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宗师

樊宗师
  • 姓名:樊宗师
  • 别名:字绍述,行第一
  • 性别:
  • 朝代:唐代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
  • 逝世日期:823或824
  • 民族族群:

樊宗师(?—823或824),字绍述,行第一,故称樊大。远祖居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祖父咏迁居河中府河东县(今山西永济),故为河中人。初为国子主簿。元和三年登军谋宏远科,授著作佐郎,分司东都。转太子舍人。九年十月在东都洛阳为孟郊料理丧事毕,即受郑馀庆之辟,入兴元幕,迁山南西道节度副使兼检校水部员外郎、殿中侍御史。十五年正月宪宗卒,以金部郎中告哀南方。还,以言事获谴,出为绵州刺史。长庆元年,征拜左司郎中,复出为绛州刺史。有治绩。长庆四年进谏议大夫,未拜卒。樊宗师穷究经史,勤于艺学,兼晓军法声律。所作诗文,务求词句艰涩刻深。李肇《国史补》卷下谓“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而韩愈极为推崇其独创精神,赞美其文“必出于已,不袭蹈前人一言一句”,而能做到“文从字顺各识职”(《南阳樊绍述墓志铭》)。实则欧阳修已指出其文多学《尚书·盘庚》篇,非皆必出于己(《韩昌黎文集校注》引)。所作《绛守居园池记》、《蜀绵州越王楼诗序》,文字佶屈聱牙,不可句读,虽屡经后人注释,且汇成《樊谏议集七家注》,读之仍难了了。然《千唐志斋》收录其所撰《樊涚墓志铭》,作于贞元九年,通篇无晦涩语,知其前期文风不若后期之刻意雕琢。宗师著述甚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春秋集传》一五卷、《魁纪公》三○卷、《樊子》三○卷、《樊宗师集》二九一卷。均佚。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其“为文而晦涩若此,其湮没弗传也宜哉”!今《全唐文》卷七三○录文一篇,《千唐志斋》收墓志一篇,《全唐诗》卷三六九收诗一篇。生平事迹见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荐樊宗师状》、《与袁相公书》及《新唐书》卷一五九本传等。

樊宗师书籍作品

猜你喜欢的书

恐惧

恐惧

斯蒂芬·茨威格著。富有高贵的律师之妻伊蕾娜与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发生了婚外情。某天, 她忽然遭到一位女人的敲诈。害怕丑闻的曝光,担心失去富有的生活与高贵的地位,她的生活从此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之中……

雍正山西通志

雍正山西通志

山西地方志。清觉罗石麟等修,储大文(1664—1743)纂。二百三十卷。石麟为正红旗人。监生。历官都御史、山西巡抚。大文字六雅,号画山,江苏宜兴人。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存砚楼集》。修纂者奉旨为《一统志》备采,以其时山西九府十州六十三县地理山川与上下数千年历史人文为内容,参以旧志,另修新志。历时五年,雍正十二年(1734)成书。约五百万字。志分图考(含省、府、州及风景图四十幅)、星野(含天文图十三幅)、沿革、疆域、山川、水利、田赋、风俗、物产、武事、古迹、职官、名宦、人物、艺术、祥异、艺文、杂志等四十门。以详考山西古今地名变迁、巨姓氏族支系和广载典籍书目优于旧志。大文先有《存砚楼集》为考订舆地之力作,故于志山川形势颇得其要领。辨证门以历代地理名著考证阳曲、上党、云朔等上千历史地名的沿革变化。关隘门详列雁门、偏头、壶口、宁武等三千余关堡墩寨。氏族门考其时山西柳、薛、裴、阎、狄、武等四百余巨姓的世系来源及历代迁徙;及以经、史、子、集四类列晋地书籍一千五百余种,均为重要人文史料。有雍正十二年(1735)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嘉庆十六年(1811)校刊本。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近代梁启超著。共七章。前六章初刊于《新民丛报》1900年3—12月;第七章刊于《新民丛报》1904年9、10、12月。该书综论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的演变,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胚胎时代(春秋以前)、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儒学统一时代(两汉)、老学时代(魏晋)、佛学时代(南北朝、唐)、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而以今日(二十世纪初)为复兴时代。对各时代学术流派、思想主张、学术兴衰的原因、背景均作了简要分析介绍。认为“中国学术思想之衰,实自儒学统一时代始”,“故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又认为“三国六朝”为“中国数千年学术思想最衰落之时”。注重东西方学术文化的比较研究,将先秦学派与古希腊学派作比较。预测了中国学术文化的将来,认为“数十年以后之中国,必有合泰西各国学术思想于一炉而冶之,以造我国特别之新文明”。提出二十世纪将是中华与欧美“两文明结婚之时代”。该书是中国近代最早以资产阶级观点论述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论著,颇多创见,有很高学术价值。收入《饮冰室合集》的《文集》第3册。

锦带书十二月启

锦带书十二月启

旧本题梁昭明太子萧统撰。陈振孙《书录解题》又云:梁元帝撰。此事俪语,在法帖中章草月仪之类。详其每篇自序之词,皆山林之语,非帝冑所宜言。且词气不类六朝,亦复不类唐格,疑宋人案月令集爲骈句,以备笺启之用,后来附会题爲统作耳。今刻本《昭明集》中亦有之,题曰《十二月启》,然《昭明集》乃后人所辑,非其原本,未可据以爲信也。

瓜分危言

瓜分危言

近人梁启超撰。四章。详述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掠夺铁路权、内河航运权、财权、兵权、用人权等中国主权的情况。成书于戊戌变法失败后,梁氏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立场出发,强调列强所以敢于瓜分中国,原因在于不变法图强。初刊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清议报》,后收入《饮冰室合集》。

御纂朱子全书

御纂朱子全书

理学著作。宋朱熹著。清李光地、熊赐履等奉敕编。六十六卷。分《为学》、《四书》、《六经》、《性命》、《道德》、《天地》、《阴阳》、《鬼神》等十九门。宋代理学,以程朱之学为正统;宋儒文集、语录,惟朱熹卷帙最繁。其中未定之说,先后互异;门人记述,彼此不同,学者各据一端,众说纷纭。康熙皇帝尊崇朱熹之学,乃诏李光地等集各书中有关朱熹的字句,摘取精要,删削繁文,以类排比,汇为全书,以便学者。该书系统地反映了朱熹的理学思想。认为“自古圣贤皆以心地为本”,“心包万理,万理具于一心”。强调“理者天之体,命者理之用,性是人之所爱,情是性之用”。编纂者认为,此书为学者“入圣之阶梯”,“穷经之指要”(《御纂朱子全书·上表》)。是研究朱熹理学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古香斋袖珍十种》本,《四库全书》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