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 费长房

    费长房

    费长房,生卒年不详,隋代成都人。博学能文,通佛儒百家。初为僧,于后周武废佛时,被迫还俗,寻遁归隐居。隋兴,开设译场,受诏为翻经博士。由其担任笔受之译经有那连提黎耶舍之大方等大集日藏经、力庄严三昧经,及阇那崛多之佛本行集经、善思童子经、移识经、观察诸法行经、商主天子所问经等。复因见列代经录散落,年载芜没,乃撰历代三宝纪十五卷,成为唐代经典目录之重要参考。然书中有不少资料误引混用,如编选入藏录、大小乘经录之准则偏误,为后代之经录所批评;又如书中将前代经录如出三藏记集等书所列之失译经典,大半配属古代知名译经家之名下,尤为现代学者所攻伐。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

  • 法经

    法经

    法经,隋代僧人。著《众经目录》七卷,现存,收入《大正藏》。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不详。

  • 冯武

    冯武

    冯武,明末清初藏书家、刻书家、书法家。清常熟 (今江苏常熟)人。字窦伯,号简缘。冯舒之侄。冯知十子。班以书法名一时,武 受其学,亦能诗。家世多书籍,喜 校缮。《莫氏宋元本经眼录》著录 《盐铁论》,有冯武题识云:“先太史藏书万卷,子孙不能读,且不知 爱惜,即宋元精版,尽化为蝴蝶飞去。”康熙四十六年 (1707) 年八十一岁时,馆于苏州缪曰芑家。著 《书法正传》二卷。又著有《遥掷 集》。刻印有冯舒《默庵遗稿》八 卷、冯班《钝吟杂录》 十卷、《评点才调集》十卷,抄本有《李太白集》四册。室名“世豸堂”。藏印有“海虞冯武”、“简缘子”、“冯氏藏书”、“冯窦伯藏书记”等。

  • 法琳

    法琳

    法琳(572—640年)唐代僧。颍川(河南许昌)人,俗姓陈。生于陈宣帝年间,据续高僧传卷二十四载,博研儒释百家之学,特精三论。年少出家,游历各地,遍学内外典籍。仁寿元年(601年),他来到隋京大兴(即长安)。他想了解道教的真实情况,曾经着黄巾道服与道家交往,到第二年唐朝建立后,他又还归佛教,住济法寺。621年,太史令傅奕(原是返俗的道士),上废佛法奏事十一条。唐高祖李渊征询沙门的意见,法琳这时据理回答,李渊无词以对,傅奕之议因而不行。法琳为使傅奕心服,自撰《破邪论》,约八千多字,引据孔子、老子推敬佛教等中国的古代传说,用傅奕等本身所信的学说以破斥其谬见,此论出后,风行一时,法琳名声大起。


    贞观十三年(639年)九月,有道士谮毁法琳,说他所著的《辨正论》,讪谤皇帝的祖宗即老子李耳,有罔上之罪。太宗大怒,下诏沙汰僧尼,并逮捕法琳,法琳因此下狱。法琳在狱中,依然器宇轩昂,坚持信仰,太宗亲自审问法琳,再次询问,法琳对答从容,太宗谕令免刑,又召法琳细问佛道优劣,法琳对答如理,太宗于是赦免他的罪,但依然下令迁徙到益州为僧,行至百牢关菩提寺时,因疾而终,享年六十九。道俗恸哭,葬于东山。可以说,法琳法师的一生是为自己的信仰坚持与努力的一生。在唐初君主对于佛教的摇摆态度中,法琳法师为佛教争取生存空间和帝王对于佛教的支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谓唐代护法第一人。著有诗赋、赞颂、碑志、记传、三教系谱及大乘教法等三十余卷。时人彦琮作有 师之别传三卷,详述其护法事迹。

  • 冯舒

    冯舒

    冯舒(1593~1649)明末清初学者、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字已苍,号默庵,又号癸巳老人。常熟(今属江苏)人。冯复京之子,冯班之兄。明诸生,早弃举子业,沉浸经史,与其弟班并笃专于诗,吴人称之为“二冯”。冯舒为人直肠快口,动辄与俗忤,与同邑钱谦益、瞿式耜善,钱、瞿挂朝籍,因朝内党争被逮,入刑部狱,冯亦受到牵连。入清不仕,耿直如故,因议县内赋役事触怒县令瞿四达。瞿深恨之。适逢冯裒集同邑亡友数十人之诗为《怀旧集》,自序书太岁丁亥,不列清朝年号,又压卷载顾雲鸿《昭君怨》诗,有“胡儿尽向琵琶语,不识弦中是汉音”之句,卷末载徐凤《自题小像》诗,有“作得衣裳谁是主,空将歌舞受人怜”之句,语涉讥谤。瞿借此捕舒下狱,属狱吏杀之狱中。舒宗尚《玉台新咏》、《才调集》,对明前、后七子,公安、竟陵之诗学,皆加以掊击。其作品注重反映现实生活,如写于被捕北上期间的诗篇记述了由于灾荒、兵乱而导致北方乡村城镇一片凋弊景象,而朝臣大臣却忙于党争,不以民生为念。这类作品有《宿禹城,烟火断绝,怅然感怀》、《入良乡县,到县治,县官正治事,吏胥伍伯不数人,清简可怪,土人云亦以兵故》等。入清以后则多揭露清军暴行和怀恋故国之作,如《雪夜归村中即事》、《丙戌岁朝》等。此类作品往往写得情辞激烈,从“喜人魑魅神逾旺,择肉豺狼技未殚”(《早春述怀次夕公韵》)等句可见一斑。诗学晚唐,其律体注重色泽、音调,大多写得委婉曲折,耐于咀嚼。七古较豪纵,有《黔庵吟稿》,另有《炳烛斋文》、《文縠》等,编纂《历代诗纪》一百卷、《诗纪匡谬》一卷,以纠正明冯惟讷所编《古诗纪》之失。《清史列传》卷七○有传。

  • 法成

    法成

    法成,西藏名Chos-grub 。为唐代译经僧。吐蕃(西藏)人。生活于大约833—859年左右。生于后藏达那(日喀则附近)吐蕃贵族管氏家族,世称管法成(一说师系汉人,俗姓吴,世称吴法成,而自幼生长于敦煌)。尝住西藏果耶寺(藏H!gos ),任吉祥天王(即吃栗徕巴赡王)之翻译官,封号‘大蕃国大德三藏法师’。师将大宝积经被甲庄严会、入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贤愚经、善恶因果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部汉文佛典翻传为西藏语,对吐蕃及当时河西地区之佛教具有莫大贡献。太和七年(833),于沙州(甘肃敦煌)永康寺著有四法经广释开决记。会昌二年(842),师住甘州(甘肃张掖)修多寺,汉译诸星母陀罗尼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萨婆多宗五事论、释迦牟尼如来像法灭尽记各一卷,并讲说诸经论。遗有大乘稻秆经随听疏一卷、瑜伽论手记、瑜伽师地论分门记等残缺之讲录。寂年、世寿均不详。

  • 冯子振

    冯子振

    冯子振(1253-1348),号海粟,自号怪怪道人,又号瀛洲客,潭州攸州(今属湖南)人,一说湘乡(今属湖南)人。官承仕郎、集贤待制。为人豪放,于书无所不记,文思敏捷,宋濂说:“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馀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居庸赋跋》)由于未能精思,所以为文不尽合于法度,人亦以此少之。其诗散佚甚多,清顾嗣立从书画卷中搜得七十三首,题为《海粟集》,载入《元诗选》。所传多为题画诗,另有《梅花百咏》。其诗有时表现出较丰富的想像,有时借助夸张的手法,如《塔灯》,想像奇妙,被胡应麟评为“全篇整丽,首尾匀和”的诗作之一。题画诗写得平平,《梅花百咏》全为七言绝句,虽有百首之多,而佳作极少,如《全开梅》中“道人放鹤归来晚,月下看花似白云”这种较有韵味的诗句也不易见到。其诗古体胜近体,诗格苍古。《题杨妃病齿图》说:“华清宫,一齿痛,马嵬坡,一身痛,渔阳鼙鼓动地来,天下痛!”言简意赅,一针见血。赋作今存《十八公赋》和《居庸赋》,如汉大赋的洋洋大观,写得气势磅礴,慷慨淋漓。他是散曲名家,曲名盖过诗名,现存散曲四十四首,其中[鹦鹉曲](俗名[黑漆弩])占绝大多数。曲作风格豪放,贯云石称“海粟,豪辣灏烂,不断古今”(《阳春白雪序》)。[鹦鹉曲]本有白贲名作,冯在该曲序中说,因“拘于韵度”,“恨此曲无续之者”,于是一和四十二曲,前人认为冯作“字按四声,字字不苟,辞壮而丽,不淫不伤”(邓子晋《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序》),其中如[山亭逸兴]、[至上京]、[农夫渴雨]等,可追白贲之作。但正如《梅花百咏》一样,因逞才夸富而不免良莠不齐,李性学《文章精义》评论说:“冯海粟如苻坚总师,以多而败。”其诗文曲均有散佚,今有《海粟集辑存》(王毅编),收海粟作品最全。生平事迹见《元诗选·三集》小传、《元史类编》卷三十五、《沅湘耆旧集》、《新元史》卷二三七陈孚传附。

  • 方薰

    方薰

    方薰(1736—1799),字兰士,一字懒儒,号兰坻、兰如、兰生、长青、樗庵,别署语儿乡农,石门(今属桐乡)人。父方梅,善书画,性豪放好游,不事生产,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卒于嘉兴县梅里(今王店镇)僧舍,卜葬于桐乡郭公桥。方薰性笃孝,依父墓而居,事继母如所生。家贫,设学馆于桐乡程家、金家、濮家,中年入赘梅里王家。阮元视学浙江,慕名相招,遂去杭州。


    方薰生而敏慧,高逸狷介。15岁随父游三吴两浙,开阔视野,书画大进。其山水画结构精妙,风度闲逸;人物花鸟草虫运笔赋色别开生面,娟洁冷隽,绰有余韵。晚年好作梅竹松石。与钱塘奚冈(字铁生,西泠八家之一)齐名,世称浙西两高士。阮元评其画说:“深得宋元人秘法。”陈希濂则说:“兰士作画,繁不重,简不略,厚在神,秀在骨,高旷之气,突过时辈。”乾隆南巡,进《太平欢乐图》百幅,绘两浙风土,各缀跋语,反映了当时的市井生活风貌。交友重情谊,诗文相赏,道义相勖,疾病患难相扶助。有慕名购画者,从不计值,说:“绘画雅事,奈何以市道行之?”


    书法师褚遂良,篆刻宗文彭、何震,且上窥秦汉。尤精于评画,其论绘画运笔设色之渊源,片缣巨幛之格局,无不精当。论荆(荆浩)、关(关仝)、董(董源)、巨(巨然)而下,某某造就何出,评价一二语,无不确切,论所见累朝名迹,鉴审尤见精当。著述有《山静居诗稿》、《山静居词稿》、《题画诗》、《山静居画论》等。

  • 房祺

    房祺

    房祺,临汾(今属山西)人。为河中、大同两路教授,终潞州判官。著有《横汾集》,今佚。辑《河汾诸老诗集》八卷,收金元之际麻革、张宇、陈赓、陈庾、房皞、段克己、段成己、曹之谦八人诗,今有《四库全书》本、《元人选元诗五种》本、《丛书集成初编》本、《四部备要》本。生平见曹学闵《河汾诸老诗集序》(该书卷首)。

  • 飞锡

    飞锡

    飞锡,唐代僧。籍贯、生卒年皆不详。神气高邈,识量绝群,通晓儒墨,善于文笔。尝究律仪,后修密教,多所亲证。代宗永泰元年(765),奉诏与良贲等十六人参与北天竺大译经家不空之译场。于大明宫内译有仁王护国般若经二卷、密严经三卷等,颇受重视。又曾着念佛三昧宝王论三卷,宣扬净土。另著有无上深妙禅门传集法宝、誓往生净土文各一卷。

  • 冯时行

    冯时行

    冯时行(1100—1163),字当可,壁山(今四川璧山)人。宣和六年进士,调江原县丞。建炎间,为奉节县尉,徙丹稜令。绍兴八年,召对,力言和议不可信,忤秦桧意,出知万州。寻罢职,居县北缙云山中,授徒讲学,学者称缙云先生。秦桧死,二十七年,起知蓬州,历知黎、彭二州。隆兴元年,提点成都府路刑狱,卒于官。时行以反对和议而被贬斥,朱熹称其文集“论议伟然”,并以不得一见为恨(朱熹《跋张敬夫与冯公帖》)。其诗如《寄魏相之》、《安清洞夜坐有怀》、《见张魏公二首》诸篇,无不表现出对国事时局的关注隐忧,“忠义之气,隐然可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八)。也能词,有北宋婉约词遗韵,如“南北东西知几许。相思难寄,野航蓑笠,独钓巴江雨”(《青玉案》),“年随流水去无踪,恨不了。愁不了。楼外远山眉样小”(《天仙子》),以清幽的意境寄寓忧思,风格清丽淡远,缠绵婉转。著有《缙云集》四十三卷(《宋史·艺文志》七),原集久已散佚,明嘉靖间李玺访求得残本,重编为四卷,今存《四库全书》本、清赵氏小山堂抄本。近人周泳先又辑有《缙云乐府》。《全宋词》第二册收其词十三首。《全宋诗》卷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九录其诗四卷。《全宋文》卷四二六五至四二六九收其文五卷。事迹见《宋史翼》卷一○、《宋诗纪事》卷五二。

  • 方鹏

    方鹏

    方鹏(1470年—?),明代诗文作家。字时举,号矫亭。昆山(今属江苏)人。正德三年(1508)授南礼部主事,改南刑部,历员外、郎中。出为浙江参议。历山西副使。以荐召为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修撰。嘉靖七年(1528)因文字罣误被遣。后迁太常卿。嘉靖十二年以争论南旺阻浅事夺官。嘉靖十九年,昆山民筑城2387丈成,他为之作记,其年已71岁。卒年不可考。他的诗作,饶有风趣,如《知足吟》其一:“人见白发悲,我见白发喜。多少贤达人,不见白发死。高才李长吉,有道文中子,行年未三十,相与归蒿里。吾生已倍之,对镜宜莞尔。”又如《自题小像》、《感寓》等都具有这一特点。他的律诗也写得轻松幽默,如《留都将归先呈未斋》:“羞将白发恋京华,已办归装路不赊。旋买鸡豚投里社,敢驱鹅鸭恼邻家。春风枕上闻啼鸟,啼水溪头看泛槎。莫道山翁无一事,借书沽酒亦生涯。”朱彝尊《静志居诗话》认为他“古诗效陶,近体学白,颇绕自得之趣”。他的文章,如《重建甪里先生祠记》、《游善权洞记》,都叙述得井然有则。著有《矫亭存稿》18卷、《矫亭续稿》8卷、《昆山人物志》10卷、《责备余谈》2卷。

  • 樊宗师

    樊宗师

    樊宗师(?—823或824),字绍述,行第一,故称樊大。远祖居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祖父咏迁居河中府河东县(今山西永济),故为河中人。初为国子主簿。元和三年登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分司东都。转太子舍人。九年十月在东都洛阳为孟郊料理丧事毕,即受郑馀庆之辟,入兴元幕,迁山南西道节度副使兼检校水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十五年正月宪宗卒,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以言事获谴,出为绵州刺史。长庆元年,征拜左司郎中,复出为绛州刺史。有治绩。长庆四年进谏议大夫,未拜卒。樊宗师穷究经史,勤于艺学,兼晓军法声律。所作诗文,务求词句艰涩刻深。李肇《国史补》卷下谓“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而韩愈极为推崇其独创精神,赞美其文“必出于已,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而能做到“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实则欧阳修已指出其文多学《尚书·盘庚》篇,非皆必出于己(《韩昌黎文集校注》引)。所作《绛守居园池记》、《蜀绵州越王楼诗序》,文字佶屈聱牙,不可句读,虽屡经后人注释,且汇成《樊谏议集七家注》,读之仍难了了。然《千唐志斋》收录其所撰《樊涚墓志铭》,作于贞元九年,通篇无晦涩语,知其前期文风不若后期之刻意雕琢。宗师著述甚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春秋集传》一五卷、《魁纪公》三○卷、《樊子》三○卷、《樊宗师集》二九一卷。均佚。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其“为文而晦涩若此,其湮没弗传也宜哉”!今《全唐文》卷七三○录文一篇,《千唐志斋》收墓志一篇,《全唐诗》卷三六九收诗一篇。生平事迹见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荐樊宗师状》、《与袁相公书》及《新唐书》卷一五九本传等。

  • 冯延巳

    冯延巳

    冯延巳(903年—960年),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生于唐天复三年(903)。在南唐烈祖李时期,他初仕为秘书郎,后又被任命为齐王李璟元帅府的掌书记。


    冯延巳在文学上颇有才华,是五代十国时期的著名词人,但人品却极为卑劣,在任掌书记时,他靠阿谀奉承,成为宰相宋齐丘的亲信,把元帅府中地位高于自己的同僚,都逐渐用计排挤出去。又常自恃才高,戏弄朝士。一次戏弄中书侍郎孙晟说:“你有什么才能当中书侍郎?”孙晟愤然答道:“我本不过是山东一介鄙儒,文章不如你,谈吐不如你,谄媚狡诈更不如你。然而皇上把你安置在帅府,是想让你以仁义辅导齐王,难道只是让你做声色狗马之友么!我确实无才,而你的才能只不过败坏国家而已。”结果使他无言以对。当时齐王李璟也觉察到他并非正直之士,但喜爱他的谄媚和词,舍不得把他去掉。给事中常梦锡深恶他的为人,屡向烈祖李说冯延巳等是奸邪小人,不可安置在齐王左右,李有所感悟,准备将他斥退,然未及实行就去世了。


    李昪刚死,冯延巳认为弄权的机会已到,不禁喜形于色,李璟还没临朝听政,他就迫不及待地入宫奏事,一天竟多达数次,以致李璟也有所厌烦,说:“掌书记自有其职责,别的事由各部门掌管,你为什么如此不厌其烦!”他才稍有所止。


    南唐中主李璟即位后,冯延巳开始得势,先被授为谏议大夫、翰林学士,又累升户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中书侍郎,得以利用职权,徇私舞弊。本来李在位时,严禁逼良为娼、买卖奴婢,而他为了给自己置买姬妾开方便之门,竟利用为李?起草遗诏的机会,擅改成法,写进听许百姓卖男女为奴婢。又与其同父异母弟弟冯延鲁,勾结陈觉、魏岑、查文徽等一帮邪佞之人,树党结派,排斥异己,侵损时政,深遭人痛恨,被时人称为“五鬼”。而李璟却对这帮人十分信任,保大四年(946),冯延巳又被授为同平章事,身居宰相之位。第二年,因陈觉、冯延鲁擅调军队进攻福州,被吴越援兵打败,李璟一时动怒欲斩二人,御史中丞江文蔚借机上疏弹劾冯延巳、魏岑,指出他俩与陈觉、冯延鲁皆是弄权乱政之臣,应一起除掉,不应同罪异诛。且大有指责李璟用人不当之意。而李璟不仅没有听从,反认为江文蔚言过其实,把他贬官。又在冯延巳、宋齐丘的求情下,免去了陈觉、冯延鲁的死罪。不过,为了使朝臣心服,也不得不免去了冯延巳的相位,改任为太弟少保。后又任命为太弟太保兼昭武军节度使。


    保大十年(952)三月,冯延巳又被任命为左仆射同平章事。他本是靠着谄媚和文学受到李璟的重用,实际上并没有政治才能,但喜欢说大话自夸,认为自己的方略治理天下绰绰有余。为了揽权,他对李璟说:“陛下亲自治理各种事务,所以宰相不能完全发挥其才能,这就是天下治理不好的原因。”李璟竟听信其言,果然把一切事务都交给他去办理。然而他根本无这个才能,只是把政事交给胥吏,军事委托给边将,所以时间不长,就把国事治理的一团混乱,李璟不得不再重新收拾这个烂摊子。冯延巳还喜爱说大话论兵,与其同党谈论时,常以平定天下为己任,甚至向李璟献夺取中原的策谋。在他及其同党的怂恿下,李璟一反其父李昪的保境安民政策,即位之后,多次对外用兵。他却对人说:“安陆之战(李昪时与后晋的一次战争)才丧师数千,烈祖就废食叹息多日,简直像个乡巴佬,怎么能成就大事!哪如当今皇帝,虽暴师数万于外,而宴乐击球不曾停止,这才是真正的英明之主。”在保大九年(951),南唐曾出兵灭掉楚国马氏政权,原楚国的将领刘言占据朗州与南唐对抗。至保大十年冯延巳再次任相后,李璟因感到用兵之难,想授任刘言为节度使,以平息湖南的战事,为此征求冯延巳和另一位宰相孙晟的意见。孙晟极称可行,而冯延巳好大喜功,力请增兵。于是李璟派兵欲攻取朗州等地。结果被刘言打得大败,使南唐尽失湖南之地。因此在当年十月,孙晟引咎请求罢相,冯延巳也只好陪着免去相位,然至第二年三月,他又被任命为同平章事。


    至中兴元年(958),南唐向后周割地称臣,冯延巳才罢去相位,改任太子太傅。不久,“五鬼”中的陈觉以及后台宋齐丘、同党李征右等或被流放或被赐死,而李璟对他仍待之如初。一次,李璟于内殿设宴,席间以冯延巳词作旧句取笑他说:“‘吹皱一池春水’,关你何事?”冯延巳也用李璟旧作之句相答说:“怎么能如陛下的‘小楼吹彻玉笙寒’高妙。”


    当时虽然称臣于周,苟安岁月,而君臣仍相谑如此。至建隆元年(960),冯延巳卒。谥号忠肃。


    冯延巳的一生在政治上的表现极不光彩,但在词作上颇有成就。他的作品留存下来的有近百首,内容多写男女间的离情别恨,语言清丽,善于以景见情,对后世词人颇有影响。

  • 法贤

    法贤

    法贤(?~1001),北宋时代中印度那烂陀寺僧。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三载,师初名法天。开宝六年(973)来中国。曾奉进其与河中府开元寺之梵僧法进所译圣无量寿经七佛赞,帝召赐紫袍。太平兴国五年(980),师应法进之请,入河中府译经。次年,移鄜州龙兴寺译无量寿决定光明王经。又次年,受赐‘传教大师’之号。复奉进其所携来之吉祥持世经之译本。帝尝赐三藏圣教序,冠于其所译之经前。咸平四年示寂,年寿不详。谥号玄觉大师。师所译经典凡一二○部。或谓师与法天为不同之二人。

  • 冯可宾

    冯可宾

    冯可宾,字祯卿,山东益都人,冯起震之子。明天启壬戌(1622年)进士,官湖州司理、给事中,入清后隐居不仕。据冯可宾曾编刊《广百川学海》丛书,《岕茶笺》为其中之一,明末在湖州任官,且岕茶又产于湖州,故可推论《岕茶笺》可能撰于明末,大约在1642年前后。 此书约1000字,共分为序岕名、论采茶、论蒸茶、论焙茶、论藏茶,辨真赝、论烹点、品泉水、论茶具、茶宜、禁忌等十一则。《昭代丛书》本又附录了有关茶和冯可宾的资料五则,并有杨复吉乙亥(1695年)跋,评其:“虽篇幅无多,而言皆居要。”

  • 法演

    法演

    法演(?~1104),北宋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僧人。白云守端弟子。据《嘉泰普灯录》卷八、《五灯会元》卷一九、《法演禅师语录》序等载,俗姓邓。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世寿八十余岁。年三十五方始出家、受具足戒。先在成都学《唯识》、《百论》,后改而习禅。遍参各地尊宿,不得开悟。后诣圆照宗本,又访浮山法远,均未入悟。法远令他依白云守端。在守端处发愤参究,遂得豁然彻悟,受印可。守端命之分座,开示徒众。初住四面山,后住白云山,晚年曾住太平山,后更迁蕲州五祖山(即黄梅山)东禅寺。故世称“五祖法演”。门下人材众多,极一时之盛。著名弟子有佛鉴慧懃、佛眼清远、佛果克勤,此三人号称法演门下“三佛”。杨岐派由此日渐兴盛,并逐渐取代黄龙派,成为临济正宗。承杨岐方会传统,“三佛”与官僚士大夫均有密切联系,深受世俗信徒支持。有《五祖法演禅师语录》传世。

  • 冯承辉

    冯承辉

    冯承辉(1786~1840),清印学家。字少眉,一字伯承,号眉道人、梅花画隐。云间(今上海松江县)人。所居曰“梅花楼”,“古铁斋”。一生嗜学,工诗词,善书画及文字学,能书法,篆学石鼓,隶学史晨、校官碑。兼善人物、花卉,尤长画梅。擅印学,不屑时俗风貌,行刀辛辣,布局潜心变化,直欲逼真魏、晋而又有独特风格。其篆刻美学思想,强调创作构思、精神饱满的重要性,提出“凡一印到手,不可即镌,须凝思细想,若何结字,若何运笔,然后用周身精神砉然奏刀,如风雨骤至,有不可遏之概,其印必妙。”“刻成后,间有不饱满处,或润一二笔,不可多润,多润则无天然之妙。”强调于“古朴中仍带秀气”、“疏落中却又整齐”,“光洁中仍有锋芒”,“似直而曲”,“似曲而直”,“虚实相生”,“实者虚之”,“虚者实之”,要求达到“绚烂之后,必归平淡”的审美境界。在审美接受效果上,“乍视之若无妙处,及谛审久,始觉其妙”。“若不从工致中来,徒以貌古愚人,如游骑无归,不足以当识者一盼。”(《印学管见》)反映其注重内在审美气质和风度之美的思想。著述甚丰,有《金石䇷石鼓文音训考证》、《椶风草堂诗稿》、《题画小稿》、《琢玉小志》、《国朝印识》、《历朝印识》、《古铁斋词钞》、《古铁斋印谱》、《印学管见》、《两汉碑跋》。

  • 冯泌

    冯泌

    冯泌,清印学家。生卒年不详。字仁可,号东里子。古仪人。在篆刻美学思想上,认为印章为“字学之一”。其根源于“圣人之心画”,其社会功用,同文章一样,均在于表明百王治法之信用。指出印章独推秦汉的原因,在“其时犹近古,而遗文流传至今未磨”,具有永恒的魅力。至于六朝参以朱白,唐宋专尚朱文,元明更用朱叠官印,则“古法无复存矣”。强调文彭、何震、朱简、顾听等篆刻家的出现,使“私印一道,骎骎乎返古之盛”。批评当时“矫揉造作,败坏成规”的审美风尚,提出“揆正之法”,“虽在师古,然使规规于古,不能自为一印”,决非普遍适用的理论。强调“取古法而神明之”的观点,在比较古印章的朴与华、圆劲与方板、有意无意与着迹太甚的不同理想追求之后,指出不必尽返古初审美风格,而应做到“存朴茂于时华之中,运圆劲于方板之外”,使古今结合,潜心求通。又主张“独辟门径”,提倡敢于“荡越范围”的创新精神,在传统篆刻美学规范基础上,淹贯始终、与古为化,在雄放的风格中,保持谨严的精神;在不规规于古的创作中,处处体现古人的风范。认为“不能放而求放,则真放”,在传统与创新的互相牵制的关系中,求得“自为一家”。其美学思想,集中于《东里子论印》中,原附于秦爨公著《印指》后,现收录于《历代印学论文选》。

  • 方象瑛

    方象瑛

    方象瑛(1632-?),清代诗人。字渭仁,号霞庄。遂安(今属浙江)人。天资聪颖,9岁即能诗。康熙六年(1667)成进士,官内阁中书。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翰林院编修。官至侍讲。康熙二十四年以病请归。卒年不详。他曾因避兵乱而出游,三藩之乱后又曾赴四川主持乡试,所以其诗歌大多取材于山川关隘、风土人情,诗中往往表现出战乱之后满目疮痍的景象。如《哀川北》:“中江近千里,四顾无人烟。蓬蒿没道路,老树长原田。豺虎白昼嗥,猿狖啼树间。”《废墟》:“废墟惨心目,烽火竟谁存。漫漶前朝碣,苍凉旧日村。草深余井臼,树老出墙垣。”其诗讲求法度,文笔俊逸,邓汉仪用“高秀古奥”来形容其风格(见《诗观三集》)。佳作颇多,如《龙洞背》、《七盘关》、《望雪山》等。他也有文名,古文学唐宋八大家,多为记序,成就不如诗歌。著有《健松斋集》24卷。

  • 冯一鹏

    冯一鹏

    冯一鹏,字止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于康熙年间,曾与将军宗查布出师平定西藏策零墩布之乱。撰有《塞外杂识》十五卷。其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

  • 方大琮

    方大琮

    方大琮(1183年-1247年),字德润,号铁庵,又号壶山,莆田(今属福建)人。开禧元年进士,补南剑州教授,改江西转运司参议,知将乐、永福二县。端平元年,擢监六部门。三年,迁著作佐郎,除右正言,直言敢谏。迁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嘉熙元年,兼权直舍人院。为蒋岘所劾,主管绍兴府千秋鸿禧观,俄起知建宁府。淳祐元年,知广州。四年,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改知隆兴府。七年卒,年六十五,谥忠惠。著有《铁庵遗稿》,已佚。明正德八年族孙方良节等辑成《铁庵方公文集》四十五卷,今存原刻本及清抄本、《四库全书》本。又《四库全书》所收《壶山四六》一卷,《四库全书总目》定为方大琮所作。其奏议疏通畅达,切中时弊,论经诸文多持平之论(《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三)。尤长于四六,善于剪裁,属对工稳。刘克庄至以“典严精丽”、“语妙天下”评其文(《铁庵遗稿序》)。现存诗多应酬之作。《全宋诗》卷三○○○录其诗十三首。《全宋文》卷七三六一至七四○七收其文四十七卷。事迹见刘克庄《铁庵方阁学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五一)。

  • 辅广

    辅广

    辅广,南宋理学家、经学家。字汉卿,号潜庵。祖籍赵州庆源(今河北赵县),南渡后居秀州崇德(治今浙江桐乡西南)。以父功授保义郎,转忠训郎。初师吕祖谦,后从朱熹学。庆元党禁时,朱熹学徒多避去,而辅广不为所动。嘉定初曾上书指陈世事,论是非成败,遂为权臣所忌。后归隐家乡,筑传贻书院,讲学授徒,学者称传贻先生。其学宗朱熹之说,认为“道理无空缺处,亦无间断时,一有空缺间断便欠少了,是以君子之学无时无处不然”。又认为“理义之心人所固有”,“学者须是将圣人言语熟读深思,昼夜玩味,则可以开发吾之知识,日就高明,涵养吾之德性,日就广大”(《宗辅录》)。后其门人传其学于福建、浙东一带,影响及于明代。又肆力于经学,曾诠释疏解群经,所说亦多宗朱熹。生平著述颇富,有《语孟学庸答问》、《四书纂疏》、《六经集解》、《潜庵日新录》、《师训编》等,今唯《诗童子问》尚传。其讲学之语由其乡人辑编为《宗辅录》。

  • 法宝

    法宝

    法宝,唐代僧。生卒年、籍贯俱不详。资性敏利,受业于玄奘。高宗永徽五年(654),玄奘译出俱舍论,师着疏三十卷详解之。与同学普光共为奘门俊杰。后与胜庄等于东都福先寺、西京西明寺共入义净之译场,担任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二十部一一五卷之证义,颇露头角。著有一乘佛性究竟论六卷、大般涅槃经疏二卷(或一卷)、释禅次第法门、会空有论等。


    《宋高僧传》卷第四:释法宝。亦三藏奘师学法之神足也。性灵敏利最所先焉。奘初译婆沙论毕。宝有疑情。以非想见惑请益之。奘别以十六字入乎论中。以遮难辞。宝白奘曰。此二句四句为梵本有无。奘曰。吾以义意酌情作耳。宝曰。师岂宜以凡语增加圣言量乎。奘曰。斯言不行我知之矣。自此炰烋颉颃于奘之门。至乎六离合释义。俱舍宗以宝为定量矣。光师往往同迦湿弥罗余师礼记衍字也。时光宝二法师若什门之融睿焉。后越精义学令问孔胶。长安三年于福先寺京西明寺。预义净译场。宝与法藏胜庄等。证义。于时颇露头角。莫之与京欤。

  • 傅寅

    傅寅

    傅寅(1148-1215),南宋经学家。字同叔,学者称杏溪先生。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少从唐仲友学,颇得仲友称赏。隐居不仕,不屑治生,生活贫困。研治经学,探究群书所载天文、地理、封建、井田、学校、郊庙、律历、军制等,订其讹谬,资取广博,参验精详,往往独具特解,不袭前人成说。尤精于地理,曾遍游江、淮,纵观六朝故迹和南北形胜,参证史籍,考求成败兴衰之由。论学讲授自有先后次第,先讲小学,又授以《曲礼》、《内则》、《少仪》、《乡党》等篇,强调将日用和义理互相发明,以知道和器的相辅相成及不可分割。为诗闲远古淡,有陶渊明和邵雍的风格。著有《禹贡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