文学,因为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一切语言文字的作用在于表情达意,达意达得妙便是文学。而用死文言的人,硬要把自己的意思翻成几千年前的典故,把感情译为几千年前的文言,所以“死文言决不能产出活文学”。该文以为要创立标准的国语,先要有国语的文学。中国将来的新文学用的白话就将是标准的国语。提倡新文学的人可先不必问今日有无标准的国语,而是努力去做白话的文学。可尽量采用古代白话小说的白话,有不合用的便不用,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充,有不得不用文言的就用文言来补助。又提出创造新文学的3个步骤:工具、方法和创造。文学的工具便是白话。要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要用白话作各种文学。文学的方法首先是收集材料,要拓宽题材,要注重实地观察和个人的经验,要有周密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其次是结构。要讲究剪裁、布局和描写。而获取高明的文学方法的道路,是赶紧多多翻译西方文学名著。只有工具运用纯熟自然,又熟练掌握方法,才能创造新文学。本文对新文学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皇朝经世文统编
清末邵之棠辑。一百零七卷。光绪二十七年(1901)三月清政府下令举行经济特科考试,邵氏应时而取《皇朝经世文编》、《续编》、《三编》诸文别择、补辑,依经济八科之分科重为分部,而成此编。凡文教、地舆、内政、外交、理财、经武、考工、格物及通论、杂著十部。各部别隶子目。清开国至光绪间切于时政之文略具。外国人论著亦择要采入。有光绪二十七年秋上海宝善斋石印本。
性理字训
南宋学者程端蒙为青少年学习理学基本知识而著的启蒙教材。程端蒙(1143—119),字正思,号蒙斋,江西鄱阳人,先师事江介,后受业于朱熹。《性理字训》共30条,基本上是4句成言,共428字。形式类似词典,内容是从《四书》和朱熹《四书集注》中提炼出的30个理学范畴,加以通俗疏释,和以声韵,以便于记诵。根据《四书》以及朱熹《四书集注》,从中提炼出命、性、心、情、才、志、仁、义、礼、智、道、德、诚、信、忠、恕、中、和、敬、一、孝、悌、天理、人欲、义利、善、恶、公、私等三十个范畴,通俗疏释。释句多为四字一句,并和以声韵,便于儿童读时琅琅上口,容易记忆.
奴书订
《奴书订》为明代祝允明所作,写此文章是他对李应祯“奴书”观点的驳斥。提出法古和创新兼用的观点。
史剡
司马光的《史剡》(载《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七十三),内容虽然只是对史籍所载的八个历史人物的十件史事作出评论和判断,但其中的史料学思想相当丰富,堪称是司马光鉴择史料的典型示范。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又名《命自我立》是袁了凡用来训诫他儿子所作的家训,当时命名为《诫子文》,在劝善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佛家的“境随心转”与道家的“转改运数”中所谓“境”和“运”其实是瞬息万变的,变化的依据就是人的起心、动念。《了凡四训》列举了了凡先生的亲身经历及其他果报故事,从种何种因、得何种果的因果观出发,劝诫世人多行善举。《了凡四训》虽然是一部家训,但是其劝善之意已经超出了“小我之家”,更怀有佛家的“普度众生”精神。这部家训主体部分是“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通篇都在说明人可以掌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